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株的空间分布及其抽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五种聚集度指标测定和Taylor,Iwao法检验,细菌性基腐病株在一切密度下都呈聚集型,属一般负二项分布。病株空间结构以疏松个体群形式存在,个体群间是聚集的,个体群内是随机的。个体群平均大小为0.1~0.2m~2。利用分布型参数K、α、β值,分析了病株聚集的原因;探讨了平均密度与k值的关系;确定了理论抽样数。比较几种顺序抽样方法,以平行线法效果最佳。依(?)=41.5032Pe~(1·2603)关系可由病丛率来估计病株密度。  相似文献   

2.
根据9 块田调查,经聚集度指标测定和 Taylor 、 Iwao 法检验,油菜菌核病 茎病株在空间 呈聚集型,属具有公共 K 值的负二项分布。病株空间结构以独立个体形式存在,个体间是聚 集的,聚集程度随病情的加重而增大。利用空间格局参数κ、α、β值,分析了病株聚集的原因,确定了 理论抽样数。比较几种抽样方法,以平行线法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棉花黄萎病株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聚集度指标(包括:C、CA、I、I8、M/X和L/1+X)测定,以及Iwao'sM-X线性回归、Taylor's幂的法则和格局纹理分析,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株空间格局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逐步从聚集型向均匀型演变发展。其空间格局的基本成份是疏松的病株个体群,个体群所占面积约为5株棉花,平均约含2.4个病株个体,且个体群内的病株个体呈随机格局。经方差和u检验,结果表明单对角线五点式、双对角线五点式、棋盘式和平行跳跃式等4种取样方法均适用于棉花黄萎病的田间调查,且尤以双对角线五点式为佳。用双对角线五点式取样法调查的最适抽样数:一般病情普查可少至5个样方(每样方系5株棉花),科研调查为30个样方。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聚集度指标(包括:C、C_A、I、I_8、M/X和L/1 X)测定,以及Iwao’sM—X线性回归、Taylor’s幂的法则和格局纹理分析,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株空间格局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逐步从聚集型向均匀型演变发展。其空间格局的基本成份是疏松的病株个体群,个体群所占面积约为5株棉花,平均约含2.4个病株个体,且个体群内的病株个体呈随机格局。经方差和u检验,结果表明单对角线五点式、双对角线五点式、棋盘式和平行跳跃式等4种取样方法均适用于棉花黄萎病的田间调查,且尤以双对角线五点式为佳。用双对角线五点式取样法调查的最适抽样数:一般病情普查可少至5个样方(每样方系5株棉花),科研调查为30个样方。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幂法则等方法,测定了籼-粳杂交稻稻曲病在田间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稻曲病田间空间分布主要为非随机性的聚集型分布。m~*-x回归分析表明,稻曲病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Taylor幂法则分析显示,稻曲病病株聚集度依赖于密度。不同取样方法准确度比较结果指出,稻曲病田间抽样调查宜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稻曲病田间理论抽样公式和序贯抽样表。  相似文献   

6.
对11块田抽样调查结果经聚集指标(Iδ、I、m*/m、CA、C、K)和Iwao回归分析法测定,表明观赏百合病毒病病株空间分布以聚集分布为主,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之间相互吸引。分析并确定了保证抽样质量的最适抽样数。对平行线、Z字型、W型、五点式、单对角线、双对角线6种抽样方法进行了比较,其中以平行线式抽样方法最好。  相似文献   

7.
大螟蔗田枯心苗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大螟蔗田枯心苗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采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了甘蔗枯心苗的空间分布型,根据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确定了蔗田枯心苗的最适理论抽样数。甘蔗枯心苗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个体群在蔗田呈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密度的升高而增加,聚集原因可能是由于甘蔗自身特性和大螟为害等环境因子作用或其中一个原因引起的。5种抽样方法均可用于蔗田抽样调查。用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计算出蔗田枯心苗的理论抽样数模型为:D=0.1时,n=230.470 0/m+0.980 0,D=0.2时,n=57.617 5/m+0.245 0,D=0.3时,n=25.607 8/m+0.108(m为枯心苗平均密度)。本文为开展大螟测报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稻粉虱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经测定稻粉虱幼虫和蛹在田间的分布型为核心分布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分布随着种群密度的提高而渐趋向于随机分布。经种群聚集均数 (λ)测定 ,其聚集原因是由于稻粉虱自身的聚集性所引起 ,λ随平均密度(X)的增加而呈直线增加。采用Iwao的抽样模式 ,大田调查当种群密度较低时 (株平均虫量 <5头 ) ,可抽样50~100株 ;株平均虫量 >5头时 ,取样15~30株。  相似文献   

9.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模型法和Taylor幂法等,对甘蔗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卵块在秋植蔗田的空间分布和抽样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蔗条螟卵块在田间呈现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型分布;在单位样方(5 m行长,1.3m行距)内,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其聚集强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加;条螟卵块聚集原因同卵块密度相关;在田间抽样方式上,以五点取样效果最佳;卵块理论抽样模型为N=t2/D2(1.098/m+0.147).  相似文献   

10.
水稻螟害白穗田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频次分布法、扩散型指数法、Taylor指数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模拟,测知水稻螟害白穗在田间呈嵌纹分布,可用负二项式或截尾负二项式显著模拟。螟害白穗在田间一切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其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大。螟害白穗在田间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理论适宜抽样大小为3×3=9(穴),田间正确的抽样方法是Z型抽样法,本文同时给出了不同密度和精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稻上一种类似条纹叶枯病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弄清我国类似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自1984年起,选用我国的病株进行了有关测试.人工接种,该病原物能侵染水稻、早稻和小麦,不能侵染玉米、高粱和苏丹草.在大量的病组织超薄切片和分离提纯液的电镜观察中,均未见到分枝丝状体病毒,病株汁液和提纯液与日本的RSV抗血清均为阴性反应.此外,本实验还从类菌原体、类病毒和虫毒等方面进行了测试,除虫毒拟有一定的可能性外,其余都可以排除在真正病原之外。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人工接种发病的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株茎叶的榨出液,以低速离心(4000rpm)结合聚乙二醇(PEG)的方法所得部分提纯的病毒,进行家兔免疫注射制备抗血清,结果以注射后3~4周的效价最高,可达1:4096,α-最适比值为1:13。应用这种方法制备成的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RSV)的抗血清,进行了水稻矮缩病毒(RDV)病株与RRSV病株的鉴别诊断和RRSV毒源寄主的检测。结果证明,具卷叶、缺刻的RDV病株确非RRSV复合感染所致。毒源寄主测定表明,在供试的7种田间常见杂草中,有5种表现为阳性反应;经生物学回接证实,5种中有蟋蟀草、水蜈蚣和游草3种能成功地将RRSV传给水稻而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13.
纹枯病株在杂交稻田的空间分布型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引入聚集度指数(I;C;Iδ和M*等)及平均拥挤度~平均密度系数的测定方法研究了纹枯病(Pellicularia sasakii)株在杂交稻田的空间分布型。研究表明,纹枯病株和丛的分布是:分布的基本成份是聚集的(α>0),即有明显的成团性。而集群内的分布是均匀的(β<1)。  相似文献   

14.
水稻瘤矮病—广东湛江新发生的一种水稻病毒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东新发生的水稻瘤矮病于1981~1982年在广东湛江地区的信宜、高州和化州县发生流行。室内用叶蝉接种2叶龄的稻苗,在10~11月广州温室温度约为土9~23℃下,潜育期为13~28天,主要症状为病苗矮缩,叶片浓绿色,叶背及叶鞘上长有若干个淡黄绿色近圆形小瘤(0.1~1.2毫米直径)。病毒粒子球状,直径约60毫微米。昆虫介体为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 Motsch.)和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ticeps Uhler.)。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白背飞虱(Sa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不能传病。二点黑尾叶蝉(N.virescence Distant.)和大斑黑尾叶蝉(N.apicalis Motsch)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决定。电光叶蝉的最短获毒饲育期少于24小时。潜育期在平均室温22~23℃下为13~24天。保毒虫能终生传毒。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初步认为本病与泰国和马来西亚报道的水稻瘤矮病相同。  相似文献   

15.
广东新发生流行的水稻橙叶病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1992年广东茂名市的水稻约2万公顷发黄。用电光叶蝉Reclia dorsalis(Motsch)接种3叶龄稻苗,在平均气温28℃下,潜育期为8~36天;主要症状为病株矮,叶片竖直、橙黄至金黄色;部分病叶纵卷干枯;多数病苗早枯死。四环素液浸病稻根可明显延迟死亡。介体昆虫为电光叶蝉。而黑尾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二条(大斑)叶蝉N.apicalis(Motsch)和二点叶蝉N.virescence(Distant)以及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等均不传病。电光叶蝉最短获毒和最短传毒饲育期分别为<2min和<5min.期在室温25~30℃下,约为7~26天,保毒虫能终生传毒,但有间歇传病现象。在病叶脉韧皮筛管细胞毒叶蝉唾腺切片中均可见大量多形态的类菌原体,大小为75~639nm。据此认为本病与1980年云南十年代在东南亚报道的水稻橙叶病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6.
草莓线虫病研究Ⅰ.江苏草莓上发生的夏矮线虫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6年至1987年,多次对从江苏南京和句客不同地块内采集的草莓矮缩病株地上部(大鸡冠300株,宝交早生200株和美国6号30株)进行分离,都获得同一种滑刃属线虫。经研究,这种线虫与Christie (1942)原始报道的Apbelenchoides besseyi以及从水稻干尖线虫病病种上分到的A.besseyi在形态特征上完全相同或相似,因此将其鉴定为Apbelcnchoides besseyi Cbristie,1942。
对分自江苏草莓和稻种的A.bessezi进行人工培养,然后交互接种草莓和水稻,在两种线虫处理中都出现了典型的草莓矮缩和水稻干尖症状,并从有关病株内分离到与接种相同的线虫,由此证实江苏草莓夏矮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京郊大蒜病毒病的研究及其鳞茎中病毒的脱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京郊大蒜病毒病发生普遍,主要症状为条纹花叶、矮化和叶片扭曲畸形。病体细胞中含大量线状病毒粒体和风轮状内含物。线状病毒粒体长度范围为250-1875nm,以长度550-800nm粒体居多。其中长700-800nm的粒体被鉴定为大蒜花叶病毒(GMV),回接脱毒大蒜叶片产生条纹花叶症状。血清学鉴定表明GMV与洋葱黄矮病毒(OYDV)有近缘关系。长度500-600nm的粒体可能为大蒜潜隐病毒(GLV),回接脱毒大蒜不产生花叶症状。下述两种病毒为京郊大蒜的主要病毒。此外,个别标样含烟草花叶病毒,但不是大蒜的主要病毒。对800nm以下线状病毒粒体归属尚待研究。
应用营养茎尖、生殖茎尖和根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脱去上述主要病毒,获得脱毒大蒜。  相似文献   

18.
木麻黄黄化丛枝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电镜观察、传毒试验及抗菌素处理,首次摸清了木麻黄黄化丛枝病的病原为类菌原体(MLO)和类细菌(BLO)复合侵染;传病虫媒为菱纹叶蝉(传播MLO)和短头叶蝉(传播BLO)。聚丙烯酰胺圆盘凝胶电泳的结果,病、健植株内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谱型及活性差异显著,病植株中都缺少AIII兀区谱带。
经土壤分析发现,健病苗植土中的Mg、Cu、Fe、Mn、Zn的含量相差极显著,施相应元素盆栽活疗试验,处理3个月后病菌有明显好转。
以畜用土霉素液淋根结合施元素、碳肥和杀虫媒的综合防治有较好效果,相对防效为55.62%  相似文献   

19.
 采用经反复筛选的化学药剂亚硒酸钠、放线菌酮、氯化钾、硫酸锰和中药材前胡、白芷的提取液浸泡水稻种子或进行叶面喷雾,可诱导稻株产生对稻瘟病的抗性。在人工喷雾接种条件下,对感病品种抗叶瘟的诱导效果为43%~93%;在注射接种条件下,抗穗瘟的诱导效果为29%~78%。供试药剂对感病品种和弱致病菌株的诱导效果优于对抗病品种和强致病菌株;药液叶面喷雾的诱导效果优于药液浸种。  相似文献   

20.
稻粒黑粉病主要发病因素及防治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粒黑粉病已成为杂交稻制种田的重要病害,病粒率一般达10%左右。因此各地对其研究逐渐增多,但对其主要发病因素特别是防治指标报道甚少。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大田调查,室内考种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在这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