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1974年在佛罗里达的墨西湾北部桃红对虾中首次发现对虾杆状病毒以来,感染这类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病毒种类已发现近20种。这些病毒作为主要病原体已经在世界各地养虾地区出现。一目前已知有9种病毒在西半球对虾中流行,5种已作为严重的病原出现于一种或多种养殖对虾中。病毒病也严重影响东半球对虾养殖业,在印-太地区及东亚的对虾养殖地区,至少发现12种(群)对虾病毒。12种(群)对虾病毒中的5种已被证实(报导)能引起严重的区域性流行病,其中的两种病毒已造成印-太和东亚地区大面积的虾病流行。尽管有近20种不同的对…  相似文献   

2.
据报道,杆状病毒是引起虾病最主要的病原。前年我国台湾省养殖的斑节对虾大量死亡,使养虾业一蹶不振。大部分病虾均系遭此病毒侵袭。东港水试所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证实,如将未开口的虾苗(无节幼体)以清洁海水充分清洗后再行培育,即可切断杆状病毒感  相似文献   

3.
凡纳对虾SPF种苗工程与集约化防病养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健康种苗的供给和虾病的预防。池塘培育凡纳对虾全人工繁育和连续传代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我国人工养殖对虾种苗的可持续供给,减少对我国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等土对虾种类野生亲虾的捕捞。目前,我国每年生产30万吨以上的凡纳对虾,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但是,病害仍是我国对虾养殖业的主要威胁,尤其是病毒病原引起疾病的大规模暴发流行。我国凡纳对虾养殖业中最重要的病毒性病原是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本报道了我国凡纳对虾SPF种苗工程和集约化防病养殖模式的最新进展。SPF种苗工程技术可以使繁育系统排除WSSV、TSV和IHHNV等严重病毒病原的侵害,提高凡纳对虾亲本和种苗的质量。改进的集约化防病养虾系统则是一种生物安全性更高防病更有效果和环境更友好的集约化养殖系统。  相似文献   

4.
地膜养虾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对虾养殖业已逐渐走出低谷,全国对虾产量已恢复到1997年10.5万吨水平。在几种对虾养殖模式中,传统的依潮差纳排水的建池在海湾的养殖模式与主要疾病白斑病的暴发流行有密切关系。而在广州省、海南省迅速推广的高位地对虾养殖模式能有效控制白斑综合症的暴发流行,减少细菌病的发生,且高位他对虾养殖模式之一的地膜养虾模式更具有广泛的地理适应性,也可推动我国传统对虾养殖模式的改造。本试验是借鉴国外和一些地区地膜养虾经验而开展的,结果表明地膜对虾在我国是可行的,值得推广。一、材料与方法13口共128.3亩地膜养虾池位…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对虾康养殖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病是对虾殖业的最大危害,每年因虾病全球对虾养殖的产量减少一半,损失几百亿元人民币。1993年,由于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暴发,我国对虾养殖业出现大幅度滑坡,使年产对虾20多万吨、年创汇5亿美元,成为世界养虾大国的我国对虾产业走入低谷,随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对虾养殖业,广大科技工作和虾农做了大量的科研攻关和细致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在全国范围内,对虾养殖业仍没有恢复到虾病暴发流行前的水平,并存在一定的差距,虾病依然是对虾养殖业的瓶颈。本对广东省对虾养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对虾健康养殖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防治及控制技术研究”,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自1993年以来,该所科研人员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因病原研究(包括病原病理学研究和流行病学)、综合防病技术研究(包括生态控制防病研究、防治药物的筛选开发和病毒检疫诊断技术研究)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撰写了论文和研究报告43篇,完成了攻关合同规定的研究任务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并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该课题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经过近3年的科研攻关,在病原病因研究方面,确定了引起我国1993年以来养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是一种新的杆状病毒引起的疾病,暂定名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解决了该病毒在提纯过程中囊膜降解的关键技术,获得了纯化病毒,弄清了其衣壳形态结构,DNA某些性质和多肽结构,掌握了患病对虾的典型病症、病理变化、致病机理和该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在病因——虾池环境——虾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找出了发病的一些原因和条件,推动了国内同类  相似文献   

7.
周进 《齐鲁渔业》2003,20(11):26-28
病毒性暴发病对虾类养殖的危害十分严重。其病原为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BaculovirusWSSV)或称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ypodermai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Baculovirus HHNBV)。在电镜下观察该病毒粒子,横切面为圆形,纵切面为杆状椭圆形,粒子外被双层囊膜结构,完整粒子为450nm×150nm,是一种具双股DNA核酸且无包涵体的杆状病毒。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养虾业已成为我国沿海养殖的支柱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产》2011,(5):53-53
对虾杆状病毒病是由对虾杆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危害对虾幼体、仔虾和幼虾。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是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 Penaei,BP),又名PvSNPV,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属地位未定成员。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虾自1993年在全国暴发虾病.其养殖受到严重影响,到目前为止,仍受对虾病毒病的困扰。我们营口地区一直没有放弃中国对虾养殖,最近几年,一改以前的有病治病、大排大灌的管理方式,采取以防为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对虾的免疫能力等措施.养殖过程中严格控制对虾发病。尤其是营口地区的盖州市红旗村,自2001年养虾以来,连续4年取得成功,全村由开始的几百亩养虾池逐年增加,发展到目前的近千亩,全村均为高位池中国对虾养殖,  相似文献   

10.
对虾养殖业的发展,随之而来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发病区域不断扩大,危害性越来越严重。我国台湾省1987年因为虾病流行,造成对虾产量急剧下降。我国大陆沿海各地养虾地区,于1990-1993年也先后发生暴发性流行病,虾病种类及危害性也逐年增加,使养虾业遭受重大挫折。 虾病是全球性养虾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成为养虾成败的关键。1992年以来,中、南美洲的凡纳对虾曾多次发生对东、西两半球危害性最大的桃拉病毒综合症(Taura syndrome viruses, TSV)和白斑病毒综合症(WSSV),死亡率80%~100%:1997-1998年,台湾省又掀起凡纳对虾养殖…  相似文献   

11.
对虾病毒性暴发病对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危害十分严重,其病原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ypodermalandhematopoieticnecrosisbaculovirusHHNBV)[1]或称为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spotsyndromeba?..  相似文献   

12.
脊尾白虾杆状病毒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尾白虾是一种野生的经济虾类,广温,广盐,杂食性,分布面极广,繁殖季节长。我们已在其病虾的肌肉,中肠等组织中发现C亚群杆状病毒,其形态结构及宿主的细胞病理学特征均与引起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日本对虾等养殖对虾病毒性流行病的C亚群杆状病毒类同。由此认为,脊尾白虾是我国养殖对虾病毒性流行病病原的常年媒介体。  相似文献   

13.
虾病大体上分为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和非生物性疾病两大类。目前我国已查明的对虾养殖疾病有40多种,其中育苗期疾病近20种。虾病对育苗工作带来严重威胁,直接影响虾苗的产量。 1.病毒病 对虾育苗期发现的常见病毒有: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HPV),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日本对虾中肠  相似文献   

14.
南美白对虾红体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红体病的发生及流行红体病是南美白对虾特有的病毒性疾病。80年代末,我国台湾省在对虾病害打击下养虾业一蹶不振,无奈之中企望引进抗病能力较强的南美白对虾来振兴养虾业,但好景不长,1998年风云四起的南美白对虾养殖热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又溃不成军,病害流行。而目前大陆所需的南美白对虾苗有的引自台湾省,又把虾的红体病病原带进大陆,目前已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上海等省(区)沿海海水、淡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中大面积暴发。该病发生后,发病迅速,病程极短,死亡率极高,一般虾池发病后10天左右大部分对虾死亡…  相似文献   

15.
1993年6月上旬至8月中旬,全省养殖对虾普遍发病,发病面积达90%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4亿多元,其中有4.2万亩虾塘绝产,使对虾养殖陷入了新的困境。对于今后怎样养虾的问题,我们认为虾病暴发是宿主、病原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只要从阻断病原、改善环境、优化养殖技术和药物防治等方面认真考虑,采取有效措施还是能养好对虾的。  相似文献   

16.
一、苏北沿海对虾病霉病流行时间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最适生存温度,据报道现在中国沿海流行的对虾杆状病毒的发病高峰水温是24℃±5℃。正常年份,苏北沿海滩涂5月中旬-6月中旬的水温在24℃左右,适合该病毒繁殖。因此,此时出现虾病暴发的第一个高峰。7月,过了梅雨季节,水温在26℃以上,病毒难以生存;强烈的紫外线又可将水体中或带出水体的病毒大量杀死,所以对虾发病率下降。8月底-9月中旬,随着天气转凉,水温降至24℃左右,是出现虾病的第二个高峰期。1999年4月28日至5月3日,苏北气温28-29℃,虾池水温已达18-23℃,而后整个夏天…  相似文献   

17.
营口,盘锦地区中国对虾养成期虾池水体细菌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口、盘锦地区中国对虾养成期虾池水体细菌含量的变化石俊艳刘中王丹姚福相宣明春王晓光高洪军(辽宁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辽阳111000)近年来在对虾养殖中,虾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养虾业,防治虾病已是养虾业当务之急。各种资料报道这几年虾病的原因主要是病毒与...  相似文献   

18.
对对虾病毒性疾病的研究目前国内尚属空白,国外也只在七十年代后期才出现为数不多的报道。初步统计主要有对虾杆状病毒、斑节对虾杆状病毒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等。这几种病毒形态特征基本相似,都属于杆状病毒,只是寄主的种类及组织病理学上稍有不同。这些病毒的致病特点都是侵袭对虾的肝胰腺及前中肠的上皮细胞而引起组织坏死。  相似文献   

19.
泰国是草虾养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大部分采用精养方式,每m~2放养密度为30尾以上。虾池管理精细。泰国1994年对虾产量达到24万t,但1995年由于白斑杆状病毒、黄头杆状病毒和发光弧菌的感染,产量下降到22万t。在主要的几种虾病中,白斑杆状病毒危害最严重,它引起全身性中、外胚层组织感染,白斑杆状病毒广泛存在于泰国湾沿岸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对虾养殖业出现大起大落,很不稳定。我县养虾生产也同其它地区一样,养虾有人赚有人亏,其亏本的主要原因就是虾病的暴发。目前威胁最大的虾病是对虾“白斑病”,对于对虾白斑病的防治方法世界上养虾国家都在研究,我国有关部门的专家和学者也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到目前为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