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闽北地面、高空气象探测站、加密区域自动站、雷达站资料,分析2013年3月19日发生在闽北的冰雹天气过程。此次冰雹天气过程是发生在高层中纬度低槽及南支槽,中低层低涡切变、低空西南急流的天气背景下。邵武高空探测资料表明,闽北上空低层大气逆温逆湿,中高层位势不稳定层结。3月19日闽北降雹的直接影响系统是超级单体雷暴与地面中尺度气旋相对应。  相似文献   

2.
利用micaps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6年4月12日15:30—19:30安顺市出现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形成和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槽东移、高空急流、低层切变、低空急流和地面静止锋是这次冰雹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弱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与地面辐合线提供的抬升机制,导致了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此次冰雹天气过程中有非常好的层结条件,包括明显不稳定能量的累积,垂直风切变强度中等(16 m/s),暖平流,"上干下湿";对流单体生成后向东和东南移动,移向与地面辐合线走向有较好对应。  相似文献   

3.
4.
利用天水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产生雹暴天气的背景条件和气象要素上入手,分析2015年5月30日天水地区发生的一次区域性冰雹过程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及其产品的特征和环境场的特点。结果表明,此次降雹过程是在西北气流控制下,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冷锋过境产生的;冷锋、露点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雷达反射率因子有明显的钩状回波;强回波有明显的回波悬垂结构;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层的垂直风切变是产生强回波的前兆,有利于冰雹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利用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人工观测资料,常规探空资料从环流形势方面对2016年4月16日夜间发生在黔南州的强雷电、冰雹、短时强降水、瞬时大风等多种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过程是发生在200h Pa副热带急流附近、500h Pa南支槽前及850h Pa切变线南侧的区域,过程前为强大的热低压控制,气温较高、能量较强,地面辐合线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过程带来充沛的水汽,导致了州北部冰雹的发生及东部暴雨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采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天气学和诊断方法对福建省南靖县2016年4月8日的降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平流入侵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造成强对流的主要因素。此次降雹过程是在南支槽前,700h Pa西南急流,850h Pa冷式切变和地面静止锋及倒槽等天气系统背景下产生的。假相当位温、比湿、散度对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作用。风暴成熟前期存在VIL跃增现象。  相似文献   

7.
利用SCRXD-01型X波段全相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5月30日凌晨塔里木垦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多普勒雷达回波的强度、径向速度等雷达产品进行分析。雷达连续跟踪观测,回波强度能很好地反映飑线发展变化。结果表明:飑线回波带上,对流单体发展旺盛时,对应的速度场上有逆风区,辐合系统等中小尺度系统存在。对流单体在飑线中发展成熟后,可造成局地冰雹。通过及时科学有效的人影防雹作业,遏制了雷暴单体中冰雹的发展,最大程度降低了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魏慧娟  方向明  贾文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3-19456
从天气背景入手,运用常规观测资料、四要素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讨论了2010年6月18日出现在驻马店市驿城区的冰雹天气的大气不稳定层结、水汽条件和上升运动等特点,并结合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冰雹云的回波特征做了分析。结果发现,这次降雹过程高空形势表现为冷涡型,冰雹落区主要在地面辐合线两侧;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在K指数、SI指数、CAPE值、θse和风随高度的变化等方面均表现明显,0及-20℃层高度也有利于冰雹的产生,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厚的湿度大值区也为冰雹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冰雹回波面积小但强度大,伴有V型缺口和强辐合区,强回波下方由上升气流造成的弱回波区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9.
2010年8月7日海东地区出现了冰雹天气,最大冰雹的直径是6 mm,对海东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利用高空、地面、物理量等资料对此次冰雹天气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西北气流、低层冷温槽、地面辐合线等是造成此次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场及广州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06年11月18日发生在粤北地区的一次强冰雹过程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强辐散、中低层强辐合引发剧烈的上升运动,不稳定能量大量积累和强的触发机制,再加上有利冰雹生长的温湿环境和地形热力和动力作用,是促使这次冬季冰雹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多普勒雷达三体散射特征有利于判断冰雹的生消;中气旋的出现有利于冰雹长时间维持和冰雹类型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国家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和地面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FY-2D卫星云图、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5月9日贵阳市一次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在850 hPa切变线南侧、急流前侧以及地面辐合线附近触发,强对流沿地面辐合线不断东南移影响贵阳。强对流发生时,贵阳上空有强上升气流和明显的高层辐散、中低层辐合的结构。逆温层、700 hPa暖脊、热低压使得不稳定度增强,贵阳地区强雷暴发生概率增加。回波具有典型的冰雹回波特征。冰雹天气主要出现在TBB梯度大值区和TBB大值区之间。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避免冰雹灾害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更好地做好冰雹天气预报。利用天气学基本原理,结合天气图、传真图和雷达资料,对2015年7月上旬黑龙江省鸡东县出现的一次典型冰雹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找出区域性冰雹的着眼点,以提高冰雹天气的预报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活动日益增多,冰雹、短时强降水、雷暴等强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大连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背景、温度对数压力图和雷达反射率因子演变特征方面对2009年10月13日大连北部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发生在500hPa冷温槽前部,因500hPa冷槽转竖触发低层切变线而形成。冰雹发生前大气有不稳定能量和水汽输送条件。中低空切变线加剧了大气层结不稳定,促进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冰雹天气,高低空急流配合为强对流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表明,强对流天气由多个对流单体组成,发展强盛时有钩状和V形缺口等特征,强回波区50~60dBz。  相似文献   

14.
袁鹏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243-2245,230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历史分型、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来综合分析2009年6月洛阳地区一次比较典型的区域性冰雹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洛阳市产生冰雹的天气形势可以分为三类:西北气流型、低槽(低涡)型和西南气流型;高空冷涡后部西北气流和低层切变线的相互配置为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对流发生前,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和较好的水汽输送条件有利于雹云的形成和发展;K指数、SI指数、CAPE值能够较好地反映层结的稳定度;高空弱冷空气的侵入加剧了层结的不稳定性,从而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天气;只要雷达监测到具有中气旋特征的超级单体风暴时,就可以确定未来将可能发生强对流天气甚至会出现冰雹天气;该过程中VIL、POSH、POH的变化对指示冰雹的发生有很好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一次强冰雹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仁亮  王桂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53-16354,1636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沈阳多普勒雷达,从天气背景、温度对数压力图和雷达反射因子演变特征方面,对2009年7月22日辽宁省昌图县北部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冰雹天气发生在东北低涡后部,冷涡旋转东移触发低空切变线形成。冰雹发生前,大气有不稳定能量,低空切变线加剧了大气层结不稳定,促进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冰雹天气。多普勒雷达资料表明,强对流天气是对流单体,发展强盛时有钩状结构,强回波区为55~70dBz。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2017年6月21日午后、22日午后的两次强对流冰雹天气为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云图与雷达图对比、T-LnP图分析以及数值预报检验分析,找出当地冷涡型冰雹灾害天气是受靠近阴山的地形影响和蒙古冷涡南压造成的原因,结果表明EC24-48 h高度预报可信度非常高,可以当实况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研究潍坊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制及特点,减少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危害,为日后的春夏季节强对流天气预报工作提取可利用的预报指标,提高预报准确率,特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进行剖面和探空分析,同时结合雷达和卫星云图等短时临近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成因分析,得出此种强对流天气的发生特点和类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东北冷涡东移过程中分列出的高空槽。冰雹发生在2日的下午,此时低层升温明显,能量充足。前倾结构的高空槽使高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空气上,导致不稳定层结出现,从而触发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2019年4月26日18:00至27日00:00,成都市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位于西部的都江堰市区出现降雹灾害性天气,对此次强对流天气形势、温江站探空数据和S波段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东部至甘肃西部的大槽东移并叠加高原分裂的短波槽是此次冰雹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冰雹发生前反映大气不稳定能量的各项热力和动力参数发生显著变化,其上干下湿的大气结构及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产生降雹;孤状的对流单体的合并区域是冰雹的主要落区,强中心回波可达70 dBZ,回波的穹窿结构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的跃增可作为冰雹降落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利用EC 1°×1°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18年3月30-31日发生在贵州省安顺市的伴有10级大风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中,中高层的低涡、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是其主要影响系统;降雹区域大气低层的湿热能条件好,在雷暴发生前中层有干冷空气向下入侵,使大气层结不稳定度增强,为强对流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农技服务》2017,(汛)
本文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2017年6月21日午后、22日午后的两次强对流冰雹天气为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云图与雷达图对比、T-LnP图分析以及数值预报检验分析,找出当地冷涡型冰雹灾害天气是受靠近阴山的地形影响和蒙古冷涡南压造成的原因,结果表明EC24-48 h高度预报可信度非常高,可以当实况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