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电子鼻技术对28份云南晒青毛茶茶样进行检测分析,以期为云南不同茶区晒青毛茶的香气判别确立一种有别于人为感官审评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方法(PCA)能很好地区分不同地区晒青毛茶干茶、茶汤和叶底的香气,且可根据电导率值的范围值将供试茶样进行类群划分.通过传感器区分贡献率分析可知,传感器W1W、W1S、W2W和...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了解云南版纳、临沧两大茶区古树晒青茶的品质差异,以易武和临翔两个主产茶区23个古树晒青茶为试验对象,对茶样分别进行感官审评和主要理化成分检测,对相关指标采取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两大茶区古树晒青茶的品质差异并筛选优质产区。结果表明,两个茶区古树晒青茶的品质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品质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水浸出物含量与茶汤汤色、滋味显著相关(p <0.05),酚氨比与茶多酚含量呈显著相关(p <0.05),外形和香气呈显著相关(p <0.05),汤色与滋味及叶底呈显著相关(p <0.05),滋味和叶底也呈显著相关(p <0.05)。临翔茶区茶样理化指标中除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差异显著(p <0.05)外,其余指标均高于易武茶区茶样且无明显差异(p> 0.05)。不同的内含化学成分使两个茶区的晒青茶感官品质明显不同,易武茶区茶样的感官品质高于临翔茶区茶样。主成分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易武茶区的古树晒青茶综合品质优于临翔区。本试验结果可为云南后期生产高品质普洱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80个不同年份的景迈、芒景春季晒青毛茶为材料,通过HPLC指纹图谱技术分别构建了景迈与芒景春季晒青毛茶的标准色谱图。在景迈春茶标准色谱图中有22个特征峰,芒景春茶标准色谱图中有24个特征峰,有18个共有峰,其中景迈春茶与芒景春茶仅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与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景迈春茶、芒景春茶的聚类分析中,由于普洱茶陈化的不确定性和两地晒青毛茶的相似性,在不同年份晒青毛茶聚类分析中存在一定误差,在20个茶样中有1个茶样未被成功聚类。在景迈茶区与其他茶区晒青毛茶聚类分析中,能将景迈茶区春茶(包括景迈春茶与芒景春茶)成功聚类,并与其他茶区区别开来。通过相似度分析,景迈、芒景茶样与标准色谱相似度较高,分别为98.9%和99.2%,其他茶区春季晒青毛茶与标准色谱相似度较差,在95%以下。由此可知,HPLC指纹图谱技术可用于景迈茶区相同年份相同季节晒青毛茶的鉴别,为普洱茶不同茶区晒青毛茶的鉴别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白莺山10个古茶树群落的晒青毛茶为材料,对其生化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晒青毛茶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茶碱和可可碱含量差异最大,可溶性糖和咖啡碱含量差异较小。红芽口茶茶多酚和EGCG含量最高(32.70%和58.59 mg/g),可可碱和咖啡碱含量最低。勐库大叶茶儿茶素含量最高(149.85 mg/g),且非酯型儿茶素含量高于酯型儿茶素。贺庆茶中总儿茶素含量最低,且酯型儿茶素含量高于非酯型儿茶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晒青毛茶进行级别分类,并通过统计分析找出重要理化成分。结果表明:PCA和PLS-DA均可以直观地对晒青毛茶级别进行分类,其中能够稳定地分类出3级毛茶,而难以将6级和9级毛茶明显地分类。通过PCA载荷图(Loadings plot)和PLS-DA变量重要性因子(Variable important for the projection,VIP)分布图可得出氨基酸含量为级别分类的重要理化成分,其中赖氨酸(Lys)、脯氨酸(Pro)和苯丙氨酸(Phe)是对级别分类最重要的3种氨基酸组分。  相似文献   

6.
晒青茶与烘青茶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普洱茶原料(晒青茶)的常见四种制作工艺制样与烘青绿茶进行品质比较,通过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晒青茶色泽较烘青绿茶黄且偏暗,香气低,冲泡后叶底绿黄、稍泛灰白,不如烘青茶明亮;香型不同于烘青茶,呈清香或酸甜香,滋味更为醇和,这与晒干样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含量均比烘青绿茶偏低相一致;在晒青茶的制作过程中闷堆工序使儿茶素含量减少、咖啡碱和黄酮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云南晒青绿毛茶的微生物固态发酵及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研究了添加外源优势菌种固态发酵云南晒青绿茶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主要的化学品质成分含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多酚类、儿茶素、茶红素、茶褐素、寡糖和多糖的变化最明显。发酵40天后,多酚类物质下降了约60%,儿茶素类下降了80%,黄酮类下降了55%,茶红素下降了90%,水溶性寡糖下降了65%,水浸出物下降了25%,而茶黄素、水溶性总糖和灰分的变化不大。但茶褐素类物质增加了4.5倍,水溶性多糖也增加了5.7倍。这说明多酚类物质、儿茶素、茶红素、茶褐素类、寡糖及多糖类物质可作为云南普洱茶的特征成分用于品质判定。实验结果还表明,利用优势菌种发酵晒青绿茶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熟普洱茶,其理化成分含量可达到陈年普洱茶的水平。实验结果同时还表明,离开了微生物和湿热作用,晒青绿茶是难以形成普洱茶特有品质风格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2008~2010年8个茶树品种春、夏、秋三季共72个样品的鲜叶生化成分与黑毛茶感官品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浸出物含量、EGCG含量和儿茶素总量与黑毛茶感官品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而粗纤维含量与黑毛茶感官品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在进行共线性诊断的基础上,剔除了EGCG、EGC、GCG三个多重共线性自变量,建立了以感官审评得分为因变量,其余10个生化成分的含量水平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中,标准化回归系数正相关大小顺序依次为儿茶素总量、ECG、水浸出物、总色素,说明这些成分对黑毛茶品质起正效作用,其中儿茶素总量的正效作用最大;负相关绝对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咖啡碱、粗纤维、DL-C、EC、氨基酸总量,说明这些成分对黑毛茶品质起负效作用,其中咖啡碱的负效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9.
云南特有的藤条茶,源于当地茶农在长期生产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留采法,因能促使茶树树干形似藤条而得名。为探究藤条茶留采管理模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选取藤条茶园一芽二叶鲜叶制作晒青茶、红茶、白茶,以现代茶园同类鲜叶制样为对照,结合感官审评和品质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采用藤条茶树鲜叶制成的晒青茶一般具有更高爽的香气和浓醇的滋味,白茶则具有更浓郁的香气及甘和的滋味,而现代茶园红茶一般具有更高甜的香气和甘爽的滋味。藤条茶的儿茶素总量均显著低于现代茶园茶树鲜叶,尤其是藤条白茶中的儿茶素总量为67.11 mg·g-1,显著低于现代茶园白茶(84.19 mg·g-1)。藤条晒青茶中的茶氨酸含量为16.79 mg·g-1,显著高于现代茶园晒青茶(14.69 mg·g-1)。藤条晒青茶和藤条白茶具有更低的酚氨比。在所有茶样中共鉴定出205个初级代谢产物,藤条白茶中积累更丰富的糖类。此外,在所有茶样中检测出127种挥发性物质,醇类和酯类是不同茶样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藤条白茶中挥发物总量显著高于现代茶园白茶;藤条红茶中香叶...  相似文献   

10.
为准确评价临沧市普洱生茶的滋味品质,本试验系统分析比较了临沧市10份普洱生茶的主要滋味成分含量及其Dot值,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滋味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临沧市普洱生茶中与苦涩味相关的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和没食子酸含量依次为21.99%±0.58% ~29.74%±0.84%、3.76%±0.08% ~4....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主要的绿茶生产国,产区分布广。依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以国内25个茶叶试验站所在地区的287个绿茶样为调查材料,对其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5项品质进行感官审评和比较分析,以了解全国1 000 元·kg-1以下大宗绿茶的品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结果可为提高我国大宗绿茶整体品质及工业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不同加工处理对机采秋季绿茶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龚淑英  刘蕾  敖存 《茶叶》2011,37(1):6-10
以秋季机采叶为原料,采用不同加工处理,制作微波固样和毛茶,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探讨不同加工技术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调温调湿摊青处理,以轻摇加重而次数较少者效果为佳;在晒青失水率5%、摊青温度18~20℃、湿度76%~80%、时间14 h、轻摇三次并共计360 s加工条件下,机采秋季绿茶的香气和滋味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3.
云南不同产地晒青茶渥堆过程中茶多酚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通过对云南双江、镇康和景谷三个主产茶区的晒青茶样及其在渥堆过程中不同翻次茶样进行茶多酚含量的测定。其目的是要探明晒青茶在渥堆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其变化原因并初步阐明晒青茶渥堆过程中茶多酚的变化与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三个产地的晒青茶在渥堆过程中茶多酚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下降幅度为40%~60%,含量的减少与渥堆过程中的湿热作用及微生物作用关系密切,但多酚含量的减少对普洱茶独特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香型绿茶生产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昌云 《茶叶》2010,36(2):102-104
为了有效利用夏秋季茶树鲜叶资源,进行了清香型绿茶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开展清香型绿茶工艺生产,可以明显提高夏秋茶产量和品质,降低茶叶生产成本,缓解采制用工紧缺矛盾,提升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散茶轻压、紧压茶手筑和机压的方法进行自然发花,分别制成轻压晒青散茯、手筑晒青茯砖和机压晒青茯砖,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检测,对晒青茶发花前后的感官品质和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话后3种晒青茶的苦涩味和收敛性均明显减弱,滋味向醇和转变,香气由清香变为陈香且具有独特的菌花香,汤色由...  相似文献   

16.
薄纱绿茶是海南白沙县新打造的品牌绿茶,具有“香高味浓”的品质特征。文章研究薄纱绿茶成品茶的感官品质、理化成分和香气成分,全面解析海南薄纱绿茶的品质特点,并探究薄纱绿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薄纱绿茶呈现出醇厚甘爽、清香、带板栗香的品质特征,具有海南绿茶典型地域特色;挥发性组分分析结果表明,4-萜品醇、芳樟醇、α-水芹烯、蒎烯、香叶醇等成分占比高,形成了其“清香、带板栗香”的品质特征。此外,除水浸出物外,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及儿茶素等茶叶品质成分在加工后均略有下降,以上成分经复杂的生化反应后,生成了与茶叶汤色、香气及滋味相关的丰富物质,形成了薄纱绿茶的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白茶香气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丽  蔡良绥  林智  王力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9):1606-1610
香气质量是茶叶品质的主要因子,常用感官审评法评价,但此法带有主观性且很难定量。为探索客观评价白茶香气质量的方法,笔者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12个白茶样的香气成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白茶的香气质量评价模型,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个白茶中W6的香气质量最好,模型检验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相同;同传统感官审评相比,模型评价不同茶叶的香气分数差别较大,更容易区分茶叶香气品质。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模型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可替代感官审评法对白茶香气品质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2种方法对采自5个产地的香牙蕉(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和广东)功能性营养成分与品质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首先对5个产地香牙蕉样品的各营养和感官指标进行相关系数矩阵分析,得到5个产地香牙蕉样品分别在F1风味和矿物质元素指标(甜度、可溶性固形物、总酸、水分、钾、磷、镁、铜)、F2维生素类指标(维生素B6、烟酸、β-胡萝卜素和多糖)、F3外观指标(长度和围径)、F4感官指标(香味、可食率)、F5功能性指标(槲皮素、总抗性淀粉)五大主成分上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8.89%,因此这5个因子能够用作分析香牙蕉品质的主要指标。通过三维散点图和计算综合得分,云南、广东、海南省3地香牙蕉样品总体得分居高,结果表明香牙蕉营养品质较高,而福建省香牙蕉营养品质较低。进一步结合聚类分析的层次聚类和K-均值聚类2种分析方法,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一致,云南省香牙蕉品质最高,其余产地品质分属一类与二类。这可能与各指标差异性分析中的云南省香牙蕉样品在β-胡萝卜素、香蕉多糖和矿物质元素等指标上显著高于其他4个产区(P<0.05)相关。通过以上不同方法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来自五大产区的香牙蕉样品综合营养品质水平,研究结果为我国香牙蕉的品种培育、产地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抑制率和IC50为指标,分析测定了云南省不同地区晒青茶茶汤对PTP1B、SHP-1、SHP-2、HePTP 4个PTPs靶标的抑制效果,以此来比较探讨普洱茶原料的保健功能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的晒青茶茶汤对PTPs靶标的抑制效果差异较大;73-11晒青茶茶汤对PTP1B、SHP-1、SHP-2、HePTP 4个靶标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其抑制率均>92.0%,IC50均<5.5 mg/mL。由此得出,不同普洱茶原料晒青茶茶汤的保健功效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水质对绿茶饮料储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水质调配的绿茶饮料储藏期间汤色、主要生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储藏过程中绿茶饮料汤色亮度下降、汤色加深,儿茶素总量下降,茶多酚、咖啡碱的含量稳定。不同水质对绿茶饮料耐储藏特性的影响差异明显,蒸馏水、纯净水对绿茶饮料汤色、儿茶素、感官品质的影响较软化水、矿泉水与自来水的小。蒸馏水调配的绿茶饮料汤色偏浅,滋味苦涩欠鲜爽,纯净水与软化水比较适合用于茶饮料的生产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