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双龙 《杂交水稻》2004,19(3):73-74
绵5优151(绵5A/江恢151)是福建省种子总站从四川绵阳市农科所引进的杂交稻新组合,2001-2002年在福建省中稻区试中表现产量高、稳产性好,生育期147 d,稻瘟病抗性强于汕优63,稻米外观品质优良,2004年1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2.
 选用4个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有显著差异的粳稻品种配制两个杂交组合(系选1号×通769和东农423×藤系180),研究其杂交后代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选择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选择对杂种后代蒸煮食味品质和产量相关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因杂交组合及性状不同而异;在蒸煮食味品质性状中,淀粉黏滞性谱的崩解值和消减值受直链淀粉含量选择的影响较大,而在产量相关性状中抽穗期、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单株粒重等受直链淀粉含量选择的影响相对较大;通过直链淀粉含量的连续定向选择可以从杂种后代中分出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后代,粳稻杂种后代低直链淀粉含量的定向选择效果优于高直链淀粉含量的选择效果,更容易得到超低亲的变异类型;直链淀粉含量的选择对杂种后代产量性状的影响较复杂,存在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低直链淀粉含量的选择将会导致单株粒重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玉米胚乳突变基因ae1和du1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玉米ae1和du1隐性纯和突变自交系与普通玉米自交系48-2的杂交F1、F2代子粒为研究材料,通过单粒法测定子粒的直链淀粉含量和重量,用于分析玉米胚乳突变基因ae1和du1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F2代中具有ae1或者du1纯和突变的子粒表皮皱缩,重量明显下降,直链淀粉含量显著提高.在ae1与du1的杂交后代中,子粒的单粒重和直链淀粉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表明伽ae1与du1双突变并不能导致直链淀粉含量增加.单突变的ae1和du1群体内各子粒间的直链淀粉含量和重量差异较大,说明遗传背景中存在影响直链淀粉含量的修饰基因,表明在选育高直链淀粉玉米品系时,应当重视遗传背景的选择和修饰基因的累加.采用单粒法技术对分离后代进行直链淀粉含量和重量选择,有利于积累高直链淀粉修饰基因,是选育子粒饱满、高粒重的高直链淀粉玉米自交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2017,(2):17-20
泸恢6684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用(IR71743-871-2-2/泸恢17)F_2单株作母本,蜀恢527作父本杂交,采用系谱选育、南繁加速稳定的方法创制的三系恢复系。该恢复系具有株叶形态好、恢复力强、配合力高、直链淀粉含量高(26.4%)等特点。配制的高直链淀粉型组合川谷优6684于201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泸恢6684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其所配杂交水稻新组合的表现,并讨论了高直链淀粉型杂交组合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5.
以具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保持系宜香1B为优质源,与协青早B杂交、回交和自交,在分离早世代(BC1F1、BC1F2)以484/485特异性分子标记对直链淀粉含量进行检测和选择,并结合入选单株糙米的低垩白、高透明度目测筛选,最终选育出具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籼型三系不育系浙农3A。经鉴定,该不育系花器性状和开花习性良好,花粉败育彻底,不育度高,米质好,配合力强,于2009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
中国杂交水稻与常规稻产量和稻谷品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激 《杂交水稻》2008,23(2):1-4
以2001—2002年国家和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383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对杂交水稻和常规稻在区域试验中的平均产量和主要稻谷品质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籼稻平均产量为7.720 t/hm^2,比常规籼稻高11.72%,达极显著水平;杂交粳稻平均产量为8.991 t/hm^2,比常规粳稻高6.91%,达显著水平。籼、粳杂交稻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达标率均高于常规稻,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优质达标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籼、粳杂交稻品质改良的重点,其中杂交籼稻还应加强胶稠度的改良;垩白度、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为籼、粳常规稻品质改良的重点,其中常规籼稻还应注重直链淀粉含量的改良。  相似文献   

7.
低直链淀粉含量晚粳稻选育及食味品尝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稻米口味提出了新要求。笔者就此从品种食味品质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尝试。通过选用晚粳品种嘉33与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美国光叶稻Rico No.1改良后代嘉06-64、WP177与晚粳光身稻品系DC92配制2个组合,在后代中定向选育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品系,结合食味品尝,择优汰劣,育成嘉58、嘉66等直链淀粉含量较低(10%左右)且适口性好的新品系。经杭州市推荐,嘉58进入2011年浙江省单季晚粳稻区试,2012年生产试验与区试续试同步进行,2013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审定编号:浙审稻2013011),并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2010-2013年各地示范试种1 000多hm2,因食味好、产量高,深受长江中下游地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2017,(1):87-88
川绿优188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用自育不育系川绿389A与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乐恢188配组育成的三系中籼迟熟杂交稻新组合。在四川省区试中表现产量高、抗性较好、直链淀粉含量高。2015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2019,(3):77-79
渝优21系重庆金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不育系渝802A与恢复系渝恢2103育成的中籼迟熟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丰产稳产、直链淀粉含量高、米质较好等特点,2018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重庆市首个通过审定的高直链淀粉杂交水稻组合。  相似文献   

10.
广西常规稻与杂交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6~2009年通过广西审定的15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对杂交稻和常规稻在广西区试中的平均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常规稻平均产量为6.80 t/hm2,杂交稻为7.86 t/hm2,杂交稻比常规稻高15.59%,差异极显著;杂交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优质达标率高于常规稻,而常规稻整精米率、米粒长宽比、垩白米率、垩白度和胶稠度优质达标率均高于杂交稻。直链淀粉含量是常规稻稻米品质改良的重点,而米粒长宽比、垩白米率和垩白度是杂交稻稻米品质改良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野败籼型三系不育系钱江1号A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江1号A属野败籼型早熟不育系.该不育系农艺性状好,株型理想;柱头外露率高达72.54%,其中双外露率占57.50%;不育性稳定,花粉败育率达100%;异交结实率较高,繁种田结实率为48.8%,繁制种产量高;米质较优,垩白度、透明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4项指标明显优于协青早A;稻瘟病抗性(中抗)优于协青早A;配合力较好,可恢复力强;于2004年1月通过浙江省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12.
籼型恢复系绵恢2040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军  谢崇华 《杂交水稻》2003,18(6):10-11,13
绵恢2040系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用万恢228与多系I号杂交选育而成的具有粳稻亲缘的籼型恢复系,农艺、遗传性状稳定,具有恢复力和配合力强,较抗稻瘟病、品质较好、制种花粉量大、易获高产等特点;播抽期较明恢63短5d左右,温光反应特性与明恢63相似。所配组合B优840和C优2040已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3.
优质抗稻瘟病水稻不育系蓉18A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蓉18A是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绵5B为母本,D香lB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多代自交后与绵5A测交、回交育成的籼稻三系不育系,具有穗大、配合力好、米质优、抗稻瘟病性强等特点,2006年通过四川省技术鉴定.利用该不育系配组育成的蓉稻415、蓉18优447、蓉18优188 3个杂交稻组合已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4.
BT型粳稻不育系8006A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06A是用BT型不育系863A与优质早熟晚粳稻品种8006杂交并回交转育而成的早熟晚粳稻不育系,具有米质较优、不育性稳定、较易制繁种等特点,所配组合结实率和千粒重高、丰产性好、米质较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8006A及其与恢复系湘晴配组育成的新组合苏粳优2号(原名T优011)均于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5.
e优27是用长穗颈不育系福eA7与蜀恢527配组育成的籼型e-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高产稳产性较好,中抗稻瘟病,熟期适宜,适应性广,2005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T优15是以优质不育系T98A为母本,与自选的新恢复系R15测配选育而成的三系杂交早稻新组合,该组合综合性状优良,高产稳产,2006—2007年参加国家南方稻区早稻区试,平均单产7.5 t/hm^2,比对照浙733增产4.32%,抗逆能力强,生育期适宜,适应性广,制种易获高产,2007年1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7005号)。介绍了T优15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及高产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Ⅱ优1288是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利用Ⅱ-32A与自选恢复系R1288组配育成的感温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抗稻瘟病、米质较优、制种易获高产等特点,于2009年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Ⅱ优1288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高产优质杂交糯稻新组合嘉糯1优6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嘉糯1优6号是用糯稻不育系嘉农聊A1与恢复系嘉糯恢6号配组育成的杂交糯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米质优、生育期合适、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等特点,于2009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及高产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Ⅱ优907是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不育系Ⅱ-32A与自选恢复系明恢907配制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丰产性好,中抗稻瘟病、适应性广等特点,2008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Ⅱ优907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大穗型籼稻三系不育系浙91A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91A是以野败籼型不育系V20A为母本,用浙农8010B/浙农91后代中选株系为父本杂交,采用连续单株花粉育性镜检,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籼型不育系.其穗型大,每穗粒数达155.6粒;主要稻米品质指标明显优于浙江省主配不育系协青早A;不育株率100%,花粉不育度100%;柱头外露率60.1%,异交结实率55%左右,易于繁殖制种.2003年9月通过了由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配制的新组合正进行试验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