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特点,依据国家产业布局政策,立足库区独特的地理、气候和生态资源条件和特色农业的发展基础,提出库区突出发展柑桔、草食牲畜和水产3大特色农业产业的构想;分析其客观必然性,剖析优势条件和不利因素,从宏观上对3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和着力点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的东中西三大部分,是全国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发展轴线。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既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级连片贫困地区。其如何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既关系到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开放战略的实施和重庆市、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也关系到库区能否就此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从而实现经济腾飞。但由于库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要素聚集能力不足、移民安稳致富压力较大,而且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其产业发展面临高于一般地区的生态环保要求,对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形成较大障碍。因此,应通过加强库区铁路、高速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库区重要节点城市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积极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建立有效的库区区县协同发展机制等措施来促进库区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  相似文献   

3.
罗素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275-11277
首先,阐述了三峡库区后移民时代发展现状:一是生态库区的定位与发展存在矛盾;二是采取市场选择、政府引导的开发性移民模式;三是移民后期扶持任务艰巨;四是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环境治理。其次.概括和梳理得到三峡库区后移民时代发展可采取的路径:一是扶持移民安稳致富;二是支持库区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四是加大中央财政政策的支持。最后,从财政政策视角提出了三峡库区后移民时代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促进生态移民搬迁及移民安稳致富的财税政策措施,具体包括促进移民就业的财税政策措施、为移民提供社会保障的财税政策措施、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追加后续投资解决迁建遗留的问题四大措施;二是促进库区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具体包括发挥产业基金的产业造血功能与优化库区产业结构、给予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与引导资金投向三峡库区、增强地方财力的财税政策措施三大措施。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产业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提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产业空心化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三峡库区存在的工业规模小、企业竞争力不强、农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以及由于三峡移民所产生的历史、自然、经济和社会原因;提出了培育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效益型工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和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壮大商贸流通和旅游产业等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及构建库区特色产业与小城镇协同发展、实施科技兴库和人才战略、加大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食用菌产业纵横发展整合路径,促进三峡库区食用菌产业发展,为库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调研分析三峡库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同时根据产业整合文献,探索食用菌产业发展纵横整合路径。【结果】三峡库区食用菌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食用菌上下游企业关联度较低,三峡库区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横向整合和适度的纵向整合。【结论】三峡库区食用菌产业应以“研究所+公司+合作社+农户”、农超对接模式为依托,深化食用菌产业纵向利益关联,整合区内各地优质食用菌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纵横延伸的区域食用菌^虬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1992年到2009年的数据,研究了三峡库区的就业结构偏差问题,发现三峡库区就业结构偏差呈扩大趋势,已严重影响了三峡库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并使库区农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从制度、政策和人口素质等方面,探讨了就业结构偏差大的原因。从优化库区城镇体系、统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城镇发展体制和资金瓶颈等方面,提出了加速三峡库区城镇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何微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24-10326
在介绍研究区域概况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法探讨了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其中,从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4个方面介绍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优势;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空心化"矛盾突出、优势资源开发较差3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劣势;从国家大政方针的引导及政策倾斜带来机遇、库区交通条件的改善产生机遇、三峡工程建设及运营形成机遇3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机遇;从招商引资环境不佳、产业结构不合理、建设资金严重不足3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的威胁。为了进一步促进三峡库区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对策: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库区投资环境;三是优化人力资源,为库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科学合理地选择现代农业主导产业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寻求产业支撑的根本所在。借鉴经济学有关理论,建立了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重点分析了部分指标,并进行测算。同时以三峡库区万州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作为库区,万州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应该选择烟叶、奶业、水产业、水果、蔬菜等前五位农业产业进行优先培育。  相似文献   

9.
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莉莉  皮竟  胡晓群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9):4446-4449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深入分析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服务、现代农业投入4大保障体系,加快三峡库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三峡工程主体所在的重庆市三峡库区22个区县为评价单元,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5个方面选取20项指标建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和多因子加权法计算各区县生态文明指数,并运用ArcGIS 10.5软件的自然断点分级法对各区县生态文明发展程度进行空间分级及可视化,分析近10年来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初步揭示库区各区县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短板.研究发现:①2006-2016年,重庆市三峡库区各区县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但各区县增速差距较大.生态文明指数均值由2006年的0.135增长到2016年的0.413,增幅为205.93%,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江北增幅为370.53%,最小的武隆增幅为150.49%.②2006-2016年,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高低集聚格局基本稳定,但以生态经济为主导优势的新型高值区正在形成.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以巫溪、巫山为集聚中心的库区东北部,以石柱、武隆为集聚中心的库区东南部,以及正在形成的以渝中为中心的主城区;而低值区则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大片区域.  相似文献   

11.
范乔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484-14486
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约束为切入点,对移民后扶工作的思路进行重新安排和重构。将多功能农业视为移民后扶的重点领域加以发展,以解决传统产业支撑乏力、新兴产业起色不大、移民就业缺乏依托和生态缺乏面上治理等关键问题。农业的产出功能可以向适度规模的高端产品发展,摒弃重复低端的大宗作物,尽显库区山地农业的"名特优"特征,而农业的生态环境效应则尽可能地与库区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为"景区、景点和精品旅游线路"提供优美的环境依托;同时,将多功能农业的产出与库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相结合,发展田园休闲度假游,打捆延长产业链条。即将产出的"名特优"农产品,借助新兴产业的引进将其加工为独具山地特色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2.
要做好三峡区的扶贫,移民工作,必须加大开发力度,通过合理开发土地,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开发农副产品,达到库区贫困人口增收;通过开发高新技术,促使库区工农业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注重人才开发,提高库区人民的素质,是开发土地,农副产品,高新技术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于开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651-10655
基于对三峡库区100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问卷调查结果,以结构方程模型为分析工具,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与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权结构对于合作组织的绩效有着最关键的影响,系数高达0.92;监督机制和理事会结构对于合作组织来说重要程度相当,影响系数分别为0.87和0.86,仅次于股权结构;成员的退出能力大小对于组织的绩效也有相当重要的影响,系数为0.74。由此指出了当前三峡库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影响其组织绩效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峡成库后,库区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产业空心化日益突显;随着库区移民投资的逐渐减少,库区城镇化动力已显不足。本文分析了库区城镇化发展与生态建设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以ARCGIS9为工作平台,应用多级加权求和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度评价并进行了协同性等级划分,针对各等级提出了城镇化和生态的发展调控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旅游途径与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发展意义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三峡库区生态旅游途径和建立相应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调控关键在农户,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调控政策的意愿与行为,是政府制定农业环境政策时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利用三峡生态屏障区688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农户农业面源污染调控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以及参与意愿对农户的实际参与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计划行为理论能够较好的解释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调控的意愿和行为,其中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调控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意愿对农户实际行为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当前,农户对周围的农村环境已经有了较高的感知,他们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意愿受到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而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因此,农业面源污染调控的相关职能部门仍需继续关心三峡生态屏障区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进而增强其参与农业面源污染调控意愿与行为,巩固和扩大三峡生态屏障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项目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四化”同步推进的途径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三峡库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库区"四化"同步发展存在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和工业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以新型城镇化理念加快推进库区城镇化,以特色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以新型工业实现库区工业生态化,并同步推进信息化的"四化"同步发展途径。从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大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科学选择工业主导产业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栎类天然次生林是三峡库区重庆市典型的落叶阔叶林,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文章首先综述了重庆栎类天然林经营现状,介绍了先进的培育珍贵大径材栎类林、促进栎类天然次生林可持续经营理念和技术方法,为三峡库区栎类等阔叶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借鉴与参考,对于促进库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陡坡地饲草玉米生物篱的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坡地水土流失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构成双重压力.生物篱技术是一条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潜力的坡地改良利用途径.本研究以饲草玉米为纽带营建坡地生物篱模式,经4 a定位试验探讨了其生长状况和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饲草玉米生物篱能有效改善陡坡地土壤性状、固持土壤、截持径流、减少养分流失,对减少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保持和提高坡地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