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豆脂氧酶催化亚油酸氢过氧化反应产物的漂白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大豆脂肪氧合酶催化氧化亚油酸可以生成氢过氧化亚油酸(LA-HPOD),后者是一种兼具低温漂白/洗涤双重功效的新型油脂基多功能表面活性剂.开发LA-HPOD将大为提高生物技术在大豆加工中的应用水平和对大豆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水平.将LA-HPOD用于漂白洗涤配方,能促进漂白型洗涤剂向绿色、温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LA-HPOD在低于60℃时处于稳定状态,80℃时开始分解,至120℃完全分解.LA-HPOD漂白亚甲兰的合适质量分数为0.2%左右,作用0.5 h后已显示良好的漂白效果.在pH11,60℃下,作用0.5 h后,LA-HPOD的亚甲兰漂白率可接近100%;同期30℃下亚甲兰漂白率达40%左右.与PBS、PCS相比,LA-HPOD的低温漂白效果最佳.动力学研究表明LA-HPOD对亚甲兰的漂白反应属拟二级反应. 相似文献
2.
开发了一种绿色、温和的合成羟基共轭酸的方法。以大豆脂肪氧合酶催化氧化亚油酸所得的氢过氧化亚油酸(LA-HPOD)为原料,用亚硫酸钠于水相还原氢过氧化亚油酸,得到羟基共轭亚油酸。分别通过添加乙醇作为辅溶剂以及用碳酸钠适度皂化氢过氧化亚油酸以便于增加氢过氧化亚油酸在水中的溶解度。考察了还原剂用量、温度、时间对氢过氧化亚油酸转化率的影响。0~40℃内,反应温度对氢过氧化亚油酸转化率无显著影响,醇-水体系所得的还原反应转化率与皂化体系的还原反应转化率接近,氢过氧化亚油酸的最高转化率达98.5%。 相似文献
3.
4.
高CO2浓度对水稻叶片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4个栽培稻品种和2种野生稻为材料,比较了长期生长在高浓度CO2(600 μL/L)和普通空气CO2浓度(350 μL/L)下抽穗期水稻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对甲基紫精光氧化的响应。在自然条件下其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因品种和种性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与生长在普通空气CO2浓度的水稻相比,高浓度CO2下叶片的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和POD活性都有不同程度下降,SOD和CAT活性则因品种的不同而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光氧化条件下,生长在普通空气CO2浓度下的水稻叶片CAT活性增加了1.7~6.5倍,高浓度CO2下则增加了1.0~3.8倍,而SOD和POD活性在光氧化条件下都降低。光氧化导致了水稻叶片的MDA含量的增加,高浓度CO2下生长的水稻叶片MDA含量增加的幅度小于在普通空气CO2浓度下生长的水稻,显示高浓度CO2对光氧化损伤具防护效应。 相似文献
5.
以玳玳花瓣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玳玳HPL基因cDNA全长,全长为1 776 bp,其中包含52 bp的5′非编码区,224 bp的3′非编码区,1 500 bp的编码区(编码49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5.7 ku)。将该HPL基因cDNA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及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的HPL基因cDNA序列进行比较,推断玳玳花瓣HPL属于13-HPL类。通过PCR扩增得到了玳玳HPL基因组全长。测序结果显示玳玳HPL基因中包含1个长2 374 bp的内含子。将分离出来的玳玳HPL基因cDNA的编码区序列插入pET-15b载体上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在细菌BL21细胞中进行原核表达。结果表明:该编码区片段可在原核细胞中大量表达,其表达产物分子量大小约为55 ku,与13-HPL蛋白的分子量55.7 ku相符。本研究为下一步利用HPL基因cDNA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奠定基础,将为花卉香味的遗传改良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7.
汞对大豆种子萌发中膜脂过氧化及体内保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gCl2对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幼苗膜脂过氧化水平、细胞膜透性、保护酶(CAT、SOD、POD)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HgCl2浓度的升高,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细胞膜透性增大,CAT活性降低,SOD、POD活性升高,组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8.
9.
F2大豆种子脂氧酶(Lipoxygenase,Lox-1,2,3)三个同工酶缺失性状筛选鉴定方法的开发,对于脂氧酶缺失的无腥味大豆育种及其表型鉴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脂氧酶Lox-1, 2, 3三个同工酶在不同pH下对亚甲蓝和β-胡萝卜素褪色反应的颜色变化,通过痕量取样,精准鉴定F2分离世代出现的Lox-1, 2, 3野生型、Lox-1, 2, 3缺失型、Lox-1, 2缺失型、Lox-3缺失型四种表现型,该检测手段不影响含目标性状的个体的正常继代扩繁,为脂氧酶完全缺失大豆新品种的培育及其表型鉴定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分析大豆中的植酸,研究了不同纯化分离的快速测定法。方法原理基于大豆中植酸和酸溶性磷间存在的高度线性相关关系。16个大豆定标样品的相关系数和标准差分别是0.992和0.24。对10个测算样品所进行的配对法检验表明快速测定法能够生成与离子交换法相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刘定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89,(1)
业已证实,油菜的芥酸含量受一对或两对基因控制,其遗传行为较为简单,但由于该性状是用量表示的,有时各类表现型之间分界不十分明显,给人为分类带来困难。本文根据动态聚类(按批修改法)的基本思想,建立了一种数量分类方法,该法分类的准则是标准差单位的最近距离.经大量实例应用,证明该法的分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207份南方春大豆品种的亚麻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春大豆的亚麻酸含量4.23—16.13%,平均7.69%。湘、浙春大豆的亚麻酸含量显著低于苏、鄂春大豆。同一品种秋播亚麻酸含量显著高于春播。亚麻酸含量与籽粒大小显著正相关,但与株高、生育期性状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大豆亚麻酸含量的QTL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由于亚麻酸的高度不饱和性,导致大豆油的稳定性和耐贮性降低,并严重影响豆奶的商品价值。因此降低大豆种子亚麻酸含量是当今大豆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本研究利用正常亚麻酸含量的品种合丰25与亚麻酸含量仅为3%的突变品系L-14杂交所得的F9代和F3代群体,对500多对SSR引物进行筛选,共有90个SSR标记被分配到1999年Cregan定义的20条染色体中,QTL分析表明有3个分子标记Satt066、Satt424、Satt476与大豆亚麻酸含量密切相关,分别定位在连锁群MLGB2、MLGA2、MLGC1上,且变异贡献率分别为8.7%、4.99%和5.3%。并用这些分子标记对F3代家系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脂肪、脂肪酸组份的测定及其相关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对1988~1994年间,黑龙江省7个地区,60个县市主栽的22个大豆品种的脂肪,脂肪酸组份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主栽的大豆品种脂肪含量较高。92个品种脂肪平均含量为20.73%。不同大豆品种亚麻酸含量变异系数大,表明黑龙江省大豆品种间亚麻酸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92个大豆品种脂肪含量与亚麻酸含量呈负相关趋势,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是极显著的负相关,亚油酸与亚麻酸是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对甘蓝型油菜四种纯合芥酸基因型的双列杂交F_1、F_2和回交世代,按Hayman—Jinks方法进行了分析。t~2检验、b(Wr,Vr)回归分析及Wr—Vr的方差分析都表明,双列杂交F_1、F_2及回交世代的芥酸含量均不存在非等位基因互作,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占绝对优势,显性作用较小。F_1代和回交世代其显性效应达显著水平,F_2代不显著,显性度为0.05—0.11,显性方向为正。芥酸存在一定的母性影响,其中又以F_1代最为明显。芥酸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均高,除回交世代的狭义遗传力为96.8%外,其余均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6.
在对两个组合的分离世代群体按芥酸含量高低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比较了回交和F_2群体中不同芥酸基因数目的各组间含油量和其他农艺性状的差异。回交世代不同芥酸含量的各组在产量和大多数其他性状上没有明显差异。F_2低芥酸(<2%)基因型的产量比芥酸含量在10%以上的其他各组低3.7—47.9%,含油量低0.8—10%,产量构成因素和一些形态学性状也表现较差。对这些结果在油菜单、双低育种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首次提出了在品质育种中应重视亚群体选择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在开花期,用0、50、100和200mg/kg黄腐酸溶液喷洒白菜型油菜(BrassicaCampestris),结果表明,黄腐酸能提高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电导率,提高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其水分饱和亏缺,从而增强了油菜抗旱能力.喷洒黄腐酸还显著提高油菜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