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蔡志海  贺发胜  陈秋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424-8425,8456
从大环流形势分析,结合广西寒潮和北部湾大风历史预报经验,对2010年12月1517日北海市寒潮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阻塞高压和横槽的建立,是造成此次寒潮大风降温的主要环流背景;极地异常强的冷高压配合500 hPa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侵,是此次寒潮和大风的主要原因;ECMWF对此次寒潮过程的形势调整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程鹏  吉惠敏  刘琴  刘抗  孟丽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033-18036
对2008年12月2~5日,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宁夏、陕西4省区出现的1次冬季寒潮爆发的成因和物理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过程属于"横糟转竖型";乌山脊崩溃、横槽的转竖、地面冷高压的加强南下是引发寒潮爆发的原因;乌山脊的建立和崩溃、横槽的转竖是预报寒潮天气爆发的关键;散度、垂直速度、温度平流等物理量是寒潮天气预报中非常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汪丽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08-14510,14513
2009年10月30日受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倒槽的影响,葫芦岛市普降小到中雨,西北部山区出现冻雨,降雨过后除绥中外各地出现结冰现象,11月1日西北部山区多数乡镇达到了寒潮标准,11月2日全市除个别乡镇外均达到寒潮蓝色预警级别标准。通过分析乡镇自动站逐时温度分析降温特点、出现冻雨地区,通过高低空实况及T639预报场分析冻雨及寒潮原因,得出预报类似过程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对2016年1月22—24日(过程1)和2月13—14日(过程2)2次寒潮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和寒潮天气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寒潮过程均由横槽转竖造成寒潮爆发,但过程1转竖时间较晚,过程2转竖时间较早;影响系统不同造成2次过程降水量及降水性质有明显差别。过程1只有强冷空气影响,形成冷流降雪,且因1月海水温度较低,造成降水量级相对较小;过程2中高空槽、700 h Pa低空急流和地面气旋的较好配合造成多地降水超过同期极值,且前期为降雨后期转为降雪。前期气候背景的不同造成2次过程最低气温也有明显差异。过程1前期不断有小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已使各地气温不断下降,横槽转竖携带冷空气主体过境,使各地气温进一步下降,多地最低气温打破历史极值;过程2前期受暖平流影响基础气温较高,所以最低温度未创新低。  相似文献   

5.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资料,对2016年3月8—10日和2017年2月20—22日铜仁市出现的2次寒潮天气过程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500 h Pa环流形势来看,2016年3月8—10日寒潮过程是横槽转竖型,2017年2月20—22日寒潮过程是小槽发展型;从地面冷高压路径来看,2次冷空气势力强大,先北路、后东北路径影响铜仁市;2016年3月8—10日寒潮过程前期地面和高空升温较明显,24 h降温幅度较大。寒潮天气过程的产生与冷空气强度、路径以及前期温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黄骏莉 《农业灾害研究》2021,11(2):59-60,63
利用高空、地面、区域站自动站观测常规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12月28—30日阿拉善盟强寒潮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寒潮冷空气源地位于新地岛以东的洋面上,以北部南下入侵阿拉善盟地区,横槽转竖和强大的蒙古冷高压是寒潮的主要影响系统;前期回暖明显为寒潮天气提供了降温空间,强盛的高空冷平流下沉入侵是造...  相似文献   

7.
从寒潮天气过程发生的环流形势的演变过程及各种物理量变化特征如涡度、垂直速度、温度平流等方面对2011年3月12—14日、2012年4月22—24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2次春季寒潮天气过程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发现这2次春季典型寒潮天气过程均是出现在亚欧中高纬地区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转换过程中,前期温度一般较往年同期异常偏高;强盛的冷平流造成气温大幅下降,地面冷高压强烈发展最终形成甘肃省河西地区寒潮天气;但2次寒潮过程环流形势也有所不同,天气过程的强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的基本分析方法,对2016年1月22-25日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简要的分析.由于温压场分布不对称的移动型冷高压在东移南下的过程中,受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转换的过程中,带来了这次隶属于2015年冬季的首次寒潮天气过程.脊前强偏北风使冷空气在横槽后部集聚,使横槽向南加深,得以发展;而随着冷空气的不断积聚以及横槽后部阻塞高压的崩溃,使横槽转竖,冷空气大规模向南爆发.在寒潮所经地区,造成了明显的大风和剧烈降温.  相似文献   

9.
基于常规站点观测记录,分析了2013年11月下旬我国2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冷空气的源地为新地岛附近的洋面。先后发生的2次冷空气活动分别为小槽发展型和横槽转竖型,并分别取不同的路径影响我国。2次冷空气接踵而至,在第1次寒潮天气全面暴发后1 d,由于冷涡南下,横槽建立,继而转竖,第2次寒潮天气过程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因而造成全国范围内的强降温事件。于此同时,多地发生大风、暴雪以及中到大雨等天气。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多种气象资料对2008年4月18日北疆强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寒潮天气暴发前期,里黑海脊发展东移与东欧脊同位相叠加后顺转,脊前东北风带加强,使得泰米尔半岛冷空气沿脊前偏北气流在横槽中堆积。高压脊部分东南垮,导致强冷空气大举东南下,强寒潮天气暴发。与强寒潮天气相伴的大到暴量雨夹雪发生在较强的能量锋区、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  相似文献   

11.
彭鹏 《北京农业》2013,(12):182-183
2011年3月中旬满洲里出现了当年入春后第一次大风寒潮天气过程,通过高空形势及物理量特征等分析得出,高空横槽、冷锋和蒙古冷高压是此次寒潮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横槽转竖、冷锋及冷高压的快速南下是导致此次寒潮天气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天气学和动力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对2008年12月19~21日发生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寒潮天气过程,从高空环流特征、中低层锋区、地面冷空气的引导气流、移动路径及物理量场因子的变化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影响大同的冷空气、大风发生和维持的主要机制,揭示了大同市区域性寒潮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强寒潮来临前除环流形势和地面冷高压有显著特征外,物理量场变化也有规律可循,从中找出预报着眼点,提高预报能力,对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T639物理量、风云2C红外云图资料,分析2014年2月1日昌吉州的寒潮天气,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是由西西伯利亚低涡在移动过程中向南加深和上游的冷高压移进新疆,其特点是影响范围广,冷空气的强度很强。  相似文献   

14.
一次东北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利用Micaps系统的实况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及物理诊断分析方法,对2007年3月3~6日东北地区特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环流形势、物理量场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南方气旋东移北上强烈发展和500 hPa南北2支高空槽合并是造成该次强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700 hPa偏南低空急流为东北地区产生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低空辐合、高空辐散配置形势的强烈抽吸作用以及低空急流和切变线的耦合作用为暴雪提供了强有利的上升动力条件;强冷空气东移南下与暖湿空气的交绥作用,使得系统强烈发展,触发了强降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2月29日宿迁市一次小雨转大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小雨转大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属后倾槽结构,西路冷空气从低层锲入形成冷垫,850 hPa对应的西北急流(冷空气)和700~600 hPa西南急流(暖湿空气)交汇,造成了这次雨雪天气;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以及锋面的抬升作用,使上升运动得以维持;南海水汽沿700~600 hPa西南急流向北输送,受北方冷空气阻挡,使得水汽在雨雪区辐合上升;地面至850 hPa有冷平流,使得低层迅速降温,700 hPa以上有暖平流,造成逆温层结,为雨转雪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温度环境;另外,利用雷达径向速度和风廓线图可清晰反演低层风场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冷、暖平流对雨转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2011年5月8日山东省济宁市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产生。在850~700 hPa均有切变线存在,在850 hPa上西南急流建立,向暴雨区输送大量的水汽和能量。欧洲ECMWF和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对形势预报基本准确,在定性预报上对预报员帮助较大。  相似文献   

17.
利用NCEP逐日四次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结合FY-2卫星、实时高、低空和地面观测数据等资料对2016年2月13日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出现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雪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背景之下,高空槽和地面气旋是本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极地冷空气受到北方的高空槽引导而南下,江淮地区的锋面气旋东移北上发展,为暴雪提供动力和热力条件。吉林省东南部区域水汽辐合,为暴雪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水汽条件,对流层低层冷暖空气交汇,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强烈的上升运动也是此次暴雪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谭玮 《现代农业科技》2011,(10):308-309
对2010年3月19—20日中卫市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过程前期当地基础温度较高,同时也积聚了一定不稳定能量,为后期大幅度降温及大风天气的产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高空环流形势属槽脊型,冷空气移动速度快,高空冷平流明显;地面冷高路径属西北路路径,中卫市冷空气势力较强;受冷高压控制,当地降温幅度大,温度低;强垂直速度梯度为大风的产生提供动力条件;高空散度场辐合增强了上升运动,有利于大风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应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FNL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0°×1.0°,时间间隔为6 h),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4年2月18-19日呼和浩特市发生的一次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短波槽东移,中低层风场存在明显切变线以及地面倒槽相配合,为该次降雪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较强的上升运动为水汽的垂直输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由南向北延伸至呼和浩特地区的暖湿空气为该次降雪积蓄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20.
利用NCEP资料、卫星云图以及国家自动观测站数据,对保定市2018年1月21—23日天气形势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为“横槽型”寒潮。由于冷空气移动路径偏西且较弱,因而寒潮强度一般。高空槽与冷锋的配合下,产生了降雪天气。低层偏东风以及中层偏南气流提供了降水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