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州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地区之一,向以稻麦两熟为主.近些年来,稻-稻-麦三熟制的面积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少社队的复种指数达到了240%左右.探讨在这种高强度栽培制度下,土壤的养分供应状况及肥料效果问题,是有一定意义的.本文是我们在1974-1977年间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中所获资料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2017-2018年在长江中游三熟制区(江西进贤)开展油菜—早稻—晚稻3季作物田间试验,初步探究了油稻稻秸秆还田下密植减氮对不同肥力红壤稻田作物产量和耕层氮素的影响,为三熟制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油稻稻三熟秸秆还田条件下,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种植密度能够促进油菜及双季水稻群体生长,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增密30%、减氮20%的密植减氮处理,可以满足油稻稻3季作物生育期内的氮素需求,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并明显提高氮肥利用率。总体而言,密植减氮栽培能够达到甚至略高于常规栽培的产量水平,尤其是在高肥力条件下。短期内的密植减氮栽培并不会造成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及库容量显著降低,但在低肥力条件下显著降低了耕层的碱解氮含量及库容量。  相似文献   

3.
冯恭衍 《土壤》1980,12(4):151-153
近年来,随着麦-稻-稻一年三熟制的发展,稻田渍水时间的延长,水稻土的次生潜育化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密切注意1,2)。  相似文献   

4.
孟赐福 《土壤学报》2018,55(1):258-260
正我国水稻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大约距今1万年前后,居住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一带的先民就完成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实践,逐步开发了水稻栽培和稻米主食。水稻土是中国重要的土地资源,也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耕地土壤类型。目前,中国水稻种植面积3 300多万hm~2,占  相似文献   

5.
陈家坊  武玫玲  何群  刘彬 《土壤》1975,7(6):286-291
苏州地区广大社员群众和干部,在毛主席发出的"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下,认真学大寨,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以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改稻——麦两熟制为双季稻——麦三熟制(双三制),促进了农业大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水稻遥感估产精度,该文在分析湖南省水稻种植制度及地形等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水稻遥感估产分区研究。选择水稻种植制度、稻土比、水稻单产水平、平原面积占总面积比、以及空间位置作为分区因子,采用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与两维图论树相结合的方法。分区结果显示,湖南省共分为2个一级区,即一季稻区与双季稻区;在一级分区的基础上得到5个二级区,即2个一季稻区二级分区,3个双季稻区二级分区。此分区结果保持了区块的连续性与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以及分区内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同时各分区之间在种植结构、水稻单产、地形等方面又存在着独立性,此分区结果有利于进行水稻遥感估产研究。  相似文献   

7.
系统地介绍了"菜-稻-菜"一年三熟制高效栽培模式的栽培技术、经济效益、增产原理.该技术通过8年的试验示范表明:"菜-稻-菜"高效栽培模式不但能提高单产、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业生产可特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燃油消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影响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燃油消耗的因素,有利于减少农业机械化生产环节的燃油消耗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南方双季稻区120份有效入户调查资料为样本,采用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的燃油消耗量平均为95.08L/hm2,单位面积的燃油消耗量比北方稻区(黑龙江)高11.80%,比稻麦轮作区(江苏)高9.12%,比日本高59.21%;燃油消耗的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为:机具作业环境、机具配置合理度、机具性能、机械化技术和机手受教育年限。研究对于降低该区域的燃油消耗量,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盆栽试验为,结合大田试验,初步研究了紫云英-稻-稻,油菜-稻-稻,小麦-稻-稻三种三熟制种植方式下土壤钾素养分变化情况及调节土壤钾素养分平衡的技术。结果表明:在三种冬作物中,消耗土壤钾素最多的是小麦,是绝大部分的钾素吸收发生在分蘖期以前,油菜也主要在营养生长阶段吸收钾。在双季稻中,连作晚稻土壤的钾素含量低,需要施用更多的钾肥,秸秆还田是补充晚稻土壤钾素,调节土壤钾素养分平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上海郊区自1964年广泛发展粮食三熟制以来,双季稻面积逐年增加,挥发性氮肥(碳铵、氨水)的比重也日益提高.近几年,每熟双季稻每亩约可施用17度氨水(含NH317%)和碳铵各50斤左右.为了探讨在这种条件下氮肥的施用技术,自1971年以来,我们对双季稻的吸肥特点,土壤氮素的供应和减少氮肥损失的措施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基于相似性分析及线性光谱混合模型的双季稻面积估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决大范围水稻种植信息提取时的混合像元问题,以便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水稻信息、指导水稻生产、保证粮食安全,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似性分析和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复合的水稻提取业务化方法。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利用2010年4月15日至2010年10月31日的MODIS合成地表反射率数据(MODIS09A1),计算出时间序列MODIS-EVI指数,运用Savizky-Golay滤波方法对其进行平滑处理减少云等噪声的影响。根据双季稻的生长规律,结合野外调查和HJ-1ACCD2影像,确定双季稻样点,提取出标准双季稻EVI生长变化曲线,构建图像像元相似性指数,然后采用线性光谱混合像元分解模型对疑似双季稻像元进行混合像元分解,获得江西省双季稻种植面积信息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运用该方法提取的江西省双季稻种植分布情况与实际情况吻合,与江西省2010年统计年鉴中全省双季稻种植面积相比,提取精度为93%,精度较理想,与各地区统计面积相关性较好,R2=0.9659,可以为今后高精度水稻种植信息业务化的提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桃源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在12.5万hm^2以上,居湖南省之首.也是双季稻的适宜区域。为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实现粮食超高产。2005~2011年,桃源县每年被国家农业部和湖南省农业厅定为双季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县”。随着双季稻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早稻单产、总产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星子县地处江西北部,是双季稻北缘区,属一季稻和双季稻混作区。利用杂交籼稻进行再生栽培,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获得水稻高产、省工、省种、节本增效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就星子县"超级—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4.
乌枚子土广泛分布于我区东部的柏泉、径河、三店及养殖等农场的平岗丘陵地带,属典型的低产水稻土类型,早晚稻连作亩产不过600斤,严重障碍双季稻的发展及平衡增产。  相似文献   

15.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我国水稻的重要害虫,近十多年来,大发生频率增高,发生为害区域扩大,为害程度加重,对水稻生产威胁甚大。褐稻虱的发生与为害受虫源、气候、天敌、水稻生育期、栽培制度及防治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虫源、天敌、水稻生育期和栽培制度又与气候条件有关。近年来,我们在全国褐稻虱科研协作组统一计划下,对褐稻虱在我国的发生与为害区域分布和季节性迁飞的气候  相似文献   

16.
陈家坊  赵诚斋  周正度 《土壤》1978,10(3):81-85
江苏省苏州地区,自从稻-麦两熟制改为麦-稻-稻三熟制后,群众反映很多田块的土壤发僵。  相似文献   

17.
选择福建省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地形特点划分了3个水稻种植区,选取17个样点及9个代表性品种,采用2006—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及同期区试产量资料对作物的遗传参数进行了调试;根据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A1B方案,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构建的气候变化情景文件与作物模型(CERES-Rice)耦合,采用雨养与灌溉两种方式,并综合考虑未来CO2浓度增加带来的直接增益效应,模拟了未来2020s及2040s气候变化对福建省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雨养方式还是灌溉方式,未来全省各稻区水稻生育期在两种情景下都将缩短,单季稻生育期天数减少幅度最大,2040s情景下达到20 d以上。未来双季稻种植区早稻与单季稻均表现为减产。2020s情景下闽东南稻区早稻减产率达到12.4%(雨养)和11.3%(灌溉);闽西北双季稻区早稻减产程度略小。单季稻区雨养水稻7.1%及灌溉水稻2.1%的减产主要来自中熟品种的负贡献。2040s减产幅度将进一步加大。与此相反,未来两种情景下双季稻区后季稻均表现为增产,但产量波动性较大。2020s情景下闽西北双季稻区灌溉后季稻产量增产达到21.0%,增产幅度大于闽东南地区的10.6%;雨养方式下后季稻增产幅度略小。2040s各稻区后季稻增产幅度将减小。未来水稻生长季的土壤水分条件将变得不如目前湿润,与之相关各稻区灌溉需要量均有所增加。总之,由于大气CO2肥效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未来气候变化下后季稻产量,全省水稻总产近期将有所增加,雨养与灌溉方式下分别增长0.4%及1.7%,但变化趋势是随着未来温度的增加总产将减少,负贡献主要来自于单季稻和早稻。  相似文献   

18.
“稻鸭共生”养分归还特征及水稻植株对氮、磷的吸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鸭共生"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在长江流域双季稻主产区湖南布置了稻田养鸭田间试验,以常规稻作为对照,研究早、晚稻两季"稻鸭共生"养分归还特征及对水稻植株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季"稻鸭共生"后,稻田可增加鸭粪碳229.87 kg.hm 2、鸭粪氮18.22 kg.hm 2、鸭粪磷17.75 kg.hm 2。"稻鸭共生"归还稻田土壤的碳、氮、磷量分别为1 491.21 kg.hm 2、66.02 kg.hm 2、25.14 kg.hm 2,比常规稻作分别提高20.43%(P>0.05)、55.81%(P<0.05)、379.00%(P<0.05)。"稻鸭共生"归还稻田土壤的碳、氮、磷量表现为碳>氮>磷,归还的碳、氮量以水稻根碳、氮占明显优势,归还的磷量以鸭粪磷占明显优势。与常规稻作相比,土壤全氮含量提高5.73%,全磷含量显著提高6.25%;"稻鸭共生"提高了早、晚稻根和秸秆的全氮、全磷含量及早、晚稻籽粒的全磷含量,增加了早、晚稻秸秆的氮、磷吸收量和早、晚稻根的磷吸收量,降低了双季稻产量及籽粒的氮、磷积累量。"稻鸭共生"对水稻植株磷的影响效果好于氮。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推广应用30多年,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要实现杂交稻的高产栽培,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基于此,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水稻种植为例,从优良品种的选择及秧田期、本田期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要点,并针对近年来发生的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病害及稻蓟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虫害,提出了高产优质栽培过程中科学...  相似文献   

20.
潢川县位于长江中游单双季稻区,常年水稻植面积5.7万hm~2,总产5.525亿kg。通过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单产和总产大幅度提高,创单产875.5 kg记录。同时还探索集成了一套水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为水稻持续增产、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示范带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