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利用1961~2008年六枝站逐日雨凇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对六枝雨凇天气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六枝雨凇主要出现在1月份;近48年雨凇日数呈下降趋势,20世纪60~80年代雨凇日数最多,进入90年代以来雨凇日数明显减少;1984年以后随着冬季气温增高,雨凇日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根据水城县国家站1961—2015年的雨凇观测数据,对水城县这55年的雨凇天气灾害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水城县年平均雨凇日数20 d左右,近55年来在1984年出现雨凇天气最频繁,共有52 d都出现了雨凇天气;55年最低温度出现在1999年,当年出现雨凇日数为10 d;水城县雨凇灾害天气主要发生在11月至次年3月,1—2月出现的雨凇天气次数较多,3月也有雨凇天气出现,4—10月基本没有发生雨凇灾害天气,11月和12月相对较少;从1996年开始,水城县出现雨凇的日数呈上升趋势,但是在1961—2015年期间,水城县出现雨凇天气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不是很显著;在1961—2015年中分别在1994、1997、2007、2009、2010、2014年左右雨凇日数开始突变。  相似文献   

3.
以1961—2015年喀什南部莎车、泽普、叶城县大风日数资料为依据,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等对喀什南部区域大风日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南部年大风日数趋于减少;莎车、泽普和叶城县以2.4、0.6、0.9 d/10年速度减少。大风日数年际变幅较大,其中莎车县最多大风日数在1966年,为24 d,泽普县和叶城县最多大风日数均为14 d,分别出现在1980年、1966和1969年。季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春、夏季多,秋、冬季少。各月变化较明显,主要集中在4—8月,9—10月次之;12月未出现大风天气。同一年代不同区域平均大风日数差异明显;20世纪60—70年代大风日数最多,90年代后均呈减少趋势;喀什南部都发生了突变性减少。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1999年伊犁地区8个气象站大风观测资料,分析了伊犁河谷和山南的大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伊犁地区大风的年平均日数6~22 d,河谷西段的霍尔果斯大风日数最多,随着地势的抬高,河谷东段大风日数逐渐增多,山南昭苏年平均大风日数最少;河谷大风日数集中在4~6月,山南多在5~7月出现;39年内伊犁地区大风日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河谷大风日数在1989年发生突变,山南1982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大风日数明显减少;伊犁地区大风的高发期,河谷为下午17:00至午夜1:00,山南为下午16:00至傍晚21:00;河谷60%的大风持续时间小于30 min,山南85%的大风持续时间小于30 min。  相似文献   

5.
通过湘潭市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20年9月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和湖南省气候影响定量化评估业务平台的寒露风指数,统计分析逐年寒露风初日、日数及强度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以及气温变化对寒露风的影响程度,为晚稻生长发育趋利避害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湘潭地区出现寒露风的初日在9月15日左右,平均出现日数约7天,平均每年发生1.3次;(2)初日呈推迟趋势、寒露风日数呈减少趋势,总体对晚稻生产有利,其中1980s年代初日最早、1990s年代日数最多;(3)初日总体为推迟的趋势,寒露风日数以波动变化为主,在2015年以后有明显减少的突变趋势;(4)寒露风强度的平均变化为增强趋势,最强时期为1991-2000年,韶山寒露风强度最大;(5)湘潭地区寒露风初日和日数与9月平均气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9月的平均气温每升高1℃,寒露风初日将推迟约4天,出现日数将减少约4天。  相似文献   

6.
根据水城县国家站1961年至2015年的雨凇观测数据,对水城县55年以来的雨凇天气灾害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水城县年平均雨凇日数约为20d左右,近55a来在1984年出现雨凇天气最频繁,共有52d都出现了雨凇天气。2、55年最低温度出现在1999年,当年出现雨凇日数为10d。 3、水城县雨凇灾害天气主要发生在11月至次年3月,1—2月出现的雨凇天气次数较多,3月也有雨凇天气出现,4—10月基本没有发生雨凇灾害天气,11月和12月相对较少。 4、从1996年开始,水城县出现雨凇的日数呈上升趋势,但是在1961—2015年期间,水城县出现雨凇天气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不是很显著;5、在过去55a中分别在1994年、1997a年、2007年、2009年、2010年、2014年左右出现雨凇日数开始突变。  相似文献   

7.
利用邢台地区10个国家级气象站1964~2013年的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邢台地区近50 a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温日数、霜冻日数、暖昼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和极端低温事件均表现为减少趋势,每10 a的减少天数分别为2.2 d、5.2 d、2.0 d、2.8 d、7.7 d和5.7 d;极端高温事件和暖夜日数表现为显著增多趋势,每10 a的增长天数分别为3.1 d和5.9 d。霜冻日数在1996年后出现明显减少;极端高温事件在1983年后出现明显减少,1996年后又出现明显增多;暖昼日数在1996年后出现明显增多;暖夜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迅速增多。市区和中东部地区总体上比沙河、内丘和临城等西部地区变化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黄小丹  周林  吴长春 《现代农业科技》2013,(13):267-270,274
利用阳春观测站1956—2010年逐日的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阳春市冬种期(冬季)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阳春市各气温要素呈阶段性变化趋势,大致以1986年为界,在此之前气温的平滑曲线大多在平均线之下,寒冷天气和低温天气频繁出现,冷冬气候事件也都发生在此期间,在此之后气温的平滑曲线大多在平均线之上,寒冷天气和低温天气明显减少,暖冬气候事件也大都发生在此期间;冬季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4℃/10年,M-K突变检验显示在1996年发生了增温性突变,突变后与突变前相比上升了1.2℃;冬季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呈非对称变化,最低气温以2.6倍于最高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上升(0.51℃/0.20℃),冬季平均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寒冷天气和低温天气出现日数均呈减少趋势,极端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最明显,有效积温显著上升,冷冬减少而暖冬增加,这说明伴随全球变暖阳春市冬季低温冷害的发生呈现减弱和减少的趋势,而近几年阳春市冬季气温有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阳春观测站1956—2010年逐日的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阳春市冬种期(冬季)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阳春市各气温要素呈阶段性变化趋势,大致以1986年为界,在此之前气温的平滑曲线大多在平均线之下,寒冷天气和低温天气频繁出现,冷冬气候事件也都发生在此期间,在此之后气温的平滑曲线大多在平均线之上,寒冷天气和低温天气明显减少,暖冬气候事件也大都发生在此期间;冬季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4℃/10年,M-K突变检验显示在1996年发生了增温性突变,突变后与突变前相比上升了1.2℃;冬季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呈非对称变化,最低气温以2.6倍于最高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上升(0.51℃/0.20℃),冬季平均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寒冷天气和低温天气出现日数均呈减少趋势,极端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最明显,有效积温显著上升,冷冬减少而暖冬增加,这说明伴随全球变暖阳春市冬季低温冷害的发生呈现减弱和减少的趋势,而近几年阳春市冬季气温有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刘蓉 《甘肃农业》2013,(24):57-58
根据民勤国家基准气候站1953年~2010年气候资料,利用线性倾向率、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保护区气温呈极显著的升高趋势,降水增大但趋势不明显;气温有突变,降水无突变;气温、降水变化在年代际和季际表现各异。低温日数显著减少、高温日数增多,低温、高温极端天气出现在气候最暖的近10年。  相似文献   

11.
为了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利用柳州气象站1951-2016年降水、大风、冰雹、雷暴、大雾等资料,对柳州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日数年代变化较明显,20世纪60年代、90年代,21世纪00年代为相对多发期,20世纪70-80年代相对较少,柳州市年平均暴雨日数为5.4 d,多集中出现在4~8月,以6月最多;柳州市年平均雷暴日数61.2 d,3~9月雷暴日数较多;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7 d,最多月份为7月,月平均大风日数为0.5 d;年平均冰雹日数为0.1 d,主要出现在每年的3-4月份;年平均雾日数为5.3 d,主要出现在1-4月份;从年变化趋势看,柳州市年平均雷暴、大风、冰雹,雾日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0年以后,雾日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电线积冰的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统计了安徽省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电线积冰观测资料,分析了电线积冰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也对积冰出现时段的气象要素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2008年1月16日发生的宜华±500 kV直流线路事故的气象条件,得出致灾电线积冰的气象条件特征,并给出防御灾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诸城市历年天气现象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方法]利用诸城市1958~2011年的逐日天气现象资料,采用曲线图、趋势图、频率等方法,对近54年诸城市出现的天气现象总日数、年平均日数、频率等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近54年诸城市共出现天气现象19种,总日数32 398 d;雪暴、烟幕、沙尘暴、极光、龙卷、尘卷风和冰针7种天气现象从未出现,露、轻雾、结冰、雨、霜、雾、雷暴、积雪、雪、大风10种天气现象出现较多,吹雪、飑、雨凇、冰雹、雾凇、霾、扬沙、闪电、浮尘9种天气现象出现较少;轻雾、雨等7种天气现象出现天数总体均呈递增趋势,露、结冰等12种天气现象出现天数均呈递减趋势。[结论]该研究为当地具体预报起到指导作用,更好地为农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黎成超  荣昕 《安徽农业科学》2018,(5):166-168,226
分析了1986—2016年云南省暴雨日和2009—2016年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云南省暴雨日数呈现出由北向南减少的趋势,大值区集中在滇南地区;云南省短时强降水的极值分布大体上有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增大的趋势,其中,大值区主要分布在滇南和滇东的局部地区;云南省年暴雨日数呈现微弱的增加趋势,增幅不显著;短时强降水次数呈现波动中显著减少的趋势。云南省暴雨和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在云南的雨季(5—10月),其中7月出现暴雨的日数最多,而8月出现短时强降水次数最多;短时强降水出现时段呈现出了2个波峰状,其中18:00出现次数最多。  相似文献   

15.
张云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23-19426
利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等方法,对商丘站1954~2010年的年、汛期、非汛期降水量资料进行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结果表明:年、汛期和非汛期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年、汛期降水量总体分别以6.74 mm/10 a和12.3 mm/10 a的速度在增加,非汛期降水量以5.57 mm/10 a的速度在减少。从年代上看,年、汛期降水量21世纪以来最多,年降水量20世纪80年代最少,汛期降水量90年代最少,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多与最少分别相差122.9 mm和119.9 mm,非汛期降水量50年代和70年代均较多,80年代最少,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多与最少相差32.0 mm。年、汛期和非汛期降水量存在不明显的突变,年、汛期降水量突变的时间基本一致在2003年前后,非汛期降水量在1970年和2004年前后。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1—2013年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逐月雷暴日数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R/S趋势分析以及克里金空间插值等方法,探讨乌鲁木齐地区复杂地形下的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3年来乌鲁木齐地区雷暴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山区多于平原、南部多北部少的特征,南部山区为雷暴多发中心,城区、北部平原区及达坂城谷地为低值区域;乌鲁木齐地区雷暴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67 d/10 a;山区下降最为显著,其次为平原区,城区表现为不显著的下降过程;雷暴主要集中在5—8月,7月雷暴频率最高,10月—次年3月基本无雷暴发生。突变检验分析表明,近33年来各区均未出现显著性下降的突变过程,却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未来变化趋势存在较强的持续性,即仍将维持下降的态势,城区的持续性强度不大。  相似文献   

17.
利用长沙1959—2014年的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经整合订正分析,结合线性回归、Mann-Kendall、滑动T-检验和累计距平等方法对气候趋势变化及气候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长沙气温度呈现上升趋势,且在近20年较为明显,其中最低温度增加幅度最大,年平均最低温56年来增幅为0.25℃·10a-1,近15年来增幅为0.92℃·10a-1;春冬两季温度上升相对明显;降水量无显著变化;相对湿度56年来呈现1.2%·10a-1的显著减少趋势。气温由冷转暖的突变在季节上最早发生的是冬季(1991年),其次是春季(1996年),夏季(2002年)和秋季(2000年)突变时间较为接近,较好地符合全球变暖的时间规律。  相似文献   

18.
运用2008-2017年逐日降水量数据,对双辽市极端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双辽市极端气候时间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其中第90百分位阈值下发生频次增长最为显著;极端降水事件主要发生在夏季,冬季没有发生,其中7月发生频次最高;连续性极端降水事件较少,其中2013年最多。  相似文献   

19.
孟小绒  杨晓春  曲静  金丽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00-21302
[目的]研究西安市近59年高温天气气候特征。[方法]利用西安观测站1951~2009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统计方法研究不同强度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影响高温天气的高空环流形势。[结果]近59年西安市平均每年有22.95个高温日,4月下旬~9月上旬均可出现;高温日以7月下旬最多,6月下旬次之;≥38.0℃的酷热天6月下旬和7月下旬出现2个峰值;≥40.0℃特热天6月中下旬最多,7月各旬次之,8月几乎不会出现。高温日、酷热日、特热日天气过程的年代际变化均呈现多—少—多的趋势,20世纪50~60年代多,70~80年代少,90年代后又复增多。年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6月中下旬,其次在7月下旬,其年代际变化呈高—低—高的趋势。高温天气过程7月份出现次数最多,持续时间也最长;酷热天一般持续2 d,≥40.0℃的特热天气很少持续出现。高温天气的环流形势大致可归结为大陆高压控制型、副高控制型、带状高压控制型及西北气流控制型4类。[结论]该研究为高温天气预报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