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2.
甘肃陇南油橄榄主栽品种含油率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肃省陇南市引种油橄榄的历史已有36 a,目前该市油橄榄的栽培面积与鲜果产量均居全国之首。为了进一步研究油橄榄品种的含油率、果实品质和不同加工设备的残油率,为确定企业加工设备选型而提供依据,采用外业调查及内业分析的方法,对甘肃省陇南市油橄榄主栽品种鲜果样品的含油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油橄榄各品种含油率的大小依次为阿斯>佛奥>鄂植8>奇迹>莱星>科拉蒂>城固32;采收期前后相隔1月,除城固32以外,其余各品种的含油率均增加了7%~8%。文末还提出了有关该市油橄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4.
我国1964—1979年间引进的油橄榄餐用品种均已开花结果。经对其果实经济性状的测定表明,大部分品种保持了原有的特性,突出特点是果实大、果肉率高。典型的餐用品种有“戈达尔”、“贝拉”、“软阿斯”、“小平果”、“卡蒙·小平果”、“皮肖利”、“坦彩”以及我国选育的“中山_(24)”、“城固_(22)”。这些品种的果实单粒重量为4.58—9.02g;果肉率85.1—89.9%。果肉中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可溶性糖类占1.5—8.7%,粗蛋白3.8—11.9%(其中包括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630—1280 mg/100g、6种非必需的氨基酸780—2450mg/100g);矿质元素1.7—2.2%(包括Ca、Mg、K、Na、P常量元素和Zn、Mn、Cu、Fe微量元素);以及7.9—15.8%的橄榄油。 研究初步确定了我国油橄榄餐用品种果实的分类标准;不同果实加工产品类型(青果型、黑果型)的适时采收期。 相似文献
5.
长林系列品种油茶籽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引种栽培的长林品种油茶籽含油率和脂肪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采果时间对含油率影响大,不同品种间含油率差异显著.长林3号含油率比原产地高0.80%,长林4,18,23,27号引种后含油率与原产地差异不大,审定的长林3,4,18,23号和27号比对照分别大10.10%,4.65%,6.35%,11.63%和10.51%.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由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4种脂肪酸组成.油酸含量在72.40%~84.70%,均值为79.34%;亚油酸含量在4.30%~15.50%,均值为9.47%;棕榈酸含量在6.60%~9.00%,均值为7.75%;硬脂酸含量在1.20%~3.10%,均值为2.03%. 相似文献
6.
7.
以十堰市引种栽培的6个不同油橄榄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各品种的叶片及果实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油橄榄品种间的性状差异,采用Person相关分析研究各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油橄榄品种间的叶片及果实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皮削利’、‘鄂植-8号’和‘云台’果实较大,‘豆果’、‘阿尔波萨纳’与‘奇迹’果实较小;部分表型性状间相关性显著,可根据叶片性状初步筛选果肉率高的优良品种,为油橄榄品种鉴别及良种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油橄榄(Olea europaea L.)56个不同品种果实经济性状的研究,确定了油橄榄典型油用品种。果实含油率(指干果)为40—50%的有25个品种,占总数的44.6%;35—40%的有14个,占25.0%;30—35%的有13个,占23.2%;小于30%的有4个,占7.1%。各品种果实中橄榄油主要由7种脂肪酸组成,其中油酸含量最高,达65—78%,它是橄榄油油脂品质好的重要指标。含油率、油酸含量又共同决定油用品种等级。初步认为果实含油率在35%以上,油酸含量高于56%的品种可作为油用栽培品种,并以此拟定为油橄榄油用品种分类标准。这 56个品种中,有35个品种可定为油用品种,其中23个属于优等油用品种,其含油率、油酸含量分别高于40%、65%;12个良好油用品种,含油率、油酸含量均在35—40%、60%以上。 相似文献
9.
对长林系列11个油茶良种油茶籽含油率进行了测定,并采用GC/MS分析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茶籽含油率大部分集中在30%~45%,平均含油率为37.94%;含油率最高为46.41%,最低为22.80%。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由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9种脂肪酸组成;油酸含量为71%~78.96%,均值为74.82%,标准偏差为2.72%。亚油酸含量在7.02%~14.3%,均值为11.49%,标准偏差为2.59%。棕榈酸含量在8.75%~11.80%,均值为9.94%,标准偏差为0.98%;硬脂酸含量在1.66%~3.79%,均值为2.57%,标准偏差为0.71%。 相似文献
10.
11.
油茶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通过对44个油茶优良品系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的研究,探索油茶不同品系、不同地点种植时其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与果实的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油茶的干籽含油率为13.7%~42.84%,品系间差异较大.(2)油茶的果实主要经济性状与干籽含油率相关性大小为:干出籽率〉鲜出籽率〉每果心室数〉每果籽数〉单果质量〉果形指数〉鲜籽含水率.(3)从3个不同种植点看油茶品系北移时,其干籽含油率明显降低;当在高海拔地区种植时时,干籽含油率明显增加,不同品系间存在差异.(4)油茶种子脂肪酸主要由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组成,不同品系以及同品系不同地点种植时,其脂肪酸组成有一定差异.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总量87.15%~92.17%,平均89.45%,变动系数为1.2%;油酸含量77.91%~88.88%,平均83.58%,变动系数为3.1%;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变化相对大些,其中亚油酸含量2.22%~10.36%,平均5.87%,变动系数为31.7%;棕榈酸含量5.78%~10.80%,平均7.67%,变动系数为19.0%.(5)油茶种子各脂肪酸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油酸与亚油酸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921,而二者含量之和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本文对芍药种子含油率、脂肪酸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探讨,为芍药开发成油料植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芍药36个栽培品种和1个野生居群为样本,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种子油脂并测定含油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提取的籽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芍药36个栽培品种和1个野生居群种子平均含油率为20.20%。芍药籽油主要含有豆蔻酸、棕榈酸、棕榈一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酸8种脂肪酸,其中,亚麻酸含量最高,平均达34.14%,其次为油酸和亚油酸,这3种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全部脂肪酸的93.37%。芍药籽油脂肪酸含量变化相对稳定,各脂肪酸成分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油酸(13.90%)油酸(13.51%)亚麻酸(10.71%)棕榈酸(0.18%)硬脂酸(0.09%)花生酸(0.002%)、棕榈一烯酸(0.002%)豆蔻酸(0.00%)。[结论]芍药种子含油率高,富含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且含量相对稳定,变异很小,具有开发为高含量亚麻酸食用油潜力。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不同产地核桃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分析测定四川省13个产地156株核桃实生类型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分析生态因子与核桃脂肪性状和脂肪酸组成的典型相关性.结果表明:核桃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之和占脂肪的99%,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的91%,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之和占脂肪的60%.海拔、1月平均气温、经度和大于10 ℃年积温是影响核桃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形成的重要生态因子.核桃饱和脂肪酸含量随着1月平均气温和经度的升高而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随着大于10 ℃年积温和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平均气温是影响核桃亚麻酸合成的主要生态因子.亚麻酸含量随着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增加.年平均气温和1月平均气温是影响油酸和亚油酸合成的主要因子.油酸和亚油酸含量随年平均气温和1月平均气温的降低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以小果油茶全分布区的15个居群为试验材料,分析其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12个性状的变异状况.结果表明:小果油茶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性状变异类型较为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不同性状的变异水平相差较大.除了西南地区5个居群外,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12个性状在其它居群的多重比较中呈显著差异.除了含油率在居群间的变异略大于居群内外,脂肪酸各组分性状主要变异存在于居群内,且居群内变异远大于居群间变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得综合得分值来评价居群品质水平,结果表明福建漳浦居群综合得分值最高,即品质水平最佳,其次为福建闽清,其余居群排序依次为江西宜春、广西融水、福建建宁、贵州黎平、广西龙胜、广西三江、湖南通道、湖南平江、江西定南、江西崇仁、福建浦城、福建宁化及湖北阳新. 相似文献
16.
HPLC测定油橄榄不同部位山楂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我国陇南地区引种的油橄榄不同部位中山楂酸的含量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油橄榄不同部位中山楂酸含量的测定方法。用Kroma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1.0%醋酸水溶液(体积比88∶1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5 nm。结果显示,油橄榄全果中含山楂酸0.16%,果肉中含0.17%,橄榄叶中含0.73%,油橄榄枝条表皮中含0.31%,油橄榄果渣中含0.41%,而果核和油橄榄枝条木质部中则没检出山楂酸。在含有山楂酸的各个部位中,山楂酸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4.1%、93.9%、95.5%、92.3%和94.7%(n=3),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12%、1.85%、2.03%、1.69%和1.34%(n=3);山楂酸进样量在3.15~36.6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