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概括总结了乌审旗林沙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乌审旗林沙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探索更新更好的适应乌审旗林沙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为乌审旗的林农创造财富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4,(6):F0002-F0002
乌审旗国家林木种苗基地的前身为苏里格种苗繁育基地,是乌审旗旗委、政府基于“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打造毛乌素沙”地祖国北疆绿色长城”的总体发展战略,核准建立的世纪林沙产业龙头工程。  相似文献   

3.
林木种苗是林业的生命力,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林业要发展,种苗是关键。为切实推进乌审旗林沙产业发展,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乌审旗旗委、政府将林木种苗产业列为旗委书记的头号工程,  相似文献   

4.
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是毛乌素沙地的主体地区。乌审旗历届党委、政府把植树造林作为最基础的工作常抓不懈,年年植树,岁岁造林。截至2007年,全旗林木面积达545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到了29.96%,林业生态建设收到显著成效,全旗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林业在建设绿色乌审的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料林基地、饲料林基地面积不断增加,生物质电厂、刨花板厂等企业相继落户乌审旗,林沙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增收致富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2007年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鄂尔多斯市2007~2011年森林资源数据和林沙产业的社会效益为材料,对鄂尔多斯市林沙产业现状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林沙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6.
加快林沙产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以东胜区为例,分析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和保护对林沙产业发展和林业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在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同时,立足地区特点,依托林业资源优势,跳出生态抓生态,积极探索林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以产业促治理,努力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形成生态和产业良性互动的态势。达拉特旗林沙产业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精细、从探索到发展的成长过程,充分展示了当地林沙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三大效益突显生态效益。在沙柳、沙棘为主的系列林沙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林业》2008,(6):4-5
1984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提出了创建知识密集型农业型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的理论。在钱老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我区各地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统筹沙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沙区日照长、温差大等有利条件,大搞知识密集型现代化林沙产业,向沙地要产出、要效益,实现了林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07年全区实现林沙产业总产值193亿元,比2005年增长70,2%,提前三年实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十一五”发展目标(183亿元)。其中重点沙区71,2亿元,占36,9%,  相似文献   

9.
面对严峻的荒漠化现实,鄂尔多斯市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了“生态建设是鄂尔多斯最大的基础建设”的思想,以建设较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沙产业体系为目标,狠抓生态建设,突出资源转化增值,先后建立了多家林沙产业企业,逆向拉动了农牧民大面积种树种草的积极性。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鄂尔多斯市提出了建设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林业》2023,(4):46-48
<正>为进一步弘扬绿色乌审生态文化,传承乌审旗治沙精神,讲好林草故事,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推动全旗林长制工作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新时代绿色乌审生态治理新篇章,乌审旗林长制办公室联合中共乌审旗委宣传部、乌审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乌审旗摄影家协会,成功举办“绿色乌审最美林草”摄影作品大赛。大赛于2022年8月10日举办,  相似文献   

11.
在涪江中下游典型江岸营造1000亩淤沙林带,江岸防护林系统经1988年洪水淹后林带内淤积泥沙,在1981年特大洪灾冲成裸露的卵石滩上重新淤地300亩,现已在林间点种农作物;在凸岸营造的淤沙林带,一次洪水淹没后,淤泥沙普遍在20cm以上;凸岸林带内淤沙与乔木胸高断面积成正相关,数学模型:Y=0.0448+0.8558X(Y:淤沙厚度,X:胸高断面积)。当胸径达8cm时,测定单株树干对洪水阻力为6kg,全部冲成倒伏状。凹岸营造固岸林带后,一次洪水淘深河床20cm;固岸林生物工程组合乔草型林网结构与防洪堤水利工程配套后,造成堤与林带区域淤积。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乌海市治沙林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乌海市治沙林场的森林资源特点,参照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关于森林生态功能的评价方法,评价了乌海市治沙林场的森林生态功能。结果表明:有林地树种丰富,起源均为人工,有17种优势树种,林龄较低;林场森林生态功能指数为0.41,生态功能等级处于“差”,成熟林生态功能指数最高,为0.44,发挥的生态功能最好,针叶纯林与阔叶纯林的生态功能最低,在以后的造林过程中,合理配置树种,营造混交林,对提高生态功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M apInfo技术,选取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分析塞罕坝地区不同地貌下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和空间格局特征,深入探讨了森林景观的林分类型、起源和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塞罕坝山地的斑块密度、边缘密度、破碎度,分别都高于沙地和曼甸,但山地的景观多样性低于曼甸和沙地。森林景观以落叶针叶林面积最大,为38 306.7 hm2,其次是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分别为16 470.5hm2,9 455.5hm2,灌木林和混交林面积最小。曼甸以落叶针叶林景观优势度最高,且多为落叶松人工纯林;山地以落叶针叶林和阔叶林景观优势度较高,其中,阔叶林多为天然次生林,树种以桦树为主;沙地以落叶针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优势度较高,其常绿针叶林多为人工樟子松纯林。  相似文献   

14.
防风固沙林具有降低风速、防治风沙侵蚀、固定流沙、改变微环境等重要作用。随着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逐步深入,国内外对防风固沙林的空间配置、研究方法、防护效益等展开了大量研究。文中梳理了防风固沙林的研究进展,并简要论述了其主要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防护固沙林的建设、管理及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七叶一枝花种子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种子冷藏和沙藏后控温催芽的方法,研究七叶一枝花种子育苗技术。结果表明:种子的出苗率达到了70%~80%。冷藏的种子育苗,其苗床育苗和种植地直播育苗的发芽率和出苗率均高于沙藏的;种植地直播育苗的发芽率和出苗率大小为核桃林杉木林金银花林;苗床育苗1年后移栽于不同林分下,其成活率冷藏的也高于沙藏的,其大小为核桃林杉木林金银花林,与不同林分下种子直播的结果基本一致,但移栽的成活率比种子直播的成活率要低。  相似文献   

16.
选取农田、撂荒草地、人工乔木林、人工灌木林和次生林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为研究对象,采用Microtrac S3500激光粒度仪测定土壤样品粒径,利用土壤分形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颗粒组成及其分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粒径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撂荒草地以砂粒为主,农田、人工乔木林、人工灌木林和次生林以粉粒为主;次生林、人工乔木林黏粒体积分数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撂荒草地最小;次生林、人工乔木林、人工灌木林粉粒体积分数最大,且显著大于农田与撂荒草地;砂粒体积分数则与粉粒相反。土壤分形维数的大小依次为撂荒草地<农田<人工灌木林<次生林<人工乔木林;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含量、粉粒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榆林沙地矿区植被恢复造林模式推广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榆阳区小纪汗沙地矿区为例,选择樟子松、班克松、彰武松为主栽树种,通过多树种混交格状防风固沙林、块状混交防风固沙林、带状混交防风固沙林和常规造林不同造林模式的推广示范,达到改造沙地原有植被、增加防护植被类型、改变林分结构、探讨沙地矿区植被恢复造林模式的目的。提出多树种混交格状防风固沙林为最优模式,株行距5m×25m,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缩短枸杞育苗周期,加快繁殖速度,寻找适宜的扦插基质,通过设5种基质配比S1(细绵沙1∶森林土5∶黄绵土1)、S2(细绵沙1∶森林土4∶黄绵土2)、S3(细绵沙1∶森林土3∶黄绵土3)、S4(细绵沙3.5∶森林土0∶黄绵土3.5)、S5(细绵沙0∶森林土0∶黄绵土7)试验,观测统计扦插苗的生根时间、萌芽率、成活率、新梢生长量及苗干基径等成活及生长指标,比较分析5种基质配比对枸杞硬枝扦插成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棚条件下,枸杞硬枝扦插适宜的扦插基质为S1(细绵沙1∶森林土5∶黄绵土1)的无菌营养土。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林业发展一、二级区划体系的指导下,依据吉林省林业实际进行了三级区划。吉林省林业发展共划分为10个三级区划区域,即:吉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湿地保护区,吉科尔沁沙地东缘防风固沙综合治理区,吉中西部农田防护、果树林区,吉中部农田防护、观赏植物区,吉中部水土保持林区,松花江中上游水源涵养、风景林区,长白山西部水源涵养、珍贵用材林区,长白山东北部水源涵养、大径木培育林区,长白山自然资源保护区,吉南部水土保持、一般用材林区。区划反映出不同区域林业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生产力差异性,实现了林业生态功能和生产力的区域落实,对各区域中长期林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章古台固沙林,通过经营疏伐与部分采伐,改善林分通风透光条件,促进了天然更新。在12块采伐迹地标准地调查中,共出现天然更新的乔灌木树种13种,487株。其中出现频度最高的是鼠李,达67%,分布最多的是榆树,为3 921株/hm2。在7块固沙林标准地调查中,共出现天然更新树木13种,385株。其中出现频度最高的是赤松,为43%,分布最多的也是榆树,为2 980株/hm2。天然更新的幼树多出现在沙地的丘间低地或沙丘的东北坡,而且有落沙层;同时还需要在5~6月降水比较多,年降水量比较高的年份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