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对钾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棉株对钾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差异,明确钾素与棉花产量的关系。【方法】设置5(A1-A5)种不同种植密度,研究植株钾素含量及器官中钾素的分配和变化规律。【结果】钾素的吸收、利用受密度影响较大,随着密度增加,单株钾素含量逐渐减少,但在群体积累上,吐絮前A3处理含量变为最高,达到483 kg/hm~2。不同器官钾素分配比例中,初花期茎叶器官钾素比占70%以上,且以茎比例最高,蕾比例最低;到吐絮时,叶片钾素比例变为最高且有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而铃的钾素含量比例中A3处理比例最高,为29.36。密度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随着密度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A3处理皮棉产量最高,为3 112.11 kg/hm~2,二者相关系数为0.979 2,但这也与吐絮时群体的钾素积累量和快速积累期A3处理值较高的趋势相一致。【结论】密度与产量二次相关,并能影响棉花对钾素的吸收、利用,但钾素也与棉花产量有关,钾素积累速率、群体钾素含量、生殖器官钾素占比等与产量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饼肥与化肥配施对烤烟硝酸盐、亚硝酸盐及钾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叶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钾素含量因部位而异,且除上部烟叶硝酸盐与钾素和下部烟叶亚硝酸盐与钾素含量分别为负相关外,其他部位烟叶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与钾素含量均为正相关。饼肥与化肥各半配施对稳定中部烟叶硝酸盐含量,降低中、下部烟叶亚硝酸盐含量的作用效果较好,75%化肥和25%饼肥配施提高上部烟叶钾素含量的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钾肥对甘薯钾素积累和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自行研制的腐殖酸钾肥料,选用食用甘薯品种北京553,研究了不同类型钾肥对甘薯钾素积累动态和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钾素积累量随甘薯生长发育而增加,变化动态可以用Logistic方程拟合。施用腐殖酸钾显著提高了钾肥农学利用率和钾肥吸收利用率,而钾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钾素收获指数都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钾量对潮土夏玉米产量、钾素积累及钾肥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潮土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夏玉米产量、钾素积累量和钾肥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适量的钾肥能明显提高夏玉米产量,增产率为4.68%-14.35%;夏玉米植株钾素积累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拔节到灌浆期植株钾积累量持续增加;钾生理效率、钾素吸收效率、钾肥效率和钾肥当季回收率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减少。从钾肥增产增收和钾素利用效率方面综合考虑,以施钾量150 kg·hm^-2效果相对最佳,与不施钾处理相比可增产1080 kg·hm^-2,增收949元·hm^-2,产投比为2.76,每公斤K2O增产7.09 kg夏玉米,钾肥当季回收率为37.26%。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土壤普查显示,滑县土壤钾素含量大幅度下降,与1990年相比,速效钾减少34%,平均每年减少3.64mg/kg。钾素含量降低的原因是农作物产量提高带走的钾素增加,而生产中钾素投入不足。因此生产上应重视有机肥的施用,推广秸秆还田,科学合理施用钾肥。  相似文献   

6.
高玉刚  廉华  马光恕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116-117,126
试验以莴苣为试验材料,采用通用随机排列设计,利用基质培方法,研究不同供应水平的钾素营养对莴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条件下,硝酸盐含量随着钾素浓度的增大而降低,产量及各项品质指标随着钾素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风沙土钾素资源特征及对酿酒葡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化学分析、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方法,系统研究了风沙土钾素资源特征及酿酒葡萄对钾素的吸收利用。结果表明,风沙土钾素含量较低,土壤速效钾含量及被土壤固定的钾量均随着施钾量的提高而增加。风沙土缓效钾易于释放,能及时补充速效钾的亏缺,但也易于耗竭,供钾能力较低。不同施钾处理中,植株和果实含钾量均随施钾量提高而增加,钾肥利用效率顺序为砂质轻壤土>细沙土>粗沙土。高肥力土壤供钾能力强,钾肥利用率较高,而低肥力土壤则相反。钾素对于酿酒葡萄生物学性状和果实品质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营养液培养研究钾营养对棉花氮、磷、钾分配和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提高营养液中钾的水平,能促进棉花对氮、磷、钾的吸收和利用,促进氮、磷、钾向地上部分的运转,同时,有利于棉花内源玉米素、赤霉酸和吲哚乙酸的合成、运输和代谢.棉花内源玉米素、赤霉酸和吲哚乙酸在各器官的分布在不同K水平下呈现规律性,玉米素:叶>根>茎,赤霉酸:叶>茎>根,吲哚乙酸:茎>叶>根.在钾营养下,棉花内源玉米素和赤霉酸与氮、磷、钾素的总吸收积累量相关性不明显,只有内源吲哚乙酸与氮、钾吸收总积累量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180和0.9769(n=6).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在白浆土上施用生物硅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氮素、磷素、钾素和硅素的吸收高峰并不同步,氮素和磷素的累积主要集中在分蘖期到抽穗期;钾素和硅素的累积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从分蘖期到拔节期,另一个是从抽穗期到乳熟期。不同施硅处理之间养分累积量进行比较,氮素和钾素各时期均以Si40处理累积量最大,磷素和硅素各时期均以Si30处理累积量最大。  相似文献   

10.
钾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钾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贵州马铃薯高产栽培的钾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钾肥不同施用量(0、60、120、240、360 kg/hm2)马铃薯的干物质积累、钾素吸收及钾肥利用率。结果表明:1马铃薯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钾素积累量随马铃薯生长发育而增加,变化动态可以用Logistic方程拟合。2出苗60 d时,施钾120、240、360 kg/hm2处理较不施钾处理显著提高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和钾素积累量;70 d时,施钾处理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和钾素积累量开始降低,但均高于不施钾的处理。3施用钾肥延缓了马铃薯干物质最大积累率和钾素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施钾量越高延缓时间越长。4施钾量为120 kg/hm2时马铃薯增产效果最佳,产量达35 269 kg/hm2,钾肥农学效率、钾肥利用率均显著高于高钾处理(240和360 kg/hm2)。  相似文献   

11.
弱筋小麦郑麦004的氮、磷肥运筹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的氮、磷肥最佳投入模式,选取弱筋品种郑麦004为试验材料,在弱筋麦适宜区信阳、罗山、息县三地进行了氮、磷肥施用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和追施氮肥时间的推迟,弱筋小麦产量和湿面筋含量有所增加,因此应"稳底控追",保证产量,稳定品质;增施磷肥和后期喷洒磷酸二氢钾均能提高弱筋小麦产量,但对品质指标影响较小。因此提出了"氮肥可‘稳底控追’、磷肥可‘增底补喷’"的弱筋麦高产优质氮磷运筹模式。通过优化氮磷肥配施模式,从而优化了弱筋麦的主要品质指标。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氮磷钾不同配施条件下,钾肥的效应及土壤钾素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施用氮、钾肥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氮、钾对玉米的影响程度为:N>K,钾素的盈余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施用钾肥对抑制土壤钾素的下降作用明显。郑州潮土区建议施钾量(K2O)为112.5kg/hm2,驻马店砂姜黑土区建议施钾量(K2O)为150kg/hm2。  相似文献   

13.
阐明长期不同施肥红壤性稻田土壤肥力变化规律,探讨提高红壤性稻田土壤肥力的合理施肥模式。田间试验设CK(不施化肥)、N_1(N 60 kg/hm~2)、N_2(N 120 kg/hm~2)、N_1P_1(P_2O_530 kg/hm~2)、N_2P_1、N_2P_2(P_2O_560 kg/hm~2)、N_2P_2K_1(K_2O 45 kg/hm~2)和N_2P_2K_2(K_2O 90 kg/hm~2),各处理均施用腐熟牛粪作基肥,每季稻草按50%还田,连续10年不同施肥处理下红壤性稻田有机质、氮、磷和钾含量的变化规律。10年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试验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2.5 g/kg,年均增加0.25 g/kg左右。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比试验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0.35 g/kg,年均增加0.035g/kg,以N_2P_2K_1和N_2P_2K_2处理的土壤全氮增幅最大,平均每年增加0.052和0.048 g/kg。连续10年不施化学磷肥处理(CK和N_1、N_2),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基本上处于一种平稳状态。施用化学磷肥处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N_1P_1和N_2P_1处理每年土壤全磷含量增加0.008 g/kg;N_2P_2、N_2P_2K_1和N_2P_2K_2处理土壤全磷含量年均增加0.012~0.013 g/kg。N_1P_1和N_2P_1处理每年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约0.8 mg/kg;N_2P_2、N_2P_2K_1和N_2P_2K_2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年均约增加1.4~1.6 mg/kg。连续10年不施化学钾肥处理(CK、N_1、N_2、N_1P_1、N_2P_1和N_2P_2),其土壤全钾含量基本上保持不变,而速效钾含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施用化学钾肥处理中N_2P_2K_2土壤全钾、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全钾年均增加0.014g/kg。在施用有机肥基础上,增施氮磷钾化肥显著提高赤红壤区稻田土壤肥力水平,有机肥的施用是不断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不同钾肥施用量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相同的氮肥和磷肥施用量基础上,研究不同钾肥施用量对春小麦产量、营养品质以及加工品质各项指标的影响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施用钾肥可以增强小麦生育后期的抗倒伏能力,提高小麦产量;较大幅度地提高四种蛋白组分的含量;显著提高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适当增施钾肥可以达到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双重目的;黑龙江省东部种植小麦的适宜钾肥施用量为34.5~43.5kg/hm2。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新乡市无机肥的增产效应及培肥地力的作用,探明了无机氮磷钾的直接增产与互作增产效应,明确了在高产栽培中氮磷钾兼施、以磷增氮的作用,展望了土壤养分平衡状况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氮、磷、钾肥对马蹄金白绢病的影响,结果表明:马蹄金白绢病对氮、磷、钾肥有不同反应,不同施氮水平对白绢病的影响不明显;磷肥对白绢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抑制作用;钾肥对白绢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钾氮及有机肥投入对稻农超级稻生产经济的贡献.[方法]以辽宁、浙江、湖南3省8县市690户稻农2009年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将肥料及各品种的生产投入对超级稻生产的产量影响及关联度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有机肥使用的增加对超级稻产量增长作用显著;化肥使用量渐趋合理,但增产不增值;各肥料品种对超级稻产量的增长能力差异显著,增产能力为钾大于磷大于氮.[结论]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在当前超级稻生产中,要继续增施有机肥与钾肥的数量并控制化肥使用总量。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了解氮磷钾肥对高油大豆油分含量的综合作用,指导高油大豆优质高效生产。【方法】采用正交回归旋转设计方法,建立了氮、磷、钾肥对高油大豆东农46号脂肪含量的综合作用模型,根据该模型探讨氮、磷、钾肥对大豆脂肪含量影响的规律。【结果】氮、磷、钾肥对大豆脂肪含量的单因素效应、二因素互作效应受到其它因素水平的影响。氮肥对脂肪含量的影响均为增加效应,增加速度随着氮肥编码值增高而加快。磷肥和钾肥对脂肪含量的作用有正有负。获得23%以上的脂肪含量,相应的施肥措施为:施氮量为0.068 ̄0.117 g/kg,施P2O5量为0.274 ̄0.536 g/kg,施K2O量为0.060 ̄0.109 g/kg,采用这个比例施肥有95%的可能使大豆品种东农46号的脂肪含量高于23%。【结论】对于高油大豆品种,通过不同肥料施用量和施用比例的调节可以实现高油目标。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黄土高原6个苹果生产基地县21个果园0-300 cm土层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分析和比较了不同县区果园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差异及其土壤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6个试点21个果园0-300 cm土层土壤氮磷钾全量分别为0.54、0.53和6.79 g/kg,土壤氮磷钾速效量分别为102.66、7.95和102.75 mg/kg,不同苹果产区果园土壤氮磷钾全量和速效量差异明显,除全氮含量外均以中部高塬黑垆土苹果产区氮磷钾全量和速效量最高,而以北部丘陵黄绵土苹果产区最低.(2)不同苹果产区果园0-300 cm土层土壤氮磷钾全量和速效量剖面分布特征类似,除全钾和速效氮外其余养分全量和速效量剖面分布具有明显“表层积聚效应”.(3)6个试点果园土壤全氮含量呈现缺或较缺,土壤速效氮含量丰富或中等或缺,土壤速效磷含量中等或缺,土壤速效钾含量丰富或较丰富,应该增施有机肥,氮磷肥配合,适当增施钾肥.  相似文献   

20.
杨林  李书华  李霞  牟萌 《农学学报》2017,7(2):48-54
为了研究和改进芦笋栽培技术,发挥芦笋的生产潜力,针对潍坊地区的生态条件,以4年生‘冠军’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肥力地块和中肥力地块的N、P、K不同配比对芦笋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肥力地块施肥无明显增产效果,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36%、全氮0.091%、碱解氮41.0 mg/kg、速效磷13.4 mg/kg、速效钾140 mg/kg 以上时,对土壤再施肥无明显增产效果;中等肥力地块施肥效果明显,N、P、K 的比例以10:7:9 效果最好,产量为15000 kg/hm2的合理施肥指标为有机肥(完全腐熟)60000 kg/hm2,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450、315、405 kg/hm2,全部有机肥和60%的化肥,在采笋结束时一次施入。30天后将40%的化肥作追肥施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