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茶园复合生态系统的模拟建立及调控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是在同一块土地上既栽培茶树又种植其他作物,物种间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充分利用地力,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良好生态效益的一种土地经营方式。早在宋代,我国福建省的茶园中已有栽桐木的习惯,后称茶-桐间作。20世纪初期后,现代生态学的知识逐渐引入茶树栽培之中,从而简单的间作发展成为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模拟建立茶园复合生态系统,对缓和当前世界上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发展生态农业和茶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茶园间作的主要模式 我国茶园间作历史悠久,模式多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茶-…  相似文献   

2.
皖南屯绿茶区是优质茶叶产地,在该地区存在着多种植茶方式的茶园,如普通纯茶园、密植速成茶园和茶林复合园,后者以茶树—乌桕树复合园最有代表性。有人认为这种复合园是屯绿内质优良的保证,为此笔者于1987年在黄山市休宁县洪里乡作了不同种植类型茶园茶叶内质成分的比较,欲为改进茶树栽培体系,提高茶叶品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茶园转化期间施肥管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根据笔者在闽南、闽西等地区的走访调查,约80%的茶农将茶园正在或已转化成生态茶园、有机茶园,处在转型或转化期的茶园的境况较差,许多茶树一年仅出现1—2轮新梢,茶园产量和茶叶品质大大降低。主要原因是茶园短期内只施有机肥,完全不施无机肥,导致土壤肥力较差。土壤肥沃是实现茶园优质高产的基本保证,如何提高土壤肥力状况,在茶园转化期内正确进行田间施肥管理是茶农急需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间作对茶园生态及茶叶品质、产量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后,林茶复合栽培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推广运用。1953年张志澄在江苏芙蓉茶场建立了梨树和茶树间作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1959年,云南普文农场建立了橡胶和茶树间作的胶茶人工群落;上世纪70年代初,胶茶群落复合栽培技术在我国的海南岛、云南等地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5.
复合生态茶园环境质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复合生态茶园的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之一。茶园内的茶树与茶园间作植物之间在统一的环境中形成矛盾对立关系,两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生物体必须与它的环境条件相适应才能生存和发展。茶园生态系统是自然资源经人们的加工、改造、利用而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这个由多样生物组成的系统的物质环境条件随着生产资源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等生产循环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它涉及茶树品种、栽培技术、栽培地区、生态环境、营养管理、采摘标准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变化都受生态体系中可利用物质的质与量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其变化。  相似文献   

6.
浅谈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态茶园是指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遵循生态农业的要求建设起来的茶园.建立生态茶园,可以提高生物圈内生命体间相互促进的能力,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茶树的光能利用率,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循环,使茶园内的物种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7.
茶园土壤酸度演化及其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酸性土壤是茶树生长需要的主要生态条件之一。采取良好的栽培技术措施,改善茶园土壤酸度条件,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对促进茶树生长,实现茶叶丰产优质有重要作用。一、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酸度。  相似文献   

8.
茶园土壤微生物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梁慧玲  董尚胜 《茶叶》2001,27(4):3-5
对茶园土壤中茶树根际微生物区系及组成、茶树根际固氮微生物、茶园土壤中的耐酸铝细菌、茶树VA菌根,茶树有益微生物对茶树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茶园土壤微生物的利用六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反映了茶园土壤微生物种群与数量在根际周围的分布,与茶树品种、树龄、生育周期的关系,对土壤耐酸铝、固氮、抗病原菌效果的影响。与土壤肥力、矿质元素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和茶园微生物有效利用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土壤水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茶树水分的主要来源,因此士壤水分对茶树生长关系十分密切,在一定的条件下,茶园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茶树生长及其产量和品质。探讨在不同季节中茶园土壤水分的消长规律与主要气象要素、土壤质地、茶园类型、耕作技术的关系,并提出茶园保水抗旱的技术措施,有效利用与调节茶园土壤水分,对培育高产稳产茶园,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文渔 《茶叶》2014,40(3):157-159
生态茶园是以茶树为物种,根据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严格选址、良种良法、病虫害综合防治,创造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建立良性循环生物链,使茶树与茶园中的各种生物和谐共存,减轻病虫害发生与危害,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确保茶产品卫生安全,为向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生产发展奠定基础,以期进一步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增加茶农和茶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遮阴对抹茶茶园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遮阴对浙江省抹茶主产区茶园土壤微生物特征以及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抹茶茶园遮阴后0~20cm土层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较未遮阴茶园增加,达到显著水平。遮阴茶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达49.81g·kg^-1,显著高于未遮阴茶园土壤32.50g·kg^-1(P<0.05)。茶园遮阴后可以显著提升土壤脲酶、蔗糖酶、土壤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遮阴茶园细菌、真菌等多样性指数和基因型丰富度也高于未遮阴茶园。遮阴可以提升抹茶茶园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以及与土壤养分转化密切相关的几类酶的活性,增加表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有利于受损茶园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全面提升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选取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境内的核桃树间作年限为6、10、15、30a的茶树-核桃间作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取距核桃树主干1、2、3 m处的0~20 cm表土层和20~4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和相对应的单作茶园土壤为供试样,测定了土壤的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核桃树种植年限的延长,间作茶园土壤pH呈增加的趋势,核桃树种植年限为30 a的土壤pH接近或大于7.0;核桃树间作年限为30 a的间作茶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均显著小于单作茶园中的含量;随着核桃树间作年限的延长,间作茶园土壤中的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的含量都显著高于单作茶园。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树对茶树有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会导致茶树不能较好生长和茶叶品质下降。因此,不宜将二者相间种植或将核桃树作为茶树的遮荫树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茶园土壤微生物数量状况调查初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调查了全省14个茶场17块茶园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状况,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微生物总数为每克于土1000万个以上,多的达到5800多万个,远较一般农田和旱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大。三大类群微生物中以细菌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90%左右,其次是放线菌,最少的是真菌。凡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物理性能较好、有效养分较丰富的茶园,土壤中微生物总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14.
安徽茶区优良群体种的表型性状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种质资源分布广泛。本研究经过初步筛选后,对选取的10个区域优质群体种的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这10个不同的群体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不同区域间亲缘关系树状图。这对于充分发掘和利用丰富的地方群体种种质资源、整合和保护茶树种质资源、选育优良的茶树新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有机茶是现代茶叶发展的新趋势,然而如何解决有机茶种植过程中的养分来源问题,关系到有机茶园建设的成败.本文从表土利用、绿肥种植、有机肥施用、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阐明有机茶园的土壤培肥机制,为解决有机茶园建设过程中养分来源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土壤是茶树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与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品质形成关系十分密切。以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土壤和茶叶为对照,对云南景迈山、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土壤(0~20βcm)的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SOM)、氮磷钾(NPK)养分和一芽二叶晒青绿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7种多酚类单体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古茶园土壤含水率与现代茶园相比提高了15.23%~46.82%,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的土壤pH值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古茶园土壤的CEC、SOM、总氮(TN)、总磷(TP)和有效磷(Olsen-P)含量均显著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各茶山古茶园和现代台地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及多酚类单体物质含量虽然不一致,但古茶树茶叶酚氨比为6.75~12.28,明显低于现代茶园茶叶的9.98~15.25;各茶园茶叶中5种儿茶素含量的高低依次为:ECG>EGCG>EC>EGC>C,并且古茶园和现代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ECG和EGCG含量差异不显著;此外,仅在古茶树茶叶中检测到没食子酸(GA)。古茶园栽培模式有利于防止茶园土壤酸化、降低茶园光照强度、提高茶园土壤含水率、促进茶园土壤肥力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茶叶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皖南红壤丘陵茶园200多个土样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的高低与茶树生长及产量呈正相关,根际微生物区系组成和数量与茶园土壤养分关系极为密切。茶园铺草后,根际土壤微生物丰富,土壤养分提高,0—20厘米耕作层根际与根外的肥力差异缩小,因而有明显改善土壤供肥状况的效果。通过合理的茶园管理措施,达到气候——微生物——茶园生态环境条件的相对稳定,土壤养分才有保证,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才有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典型茶园土壤酸化速率定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定位研究的方法,监测了江苏典型茶场代表性茶园土壤pH值、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及阳离子交换量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江苏茶园土壤酸化趋势严重,有67%的茶园0~20cm土壤酸化速率大于0.1个pH单位/年,其中33%的茶园土壤酸化速率大于0.2个pH单位/年,50%的茶园土壤pH低于4。茶园土壤酸化以表土最为严重,且酸化速率显著大于自然土壤。茶园土壤酸化速率的大小与土壤本身的基本理化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9.
合理间套作功能植物是茶园生境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能够遮光保温、保持水土、增肥促长、保持微域环境稳定;还能吸引天敌、驱避害虫,减轻茶园病虫草为害,有助于茶叶提质增效。但不合理的间套作会破坏茶园微域环境和争夺养料,进而影响茶树生长。通过综述近年来在茶园间套作功能植物及其对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方面的文献,主要包括茶园常见功能植物的种类、作用方式、功效和常见问题,以及间套作功能植物对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对病虫草害的调控作用;以期为应用间套作措施促进茶园病虫草害的综合调控和提升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连续5年对蚯蚓生物有机培肥的茶园土壤微生物特征以及酶活性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蚯蚓生物有机培肥技术(FBO)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生物有机培肥处理(100% FBO)可以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呼吸速率、微生物熵、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表征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指标,并可以显著提升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在20~40 cm土层,100%FBO处理的微生物和酶活性相关指标也高于CK,但多数未达到显著水平。蚯蚓生物有机培肥技术可以显著增加表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并提升与土壤养分转化密切相关的几类酶的活性,有利于受损茶园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全面提升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