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生境对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分株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及其权衡关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样本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比较扎龙湿地不同生境芦苇分株的数量特征、生物量分配及生长关系.结果表明,在营养生长旺盛期的7月,4个生境中芦苇株高、株重及构件重均以水生生境最大,盐碱生境最小,生境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相似文献   

2.
松嫩平原不同生境芦苇生殖分株的异速生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秀香  杨允菲 《草业学报》2012,21(4):313-318
通过乳熟后期大样本随机取样,对松嫩平原季节性积水的单优种芦苇群落和旱地生境羊草+芦苇群落的芦苇生殖分株数量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种生境除花序长和花序生物量外,分株高、构件生物量、分株生物量、生殖生长比率和构件生物量分配间均达到显著差异。2种生境绝对数量性状中花序生物量变异系数最高,分别为57.73%和49.87%;相对数量性状中生殖分配的变异系数最高,分别为36.17%和39.44%。株高与花序长呈正相关,但与生殖生长比率呈负相关趋势。在构件生物量分配关系中,生殖分配和生产分配、生产分配和茎生物量分配均呈极显著的幂函数异速生长关系。揭示了不同生境条件下芦苇较强的调节生殖分配能力,体现了植物个体生长与生殖策略。  相似文献   

3.
西辽河平原不同生境草芦种群分株生长的可塑性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田迅  杨允菲 《草地学报》2004,12(1):17-20,30
对西辽河平原天然草地两个生境草芦种群分株的高度、分株生物量、叶生物量、叶鞘生物量、茎生物量5个数量性状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不同生境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分株在增高和增重上呈异速生长规律,且分株高度较高的草芦种群随高度的增加以茎增重为主,分株增重与各器官增重之间也呈较为稳定的异速生长规律;两个生境分株生物量分配均以叶的比重最大,在42.98%~50.47%之间.分株的高度与生物量之间非等比例增长的相关性规律是草芦种群适应环境的一种生长可塑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左晨  王梦亭  王礼欣  陶冶 《草地学报》2020,28(2):454-460
为探讨生境对大托叶猪屎豆(Crotalaria spectabilis)构件生物量分配及其权衡关系的影响,本研究选择林下和裸地2种生境,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大托叶猪屎豆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异速生长关系及其在生境间的差异性和权衡特征。结果表明,裸地生境大托叶猪屎豆各器官干重、全株干重及繁殖分配比例均显著高于林下,但其根冠比和茎生物量比则显著低于林下。林下生境构件生物量之间多为异速生长关系,而裸地生境多为等速生长关系,但2种生境下繁殖分配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构件。繁殖分配比例随个体增大显著增加,而茎与叶生物量分配则显著降低,呈现相反的个体大小依赖性。可见,大托叶猪屎豆在面对变化环境时不同器官间具有显著的资源分配调整与权衡。  相似文献   

5.
干旱和灌溉条件下少花蒺藜草分株生物量分配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志新  田迅 《草业科学》2011,28(2):185-188
调查了生长在科尔沁沙地干早、灌溉2个条件下的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分蘖丛.对分株高度、分株生物量以及根、茎、叶、穗、叶鞘等构件生物量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灌溉条件下,植株高度为41.2 cm.明显高于干旱条件的33.7 cm.灌溉条件下果穗生物量是干旱环境下的1.8倍.2种条件下...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株高对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了解其整体的生存策略,本试验以生长在草原生境下的醉马草为对象,测定大株、中株、小株3种株高的醉马草生长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株高醉马草除了叶和根生物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穗和茎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醉马草株高越高穗和茎生物量分配越多,叶生物量分配越少(P<0.05),对根生物量分配没有影响(P>0.05);3种株高醉马草生殖构件与营养构件生物量比例大小顺序依次为大株>中株>小株,其值分别为1.202、0.486和0.373,不同株高醉马草种群根冠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随醉马草株高的增加,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和根生物量/穗生物量的比值显著减小(P<0.05),叶生物量/穗生物量、叶生物量/根生物量、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和茎生物量/穗生物量的比值均不受株高大小变化的影响(P>0.05)。醉马草各构件间除了穗生物量和茎生物量,总生物量与茎、叶、根生物量间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外(P<0.01),其他构件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见,不同株高下醉马草的生物量分配及各构件之间的关系,显示了其灵活的生长和资源分配策略。  相似文献   

7.
辽东半岛不同生境结缕草无性系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生物构件理论,分析了4个不同生境中结缕草Zoysia japonica无性系种群叶片、叶鞘、分株、匍匐茎各构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特性和结构。结果表明,不同生境间结缕草无性系种群性状数量具有较大的生态可塑性,总生物量最大的为1 080.27 g/m2,最小的为225.35 g/m2,二者相差4.7倍。不同生境结缕草无性系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反应了不同生境种群不同的生物量分配策略,这是种群对其生境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松嫩平原草甸生境甘草种群生殖构件表型可塑性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采用大样本取样,对松嫩平原羊草草甸甘草种群生殖构件进行了表型可塑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籽实完熟期,甘草种群单个生殖分株的生物量为23.99±12.99 g;豆荚生物量和豆荚数分别为13.55±10.03 g和67.10±48.83个;种子生物量和种子数分别为3.55±2.61 g和265.00±194.50粒;生殖分配Ⅰ和生殖分配Ⅱ分别为51.19%±13.21%和13.44%±3.65%。各生殖构件表型观测数据最大值比最小值高2.1~21.1倍。豆荚和种子形成均需要分株积累6.2 g以上的生物量。豆荚生物量、豆荚数、种子生物量、种子数分别与分株总生物量呈极显著(P<0.01)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豆荚数、种子数、生殖分配Ⅰ、生殖分配Ⅱ分别与叶生物量分配和豆秸生物量分配呈极显著(P<0.01)的幂函数负相关关系。甘草种群生殖分株同时具有同速和异速2种不同增减过程的表型可塑性调节。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变色锦鸡儿地上与地下部形态特征、生物量特征和生物量资源分配,探明变色锦鸡儿的生长特征,试验选择西藏3个居群变色锦鸡儿进行野外观测,并取样测定株高、冠幅、基径、生物量。结果表明:变色锦鸡儿不同居群间地上与地下部形态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冠幅和基径差异显著(P0.05);地上与地下部形态特征均有一定变异,株高、冠幅、基径、一级分枝数、一级侧根数的变异系数在17.43%~68.46%之间。不同居群间,生物量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差异显著(P0.05);生物量特征存在较大变异,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均超过56%。不同居群间,生物量资源分配明显不同,茎生物量分配、根生物量分配、茎叶比和根冠比均差异显著(P0.05);生物量资源分配也存在一定变异,叶生物量分配、茎生物量分配、根生物量分配、茎叶比和根冠比的变异系数在8.86%~51.74%之间。冠幅、基径、茎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根生物量分配同纬度或经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P0.05或P0.01)。  相似文献   

10.
按生物构件的理论,分析了辽东半岛结缕草无性系种群叶片、叶鞘、分株、匍匐茎各构件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间的相关模型和构件生物量的分配、形成规律,探讨了其不同生物量基于种群大小(密度)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辽东半岛结缕草无性系种群的总生物量及各构件生物量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而以线性函数增加,各构件生物量与总生物量以及各构件生物量间亦均以线性函数增加,生物量增加比率均表现为:分株>匍匐茎,叶鞘>叶片,总生物量增量的27.2%分配给叶片,29.2%分配给叶鞘,43.6%分配给匍匐茎,叶片,叶鞘和匍匐茎构件生物量的积累是按1∶1.1∶1.6比例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矮嵩草分株结构数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不同退化程度下矮嵩草分株结构及数量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下矮嵩草均以营养繁殖为主扩大无性系繁殖后代 ,单株无性系和无性系分株的分蘖芽占无性系分蘖总数的比例最大 ,分别为 41 97%~ 56 44%和 36 35 %~ 49 2 0 %。矮嵩草无性系分株构件结构可以概括为二级芽分蘖 (1年 )、一级芽分蘖 (1~ 2年 )、复合主分蘖 (2~ 3年 )、单分蘖 (2~ 3年 )、生殖分蘖 (3~ 4年 )和种子 6个组成部分。随放牧强度的增加 ,矮嵩草无性系分株各构件除生殖分蘖外均以中度退化程度为高。矮嵩草无性系分株的分蘖数、叶片数以及生物量都比单株无性系分株的为多。矮嵩草无性系分株生物量表现为根茎 >叶 >根 >生殖 ,地上生物量是地下生物量的 41 85 %~ 47 37%。  相似文献   

12.
以补播于丝茅草坪中的小苜蓿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3种微生境下小苜蓿种群构件的生物量及其相关性、根冠比、生殖投入率及收益率,分析小苜蓿在不同生境中的表型可塑性,旨在探究小苜蓿在种群构件水平下的生存策略。结果表明:微生境对小苜蓿种群各构件生物量累积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生境S3小苜蓿根、茎、叶、花果和总生物量均最大,生境S1的均最小;微生境对小苜蓿种群的根、茎生物量分配比有显著性影响(P0.05);3种微生境下根冠比大小顺序依次为S1S2S3,生殖投入率及收益率大小顺序依次为S1S2S3。小苜蓿株高与各构件生物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其他构件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小苜蓿在不同生境中通过调整构件性状和权衡分配生物量表现出较强的表型可塑性,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以距乔木0~1m(A)、1~2m(B)、2~3m(C)环形范围为样方设定3个遮荫梯度。通过测定野生甘肃马先蒿构件性状及生物量分配等指标,分析不同树冠遮荫度对甘肃马先蒿表型可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树冠遮荫程度对马先蒿构件性状有显著影响(P<0.05);遮荫对马先蒿叶性状和根性状影响较大,对花性状无影响(P>0.05);树冠遮荫对马先蒿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影响(P<0.05);C生境下生物量最大,生物量积累大小顺序为C生境>B生境>A生境;马先蒿株高与各构件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各构件生物量之间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甘肃马先蒿在不同遮荫下通过调整构件性状和权衡分配生物量,表现出较强的表型可塑性,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白茎盐生草、刺沙蓬和雾冰藜是荒漠绿洲过渡带人工防风固沙林草本层的优势植物,在维持过渡带生态功能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的上述3种藜科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大面积取样,对其地上、地下各构件数量性状和生物量进行系统分析,研究3种植物在营养生长期不同阶段的构件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特征,揭示3种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策略,为深入认识其生态适应机理和荒漠生态系统的保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营养生长期间,3种植物的构件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变异程度不同,地上和地下生物量表现为强变异,且变异系数相近,地上构件中变异程度最强的为叶片,而地下构件中变异程度最强的为侧根;2)3种植物的构件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在营养生长期不同阶段差异显著(P<0.05),主根生长主要发生在前期和中期,而茎干、叶片、分枝和侧根生长主要在中期和后期;3)3种植物地上构件数量性状(茎高、分枝数和叶片数)和地上生物量在营养生长期内主要表现为异速生长关系,而地下构件数量性状(主根长和侧根数)与地下生物量在营养生长期前期表现为异速生长关系,中期和后期关系不显著;4)3种植物的根冠比(R/S)随营养生长期的推进逐渐降低,地上生物量分配比例不小于86%,地下生物量分配比例不超过14%,且个体较大的植株R/S较小。  相似文献   

15.
硬质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是天然草原广泛分布的丛生型优良牧草。研究不同龄级无性系的构件在不同生育期的生长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采用两个年度于开花期和完熟期连续大样本分蘖丛随机取样测定的方法,统计分析了2年生和3年生试验小区硬质早熟禾无性系构件的数量性状及生物量分配。结果表明,在松嫩平原两个年份4次样本中,硬质早熟禾平均丛径在6.11~6.49cm、平均单丛有43.47~48.83个生殖株,平均总生物量和生殖株生物量分别在7.66~8.79g和7.49~8.69g,其在开花期与完熟期及年份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两个年份营养株数量及其生物量均为完熟期比开花期显著减少,其中营养株数量2年生的减少了2.7倍,3年生的减少了7.5倍,营养株生物量2年生的减少了1.9倍,3年生的减少了3.3倍。硬质早熟禾在开花期的平均抽穗率在86.95%以上;两个年份不同的生育期分株数及其生物量与丛径之间均呈稳定的幂函数异速生长规律;不同生育期硬质早熟禾无性系的物质分配具有较强的可调节性。在气候影响下,开花期与完熟期的花序生物量与总生物量之间,2年生的均呈线性同速生长规律,3年生均呈幂函数异速生长规律。不同年份硬质早熟禾无性系存在生长分配策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境小花山桃草自然种群表型变异与协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花山桃草自然种群的表型特征是其对自然生境适应的结果,不同生境种群间表型特征的比较可为揭示其表型变异产生的原因及变异规律提供重要线索。本研究以分布于不同生境的5个小花山桃草自然种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16个表型性状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小花山桃草表型多样性较为丰富,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6.30%。表型分化系数在26.85%~96.98%之间,平均为73.03%,表明种群间变异是小花山桃草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不同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不同,其中株高、茎粗、单株果数和比叶面积在种群内的差异不显著,而在种群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型分化系数达82%以上;节间距、叶宽、主根长、分枝数、果长和果宽在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单果种子数和单果重在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差异均不显著。株高、茎粗、叶长、叶宽、茎重、叶重、主根重和单株果数表现出一致的协变格局,生理功能性状之间的这种整合特性有助于小花山桃草适应多样的生境。聚类分析显示,5个种群可按生境条件的好坏分为两大类,进一步表明小花山桃草的表型特征受种群间环境条件(水、肥)强烈影响。绝大多数表型性状与生境因子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果实性状(包括果宽、单果重和单果种子数)与生境因子相关性低,进一步表明繁殖性状不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雌雄异株攀援草本植物葎草(Humulus scandens)为材料,设置不同遮阴度(0、25%、50%、75%),测定雌、雄株的构件性状、水分分配、生物量结构及根冠比,分析遮阴对葎草结构形成和生长策略影响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遮阴对葎草叶性状的影响为叶宽叶长叶厚,对茎性状的影响为茎长茎径节间长,叶长、叶宽、茎长和节间长存在性别差异(P0.05);遮阴对单叶面积、总叶面积、叶面积比率、比叶面积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遮阴可增加雌株但显著减小雄株的总叶面积(P0.05);遮阴对单株生物量、茎叶水分含量和生物量分配及单株根冠比有显著影响(P0.05),虽雄株总生物量显著大于雌株,但雌株茎分配显著大于雄株,且叶、根分配无性别差异。雌、雄株采用改变构件性状和生物量结构,形成与性别分化匹配的对不同遮阴度的生长策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松嫩平原割草地的割草地段和休闲地段的单优势种群落和混生群落,以及多年休闲封育地段火烧处理的单优势种群落和混生群落计3种生境6个群落的取样测定,研究了寸草苔种群生殖分株在开花期和籽实成熟期的数量特征和生殖分配的时空动态.从开花期和籽实成熟期,寸草苔生殖分株高与分株生物量变化幅度具一致性,分别平均增长了211%和207%;穗长平均增长了9%,但穗生物量则增加了152%.生殖分配在开花期空间变异性较小,籽实成熟期增大.寸草苔种群生殖分株的生殖分配与分株高和分株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多数种群是在开花期以后形成并逐渐趋于稳定的线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不同海拔条件下梯牧草各构件的生物量分配特征,在梯牧草分布区域,按照不同海拔梯度设置样地,对成熟期梯牧草种群个体构件生物量分配策略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1)不同海拔地段,梯牧草各构件生物量大小均表现为茎>根>穗>叶;生物量分配为营养分配>储藏分配>繁殖分配;(2)不同海拔地段,根、茎、叶及穗生物量对梯牧草株体生物量的贡献率不同,海拔2000m处,生物量对株体生物量的贡献率均最大;(3)各海拔条件下,梯牧草种群根、茎、叶及穗生物量与全株生物量呈幂函数的正相关关系,各构件生物量均随单株大小的增加而增加;(4)梯牧草在生长过程中,构件大小与单株个体大小呈异速生长关系,不同海拔下,呈显著或不显著的异速生长变化.研究结果可为优异种质筛选提供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20.
根茎冰草是多年生短根茎丛生禾草,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本研究采取大样本取样,对松嫩平原人工建植下根茎冰草二年生同生群无性系的生长与生产的可塑性和规律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根茎冰草同生群无性系丛径的变异系数为31.7%,生殖株和营养株数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8.5%和63.0%,生物量变异系数分别为89.8%和64.3%;根茎长和种子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1.4%和8.4%。各构件数量特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可塑性,其中,生产特征的可塑性高于生长,构件数量特征的可塑性均以生殖株高于营养株,潜在无性系高于现实无性系;生殖构件生长与分配的数量性状高于种子质量性状。根茎冰草无性系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无性系大小及构件生长与生产的可塑性均较严格地遵循异速或同速生长规律;生殖分配与营养生长之间存在权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