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制度是一直"三农"问题的根本和核心,农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30多年前的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它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首次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农户家庭,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1978年以后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表现为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制度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过渡、演化、形成和完善的四个历史时期的演进过程。与此同时,农地流转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农地流转的萌芽阶段、农地流转缓慢发展阶段、农地流转迅速发展阶段、农地流转大规模迅速发展阶段四个演进阶段。农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非粮化"、耕地抛荒严重等突出问题。最后给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由于农民对土地的特殊依赖性,建立怎样的农地制度就成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我党就始终把土地问题作为农村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不断地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最终确定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一符合我国现时国情的农地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土地制度仍需不断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张普选 《甘肃农业》2001,(8):4-5,14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由于农民对土地的特殊依赖性,建立怎样的农地制度就成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发始,我党就始终把土地问题作为农村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不断地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最终确定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一符合我国现时国情的农地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土地制度仍需不断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农地制度变迁分为四个时期,对应四种模式。现行的农地制度的缺陷有三方面: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土地产权各项权能模糊,缺乏土地流转机制。农地制度影响农户的经济地位,农地制度要创新。  相似文献   

5.
从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研究进行归纳:土地所有制关系、土地权利体系、农地制度创新模式、农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确定合理的农地制度变迁的衡量标准、正确处理土地承包经营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关系、转变认识和观念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依靠机制创新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启动农地入市改革,是需要足够的胆略和魄力的。土地作为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农民的命根子,一旦这方面出现问题,影响可想而知。但是,如果这一步不迈出,农村改革要想向纵深推进,难度也可想而知。可以肯定,试点工作的展开,将对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和观念转变等,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农村人口的流动,也将在新的土地管理制度下,出现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还可能会带来农民的反流。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试点不仅在土地流动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而且土地流动的审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地流转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系统中两个重要的子系统,两者同步发展是经济良性运转的关键指标,农村结构转型、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便是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的过程,正确地认识以及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也关我国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所以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的相互影响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其次,处理好农地流转可以还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同时劳动力和土地作为农村最核心、最活跃的两大生产要素,研究两者的关联性对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意义重大,但关于两者的研究绝不应只是这三个方面,还要研究如何把农村的资金、土地和人留住以实现乡村振兴,本文以文献综述的视角,在国内学者对两者研究丰硕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农地产权和使用权流转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国家的农地制度演变大体上都经历了平均地权阶段和农地规模经营两个发展阶段,土地集中实质上是土地权属关系的一种转移.国内对农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转障碍,流转条件,流转原则和流转形式四个方面.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可望在农地产权的结构、农地制度创新模式的构建和解决比较利益低下问题等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承包权制度的变迁依次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与深化改革时期五个变迁阶段。通过五个阶段的变迁,最终确立起了农地所有权、农地承包权与农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农地承包权制度作为农村基本产权制度实现了长久不变,农户土地承包权实现了长久不变,农地承包经营权证成为确认农户所享有的物权化土地承包权的基础凭证,当前农地承包权的退出制度也在萌发之中。  相似文献   

10.
胡继魁  焦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796-18798
在综述土地由细碎向规模经济转变的效率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论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细碎化向规模化转变的行为基础,并对农地由细碎化向规模化转变经历的3个阶段中的各方行为及均衡结果进行了分析:在耦合的第一阶段,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出现后,农民开始外出到城市打工,此时还没出现土地经营的合并,单个农户的地块没有集中,单个农户的土地总面积没有增加,农户总数量没有减少;在耦合的第二阶段,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生活水平和收入的刺激下开始事实上永久性住在城镇,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开始出现,"三资"开始进入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因为土地的规模化出现具备最根本的条件;在耦合的第三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完毕,农地产权或者经营形式也得到很大程度的集中,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障碍得到根本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微小,城乡人口流动不再是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这个阶段在我国还没实现,是将来的农村状态。最后通过前人研究的2个案例验证了前2个阶段的研究结果,为我国农地经营方式转变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建立以来,国家长期致力于农地产权改革。但由于在制度实施中过度依赖农村集体等原因,导致农地产权关系界定不清,集体过度干预,农地自发流转不足,农地配置效率长期未得到有效改善。为了保护农民土地权利,降低农地交易成本,以农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为初始形式的农地登记制度被引入中国农村,以期创造有利于农地高效、持续利用的制度环境。但现有制度仍存在许多不足,应按照规范的土地登记制度要求,从登记机关、运作方式、经费资助等方面深化农地登记制度建设,以实现农村土地制度较为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提高农地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由于农民对土地的特殊依赖性,建立怎样的农地制度就成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我党就始终把土地问题作为农村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不断地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最终确定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一符合我国现时国情的农地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土地制度仍需不断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建立耕地储备制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阐述耕地储备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出发,探讨了耕地储备制度的内涵,归纳出耕地储备的四种类型:结构型储备、休耕型储备、流转型储备、开发型储备.并在保护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强调了建立耕地储备制度的必要性,分析比较了国外有关耕地储备的政策、实践,论证了耕地储备的可行性,围绕储备机构体制、价格机制、期限设置等论述了耕地储备运行体系的构建,在以解析耕地储备数量作为切入点的同时,提出了通过完善、创新农地产权、农地流转、农村社会保障、公共财政、户籍改革、农地金融等一系列制度,构成耕地储备的政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中国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令世人瞩目,历朝历代对土地制度的探索和安排,对我们正确认识当前土地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以史为鉴探索农地制度改革的思路等,有着重要意义。论文在简述中国历代土地制度演变历程的基础上,从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使用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等三个层面,剖析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弊端。从明晰土地产权制度,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健全土地使用权制度,维护土地稳定使用;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助推土地规模化经营;加强配套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后我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现行农地制度的某些缺陷又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效率性、功能性、市场性制约。为此,应当立足于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土地产权模糊不清,土地冲突频发,产生了严重的效率损失问题,政府通过"稳定所有权,明晰承包权"的确权路径来化解,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本文把近5年来土地确权对土地流转、土地投资和人口流动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探究农地确权政策是否能起到活跃土地流转,促进土地投资和推进人口流动的积极作用,所以要不断发挥土地确权的积极效用,为相关部门部署下一轮的土地政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前提,针对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首先介绍了土地流转的必然性,其次分析了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制实施的要求,最后从劳动人员与土地全面分离、全面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加强农户文化教育、完善土地流转相关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为今后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山西农业科学》2017,(7):1174-1177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流动频繁。在农村人口大量流动的背景下,解决好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问题,就成为实现农村快速发展的关键。通过对黄土高原山区3个典型村落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该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为促进该地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引导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创新居民点集约利用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并提出未来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一、当前农地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农地零碎过于分散,难以实现规模经营 在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村地区根据集体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将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形成了单个农户多地块、单个地块面积小的土地经营特点,这使得农地经营极度分散,农户很难获得规模效益。这种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流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城镇化必然涉及农地流转。中国的农地流转虽然已有30年,但流转速度慢、规模小,还存在许多问题。非农就业机会少、土地市场不健全、耕地社会保障功能强、二元户籍制度、流转成本高等成为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推进土地流转要明确土地产权归属,推动农村人口城市化,修改相关性法律,加快土地立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