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山羊毛囊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4U/mLDispase酶消化和机械切割法分离毛囊隆突部,经胰酶(0.5mg/mL胰酶+0.2mg/mLEDTA)消化从山羊耳部皮肤分离得到毛囊干细胞,用自制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并用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探讨毛囊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所分离细胞具备毛囊干细胞特征:体积较小、表面光滑、立体感强,呈现未分化细胞特征;K19、integrin-β1以及p6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第3、5、7代干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25.6%±2.6%、31.8%±1.9%和27.0%±3.9%,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角质细胞克隆形成率(P〈0.01)。采用配制的无血清条件培养液可使山羊毛囊干细胞体外维持未分化状态并传代至19代。  相似文献   

2.
不同浓度的IGF-1对山羊毛囊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2.4 U/mL Dispase酶消化和机械切割法分离毛囊隆突部,经胰酶(0.5 mg/mL胰酶+0.2 mg/mL EDTA)消化,从山羊耳部皮肤分离得到毛囊干细胞,并检测了不同浓度的IGF-1对山羊毛囊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作用。结果表明,IGF-1对毛囊干细胞体外培养作用很明显,并且最适IGF-1浓度是10 ng/mL。  相似文献   

3.
采用0.2%中性蛋白酶Ⅱ和0.25%胰酶:0.02%EDTA(1:1)“两步酶”消化法从羊驼背部皮肤分离得到羊驼毛囊干细胞。用无血清角质细胞培养基(K-SFM)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生长曲线表明,不同代次毛囊干细胞接种前3d生长缓慢,4~6d进入倍增期,有无限增殖的趋势,所分离的羊驼毛囊干细胞具备毛囊干细胞特征(体积小、立体感强),呈现未分化特征;CK19、CK15、81-integrin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第3、5、7、9代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2.7±2.27)%、(47.0±3.46)%、(46.3±3.18)%和(43.3±3.76)%。结果表明,用“两步酶”消化法成功分离获得羊驼毛囊干细胞,无血清角质细胞培养基(K—SFM)可使羊驼毛囊干细胞体外维持未分化状态并传代至12代。  相似文献   

4.
采用0.2%中性蛋白酶Ⅱ和0.25%胰酶∶0.02%EDTA(1∶1)"两步酶"消化法从羊驼背部皮肤分离得到羊驼毛囊干细胞。用无血清角质细胞培养基(K-SFM)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生长曲线表明,不同代次毛囊干细胞接种前3d生长缓慢,46d进入倍增期,有无限增殖的趋势,所分离的羊驼毛囊干细胞具备毛囊干细胞特征(体积小、立体感强),呈现未分化特征;CK19、CK15、β1-integrin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第3、5、7、9代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2.7±2.27)%、(47.0±3.46)%、(46.3±3.18)%和(43.3±3.76)%。结果表明,用"两步酶"消化法成功分离获得羊驼毛囊干细胞,无血清角质细胞培养基(K-SFM)可使羊驼毛囊干细胞体外维持未分化状态并传代至12代。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对细毛羊毛囊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进行初步研究,建立细毛羊毛囊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采用两步酶消化法、机械分离法和两步酶消化法+机械分离法3种方法分离培养细毛羊毛囊干细胞,通过测定毛囊干细胞的数量、克隆形成率及毛囊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等综合评估3种培养方法的优劣,寻求既能方便获得大量毛囊干细胞,又能减少其分化的理想培养条件。倒置显微镜下观察3种培养方法获得的细胞均为铺路石状,均表达角蛋白K19和整合素β1,表明成功获得细毛羊毛囊干细胞,建立体外培养体系。采用"两步酶消化法和机械分离法"相结合的方法获得毛囊干细胞体外培养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6.
奶牛耳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研究了奶牛耳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培养液、消化液、胰岛素和血清饥饿对细胞的影响。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了奶牛耳成纤维细胞,采用0.25%胰酶差别消化获得了纯化的奶牛耳成纤维细胞。用三种不同的培养液即DMEM(低糖)、DMEM(高糖)、DMEM/F12,对细胞进行培养,结果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均在2.3-2.5d,DMEM(高糖)的培养效果稍好。用三种不同的消化液(0.25%胰蛋白酶,0.02%EDTA,0.25%胰蛋白酶+0.02%EDTA)对传代钿跑进行消化.结果表明0.25%胰蛋白酶+0D2%EDTA所用时间短,消化后培养细胞贴壁率高。在培养液中添加姨岛素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对指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血清饥饿后,细胞仍保持着较高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牦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成功率,实现高度可重复性,试验采用2.5 g/L(含0.5 g/L EDTA)胰酶和Ⅰ型胶原酶(1 mg/mL)分段消化牦牛乳腺组织块以分离细胞,原代培养时于DMEM/F12培养体系内添加氢化可的松(1 μg/mL)、表皮生长因子(50 ng/mL)及胰岛素-转铁蛋白-硒(5 μg/mL)...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讨羊驼皮肤黑素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色素沉积提供合适的细胞模型。取1~3岁的青年羊驼皮肤,用胰酶、胰酶∶EDTA、DispaseⅡ酶3种不同的消化酶消化羊驼皮肤,再用胰酶∶EDTA消化,分离得到羊驼黑素细胞,接种于多种促进黑素细胞生长的营养成分DMEM/F12培养基中,通过观察黑素细胞的生长、细胞接种数和细胞贴壁数检验黑素细胞的纯度。结果表明,DispaseⅡ组处理的羊驼皮肤,分离得到的黑素细胞明显多于其它2个组(P<0.01)。综上所述,选用DispaseⅡ酶作为分离羊驼皮肤的消化酶,可获得较纯的黑素细胞。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建立绒山羊毛囊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利用两步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毛囊干细胞,对其进行传代培养,测定生长曲线和克隆形成率,采用油红O和茜素红染色法对第5代毛囊干细胞向成脂和成骨分化情况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毛囊干细胞形态均一,体积小,呈典型的铺路石状生长,生长曲线呈S型,克隆形成能力强。成脂诱导后,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质增多,胞内出现小脂滴,诱导12 d后,脂滴逐渐增多,油红O染色呈阳性;成骨诱导后,细胞边缘模糊,出现颗粒状结节,经茜素红染色呈阳性。表明获得的绒山羊毛囊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
为大量获得出生后仔猪皮来源干细胞,以出生24h内仔猪皮肤为试验材料,首先对新生仔猪背部皮肤组织石蜡切片进行皮肤干细胞标记蛋白Integrinβ1和Cytokeratin 15(K15)双重间接免疫荧光染色,随后利用酶消化法分离新生仔猪皮肤干细胞,以DMEM/F12为基础培养基并添加B-27、EGF、bFGF等细胞因子,采用悬浮培养方法培养分离的干细胞,对细胞滴片进行Integrinβ1、K15、SOX2和OCT4免疫荧光染色,最后对获得的皮肤干细胞进行核型分析。皮肤组织石蜡切片染色结果显示K15阳性信号主要在毛囊外根鞘外侧表达,Integrinβ1阳性信号主要集中于毛囊的外根鞘基部内侧。在细胞培养阶段,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克隆团数目不断增加,内部细胞更加紧凑,克隆团边缘清晰且折光性变强。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干细胞克隆团中的细胞同时表达Integrinβ1和K15,且为SOX2、OCT4阳性,核型分析显示该细胞为正常核型2n=38。结果说明成功建立了培养新生仔猪皮肤干细胞的技术方法,为仔猪皮肤干细胞多能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后续研究提供试验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