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利用各自资源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专业课程是保障该模式顺利运行的重要举措,也是校企协同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进行探索,旨在为高职校企合作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是生物工程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该文对应用型特色生物工程专业建设途径进行探讨,主要包括利用地方产业优势开设特色专业方向、政产学研用合作、理工结合构建能力培养型课程体系、校内校外实训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专兼结合打造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开展大学生创业与科技创新活动、校企合作开展科技创新等。  相似文献   

3.
校企合作作为减缓就业压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共赢育人模式,在将高校人才培育与企业需求对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目前高校校企合作现状与存在问题,"3521"校企合作育人体系充分认识学校、学生、企业三主体的利益诉求,打造多样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三上三下"的合作机制,五种校企合作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就业核心竞争力以及社会适应、创新创业两方面能力,真正培养出"懂管理、勤思考、善沟通、懂应变"的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4.
校企合作是高职电子电气专业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如何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模式打造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的应用型电子电气专业人才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目前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电子电气专业建设的现状并不乐观,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推进校企合作模式下电子电气专业建设的对策,为培养能够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则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重要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既可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培养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以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池州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从构建循序渐进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校内外"双导师"制、建设多元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校方与合作单位协同组织等方面对如何保障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加以探讨,以期为同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技能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采用"校企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均衡双方利益是搞好合作关系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以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徽省七星工程测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七星公司")设置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冠名班"的具体做法为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寻求实现"校企共赢"的途径,切实解决新形式下校企合作中的各种问题,并提供有价值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校企党建合作是新时代探索高职院校党建育人工作的创新点。在职业教育视角下构建了校企党建共建"1+N"模式,探索校企党建共建的长效机制与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共建支部的党建引领作用,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创造条件,推进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搭建学生、企业、院校的桥梁,实现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文章探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实训基地的运行和管理及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体会,对研究与探索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为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而推行的一项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复合应用型食品科学与工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采用"3+X+Y"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导师制、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方式改革、国际化视野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教育体现的是终身教育,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订单式"教育培养模式为主,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较多,不利于校企在更广泛、更深层面的领域形成合作。我们构建了一种新型模式——"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这种模式在黑龙江职业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进行应用,这种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及实验实训条件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校企合作成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