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祖儿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2,31(2):32-38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阐释,有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在其自身的孕育过程中,离不开对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和"真正共同体"思想、西方"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体理念中生态思想在内的中外优秀文化的辩证借鉴与创新发展。同时,这一理论还表达出对推动构建生态价值共同体、生态治理共同体、生态和谐共同体的殷切追求。 相似文献
2.
推进公平正义的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当下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内蕴深刻的种际正义思想,其中包含的种际同一性正义与种际差异性正义既体现出对物种平等的承认与尊重,又充满对种际间差异的认同与肯定。这一理念遵循不同物种的变化机理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不断发展善的差异使种际间的差异趋于合理范围,为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道路中环境正义的实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人类在与自然相处时正确把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特点,做到享用与关怀的同一提供了思想指引。 相似文献
3.
张瑞才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22,(6):1-4+117
习近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哲学思想,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谋划,用富含哲理的语言回答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相关关系问题,创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基本方法、目标和手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意蕴深远、博大精深,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指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状态,进一步有效地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之下,我国社会生产力由传统的手工业逐渐转换成工业化生产,需要利用更多的自然资源来为工业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导致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被破坏和损耗。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推动和谐化稳定社会的发展,针对国内生态环境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六大生态文明理念,其中,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受社会大众的关注。因此,本文主要就研究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和修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在现有的建设体系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有效地改善国内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相似文献
5.
张欣珂 《农村.农业.农民》2019,(6):44-45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在继承以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同时,根据中国国情,灵活运用辩证思维探索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妥善把握局部和全部、现在和未来、重点和非重点的辩证统一,对于我国社会建设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邢乐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3,32(4):48-52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交互性关系中的基础性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向。面对当前知识进步、技术迭代、制度变迁等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重建基于"文化—技术—权力—制度"多维联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是新时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因此,新时代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不同维度阐发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时代意蕴,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维集成路径,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红星 《新农村(黑龙江)》2012,(8):98-99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杨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1,38(4):46-49,12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最新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包括生态哲学观、生态系统观、生态政治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法治观、生态民生观以及生态生活观等内容,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现实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解读,回答其道路优势的三大问题,助力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对国际、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承诺。从理论维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本质联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从实践维度来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根本保证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降碳为重点,打造不负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推动地球生态命运共同体构建,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命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方面外着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当前人与自然相处中仍存在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究其原因无外乎人们没有尊重自然、仍以自然界的主人自居等原因,从恩格斯的生态观视角出发,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命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尊重自然、养成绿色发展的生活方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所反映出来的是人们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优秀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拓展了国内与国际、代内与代际等关系,以整体认知方法分析生态系统诸要素的联系与作用,强调自然价值、生命意义和生态审美,重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条件之间的辩证关系,强化自然价值和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关系、交往方式等多个角度指明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从人的需求与能力、社会关系与交往关系、活动形式与内容、改造自然的形式与内容、个人自由与解放等方面指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这次审议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集中提出“四个一”,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 相似文献
13.
14.
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通过人茶合一的生态审美叙事,体现了鲜明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理想.本文从自然、家园、生命三个方面分析其生态理念蕴涵,即向自然寻求人类存在的文化印证;和谐、安居的恒久渴望;向死而生的自由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15.
姜绍华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8(7):94-9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绿色发展,明确提出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也是新发展阶段新的发展要求.实行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是发展观的重大变革,需要从政治高度去把握,强化定力和能力,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抓住关键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燕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0,29(5):28-31,10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具有中国文化气派、文化风度、文化内涵,同时本质上是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新时代表达,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创新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兼具问题导向的理论品质,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大国情怀,生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融合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简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对我们当下反思工业文明、应对各种复杂自然灾难、探寻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的深层根源,有其深远意义: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扭转了工业文明下以征服自然为主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唯物史观;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扭转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董倩倩 《农村.农业.农民》2023,(12):5-8
习近平乡村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论支撑。通过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发现其有着深刻的生成逻辑、丰富的理论意蕴和鲜明的时代价值。可以说,习近平乡村生态文明观为乡村振兴新征程提供了新指南,为全球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书写了新方案。 相似文献
19.
以四川省西部藏族村寨神座村为例,主要从村庄共同体的终结与重塑两个方面展开对地方环境保护实践的探讨。调研发现,市场经济冲击导致的村庄人口数量激增及原有乡村集体意识的裂变,使得乡村共同体面临着终结的危机,给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了巨大阻碍。地方政府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建构起“保护环境-旅游业发展增收-进一步保护环境”这一新的集体意识,更加强了村民们对共同体的实际认同。与此同时,村民们与当地政府积极参与发掘地方性传统知识文化,推动了村庄共同体的最终重构,地方环境保护实践也因此具备了新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