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线性模型理论,对黄土低山丘陵区的土壤抗蚀性进行了综合研究,找出了影响抗蚀性的主导因素及各土地类型对抗蚀性大小的影响,并建立了土壤抗蚀性预测模型,为黄土低山丘陵区的综合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转盘、高头水洞、SEM、光学金相、EDAX和波谱等研究了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发生纯空蚀、纯磨蚀、空蚀磨蚀共存、静水和动水腐蚀的形貌特征以及某些奇特现象;分析对比了黄河水轮机叶片的原体形貌;讨论了空蚀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土壤抗蚀性演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萐  刘国彬  张超  余娜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5):3143-3150
 【目的】土壤抗蚀性是评定土壤抵抗土壤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营造灌木林后土壤抗蚀性变化过程对认识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年限的人工灌木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土壤抗蚀性的变化过程。【结果】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由于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土壤抗蚀性能低下,种植灌木林后,土壤抗蚀性显著提高。其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逐渐增加,并从小粒径为主改变为大粒径占绝对优势,平均重量直径(EMWD )随种植年限逐渐上升,结构体破坏率逐渐降低;微团粒结构随种植年限从小粒径向大粒径转变,有机质含量、土壤团聚状况、团聚度和分散系数均呈增加趋势;总体来看相同年限的沙棘林对土壤抗蚀性改善作用强于柠条林。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抗蚀性指数(SAI)、团聚状况、团聚度、微团聚体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较高,可以作为反映土壤质量中的抗蚀性指标。黄土丘陵区坡耕地SAI极其低下,退耕营造柠条林后,SAI显著增加,25年时较坡耕地增加497%,为相同年限沙棘林的69%,天然侧柏林的52%。【结论】黄土丘陵区坡耕地人为干扰是造成土壤抗蚀性降低的主要原因,营造灌木林后可以显著改善土壤抗蚀性能,但是与该地区顶级群落时的土壤抗蚀性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SAI可以有效的反映生态过程中的土壤抗蚀性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丘陵土壤的抗蚀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壤抗蚀性评定土壤抗侵蚀能力的一项重要参数。本文对浙江省丘陵土壤抗蚀性指标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0.25mm水稳性团聚体和〉0.5mm水稳性团聚体是反映红壤地区土壤抗蚀性较好的指标,并探讨了不同母质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剖面深度的土壤抗蚀性的变化规律,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供试土壤抗抗蚀性指标分为4级,并建立了土壤抗蚀性分级的多指标判别模式。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沙棘林地土壤抗蚀性及其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黄土高原沙棘资源较丰富的靖边、黄龙、麟游、秦安、交口等县土壤各种抗蚀性指标的测定与分析,得出不同土地类型土壤抗蚀性规律及抗蚀性主要影响因子的排序等外,认为水稳性团粒含量是黄土高原土壤的最佳抗蚀性指标,其次是风干率砂壤土除外,而以微团聚体含量为基础所表示的各种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该区土壤的抗蚀性。在地带上黄土高原由北而南抗蚀性递增。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柠条林地土壤抗蚀性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五省(区)七县(市)柠条林地、农地,人工草地及母质的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粒含量等20多种土壤抗蚀性指标测定比较和多元统计数学分析得出在该区柠条林地的土壤抗蚀性最强,草地次之,农地和黄土母质最弱;同一剖面,表层土壤抗蚀性明显强于下层,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抗蚀性减弱;在林地中,随着林龄的增大土壤抗蚀性增强;侵蚀性黑垆土、栗钙土和灰钙土的抗蚀性强于黄绵土和灰褐土,在黄土丘陵区从东向西,土壤抗蚀性有增强大趋势;水稳性团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实际相符,其它指标则表现无规律。  相似文献   

7.
本通过对溢洪道过水边壁在空蚀与磨蚀共同作用下破坏的探讨,分析了破坏机理,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抗蚀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地类土壤抗蚀性的研究,发现林草地土壤抗蚀性能明显高于农田,表层土壤的抗蚀性能一般比下层土壤要强。研究表明土壤容重、大于0.25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以及土壤渗透系数是决定土壤抗蚀性大小的主导因素。通过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可用于预报和确定土壤抗蚀性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9.
文卓立  于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786-13789
在重庆缙云山选择典型、有代表性的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进行植被调查和土壤抗蚀性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提出了可反映特征根大部分信息(89.2%)的3类公因子,并以3类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出10个植物群落土壤抗蚀性的综合得分。其中先锋群落的土壤抗蚀性最好,顶级群落和过渡类型后期植物群落的土壤抗蚀性次之,先锋森林的土壤抗蚀性最差。  相似文献   

10.
重庆南川岩溶山区土壤抗蚀性变化及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物理性质是评价土壤抗蚀性能的重要标准,本文对岩溶山区三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及其各指标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确定了土壤物理性质优劣程度和变化趋向;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了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抗蚀性能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性,确定了土壤抗蚀性最佳5指标,通过抗蚀性综合指数建立了该研究区土壤抗蚀性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1.
沙棘林地土壤抗蚀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土壤物理学测定方法评价沙棘林地、草地、农田土壤的抗蚀性,研究表明,沙棘林地土壤抗蚀性能高于农田、稀疏草地,为水土保持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紫色土是一种容易产生水力侵蚀的土壤类型,了解不同土地利用对紫色土抗蚀性的影响,可为贵州高原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习水县紫色土区7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指标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紫色土的抗蚀性.结果表明,水稳性团聚类、团聚体类和有机胶体类因子等3个主成分因子能够全面反映土壤抗蚀性能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大小排序为针叶林>疏幼林>梯坪地>阔叶林>坡耕地>水田>荒山.人类干扰会影响紫色土土壤抗蚀性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山西中阳5种人工林地土壤的抗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晋西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地土壤的抗蚀性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人工林建设过程中树种的搭配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山西中阳县车鸣峪林场神疙瘩管护站的5种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取样测定其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及土壤抗蚀性指数,并分析了5种人工林地土壤抗蚀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1)不同种类人工林的土壤抗蚀性有差异,土壤抗蚀性指数表现为刺槐油松榆树混交林>油松林>侧柏林>刺槐林>灌木林,不同土层的土壤抗蚀性指数也有区别,表现为0~20 cm土层大于20~40 cm土层。2)土壤抗蚀性指数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且二者间呈三次函数关系,其中20~40 cm土层土壤抗蚀性指数下降幅度更大。3)土壤抗蚀性指数与粒径>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土壤粘粒(粒径<0.001 mm)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与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土壤抗蚀性受土壤基本物理性质的影响较大。【结论】不同人工林地土壤抗蚀性差异较大;为减轻土壤侵蚀,应当营造混交林,保护表层土壤。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龄级马尾松林下土壤抗蚀性,筛选表征喀斯特地区马尾松林土壤的最适抗蚀指标,为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选择不同龄级(幼龄林(SY)、中龄林(SZ)、成熟林(SC))的马尾松林,测定了不同龄级马尾松林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团聚体组含量、机械组成和土壤抗蚀性指标,最后选取有机质含量、抗蚀指数、团聚体破坏率、团聚状况、团聚度、分散率、分散系数、湿筛平均重量直径、湿筛平均几何直径、体积质量、干筛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毛管持水量13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究各龄级马尾松林土壤的最优抗蚀指标和综合抗蚀指数。【结果】(1)不同龄级马尾松林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由大到小排序为成熟林(94.49 g/kg)>中龄林(63.78 g/kg)>幼龄林(55.29 g/kg)。(2)马尾松林土壤湿筛平均重量直径、团聚状况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表现为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3)主成分分析发现,有机质、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抗蚀指数、团聚度、团聚状况和湿筛平均重量直径为最适抗蚀指标。(4)不同龄级马尾松林综合抗蚀指数表现为成熟林(8.04)>中龄林(-0.29)>幼龄林(-7.75)。【结论】筛选出了表征喀斯特地区马尾松林土壤抗蚀性的最适指标。随着喀斯特地区马尾松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质、湿筛平均重量直径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增大,团聚状况得到改善,土壤抗蚀性增强。  相似文献   

15.
土壤可蚀性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土壤侵蚀概念的完整定义出发,指出目前关于土壤抗蚀性、抗冲性等概念存在的局限性缺陷。通过回顾以往土壤侵蚀研究存在的方法不一,指标各异,缺乏统一标准以及应用范围有限等问题.提出了开展土壤可蚀性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今后研究应侧重的方向。土壤可蚀性指标不能仅仅是对单一动力和简单侵蚀形式难易程度的度量.而应该是对包括面蚀、沟蚀等土壤侵蚀全过程特性和规律的反映。因此,区域性、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建立与评估将是土壤可蚀性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南安市侵蚀劣地采取不同治理措施土壤抗蚀性的研究 ,结果表明 :采取种植各种果树的治理措施 ,土壤各项抗蚀性能指标均有较大提高 ,是较好的保持水土措施 .从各项抗蚀性能指标来看 ,以采取种植杨梅的治理措施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贾恒义 《农业考古》2001,(3):163-166,177
林草是水土保持中的生物措施。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的溅蚀(或面蚀)、增加渗透、使迳流 明显滞后;同时根系密布增强了抗蚀性和抗冲刷性,从而有效的防止了水土流失。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古国,在植被与土壤抗蚀性,抗冲刷性有着丰富的记载,让我们 发掘,古为今用。一、“绿色防御墙”种植行道树先秦已有萌芽,秦汉时代又有所发展。秦始皇“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 楚,江湖之上,濒海之滨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1)这是秦时建设行道树的规范,行道树要三丈植一树,以松树为主…  相似文献   

18.
以农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陕西千阳天然次生林侧柏(B),20年(C20)和5年(C5)生刺槐林,撂荒5年(H5)、苜蓿草地(M)5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结构特性及抗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结构系数、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提高.以模糊隶属度函数模型对研究区域抗蚀性定量评价,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抗蚀性指数分别为:侧柏0.92,20年刺槐0.82,5年剌槐0.62,5年撂荒地0.49,苜蓿0.46,农地0.20.土壤抗蚀性大小顺序为:侧柏>刺槐20>刺槐5>荒5>苜蓿>农地.通过不同的植被恢复,土壤抗蚀性比对照有了明显提高,土壤生态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黔中喀斯特地区不同岩性土壤的抗蚀抗冲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洋毅  周运超  段旭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11-9313,9317
对贵州省中部喀斯特地区4种典型成土母岩(灰质白云岩,石灰岩,长石石英砂岩,白云岩)发育的土壤的抗蚀抗冲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可将衡量土壤抗蚀性的12个指标压缩为3个最佳指标。抗蚀性指标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数表明,4种岩性土壤抗蚀性为:灰质白云岩(43.42)>石灰岩(5.49)>白云岩(2.72)>长石石英砂岩(-34.49);15°、20°、30°3个坡度下的抗冲性显著不同,随着坡度的增加,4种岩性土壤抗冲性显著差异也逐渐增加;4种岩性土壤抗冲性变化规律与抗蚀性吻合,土壤抗冲性强弱与抗蚀性强弱趋于一致。土壤的抗蚀性与抗冲性与成土母岩的性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地埂土壤崩解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静水崩解试验研究梯田地埂植物篱的抗蚀性,分析地埂植物篱不同深度土壤的崩解量与根系状况,研究不同梯田地埂植物篱的抗侵蚀效果。结果表明:地埂植物篱可明显降低土壤崩解量,提高地埂抗蚀性;在无根系影响的对照光埂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随之增大,崩解量随之减小;在根系及密度的双重影响下,根系对崩解量的影响较大,崩解量随着有效根系数量的增多而减小,抗蚀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