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根据水稻超高产集成技术示范运用结果,对两系中籼杂交稻生产运作单产潜力和超高产可能实现的目标,进行了系统技术研究与运作鉴比测评,以阶段发育延续的方式,论证了本区域每hm2达12000kg超高产技术的可行性和实现每hm2达12750kg以上高产量的可能,提出了硬化秧苗、强化茎秆、均衡单穗、主攻粒重的系统技术措施,使其高产素质群体质量优势在生长全过程中,得到有效延续和增强补充.  相似文献   

2.
2005年阿克苏地区9万hm2冬小麦,平均单产近6300kg/hm2.其中1万hm2麦田单产达到7500kg/hm2.这些年,生产上涌现出许多单产水平达8250kg/hm2甚至9000kg/hm2的高产攻关典型.本文根据这几年来在组织、实施冬小麦超高产攻关过程中所摸索、研究出的各项有效措施,结合各地高产栽培的经验,对阿克苏地区进行大面积超高产栽培进行研究、总结,提出实现大面积超高产水平的关键性技术措施,供广大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3.
春大豆中早熟种黑农40单产4899kg/hm~2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告了 1999年在新疆春大豆中早熟品种比较试验 ,筛选出黑农 40高产品种 ,并研究出实现超高产技术方案。 2 0 0 0年对其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进行试验示范 ,并对实现 4899kg/hm2 产量结构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棉花实行高密度种植是新疆棉花生产上的又一次大革命。三年来,通过对品种中棉35号进行高密度种植,2004年使新疆阿克苏地区16.7万hm2棉田平均皮棉单产较2000年提高了近225kg/hm2,达到1800kg/hm2的生产水平。高密度栽培过程中,各地涌现出许多2700kg/hm2以上的超高产典型。根据三年来超高产栽培的实践,结合各地超高产栽培的经验,对中棉35号品种进行2700kg/hm2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总结,提出了实现棉花超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供广大棉花同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揭示现实管理条件下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高产(7 500~9 000 kg/hm2)、超高产(9 000 kg/hm2)小麦群个体发育及产量结构特征,可以为小麦持续高产稳产及超高产提供栽培技术调控理论数据支持。在2014~2017年冬小麦生长季,同时在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种植区的南部(邢台、邯郸)、中部(石家庄)和北部(保定),选择当地单产超过7 500 kg/hm2、9 000 kg/hm2的高产超高产典型地块,进行冬小麦群个体发育动态、产量以及产量结构特征指标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要实现单产9 000 kg/hm2以上,成熟期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应达到单位面积穗数780万~790万穗/hm2、穗粒数32~34粒、千粒重42~45 g;实现单产8 250~9 000 kg/hm2,成熟期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应达到单位面积穗数715万~750万穗/hm2、穗粒数32~34粒、千粒重42~43 g;实现单产7 500~8 250 kg/hm2,成熟期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应达到单位面积穗数685万~695万穗/hm2、穗粒数31~32粒、千粒重41~44 g。  相似文献   

6.
当前,滑县小麦产量由高产向超高产迈进,2000年全县10万hm2小麦平均产量达到6214kg/hm2,其中6.67万hm2产量在7500kg/hm2以上.1998~2000年我们对超高产小麦各生育期的镇压措施的应用进行示范研究,现就其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玉米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技术现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东北地区高产、超高产春玉米在养分投入量和投入方式方面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要获得11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郑单958的适宜密度在5.5~6.5万株/hm2,先玉335的适宜密度为6.5~8万株/hm2,有机肥20~30 t/hm2,施肥量应为N 200~240 kg/hm2、P2O5 67~100 kg/hm2、K2O 67~100 kg/hm2、ZnSO4.7H2O 15~20 kg/hm2。  相似文献   

8.
超级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舒城县开展了6.7hm2超级稻超高产攻关试验。结果表明,实现了超高产目标,平均单产达839.6kg/667m2,创造了省内最高产纪录。试验初步摸清了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的群体生育定量指标和水肥调控的诊断指标,形成了超高产集成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大豆超高产及品质改良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进展,以及一些大豆超高产实例。美国利 用半矮杆品种、窄行密植技术,创造高产达5610kg/hm2。日本奥白目品种单产达5280kg/hm2,中国“新 大豆1号”创造了单产5956.2kg/hm2的全国大豆产量最高纪录。“辽21051”,单产为4908kg/hm3。豫豆 25号产量高达4759.5kg/hm2,“诱处4号”,得到4878kg/hm2的产量。“MN413”产量平均4726.2kg/hm2。 近年来,中国已育成了一批高蛋白(超过45%)、高油(超过22%)及专用的优质大豆品种。高蛋白质大 豆豫豆24号蛋白质含量45.68%.平均可达4267.5kg/hm2,高油大豆垦农18脂肪含量23.98%,平均可 达4200kg/hm2,简述了大豆“垄三”、“小双密”、“大垄密”和大豆行间覆膜等先进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并对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和理论的研究动态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四川水稻丰产科技工程主推技术模式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四川水稻生产突出问题,通过品种优化和综合技术配套集成,分区构建了"四川盆地麦(油)茬杂交中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盆地丘陵杂交中稻抗逆稳产栽培技术模式"、"两熟制稻田水稻轻简高效生产技术模式"三大主推技术模式,在项目区应用效果显著。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产量11 733.6 kg/hm2,连续3年超过11 550 kg/hm2的目标产量,并创造了12 802.65 kg/hm2的成都平原高产纪录。2004~2008年,项目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累计新增稻谷223 840万kg,新增产值35.61亿元,节支13.83亿元,新增效益49.44亿元。  相似文献   

11.
耿基玉  黄秋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176-8176,8186
[目的]为了寻求两优6326的最佳栽培模式。[方法]对两系杂交组合两优6326进行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2个试验,密度试验设5个处理,施肥水平试验设4个处理。[结果]从实际产量结果来看,密度试验12.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折合9865.95kg/hm2;30.0万株/hm2的产量最低,折合9332.1kg/hm2。施肥水平处理1的产量最高,折合10293.45kg/hm2;处理2的产量最低,折合9454.35kg/hm2。从理论产量结果来看,密度试验22.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13531.5kg/hm2,12.0万株/hm2的产量最低,为9865.95kg/hm2。施肥水平处理1的产量最高,为12412.50kg/hm2,处理2的产量最低,为9855.00kg/hm2。[结论]综合实际产量、理论产量等方面因素,提出两优6326的最佳栽培模式为:栽培密度22.5万株/hm2;基肥施尿素225kg/hm2,氯化钾150kg/hm2,过磷酸钙600kg/hm2;分蘖肥施尿素180kg/hm2,氯化钾120kg/hm2;穗肥施尿素45kg/hm2,氯化钾30kg/hm2。  相似文献   

12.
超高茬麦田套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超高茬麦田套稻基本苗的合理配置是获得高产的基础 ,扬州地区中籼杂交稻每公顷套播基本苗 45万~ 6 0万 ,中粳稻每公顷套播 90万~ 12 0万 ,有利于个体、群体兼顾协调 ,达到花后高积累 ,获得较高产量。合理的肥料运筹是获得高产的调节手段 ,中籼杂交稻每公顷施纯氮 2 2 5kg左右 ,中粳稻每公顷施纯氮 2 92 .5kg ,有利获得高产。施肥方法上麦田套稻肥料运筹分蘖肥 ,穗粒肥以 6∶4或 7∶3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机插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立森  王建武  刘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58-10259
[目的]探讨机插稻高产栽培的配套技术。[方法]通过不同基本苗和不同施氮量的互作试验,研究机插稻产量形成规律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结果]随着基本苗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基本苗为13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9553.5kg/hm2;纯氮量为34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9 760.5 kg/hm2;互作试验表明,基本苗135万株/hm2、纯氮量345 kg/hm2时水稻各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群体较合理,产量最高,为9 796.5 kg/hm2;随着基本苗的增加,高峰苗、有效穗逐渐增加,而成穗率、每穗粒数呈下降趋势;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高峰苗、有效穗随之增加,但成穗率、每穗粒数、千粒重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结论]机插稻以基本苗135万株/hm2、纯氮量345 kg/hm2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不同农艺措施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统计分析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特点,研究机插密度和肥料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以优化机插水稻农艺配套措施。[方法]分别设置3种机插秧规格和3种氮肥作基蘖肥与穗肥配比田间试验,考察产量及其构成差异。[结果]结果表明,机插水稻增产增收明显,单产在5737.5~10315.7 kg/hm2时,产量与总颖花量及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适宜的机插规格应掌握在11.7~13.3 cm×30.0 cm,基本苗75万~105万/hm2。土壤肥力中等,单产要求在9000 kg/hm2以上时,投入总氮(纯)应为270~300 kg/hm2,N∶P2O5∶K2O为1.0∶0.3∶0.5,氮素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宜为5∶5或6∶4。[结论]机插水稻高产栽培策略适宜走建立适中群体、抬升后期肥料运筹比重、提高成穗率、主攻大穗、增加千粒重之路,穗数型增产与穗重型增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密肥条件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优质杂交中籼两优6326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密度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密度对两优6326的产量有显著影响;225.0 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最高,262.5 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次之,以上两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比其他施氮处理极显著增产;密度以22.2万穴/hm2的产量最高,其次为33.3万穴/hm2,最低为16.7万穴/hm2。施氮量和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每穗总粒数次之,结实率相对较小,千粒重最为稳定。试验表明,两优6326适宜的施氮量为225.0kg/hm2,密度为22.2万穴/hm2。  相似文献   

16.
优质超级稻品种吉粳88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优质超级稻品种吉粳88栽培上5个主要可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吉粳88高产稳产,平均产量效应9101.4kg/hm2,若栽培技术得当,最高产量可达11269.1kg/hm2;②主要栽培措施对吉粳88产量作用大小的顺序为:施氮量>插秧方式>施磷量>插秧苗数>施钾量,其中施氮量对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③预测吉粳88产量达到10000kg/hm2以上时,主要栽培措施为:施氮(N)量220.3~228.0kg/hm2、施磷(P2O5)量102.0~111.5kg/hm2、施钾(K2O)量28.5~38.7kg/hm2、插秧方式(行株距)30cm×(13.6~14.8)cm、插秧苗数5.1~5.8苗/穴。  相似文献   

17.
袁彩勇  袁生堂  王健  孔宪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382-12383,12404
[目的]为徐淮地区优质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和生产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供试种子参加了2004~2007年江苏省中熟中粳稻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及迟熟中粳稻生产试验。[结果]徐淮11号在预备试验中的平均产量为9375.0kg/hm2;在区域试验中的平均产量为8682.0kg/hm2;在迟熟中粳稻生产试验中的平均产量为9439.5kg/hm2。淮稻11号在大面积示范试种中的一般产量为9750.0kg/hm2。淮稻11号分蘖成穗率和颖花分化能力均较高,有效穗数为285万穗/hm2,每穗实粒数为120~130粒,千粒重高达28.0~29.0g,结实率为90.0%。淮稻11号的糙米率为84.3%,整精米率为72.0%,垩白率为10.0%,垩白度为1.0%,碱消值为7.0,直链淀粉含量为18.4%,胶稠度为76mm,透明度为2级,综合品质评价达国标2级优质米标准。[结论]该试验成功选育出了超级稻新品种淮稻11号并为其推广种植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8.
卿国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387-6388
[目的]研究杂交中稻—再生稻栽培的适宜密度。[方法]以培两优288为材料,设计30.32万、46.62万、59.18万、76.92万株/hm^2 4个移栽密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研究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 4个处理中,头季稻、再生稻和总产都以46.62万株/hm^2基本苗的处理最高,分别为8.7285、5 711.5、14.4400 kg/hm^2。该处理虽然密度不大,但群体结构合理,有效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适中,因而产量高。[结论] 再生稻要高产,头季稻和再生稻必须要有合理的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两优6326杂交稻强化栽培技术。[方法]试验采用大区设计,强化栽培采用大孔软盘旱育秧,四周起垄栽培,每次沟中灌满水可保持7 d左右;水稻栽插密度设3个处理:强化栽培(6.7+16.6)cm×26.7 cm(S1)、强化栽培23.3 cm×26.7 cm(S2)、常规栽培16.6 cm×20.0 cm(CK);通过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分析两优6326农艺、经济性状变化趋势,探讨不同栽培措施的作用效果。[结果]强化栽培S1处理获得实产9 940.5 kg/hm2,比对照增产5.0%,其有效穗比对照多15.0万/hm2,每穗实粒数多12.2粒,千粒重高0.7 g;S 2处理的有效穗比对照少16.5万/hm2,每穗实粒数多12.1粒,千粒重高1.2 g,产量与对照相当。[结论]强化栽培下两优6326表现穗大、结实率和千粒重高的特点,栽插密度以(6.7+16.6)cm×26.7 cm为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黑宝石1号高产栽培密肥技术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种植密度、肥料二因素不同处理水平裂区设计试验,对黑宝石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条件下,其生育期、群个体茎蘖动态、植株性状、穗粒结构及其丰产性和抗逆性进行了研究,探明黑宝石1号在江苏沿江地区种植不同密度、施肥水平对其群个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寻求高产技术农艺措施。[结果]种植密度过低不利于形成足穗,种植密度过高又会影响每穗实粒数,肥料过少会制约群个体发育,肥料过多又会影响每穗粒数和粒重,且容易造成倒伏。合理的密肥组合可使群个体间协调发展,平衡穗、粒、重三者关系,获得较高的产量。在基本苗239.6万/hm~2、施N量237.7 kg/hm~2时,具有最大产量潜力7 384.3 kg/hm~2。产量7 200 kg/hm~2的密肥合理区间为基本苗200万~270万/hm~2、施N量220~260 kg/hm~2或者基本苗210万~260万/hm~2、施N量210~270 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制订黑宝石1号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