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植苎麻采取幼苗打顶,能促进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长,显著提高纤维产量,这是新植麻园快速高产优质的一项有效措施,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但此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有时效果不理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2.
1茶叶生产现状 2003年南安市茶园总面积1200hm^2,其中新植面积333hm^2,茶叶总产量682t,品种基本以铁观音、本山、毛蟹、黄旦为主,佛手、水仙、梅占一小部分,去年新植的茶树品种主要为铁观音。茶园主要分布在南安的西部与北部的山区、半山区。近年来,山区的眉山、翔云、蓬华、向阳等乡镇逐步以发展铁观音品种为主,淘汰其他茶树品种,扩大优良品种比例,为开发名优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10余年的试验、示范、推广结果,对新植苎麻幼苗打顶能促进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长,显著提高纤维产量和品质进行了评述;并对新植麻园采用幼苗打顶,实现"三当"、"一优"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商讨意见.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 1 0余年的试验、示范、推广结果 ,对新植苎麻幼苗打顶能促进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长 ,显著提高纤维产量和品质进行了评述 ;并对新植麻园采用幼苗打顶 ,实现“三当”、“一优”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商讨意见。  相似文献   

5.
2001、2002年在南宁对几个引进甘蔗品种(系)进行新植宿根各一年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YT93/159、新台糖22、YN90/700表现比较突出。YT93/159新植、宿根11月份蔗糖分比广西对照品种GT11(CK1)分别高1.87%(绝对值,下同)和2.8%;新植蔗产量比CK1减产1.21%,宿根蔗产量比CK1增产30.58%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新台糖22新植、宿根11月份蔗糖分比CK,分别高0.77%和1.43%,新植、宿根的蔗产量比CK1分别增产9.14%和20.61%。YN90/700新植、宿根蔗产量分别比CK1增产3.43%和22.4%,宿根蔗产量比CK1增产差异达显著水平;新植蔗1月份蔗糖分比CK1高1.84%。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对宿根蔗的后续效应,旨在探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宿根蔗产量和蔗糖分差异及其原因,为进一步优化甘蔗三高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就模式间进行比较,宿根蔗蔗茎产量和收获株数存在显著差异,其规律与新植蔗的结果相一致;宿根蔗的株高在施肥情况下存在显著差异;宿根蔗茎径差异不显著;株高的变异系数存在明显差异,且施肥与否规律相同;生长中后期的叶片N  相似文献   

7.
连城县山地茶园面积逐年扩大,部分茶园由于新植开垦不科学,违背自然规律,造成茶园土壤结构破坏、土壤肥力下降,茶叶品质下降,通过对全县有代表性山地茶园土壤肥力调查,找出山地茶园水土流失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治理,达到山地茶园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Agri-sc免深耕”土壤理剂是国家高科技产品,经在宿根蔗和新植蔗上试验均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其中,在宿根蔗上应用每亩增产0.506吨,净增收67.01元;在新植蔗上应用每亩增产0.309吨,净增收33.92元。经t测验,在宿根蔗上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而在新植蔗上差异不显著。因此,宜在土壤板结较为严重的宿根蔗上推广应用则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将新选育的水稻核不育材料19份加上对照安湘S在沙县,海拔为120m,320m和520m三个试验点插植,观察花粉育性变化,大而选育出较优于对照安湘S或跟安湘S相近的核不育材料。以便为在福建地区推广应用提供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广西甘蔗宿根矮化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甘蔗宿根矮化病在广西蔗区普遍发生,目前栽培品种(品系)RSD检出率达100%。发生没有区域差别,各蔗区均有发生,但发生程度与品种和宿根性有关。各品种间带菌量有差异,新植、宿根蔗带菌量也不同,一般新植蔗带菌量比宿根蔗少,宿根蔗比新植蔗发生严重。利用电视相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PCR等检测技术能诊断RSB。  相似文献   

11.
甘蔗品种桂引5号种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桂引5号是广西甘蔗研究所于1998年12月从巴西引进,经过5年严格系统试验选育而成的新品种。该品种在广西3年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公顷产蔗量:新植为114.43t,宿根为105.40t,新植宿根平均为109.92t,比对照桂糖11号分别增产21.4%、36.7%、28.3%。新植平均、宿根平均、新植与宿根平均蔗糖分分别为14.76%、15.35%、15.06%,比桂糖11号的分别提高0.43、0.84、0.63个百分点。公顷含糖量:新植平均、宿根平均、新植与宿根平均依次为16.89t、16.18t、16.55t,比桂糖11号的分别增产25.0%、44.6%、33.9%。3年15个点次氮肥控制试验、固氮细菌分离试验及固氮酶活性试验结果均证明该品种具有生物固氮性能。在生产上使用该品种,可比常规品种施氮节省氮肥5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新台糖1号宿根蔗用蔗梢连行补植结果,补植的两个处理亩产分别为7.083吨和6.971吨,不补植的亩产5.543吨,增产27.7-25.70%,产量差异达极显着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新台糖16号宿根试验小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台糖16号宿根试验小结苏健(柳城四塘农场)1998-02-26收稿1概况新台糖16号宿根试验是在新植品比的基础上进行[1]。新植蔗品比于1997年3月1日收获。人工用小锄低砍,甘蔗收获后2~3天,把田间蔗叶隔行堆放,然后人工用锄开垅松蔸,施放基肥,...  相似文献   

14.
2008年驮卢东亚公司引进了5个甘蔗新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新植蔗试验的结果:在产量与亩含糖量上,台0237均排名第一,但其新植出苗率较差不易为蔗农所接受。新台糖22号(cK)依然表现出较为高产稳产的性状。对于品种进行全面的评价,必须结合新植与宿根的试验情况综合分析,因此对于2008年引种的甘蔗新品种,在2009年继续跟踪观察其宿根情况,宿根蔗情况表明:综合性状表现上桂糖02—901具有很好的综合性状,在模糊评分上取得第一名的成绩,说明其各各方面性状上优于其它参试品种。参照品种新台糖22号仍然具有很好的条件适应性,尤其是具有非常的易脱叶性,深人广大蔗农的欢迎。因此对于新台糖22号的复壮提纯仍是今后的一个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5.
甘蔗分离群体的黑穗病病情指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间进行2组试验以分析甘蔗分离群体的甘蔗黑穗病病情指数。新植蔗和宿根蔗分别有72份和50份无性系参试。采用孢子悬浮液浸渍法对新植蔗进行接种,并收集新植蔗和宿根蔗自第1个黑穗病鞭子出现至发病停止期间的数据。对所收集到的新植蔗3个病情指数茎感染率(SI)、丛感染率(PI)和病害进展曲线下的面积(AUDPC)的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结果表明:AUDPC与标准正态分布曲线最吻合,其3个特征值正态度、偏度和峰度分别为0.949,0.018和-0.721;PI的吻合程度次之;SI为第3。以上结果的置信度大于97.7%。不论新植蔗还是宿根蔗,3个病情指数两两间以及各病情指数与持续发病期(SDD)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在AUDPC与SI间的相关系数最大,新、宿分别为0.929和0.888。除潜伏侵染期(LP)与PI间的相关外,LP与AUDPC、SI和SDD间的负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LP与SDD间的负相关系数最大,为0.52l。相关分析结果暗示,在进行甘蔗抗黑穗病性评价时,利用包括病情指数和病害流行学参数在内的多个参数综合评价抗病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甘蔗新良种区域化试验是甘蔗选育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评估甘蔗新良种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的依据。2003年甘蔗新良种宿根区域化试验是在2002年新植试验上进行的,现将实验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金银永  吴顺奎 《茶叶》2004,30(1):20-22
茶树换种改植是老茶区面临的新课题,是挖掘土地资源增效潜力,适应多茶类发展,提高茶园现代化水平的现实需要。换种改植要注重把握规划引导、政策推动、以点带面、技术到位等环节,务求实效。  相似文献   

18.
老茶园套种改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套种改植,常称“以老带新”或“以新代老”,是指先在老茶园行间套种新茶树,待新茶树成园投产后再挖去老茶树,以此实现老茶园的彻底改造和茶树品种的更新换代的一种改植换种模式。这一技术是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在茶树栽培技术领域内的一项新成果,目前正在推广示范。我省安化、慈利、汨罗和长沙等县部分茶场及我所茶叶试验场先后通  相似文献   

19.
1999-2000年对粤糖85-177新品种生产2年新植1年宿根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良好,在公顷有效茎数,蔗茎产量,蔗糖产量等方面表现较突出,明显优于主对照品种新台糖10号。  相似文献   

20.
Vijay  Kumar  YP  Dang  Jawahar  Singh  AS  Mehla  AK  Dhawan  陈玉水 《福建甘蔗》2007,(1):34-43
1998—2001年间在卡纳尔地区糖业研究站半干旱地区中等质地碱化灰钙土对26个甘蔗基因型进行施磷量分别为0,11,22和33公斤P/公顷的新植和宿根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磷肥具有提高新植、宿根甘蔗产量和产糖量的作用。4种施磷处理中,26个甘蔗基因型第一次新植总平均甘蔗产量分别为55.21,71.12,83.52和87.27吨忪顷,第一次宿根总平均甘蔗产量分别为46.52,54.86,60.67和66.45吨/公顷,第二次新植总平均甘蔗产量分别为53.19,59.78,64.97和68.32吨忪顷第二次宿根总平均甘蔗产量分别为49.19,55.76,60.71和65.54吨/公顷。不同施磷量对不同基因型甘蔗产量的影响不一样。施用磷肥对低磷效甘蔗基因型的增产量高于高磷效甘蔗基因型。 根据新植一宿根,新植一宿根这4季甘蔗的平均甘蔗产量效率指数(CYEI),可以看出,CoH119和CoH102属于特高磷效甘蔗基因型(CYEI〉I.5),Co7717、SI649、CoH70、CoS767、CoH97、CoIK8102、CoH111、CoH99、CoH109、CoH96和SI220属于高磷效甘蔗基因型(CYEI 1.0-1.5),CoH110、CoH112、CoH35、CoS91230、CoH56、Co89003、CoH103、CoH92、CoH100、Co1148和CoH98属于低磷效甘蔗基因型(CYEI 0.5-1.0),CoS8436和CoJ64属于特低磷效甘蔗基因型(CYEI〈0.5)。选育的高磷效甘蔗基因型比较容易被农户和糖厂接受用于高产、高糖甘蔗生产,也可以被用于今后的育种方案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