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解决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传递不连续、不完整、不真实等问题,防止农产品给人民生活健康带来威胁,该研究开发了基于近场通信技术的数据采集终端。该文分析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数据采集设备及工作环境的特点,开发一种基于近场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北斗系统(bei dou system)及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集成技术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数据采集终端。该终端包含4个模块:NFC模块、系统CPU模块、北斗模块和GSM模块及电路系统。终端在写入数据时,同时将北斗加密数据通过NFC芯片PN532写入NFC标签,并通过GSM模块以短信的方式传递给后台数据库,利用RS232将数据信息传入节点企业平台,实现生鲜农产品数据信息的三重备份。该采集终端借助物联网及无线传感网的技术优势,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数据的自动智能采集并进行加密,满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变化环境下的数据采集及存储需求,该终端在极端环境下读取速度虽然降低了10%~25%,但存储率依然为100%,满足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数据采集的需要,能够实现节点企业间信息连续度,为实现生鲜农产品可追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构建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该文围绕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结合北京市"菜篮子"工程要求,按照设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条,采用生物、传感器、无线通信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研究构建符合北京市设施农业现状和发展需求的物联网应用模式,主要包括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技术,建设基于设施农业的感知环境,搭建低成本无线自组织传输网络,建设北京设施农业物联网云服务平台、智能决策服务和反馈控制系统,实现病虫害远程诊断、监控预警、指挥决策,实现肥、水、药智能控制和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等,并制定出配套的相关技术标准,为中国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制定提供参考。北京市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的成功构建将为国内外其他地区设施农业物联网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物联网的肉鸡可追溯与监管平台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能实现农产品及食品生产过程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存储并体现在可追溯环节之中,该文以肉鸡为例自主研发了基于物联网包含环境采集终端、中继器、监控服务器与环境控制器的肉鸡养殖环境监控预警系统。环境采集终端集成了温度、湿度、光照、氨气传感器;中继器可根据需求灵活使用串口、有线或无线等多种通信方式;环境控制器能够对风机转速、通风方向、灯光、加湿器、加热器进行控制;实现了生产环境的全自动现场或远程监控与预警,并将其集成于包含企业管理、政府管理、追溯管理3个子平台的肉鸡可追溯与监管平台。该平台采用B/S与C/S架构相结合方式开发,B/S架构采用Microsoft C#语言在ASP.NET框架上开发,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14,Web服务器为IIS7。以物联网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标签作为载体实现肉鸡产业链上信息传递及人员的快速登录。不同类型的企业及政府用户,具有不同权限,实现了肉鸡饲料、用药、疫苗、死淘数、屠宰、加工、储运、销售等信息全程可追溯与监管;政府管理部门全程参与肉鸡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能进行出栏检疫、产品检疫、各项抽检与统计查询,并能实现肉鸡疫情预警与质量安全预警。C/S架构主要解决养殖基地Internet接入困难问题。在同一数据库结构下用Java Web技术开发了基于微信的追溯。该平台已应用于天津市189家肉鸡企业与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该平台兼顾了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的利益,可扩展至其他农产品与食品的可追溯与监管。  相似文献   

4.
追溯体系建设能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管理,使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上的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及消费者能够清楚地了解农产品的全部信息。基于此,以湖南省岳阳市为例,分析其农产品追溯体系构建的具体做法和效果,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5.
世界主要农业发达地区农产品追溯体系发展现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确保安全和提升品质是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农产品的两大主题。基于现代信息科技及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追溯机制主要涉及两方面功用,一方面通过将供应链的相关信息透明化,最大程度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通过在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实现追踪和溯源两大功能,推进农产品安全责任制,迎合了人们对农产品安全和品质的需求,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纷纷予以推动和实施。该文从追溯法律与法规、标准与规范、推动与实施3个层面阐述了欧美、日韩及台湾等世界主要农业发达地区农产品追溯体系的推进和最新发展情况,在列举典型追溯系统实例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并总结了各自发展的特点,指出综合与精简是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发展方向,最后从机构、立法、标准、实施、验证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农产品追溯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推广与深化提出建议,以期真正发挥追溯体系效用、守护国人健康。  相似文献   

6.
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农产品追溯系统智能化影响的综述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从为应对疯牛病问题至今,追溯系统作为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的有效手段引入已有近30a,如何降低追溯断链化、增强追溯可信度、提升质量预警力,已成为追溯系统研究的热点,也是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瞄准热点问题,综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农产品追溯系统智能化的影响。首先,提出了追溯系统从1.0到3.0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追溯系统1.0以信息记录为主、2.0以数据整合为主、3.0以智能决策为主的核心特征;其次,描述了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之间在信息感知、数据处理、高效计算、智能分析、加密防伪等方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的内在关系,分析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的发展趋势;最后,从人工智能技术降低追溯过程断链程度、大数据技术提升质量安全预警能力、区块链技术增强全程追溯可信度等3个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结合发展趋势提出了深入研究的方向,即人工智能从供应链内部及供应链之间提升追溯粒度,大数据从微观、中观及宏观层面实现预测与优化,区块链从追溯区块结构优化、隐私保护及共识算法等方面增强追溯可信度。该文为把握农产品追溯系统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应用瓶颈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追溯体系是指应用互联网、物联网、自动识别、大数据存储、云传输等技术,对种植、收获、仓储、物流、销售、加工到餐桌的农产品单批次甚至是单个产品,进行全程信息编码的现代技术体系或溯源系统.追溯体系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本溯源,是目前国内外积极推动的构建诚信消费市场的有力措施,可促进产业自律,加强市场监管,透明产品身份,保障农产...  相似文献   

8.
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农业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物联网技术应用需求最迫切、难度最大、集成性特征最明显的领域。该文对农业物联网国内外技术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领域关键应用环节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物联网未来技术发展重点以及对策措施。农业物联网未来技术发展重点:农业物联网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农业物联网自组织网络部署与信息传输技术,农业物联网自组织网络部署与信息传输技术,农业物联网安全监管与服务质量保障技术。农业物联网对策措施: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规范研究,加强核心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平台建设,加强农业物联网产品设备检测,加强农业物联网应用布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政策环境。该研究为中国农业物联网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证消费者身体健康,从农产品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设计方案。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管理体系的指导下,利用二维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系统的构建和开发,实现了农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上从种植、采收、加工到销售的全程跟踪和溯源,有效地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保证消费者最终知情权。目前,该系统在江苏江阴地区实际测试效果良好,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区块链中继技术的集群式农产品供应链溯源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集群式农产品供应链具有链条长且多、生产分散、信息多源异构、网链结构复杂等特点。面向集群式农产品供应链区块链溯源的需求,多链式区块链比单链式区块链更具有优势。但多个区块链相互独立使得不同链上的数据相互隔离,导致不同联盟在多链式区块链网络中数据断裂,无法构成完整的溯源链条,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中继技术的集群式农产品供应链溯源模型,打通联盟间的信息孤岛,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贯通。分析集群式农产品供应链的业务构成,利用区块链中继技术打通供应链上下游区块链,构造集群式农产品供应链的中继多链拓扑结构和溯源模型;应用链借助中继链和跨链路由实现跨链交互,并通过Hyperledger Fabric背书策略检验跨链交易的有效性。最后,以集群式猕猴桃供应链为例,设计和实现了该模型的原型系统,并进行了功能、性能和扩展性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功能方面,该模型可以保证跨链溯源信息的完整性、可信性和有效性,能够有效解决多链式区块链溯源中的信息断链问题;在性能方面,系统数据写入的吞吐量最高为561.8(事务数/s,transactions/s),高于单链式区块链的118.1 transactions/s;数据写入时延均值为1.49 s,优于单链式区块链的数据写入时延均值5.92 s;在扩展性方面,系统中链的数量能够按照业务需求动态增加,灵活应对集群式供应链变化。该模型能实现集群式农产品供应链溯源,研究结果对区块链溯源网络的扩大和实现行业性的统一布局、协同发展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RFID和EPC物联网的水产品供应链可追溯平台开发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颜波  石平  黄广文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5):172-183
为实现对水产品流通过程的全程追溯,该文以供应链为视角,以罗非鱼为具体研究对象,立足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等三方,本着可跟踪、可追溯、可召回等基本目标,设计并开发了基于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和产品电子代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物联网的,包含养殖管理系统、加工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查询监管系统5个子系统的水产品供应链可追溯平台,并着重对平台的对象名称服务(object name service,ONS)和EPC信息服务(electronic product code information service,EPCIS)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与实现,利用该平台可以实现水产品从养殖、加工、配送到销售的全程跟踪与追溯。该研究可为水产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模型与软件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RFID的热带特色农业田间信息采集系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海南的农业生产相对比较落后,主要依靠人力,生产力比较低,科技含量不高,且生产和管理不规范,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和热带特色农业的声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将RFID技术应用到海南热带特色农业中,结合传感器技术、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和单片机技术等,实现对热带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信息和农作物自身的特征信息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以编码的形式存储到电子标签中,以达到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管理,保证农产品的品质,进行农产品的质量追溯的目的。该文通过对贴有电子标签的琼中绿橙的信息的成功识别试验,验证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陈威  郭书普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2):196-205
围绕农业传感器技术、精细农作技术、农业机器人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和农业信息服务技术五大方面,对农业信息化前沿技术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中国农业信息化前沿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研究表明,农业传感器技术是农业信息获取与信息化的基础,精细农作技术代表了当今农业装备的先进水平,农业机器人技术是未来农业智能装备的重要方向,农业物联网技术是农业监管与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则愈来愈聚焦农业信息服务中的云存储、云计算、云服务和移动互联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如何通过电子商务来促进我国家禽产品的生产销售量,是当前农业信息化研究中一个非常热门的课题。建设家禽产品网络营销平台,探索家禽产品的销售新方法,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家禽行业产销模式的变革,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针对当前家禽行业在电子商务方向的应用前景做了比较完善的分析,并据此展开B2C模式家禽产品网络营销平台的规划与建设,以期建立标准化、网络化和一体化的现代家禽产品网络销售体系,同时提出了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肉鸡安全生产全过程跟踪与可追溯平台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为研究背景,开发了包含雏鸡生产子系统、肉鸡生产子系统、肉鸡屠宰加工子系统、肉鸡储运子系统、肉鸡销售子系统、体系管理部门子系统、检验检疫子系统和一个用于各个子系统登录、消费者查询及体系管理部门信息发布的网站系统的肉鸡安全生产全过程跟踪与可追溯平台。首先用UML进行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再采用Java EE构架,以Java和Action Script3.0作为设计语言,结合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和Apache Tomcat 6.0 Web服务器进行设计实现。用Flex技术开发的视频即时通信可进行在线咨询和在线诊断。该平台实现了肉鸡从生产、屠宰加工、冷链储运到销售所有环节信息的跟踪与可追溯,具备肉鸡养殖疫情与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功能,从生产管理各环节保证了肉鸡产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