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在不断实现现代化生产的过程中"解放"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及转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需要我们给与关注。 相似文献
2.
梁秀梅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2):14-15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证实,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共生现象。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的主要压力。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指出农村职业教育对其转移具有一定的微观和宏观意义,是促进其合理有序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晓峰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1):11-12
本文针对目前农村现状,分析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从三方面提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一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二是促进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的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5.
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并指出其具体措施是: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充分挖掘第一产业内部就业潜力;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保障农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劳动力转移的管理和引导,全方位开展农村劳务输出等。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在拉力和推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但既有的城乡二元化身份、地方政府“经济人”行为特征等因素阻碍了劳动力转移,因此扭转二元身份差异、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加快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良性转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过大,加上我国城市化滞后,农村中非农产业受阻,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以及现行的制度因素,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了其现状,并提出了转移的途径: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拓宽劳动力国外转移渠道。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宏伟大业,也是一个不容回避,亟待解决的大课题目前,尚缺乏宏观政策引导和强有力的法律保护,致使盲目转移,势必削弱了农业基础地位.同时剩余劳动力转出后的再配置不合理,加剧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扭曲.为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以立足农村、就地转移为主,并相应加大农业投资力度;城镇建设应与城市分流相结合: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进行多维输出,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稳步提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不仅关系着亿万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更事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的大局。严谨细致地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对于保障当前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构想的顺利实施以及未来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无疑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潘力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4,(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而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甘肃省2000—2009年农村劳动力相关数据的分析表明,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严重滞后于农业产值份额的下降速度,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域主要还集中在西部地区,从就业行业看,虽然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增加,但第三产业仍然是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括了福建省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征 ,分析了制约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提出了推进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三化四改一提高”的策略和思路 ,即通过推进山区农村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 ,改革完善城乡劳务市场、户籍管理制度、产权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科技发展引起主导产业更替。由于发展的不平衡、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及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成熟的产业总是习惯于由所在国或地区向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加剧了这一转移。我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通过技术培训、提高素质来适应这一转移,从而实现我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4.
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人力资
本,而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及劳动技能最重要的来源便是教育。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开
展职业技能培养,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及实践能力,可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本
文通过阐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涵,分析职业技能培养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及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分别对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于2006年开始进入起步阶段的同时,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开始进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于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阶段.因此认为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与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发展阶段的耦合性,即贵州省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与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始进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于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阶段在时间上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16.
农民的分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全峰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1):17-21
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过程是从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大量转移劳动力开始的,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又是以农民分化为发端的。联产承包家庭经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非农业与城镇的发展、城市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中国农民分化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民的分化,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而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加剧了农民的进一步分化。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依据,中国存在的极端二元经济结构不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是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因此,在解决中国相应的问题时,应借鉴刘易斯理论中合理的方面,消除限制因素,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9.
筛选了11个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得到各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联度,给出各因素对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长的贡献率;分析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因素,提供制定相关政策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向华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3):65-67
在洛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整体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政府应通过转变职能,加强组织引导,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等途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