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旨在通过研究饲粮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育成期绿壳蛋鸡生长性能和屠体成分的影响,得出其育成期能量和蛋白质的需要量。选取864只体重相近的60日龄新杨绿壳蛋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6只鸡。采用2(代谢能:11.09和11.72 MJ/kg)×3(粗蛋白质:14.00%、14.50%和15.00%)因子设计试验,共设计6种饲粮饲喂绿壳蛋鸡。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结果表明:1)不同能量水平对育成期绿壳蛋鸡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不同蛋白质水平对育成期绿壳蛋鸡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没有显著影响(P>0.05);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在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上未表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2)不同能量水平对育成期绿壳蛋鸡胫骨长度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蛋白质水平对育成期绿壳蛋鸡胫骨长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在胫骨长度上未表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3)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育成期绿壳蛋鸡屠体成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在屠体总能上表现出了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根据饲养试验和比较屠宰试验结果,按Y=a+bx的数学模型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育成期绿壳蛋鸡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营养需要量分别为11.40 MJ/kg和14.45%。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必需氨基酸平衡且相同条件下降低饲粮粗蛋白水平对育成阶段蛋鸡生长性能、骨骼发育、性成熟指标、粪便p H和粪便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状态良好的70日龄海兰褐育成鸡400只,分为4个处理,饲粮蛋白水平分别为:对照组16.58%、试验1组16.16%、试验2组15.71%、试验3组15.05%,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预饲7 d,试验期42 d。在试验开始及结束称取鸡只体重,记录每周耗料量,计算体重均匀度、料重比;同时测量胫骨长度。试验结束测量输卵管长度及卵泡重量,检测粪便p H和粪便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结果表明:(1)各处理组中试验初体重、试验末体重、总增重及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组之间总采食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试验1组最高为3 036.40 g,对照组总采食量最低为2 959.20 g,试验2组、试验3组分别为3 012.00、2 986.80 g;(2)各处理组胫骨长度差异不显著(P0.05);(3)各处理组输卵管长度、卵巢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4)粪便p H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粪便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各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1、2、3组中粗蛋白含量比对照组分别低13.51%、14.12%、10.39%。综上在必需氨基酸平衡且相同条件下降低粗蛋白水平对育成阶段蛋鸡生长性能、骨骼发育及性成熟等指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粪便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上述结果表明,在减少饲粮中豆粕应用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粪便中氮的排放量,即有助于节约饲料成本及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比较育成期不同体重农大3号蛋鸡器官发育的差异,为农大3号蛋鸡标准体重的确定奠定基础。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选用36只120日龄农大3号蛋鸡,根据体重分为6组,分别为(0.72±0.01)kg、(0.81±0.02)kg、(0.93±0.02)kg、(1.01±0.01)kg、(1.10±0.02)kg、(1.21±0.03)kg,每组6只,进行屠宰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体重农大3号蛋鸡胸肌、腹脂、胰腺、卵巢、空肠、回肠、肝脏、心脏、肌胃、脾脏重量和胫骨长度均具有显著差异,并随体重增加呈线性增加;不同体重农大3号蛋鸡胸肌、腹脂、卵巢、十二指肠、心脏相对重量及胫骨和小肠各段相对长度均差异显著,胫骨和小肠各段相对长度及十二指肠、回肠、心脏、肌胃相对重量随体重增加均呈线性降低,但腹脂相对重量呈线性增加,卵巢和胸肌相对重量呈二次曲线变化;卵巢相对重量在平均体重为1 009 g时最大,胸肌相对重量在平均体重为977 g时最小。根据胸肌、卵巢发育状况可知,120日龄农大3号蛋鸡标准体重范围应为950~1 000 g。  相似文献   

4.
<正> 北京市畜牧局所属俸伯鸡场于1979年投产,近几年来经一系列改造,现是已拥有32万只蛋鸡笼位的大型蛋鸡场。养有星杂—579、京白823等商用品系的蛋鸡。采用3段饲养制:0—10周育雏,有雏鸡舍3栋,每栋饲养面积1296米~2,网上平养,因品系及其体型大小不同,每栋养雏鸡2.6—3.2万只,密度每米~220—24.7只。11—20周育成,有育成鸡舍3栋,饲养面积同雏鸡舍,布局为5走道、4列全架半阶梯4层育成鸡笼。每小笼养4或5只,每只占笼底面积分别为374、299厘米~2;每栋分别可养28272、35360只,密度每米~2分别为21.8、27.2只。20周龄左右转为蛋鸡,蛋鸡舍共15栋,其中13栋为高床笼养蛋鸡舍,饲养面积1080米~2,笼子排列相同,5走道,两侧各一列半架蛋鸡笼,当中4列为全架。在13栋中,有3栋为4层、其他10栋为半阶梯3层蛋鸡笼,笼位分别为  相似文献   

5.
<正>1育雏、育成期体重偏低原因:育雏育成期养殖密度太大,笔者建议双坡四阶梯四门笼(每单位笼5只)的饲养密度只有89只/米2;雏鸡料及育成期料营养偏低,各营养元素不均衡;育成期不做体重测量与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育雏期饲粮中添加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EF)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对育雏育成期蛋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试验选用528只1日龄罗曼粉蛋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2只鸡,分别为对照组(基础饲粮)、EF组(基础饲粮+200 mg/kg EF,4×105CFU/g)、BS组(基础饲粮+200mg/kgBS,6×106CFU/g)、EF+BS组(基础饲粮+200 mg/kg EF+200 mg/kg BS)。试验期20周,育雏期(1~8周)饲喂试验饲料,育成期(9~20周)饲喂基础饲粮。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BS组育成期蛋鸡体重提高(P<0.05),试验全期耗料增重比降低(P<0.05),EF组、EF+BS组对蛋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EF组、EF+BS组育成期血清中雌二醇、促卵泡素和孕酮含量提高(P<0.05),EF组、BS组血清中抗缪勒管激素含量提高(P<0.05);EF组育雏期和育成期血清中IgM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7.
韩牧 《中国家禽》2000,22(10):42-43
1现代蛋鸡生产阶段划分的新观念   过去人们习惯以鸡日龄为界限来划分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一般 0~ 6周龄为育雏期, 7~ 20周龄为育成期, 20周龄以后为产蛋期。现在则认为,应以鸡群的体重来划分各阶段,即体重达到某一阈值后 (依品种而异 )则转为下一个阶段,给予相应的饲粮和光照处理。如美国迪卡褐要求体重 650 g则为育成鸡、达 1 450 g为产蛋鸡,法国伊莎褐要求体重达 850 g为育成鸡、达 1 570 g为产蛋鸡。   以体重来划分阶段可能出现:①育雏期后延。现代蛋鸡的育雏期不止 6周,至少要有 8~ 10周,如迪卡褐至少要有 8周以…  相似文献   

8.
欧美养鸡最新技术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改进育成鸡笼,提高饲养密度   高密度饲养育成鸡是近年美国商品鸡场普遍采用的方式。宾西伐尼亚洲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用 61× 61厘米的标准育成鸡笼,分别饲养 38、 32、 26和 20只雏鸡,进行了比较试验。到 6周龄,平均每只鸡所占笼位面积分别为 98、 116、 143和 186平方厘米。另一组笼容鸡量是前者的一倍,平均每只鸡笼位面积分别为 196、 232、 286和 372平方厘米。试验使用了白羽鸡 A、 B两个品种。从收容密度看, B群鸡到 12周龄、 A群鸡到 6周龄,体重大;而高密度笼育的 A群鸡,体重略轻,到 18周龄,与标准比, A、 B鸡群…  相似文献   

9.
迪卡家禽研究协会的Elliott博士在加利福尼亚动物营养年会上指出,要使蛋鸡达到最佳产蛋性能,必须遵守育种公司对每一蛋鸡品种推荐的饲养规定,并制定适宜的饲养管理计划,以达到育种公司推荐的参数,如日死亡数、周耗料量、周体重、周胫骨长度、日饮水量。Elliott主要研究迪卡蛋鸡,但他的一般性建议也适用于其他品种的生长期母鸡。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农大3号蛋鸡与海兰褐蛋鸡消化生理的差异,本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选取33周龄商品代农大3号蛋鸡和海兰褐蛋鸡共72只,根据品种、体重分为4个处理,海兰褐-体重正常组和海兰褐-体重偏轻组的平均体重分别为(2.02±0.08)、(1.56±0.05)kg,农大3号-体重正常组和农大3号-体重偏轻组的平均体重分别为(1.46±0.05)、(1.19±0.04)kg,每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3只鸡,预试期12 d,正试期3 d。通过代谢试验测定饲料表观代谢能、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屠宰取样后检测蛋鸡消化道pH、消化酶活性、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海兰褐相比,农大3号蛋鸡饲料表观代谢能、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肌胃pH、空肠食糜淀粉酶与黏膜蔗糖酶活性、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胆汁酸与尿素氮含量均显著提高;不考虑品种因素,相较于体重正常组,体重偏轻组蛋鸡的肌胃pH、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降低,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相关性分析发现,蛋鸡表观代谢能与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回肠pH、淀粉酶活性、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总胆固醇、胆汁酸、甘油三酯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与回肠pH、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知,农大3号蛋鸡的消化、吸收、代谢功能显著高于海兰褐蛋鸡,且体重偏轻组更好。  相似文献   

11.
将150只9周龄海兰白蛋鸡随机分2组,每组5只鸡。试验组鸡被饲养在15只/m2和30只/m~2两个不同的饲养密度条件下,观察鸡的啄羽、采食、趴卧、修饰、寻食、饮水、站立和走动行为。研究显示:饲养密度对育成期蛋鸡啄羽的影响很大(P0.05);饲养密度对趴卧行为、寻食行为和走动行为影响显著(P0.05);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育成期蛋鸡的啄羽、趴卧、饮水和站立行为逐渐增加,采食、修饰、寻食和走动行为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不同蛋白质水平对"京红1号"蛋种鸡育成期生长性能及后续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9周龄"京红1号"蛋种鸡1 26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处理5个重复,每重复63只鸡,4个处理组日粮的粗蛋白质(CP)水平分别为14.2%、14.7%、15.2%和15.7%,日粮代谢能水平均为11.71 MJ/kg,试验期为4周。饲养试验结束后育成鸡转入产蛋舍,四个处理组饲喂同一种日粮(代谢能水平为11.51 MJ/kg、蛋白质水平为16.4%),从见蛋开始跟踪记录鸡只的生产性能(10 d)。结果表明:日粮蛋白质水平对蛋鸡平均体重、日增重和料重比有极显著影响(P0.01);试验处理组P4(CP 15.7%)表现出最高的平均体重和日增重,最低的采食量和料重比;后续的生产性能也表现最好,其见蛋日龄最早,初始产蛋率最高。综合育成期生长性能和后续生产性能结果,"京红1号"蛋种鸡育成期日粮蛋白质水平在15.7%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不同代谢能水平对"京红1号"蛋种鸡育成期生长性能及后续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9周龄"京红1号"蛋种鸡1 26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处理5个重复,每重复63只鸡,4个处理组日粮代谢能水平分别为11.30、11.50、11.70、11.90 MJ/kg,粗蛋白水平均为15.5%,试验期为4周。饲养试验结束后育成鸡转入产蛋舍,4个处理组饲喂同一种日粮(代谢能水平为11.51 MJ/kg、粗蛋白水平为16.4%),从见蛋开始跟踪记录鸡只的生产性能(10 d)。结果表明:随着日粮代谢能水平的增加,蛋鸡平均体重、日增重和胫长均显著增加(P0.05);耗料增重比和血浆尿素氮水平显著降低(P0.05);11.90 MJ/kg处理组平均体重、日增重和胫长最高,耗料增重比和血浆尿素氮水平最低;11.70 MJ/kg处理组的生长性能次之,后续的生产性能表现最好,其见蛋日龄最早,初始产蛋率最高。综合育成期生长性能和后续生产性能结果,"京红1号"蛋种鸡育成期(9~13周龄)代谢能水平在11.70 MJ/kg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利用自动监测系统研究光照周期对蛋鸡摄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利用自动监测系统研究光照周期对蛋鸡摄食行为的影响。220日龄海兰灰商品蛋鸡36只,随机分为3组,8L∶16D光照处理组(8∶00~16∶00),12L∶12D光照处理组(6∶00~18∶00)和16L∶8D光照处理组(0∶00~16∶00),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鸡,密闭式鸡舍单笼饲养,研究不同光照周期对蛋鸡采食、饮水、排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周期对采食、饮水和排泄有显著影响,在有光期各试验组采食量、饮水量、排泄量曲线变化明显,在黑暗期采食量、饮水量和排泄量变化趋势平稳。8L∶16D、12L∶12D和16L∶8D光照处理组采食量分别为115.32g、119.41g和125.04g,饮水量分别为196.01g、218.68g和236.02g,排泄量分别为124.00g、131.79g和145.19g,采食与饮水量之比分别为1∶1.70、1∶1.83和1∶1.89,采食量与排泄量之比分别为1∶1.08、1∶1.10和1∶1.19。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研究了蛋白质水平对"京红1号"商品代蛋鸡育雏期生长性能的影响,为制订其营养标准提供基础数据。试验一选用1日龄"京红1号"商品代蛋鸡540只,随机分为3个处理(A、B、C),每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30只鸡,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9%、20%、21%,试验期2周。结果表明:A组平均日增重高于B、C组,且料重比最低。试验二选用3周龄蛋鸡540只,分为3个处理(D、E、F),每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30只鸡,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7%、18%、19%,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D组平均日增重为8.16 g/d,显著高于E、F组(P0.05)。综合考虑,"京红1号"商品代蛋鸡育雏前、后期适宜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9%、17%。  相似文献   

16.
生产中笼养蛋鸡的比率较高,笼的规格也较多,每只鸡占有的笼底面积也不同,随意性较大.鸡只占有笼底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其生产性能和生产成本,也影响到动物福利.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7.
人工强制换羽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笔者于1993年在本校牧场利用饥饿法对迪卡蛋鸡进行了强制换羽试验,取得成功。试验前的准备 本鸡群到试验时已15个月龄,为了降低死亡率,试验前对鸡群进行了健康状况的检查,淘汰了部分病、弱和发育差的鸡。对试验鸡提前1周进行了鸡新城疫免疫,同时用丙硫苯咪唑按每只鸡40mg拌料进行了驱虫。试验鸡平面笼养,笼底离地面高50cm。试验鸡400只,分为8笼,每笼50只。为了掌握失重率,从每笼中随机抽样取5只鸡作为标准体重,并对这5只鸡作了标记。按要求加强鸡群管理、保持鸡舍…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散养对产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繁殖系统发育的影响。选取25周龄笼养海兰蛋鸡18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将其中1组放至地面进行散养,2组均自由采食,每天统计产蛋量和耗料量。试验第42天,每个重复随机取4只鸡屠宰、测定繁殖系统的相关指标,同时随机取6枚蛋测定蛋品质。结果表明,散养鸡期末体重、产蛋率极显著小于笼养鸡(P<0.01),料蛋比极显著大于笼养鸡(P<0.01),平均蛋重显著小于笼养鸡(P<0.05);散养鸡鸡蛋的蛋白高度、蛋壳厚度极显著大于笼养鸡(P<0.01),蛋黄颜色与笼养鸡鸡蛋相比有提高的趋势,蛋黄免疫球蛋白含量大于笼养鸡,但差异不显著(P>0.05);散养鸡输卵管重量、卵泡重极显著小于笼养鸡(P<0.01),输卵管长度显著小于笼养鸡(P<0.05)。由此可知,与笼养相比,产蛋期间散养降低了鸡体重,降低了繁殖性能,改善了蛋品质。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通过研究日粮中不同磷水平对"京红1号"商品代蛋鸡育雏期生长性能的影响,确定其育雏期磷的适宜需要量。试验选用1日龄"京红1号"蛋鸡7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日粮总磷/有效磷水平分别为0.45%/0.30%(A组)、0.55%/0.38%(B组)、0.70%/0.46%(C组)、0.78%/0.54%(D组),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B、C、D组的平均体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A组(P0.05),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B组的胫长显著高于A组(P0.05);B、C、D组的耗料增重比显著低于A组(P0.05),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C组最低。此外,"京红1号"商品代蛋鸡的育雏期总磷(有效磷)水平为0.55%(0.38%)时生长性能最好,且体重、胫骨长均匀度最高,此时Ca:P=1.87:1(Ca:AP=2.71:1)。根据二次曲线模型拟合,每只蛋鸡在育雏期总磷摄入量为0.136~0.142 g/d;有效磷摄入量为0.095~0.100 g/d。按照平均日采食量为21.56 g/d计算,日粮中适宜总磷水平为0.63%~0.66%,有效磷水平为0.44%~0.46%。综合考虑,建议日粮总磷水平为0.55%~0.66%,有效磷水平为0.38%~0.46%。  相似文献   

20.
饲养密度和笼养层次对育成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北农大9LY-4144型四层半阶梯育成鸡专用笼,将432只10周龄京白Ⅱ♂×Ⅲ♀商品代育成鸡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以5、6、7只一笼的密度饲养于四个层中观察63天。结果表明,饲养密度增加至每笼7只时,育成鸡死亡率显著升高(P<0.05);第一层鸡的体重显著高于第三(P<0.01)和第四层(P<0.05)鸡的体重,死亡率高于第三层(P<0.05).第一、四层体重比第二、三层体重整齐(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