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地征用与农地产权制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现行农地征用制度对农地产权的侵害,以及其运行过程中所折射的农地产权的残缺,提出要完善农地产权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引入市场化手段改革征地制度;二是进行农地产权制度建设,即明确所有权主体,界定产权边界,设立农地发展权。  相似文献   

2.
检视我国农地征用法律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振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5):1041-1043
征用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获取土地的主要方式。但不容忽视的是 ,现行制度设计存在很多缺陷 :如征地范围过宽 ,征地补偿较低 ,受益主体模糊 ,征用操作不规范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三农”难题的破解。因此 ,有必要对征地制度进行考量 ,并重新规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村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主要、最可靠的生活保障.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侵犯农民土地权利的事例屡见不鲜,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要彻底解决这个牵涉到农民利益的问题,必须从农地征用制度上挖掘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人地矛盾突出,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国家必然要征用农民土地,然而由于各方原因,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始终得不到切实保障,经过实地调研,通过描述天长市农村土地征用现状,进而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以期寻求合理的解决方式,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实现更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析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和失地农民安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征  廖和平  黄易禄  熊祥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878-2879,2882
针对目前地价补偿标准问题,探索一种合理、有效且易于操作的征地补偿标准和失地农民安置模式。在货币安置模式中结合劳动力进行分类分析,提出新的货币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6.
俆铭梽  代佳成  曹璐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121-22122
为研究农村土地征用中,完全的补偿方式还是零补偿方式哪种更为有效这一问题,运用经济学模型分析了政府是仁慈和非仁慈2种情形下,不同补偿方式是否是社会最优水平。结果表明:无论是完全补偿还是零补偿,都会导致土地所有者的过度投资,进而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薛明川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762-8764
探讨了在农地征用过程中,收益还原法和市场比较法在确定补偿金额方面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中国农地的价值构成,并以中国重庆市为例,对现行农地征用补偿标准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以收益还原法确定补偿金额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现行的补偿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方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璐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663-10666
在梳理和概括了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确立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方式应注意的问题,从紧急状态和公共利益2个方面探析了我国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方式,并指出了农村征用补偿方式确立后需考虑的2个程序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新标准解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这是我国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加速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我国征地制度没有充分考虑征地对失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征地制度的安置补偿标准远低于人口安置的实际社会成本,农民在耕地被征用后生活水平下降,甚至产生“征地返贫”现象。为了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国土资源部于2004年11月12日发布了《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征地补偿新标准,该指导意见规定了许多可操作性的保护农民利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农地流转制度的完善是解决我国农地流转诸多问题的关键。英国土地制度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能够为完善我国农地流转制度提供借鉴。本文总结了英国土地制度的经验,针对我国农地所有权流转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土地征用补偿法律制度是协调土地征用中私益与公益冲突的基本制度。中国现行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存在补偿数额偏低、补偿范围偏窄、受益主体不够明确、土地征用权泛化等问题,致使实践中出现大量因土地征用及其补偿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并民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建议从法律制度入手,着力完善有关土地征用补偿方面的法律制度,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并建立有效的纠纷仲裁机构,以切实保障广大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的合法权益,减少此类纠纷,推进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行征地补偿制度存在的种种缺陷及其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认为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并在简要评析目前理论界3种主流征地补偿制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建立农地征购储备制度,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征地已成为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土地征用补偿制度方面的有益经验,对于有效地改革和完善中国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保障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国际比较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对给原土地权利人所造成的损失给予相应的补偿。一般来说,土地权利人可得到的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大致包括两部分:一是土地征用费,相当于征…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行征地补偿制度存在的种种缺陷及其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认为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并在简要评析目前理论界3种主流征地补偿制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建立农地征购储备制度,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经济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地征用的规模迅速扩大,在征地过程中涌现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征用模式:南海模式、芜湖模式、嘉兴模式,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国征地的概况.本文针对这些模式的运行现状,分析其中的异化现象,并就祛除非协调因素与后续影响提出了系列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吴晨 《甘肃农业》2006,(7):70-71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安排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政府在征用农地过程中表现出侵害农户权益的行为。国家应从公平、公开、公正的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征地补偿制度,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我国现行征地补偿标准为切入点,研究认为我国现行征地补偿标准是以"特别牺牲说"为理论指导,采取"低级"的"不完全补偿"原则。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法律规定的"公共利益"范围不明确,法律规定的补偿范围偏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冲突,现行补偿标准偏低,"产值倍数法"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针对由此引起的失地农民生活困境问题、"土地财政"膨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征地目的不同,构建了新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地征用制度:沿革、现状问题与健全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行农地征用制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虽经多年发展和完善,但相比较于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然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因制度自身缺陷和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本文在对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农地征用制度的沿革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健全我国农地征用制度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宪法第五条修正案规定:政府实体为公共目的征用私有财产尤其是土地,必须支付合理补偿,并具备正当的法律程序。文章分析了美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中公平补偿的特点,阐述了在实际征地补偿过程中政府对具体问题的处理办法。对比我国耕地流失严重的现状,得出了美国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对我国土地征收、征用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王佳丽  於忠祥 《现代农业科技》2007,(12):194-195,19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土地征用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土地征用问题的根源是补偿标准确定不合理,补偿费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平。其原因是补偿内容残缺,补偿标准计算方法单一,补偿标准制定存在技术上的困难,以及对征用真正危及的受害群体定位错误,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农地所有权残缺,理论依据缺乏。因此,要运用多种方法评估土地征用价格,采用先进技术,把生态价值纳入到土地征用补偿中,使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投资回收价值、生产力价值都涵盖在土地征用价格中,从而提高土地征用成本;改革农地产权制度,设定农地发展权,界定农地所有权主体,增强农地所有权权能;出台法规条例,使土地征用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