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安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耕地面积158万亩,春季降雨量仅占全年的10-15%,春旱发生频率达80%以上.绝大多数耕地要靠"土壤水库"来调控和利用天然降水.近80%耕地是暗棕壤和白浆土,"十年九春旱",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自然灾害频发,干旱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市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  相似文献   

2.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春季降雨量不足全年的15%左右,春旱发生频率达70%以上,"十年九春旱",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绝大多数耕地要靠"土壤水库"来调控和利用天然降水,干旱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市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  相似文献   

3.
张家口专区旱地多,年降雨量少,据过去在张家口十二年的气象观察结果:全年平均雨量337.9毫米,口外各县则更少(年雨量祇有250毫米左右)且分布不匀,六、七、八、九四个月的雨量为284.6毫米,占全年雨量84%。而十一、十二、一、二、三、四、六个月雨量22.4毫米,占全年雨量7%。年蒸发量竟达1700-2000毫米以上,形成了"十年九旱",尤其是春旱严重。另方面每年自冬至到第二年立夏,时常刮大风,冬季既不能积雪,土壤水份损失  相似文献   

4.
黄毅  李真  于显 《新农业》2011,(7):37-38
东北旱农区耕地目前存在旱、薄、瘦三大问题。旱,即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春旱频率在90%,秋吊和卡脖旱也经常发生,春季受旱面积达旱耕地面积的80%。薄,是指30多年来的个体耕种管理和农机的小型化,无力进行土壤的深层改良和培肥,致使全区土壤耕层仅有15~17厘米,土壤的水、肥库容严重萎缩。  相似文献   

5.
来宾、宜山地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部,历年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但雨量分配极不平衡,5—8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70%,因此,形成了春旱、夏涝、秋旱、冬雨少的气候特点。根据历年的气象资料统计,以春旱、秋旱出现的次数最多,夏旱历年比较少见,但夏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枣庄地区春旱降雨特征。[方法]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干旱分析方法,应用枣庄地区35°N南北2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分析枣庄地区近50a春旱气候特征。[结果]1961-2010年间枣庄地区春季相对湿润度指数平均值在-0.64~-0.59之间,呈不显著变湿趋势。枣庄地区35°N以北春旱频率高达88%,35°N以南春旱频率为76%。20世纪60、90年代及2000年代枣庄地区北部春旱比南部严重,70年代南北春旱等级分布基本接近,80年代南部地区春旱比北部严重。60、90年代春季中旱高发,70年代、2000年代轻旱高发,80年代重旱高发。[结论]枣庄地区南北部春季暴雨日数的显著差异是导致春旱频率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春季干旱最明显的振荡周期是6a左右。  相似文献   

7.
从1979年起,连续六年的试验研究证明: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方式中,采用以耙代耕和秸杆还田的“少耕”和“培肥”相结合的措施,较传統耕法可以减少机组的进地次数,减轻机具对耕层土壤的破坏,提高机具的利用率和生产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作业成本,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仅小麦播种前的土壤耕作阶段,以耙代耕与传統耕法相比较,平均每亩可减少燃油消耗1.25公斤,节約32%,可降低作业成本1.5元,节約30%,幷可节省全部耕地后平地所用人工,提高了工效,有利于小麦适时播种。试验结果提出了农机和农艺结合的耙秸还田机械化作业工艺和机具配套方案。  相似文献   

8.
免耕与耕作对旱作麦地土壤含水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旱作条件下,对免耕与耕作麦地土壤含水量变化的研究,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降雨量为128.17mm的情况下,只要在冬小麦关键的需水高峰期,有相应的有效降水,使土壤不出现干层,土壤含水量能够满足小麦生长的需要,是能够取得7000kg/hm2以上产量的.0-20cm的土壤含水量耕作的比免耕的低0.62%-0.87%,20-40cm、40-60cm、60-80cm的含水量耕作的比免耕的都高,并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提高,分别高0.06%-0.92%、0.13%-0.96%、0.28%-1.05%.但差异不显著,小麦生物产量、经济产量耕作的比免耕的都高,但差异也不显著.因此,在旱作条件下,管理措施得当,免耕仍能取得与耕作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旱地不同覆盖物对玉米生产的保水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遵义市现有耕地68.48万hm2,旱地占耕地面积的59.36%,坡地占旱地的87%,>25的陡坡干耕地将近占旱地的31.5%,且耕作粗放,水土流失严重,经常受春旱和伏旱的危害,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1985年至1992年八年的全区土地资源调查,查清了西藏现有农耕地45.4万公顷(680.57)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31%,其中上等耕地16万公顷(240.89万亩),中等耕地16.4万公顷(246.6万亩),下等耕地12.9万公顷(193.08万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35.4%、36.24%、28.36%,在680.57万亩耕地中有18万公顷(270万亩),地势平坦较大面积连片,分布在海拔3000至3700米的雅鲁藏布江的中下游流域,水资源、光资源条件都比较充足,也是西藏主要高产的产粮地区,对西藏农业生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这部分耕地没有全部利用好,每年只种一季粮食作物,水热光田资源还有较多的剩余,根据我们近十年的研究,建议在这部分农区搞套、复种,实行一年两收技术研究,提高一个种植指数,即在稳粮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又生物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强耕地生产能力,藏粮于田,为走持续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百色市右江区位于广西西部的右江上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暖,年平均气温18.5~22.5℃,全年有效积温7000-8000℃,年日照1790~1960小时,年降雨量1078-1350mm。每年5—9月为雨季,降雨量达855mm,占总降雨量的76.6%。降雨分布不均,呈现为“春旱、夏湿、秋冬干”的气候特点,春旱频率为87%。  相似文献   

12.
为保持和提高现有耕地的生产能力,本文从我县土壤肥力及肥料结构的演变,对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耕地土壤的培肥进行分析.(一)土壤肥力的演变我县土壤类型有里下河地区的水稻上,长江三角洲潮土,少量滨海潮盐土.耕地土壤的肥力变化和人为影响密切相关.五六十年代全县开荒面积达15万亩,开荒后有机质矿化速度加快,含量急剧下降.水稻土地区逐步实行沤改旱、水旱轮作,打破了原来的有机质平衡;潮土地区质地较轻,早耕熟化使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少,原先有机质含量多的荒地含量急剧下降,光板地则有机质逐渐积累.1974年全县38个点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1959年的2.65%下降至1.74%,但与此同时速效养分有所增加,速效磷从2mg/kg  相似文献   

13.
隔坡水平沟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利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1~2003年对隔坡水平沟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利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际间,不论雨水丰欠,隔坡水平沟0~200cm土层储水量均有所增加,3年平均,水平沟玉米田增加92.0mm,马铃薯田增加132.1mm;雨季降雨量多的年份,水平沟土壤储水量增加幅度相对较大,丰水年比平水年和欠水年平均值多增加50.1mm;与坡耕地相比,水平沟玉米田比坡耕地玉米田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1.53%,土壤储水量增加50.4mm。年份内,全年降雨分布的不均匀,引起隔坡水平沟作物土壤水分反常变化,欠水年的严重春旱,使水平沟0~200cm土层储水量到播种时比坡耕地还少18.6mm;平水年和丰水年的严重伏旱,使雨季隔坡水平沟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欠水年,水平沟玉米田低3.42%~4.50%,马铃薯田低2.99%~3.25%。作物收获后,进行隔坡水平沟玉米整桔秆覆盖,既能减轻冬前土壤水分散失,又能缓解春旱,土壤冻结和播种时测定,水平沟覆盖田比不覆盖田0~1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11%和1.19%。3年试验,与坡耕地相比,隔坡水平沟玉米比坡耕地玉米增产100.2%,降水利用提高9.3kg/mm·hm2。  相似文献   

14.
黄县位于胶东半岛北部,北临渤海,南部多山丘。全县63万亩耕地中平原占67.4%、丘陵占20%、山地占12.6%。土质以壤土、沙壤土为主。当地的气候特点是:春旱、夏秋多雨,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多集中于7、8月份。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180-200天。当地的主要栽培制度是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二熟制。夏玉米多与大豆间作,总面积经常保持在30万亩以上,约占粮田面积的60%。常年产量稳定在350-400斤/亩(包括大豆混合产量。下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区不同密度人工油松林土壤水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土丘陵区不同密度的人工油松林为对象,通过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其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及年际动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9月,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1-4月仅占当年降水量的3.2%~17.0%,表现出春旱严重;(2)林地土壤含水量随降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表现出1-2个月的滞后期,旱季不同密度的人工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小,雨季及生长季末差异明显,0~30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小密度林地显著高于中密度和大密度林地(P<0.05)。(3)3种不同密度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具有相似规律,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减低(P<0.05)。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移动式风洞仪对北京市保护性耕作下农田土壤风蚀影响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六种地块下土壤风蚀量以裸露翻旋地最高,种植越冬覆盖作物能显著降低土壤风蚀量;不同免耕播种机和秸秆处理方式下,风蚀量区别主要在于播种机,以迪尔风蚀量最低,农哈哈机型最高;四种耕作方式下土壤风蚀量以旋耕地最高,翻耕地比旋耕地降低80.81%,重耙和免耕地风蚀量分别比旋耕地降低95.35%和97.71%;冬小麦五种不同播期下土壤风蚀量随着播期的推后逐渐增大。(2)四种作物中小麦田的覆盖率最高,其次为紫花苜蓿和小黑麦,油菜覆盖率最低;四种耕作方式下耙耕小麦田覆盖率最高为84.00%,旋耕最低为55.33%;五个播期下9月27日播种的小麦田覆盖率显著高于其他播期,10月7日和10月12日最低。(3)将土壤风蚀量作为依变量,覆盖率、作物株高和土壤容重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173.186-0.449x1-0.485x2-72.699x3。  相似文献   

17.
<正>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即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以下简称"两大平原"),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粮食产量占全省的90%以上,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两大平原"由于长期粗放耕作,耕地质量已经明显下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必然对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一、"两大平原"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两大平原现有耕地1.62亿亩,占全省耕地面积80%以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防控、耕地质量和产能提升的科学途径,以福建省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与ArcGIS并结合随机森林模型,对福建省4 261个耕地表层土壤调查样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福建省耕地土壤pH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土壤pH自东南沿海至内陆山地地区呈逐渐降低趋势:全省耕地土壤pH为3.00~9.62,平均值为5.35,变异系数为14.95%,69.3%的耕地土壤pH小于5.5;南平市(5.09)、三明市(5.16)、龙岩市(5.21)、宁德市(5.22)及漳州市(5.42)70%以上的耕地土壤pH<5.5;而厦门市(5.58)、泉州市(5.90)、福州市(5.62)及莆田市(5.96)50%以上耕地土壤pH>5.5。海拔、降雨量、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和作物类型显著影响土壤pH,土壤pH与海拔、降雨量和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砂土土壤pH为5.38,显著高于壤土(5.20)和粘土(5.14);滨海盐土土壤pH为6.36,显著高于潮土、水稻土、砖红壤、紫色土、黄壤和红壤;黄壤和红壤土壤pH显著低于潮土和水稻土,潮土和水稻土土壤...  相似文献   

19.
笔者针对当前耕地潜力利用上的不足和不科学等问题,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利用、培养与管理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0.
<正>吉林省军区莫旗农副业基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巴彦乡和额尔河乡30km交界处。位于第五积温带与第六积温带之间,年有效积温2100℃,年降雨量500~600mm,农作物生长期为110d。由于林区小气候较重,春旱、秋涝、早霜、雹灾频繁。大部分耕地为草甸暗棕壤土,平均黑土层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