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顺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8):130-131
[目的]找出最佳直播播量及大田留苗密度处理,为实现大面积机收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直播油菜设置4种播量及留苗密度处理,调查各处理产量构成、实产、抗逆性(如菌核病、抗倒性)、开花结荚历期。[结果]随着播量的增加,油菜个体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有效降低了油菜株高,提高了油菜第1分枝节位,利于油菜分枝向上集中、油菜株型的塑造和机械化收割,但播量增加,限制了油菜个体的发育,使油菜分枝数减少,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变少,千粒重下降,不利于油菜产量增加。[结论]在安徽沿江地区,油菜直播量为3 750 g/hm~2、大田留苗密度约37.5万/hm~2的处理,比较适合油菜机械化收割。  相似文献   

2.
3.
不同种植密度对油菜品种机械化收获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适宜密植油菜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关系,为推广油菜机械化奠定基础,采用不同株型油菜品种为供试材料,就不同种植密度与油菜的花期集中性、抗倒伏能力、产量的关系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油菜开花期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而变小,即油菜开花期较为集中,也更容易倒伏。同时,随着种植密度的变大,产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产量在种植密度36万株/hm2时最高。因此,在原有栽培密度24万~33万株/hm2的基础上,增加到36万株/hm2左右,油菜的花期较为集中,保证油菜上下部角果同时成熟,也不易倒伏,株型也较为紧凑,比较适宜机械化作业。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4LYZ-2型油菜联合收获机的作业适应性、作业质量进行研究,为该机械的改进和完善及油菜机械收获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油菜"甘杂1号"为供试品种,在渭北高原油菜大面积种植区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区,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和成熟度的单因素试验及大田收获试验,对4LYZ-2型油菜联合收获机的最佳收获条件和作业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油菜机械收获的最佳成熟度为90%,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3.0万株/hm2。4LYZ-2型油菜联合收获机收获时的平均含杂率为7.3%,平均破碎率为0.2%。收获的主要损失部位为割台,其收获损失占总损失的64.4%;割台的立刀部位损失最大,占割台总损失的47.2%,其次是排草口和排糠口的损失,分别占割台总损失的32.6%和20.2%。【结论】除含杂率略高外,4LYZ-2型油菜联合收获机的其余各项作业性能均符合农业部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油菜重要农艺性状与收获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油菜重要农艺性状与收获指数的影响。[方法]研究了2012—2014年国家(九江点)油菜区域试验7个续试品种的油菜收获指数、重要农艺性状,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油菜收获指数、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随着油菜种植密度的增加,全田实际干物质重与实际产量呈增加趋势,但其他性状有增有减;种植密度对2012—2014年油菜各性状有较大影响;种植方式对油菜产量有显著影响;地力、气候和田间管理措施相对均匀一致时,各品种性状差异不大。[结论]该研究为选育适宜高密度机械化种植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开展油菜6个不同收获方式的对比试验研究,从机具作业性能、经济性、适应性、菜籽品质等4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分段收获在减少损失率和增加实际产量方面具有优势,但存在机器2次下地、直接作业成本高、对阴雨天适应能力差等缺点;一次性收获具有便捷、高效的优点,但同时存在施用立收油、损失率高等缺点.分析6种收获...  相似文献   

7.
油菜核不育两系制种的产量远远低于质不育三系的产量,其原因是核不育两系材料在理论上可育株和不育株的分布比例是50%,在田间制种过程中,将有一半的母本油菜将从制种田内剔出。因此,如何提高油菜制种产量,达到平衡增产,是核不育油菜制种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生产中苗床地的制种油菜往往形成三类苗的现状,我们调查研究了留窝苗油菜的情况,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油菜不同种植密度及氮肥水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油菜单株分枝个数减少,成熟期相应提早,有利于机械化收获;在不同的施氮量处理下,密度在增产中起关键作用,且不同施氮量对种植密度要求不一样。在沙洋县当地,小区施尿素1.00 kg、磷肥1.90 kg、钾肥0.25 kg时,密度在37.5万~42.0万株/hm2时,油菜的各种性状均适宜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9.
以油菜品种秦优10号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直播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密度在22.5万~40.5万株/hm2时,油菜产量较高,此范围属该品种的适宜直播密度;随密度的增加,除分枝高度呈上升趋势外,株高、主花序长、主花序角果数、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以及抗倒伏的能力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张德海  黄芳  戴春兰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8):106-106,117
广德县免耕油菜生产水平较高,但收获时劳动强度大,必须加快油菜全程机械化研究推广。试验探索了油菜不同种植密度对经济性状及机械收获的影响,以加快油菜机收在广德县的推广步伐。  相似文献   

11.
油菜分段收获脱粒分离功率消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油菜分段收获条件下脱粒分离功率消耗与喂入量、脱粒滚筒圆周线速度、脱粒间隙和脱粒滚筒结构形式之间的关系.对脱粒分离装置实际功耗峰值和实际功耗均值进行了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喂入量1.4 kg/s,滚筒转速650 r/min,脱粒间隙20 mm和钉齿6排脱粒滚筒消耗的功率最小,其中喂入量和脱粒滚筒转速为影响脱粒分离功率消耗的主要影响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喂入量、脱粒滚筒转速、脱粒间隙和脱粒滚筒形式对实际功耗峰值和实际脱分段功耗均值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烟田油菜免耕移栽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德江县现有施肥水平和管理条件下,烟田油菜免耕移栽,采用穴栽双株的定植移栽技术,其最佳密度为9万~12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油菜机械化免耕直播的适宜密度,为全椒县油菜机械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2011年秋开始,特进行了油菜机械化免耕直播不同密度试验研究工作。结果表明,各处理生育期差异不大,产量最高达到228.4kg是300g/667m2的密度,这个密度比较合理,机械收获也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李宁  常海滨  黄威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8):86-87,107
[目的]了解饲用油菜产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饲用油菜品种华油杂62为试材,通过设置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水平以及收获次数,研究其对饲用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饲用油菜分次收割时,施肥水平是影响其生物产量的主要因素;饲用油菜一次性收割时,种植密度是影响其生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一次性收割饲用油菜生物产量普遍明显高于分次收割产量。[结论]应根据实际生产需求,适当调整饲用油菜种植收获方式,饲用油菜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0万~45万株/hm~2,适宜施肥量为600 kg/hm~2。  相似文献   

15.
试验表明,黄籽杂交油菜在1.2~3.9万株/hm2密度条件下,品种间的单株平均产量、黄红籽频率差异较大.品种间单株分枝段生产力分布表现为"主轴稳、中枝强、两头弱"之态势.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圣光402适宜的种植密度,在高海拔地区进行油菜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种植密度为5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3 466.7 kg/hm2,经济性状较好;30万、70万、90万、11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发生不同程度的减产,减产幅度9.0%~24.4%,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油菜机耕起垄双行单株移栽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栽5 000~7 000株/667m2,行窝距在(76.7+40)cm/2×23.3cm~(76.7+40)cm/2×16.7cm左右,整体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8.
伊犁河谷春油菜华油杂62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油杂62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植株生物学性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品种种植密度5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3 802.5 kg/hm2,经济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了解机直播油菜的适宜播期与种植密度,为大面积油菜机械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南通市通州区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进行了播期与种植密度2个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在南通市地区直播油菜在9月25日至10月10日播种,种植密度控制在30万株/hm2,能获得高产,随着播期的推迟,种植密度的增加都对直播油菜产量带来减产。如错过适期播种,在迟播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对提高产量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秦优10号(CK)各处理在三个试验品种间综合产量最高,较浙油50及渝油28在不同处理间产量均有显著差异性,且生育期适中,综合抗性较好,故该品种适宜在汉阴县开展直播示范种植;浙油50较渝油28在不同处理间增产均为极显著,且生育期适中,综合抗性较好,该品种可以继续试验观察,探索适宜汉阴县的配套高产直播技术;渝油28的不同处理产量表现在三个试验品种中均为最低,故该品种在汉阴县不宜作为直播示范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