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沙拿利  张晓晖  罗慧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337-10340,10352
对采自江西九江的淡水有核珍珠与无核珍珠进行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结果表明淡水有核珍珠在珠核与珍珠层之间有中空夹层,中空夹层是产生“尾巴珠”的直接原因.结合偏光显微镜下薄片观察与阴极发光镜下特征,淡水有核养殖珍珠的结构可分为4部分:珠核、有机质层、中空夹层和珍珠层,无核珍珠分为中心有机质和珍珠层,在阴极发光镜下珠核不发光,有机质发红色荧光,珍珠层发黄绿色荧光.在扫描屯镜下有核珍珠中文石晶片大小一致,文石层排列紧密,无核珍珠中文石晶片大小有差异,文石层排列疏松,这是导致有核珍珠光泽强于无核珍珠光泽.通过对珠核的SEM观察发现珠核表面参差状断口和不规则层状结构,文石晶片形态和大小均相差悬殊,存在大量空洞和断裂,这是造成有核养殖珍珠在珠核与包裹其上的珍珠层间易于出现中空夹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报导了在三角帆蚌内脏团植入正圆形珠核与蚌体长之间的匹配实验结果。比较了不同规格的蚌体对有核珍珠留核率、成珠率、尾巴珠率、光洁度、光泽度、正圆度及珍珠等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8.00~8.25 mm的珠核而言,植入12.0~12.2 cm的蚌体的内脏团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3.
注射法培育三角帆蚌有核珍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角帆蚌有核珍珠培育方法作了研究。珍珠囊体外培育采用胰蛋白酶对外套膜组织块进行解离,收集细胞悬液于珠核上培养珍珠囊,然后将体外形成的有核珍珠囊再者插核,并将酶解处理后的细胞悬液注射到所插核部位。结果表明,外套膜组织细胞悬液贴核生长正常,并且能够培育出体外珍珠囊;将体外珍珠囊插到母蚌外套膜内,同时注射外套膜组织细胞悬液,经60天养殖后,可以看到在珠核外面已有珍珠层开始沉积。  相似文献   

4.
为得到大颗粒优质的淡水有核珍珠,进行了游离细胞植入法在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内脏团插核育珠的研究。实验采用两种培养基(培养基1、2)进行外套膜外膜细胞的培养,对不同培养时间(2、4、6、12 h)的细胞活力进行检测,同时将处理过的珠核分别置于两组细胞悬液中共培养,6 h后采用内脏团插核手术,对500只三角帆蚌进行插核,并进行为期5个月的淡水有核珍珠生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细胞活力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大,培养到6、12 h时,两种培养基中的细胞活力较2、4 h时均有显著提高(P<0.05),6 h与12 h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细胞在两种培养基中分别培养,在培养2 h时两组间细胞活力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培养4、6、12 h时培养基2组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培养基1组(P<0.05);培养基2组培养的细胞孵育珠核6 h后,贴附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且分布均匀,插核5个月后,形成了包裹完整、具有光泽、沉积0.8 mm珍珠质的大型珍珠,而采用培养基1组培养的外套膜细胞进行珠核孵育而后插核,得到的素珠较多,且没有形成完整珍珠质包被的珍珠。实验表明改进后的培养基有利于三角帆蚌外套膜细...  相似文献   

5.
为得到大颗粒优质的淡水有核珍珠,进行了游离细胞植入法在三角帆蚌(〖WTBX〗Hyriopsis cumingii〖WTBZ〗)内脏团插核育珠的研究。实验采用两种培养基(培养基1、2)进行外套膜外膜细胞的培养,对不同培养时间(2、4、6、12 h)的细胞活力进行检测,同时将处理过的珠核分别置于两组细胞悬液中共培养,6 h后采用内脏团插核手术,对500只三角帆蚌进行插核,并进行为期5个月的淡水有核珍珠生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细胞活力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大,培养到6、12 h时,两种培养基中的细胞活力较2、4 h时均有显著提高(〖WTBX〗P〖WTBZ〗<0.05),6 h与12 h相比差异不显著(〖WTBX〗P〖WTBZ〗>0.05);细胞在两种培养基中分别培养,在培养2 h时两组间细胞活力没有显著差异(〖WTBX〗P〖WTBZ〗>0.05),而在培养4、6、12 h时培养基2组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培养基1组(〖WTBX〗P〖WTBZ〗<0.05);培养基2组培养的细胞孵育珠核6 h后,贴附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且分布均匀,插核5个月后,形成了包裹完整、具有光泽、沉积0.8 mm珍珠质的大型珍珠,而采用培养基1组培养的外套膜细胞进行珠核孵育而后插核,得到的素珠较多,且没有形成完整珍珠质包被的珍珠。实验表明改进后的培养基有利于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培养,从而有利于内脏团有核珍珠的培育,这为进一步开展淡水贝类细胞培养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为大型有核珍珠的培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企鹅珍珠贝是我国培育附壳珍珠和游离珍珠的优良贝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目前,国内外对企鹅珍珠贝的研究多集中在繁育、人工育苗、成贝养殖、附壳珠核和游离珠培育等方面。笔者综述了企鹅珍珠贝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企鹅珍珠贝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淡水贝类包含EF-hand结构域的蛋白质对Ca~(2+)代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加强EF-hand蛋白的研究对培育大型优质珍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三角帆蚌转录组筛选到7个EF-hand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数字基因表达谱(DGE)分析了这7个基因在不同育珠时间两个育珠组织(外套膜和内脏团)中的表达趋势;通过Real-time Q-PCR技术对EF-hand基因进行了表达研究。结果表明,三角帆蚌7个EFhand基因都具有经典保守的EF-hand模块。进化树分析表明,EFCB1和EFCB6进化关系最近,EFCB7和N-EFCB1进化关系较近,EFCBD2和RASEFCB进化关系较近。DGE表达趋势分析表明三角帆蚌EF-hand基因在外套膜和内脏团组织不同育珠时期表达变化趋势差异较大,说明这7个基因在珍珠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可能各不相同。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EF-hand基因在插核后不同时期的外套膜和内脏团育珠部位组织中表达与DGE表达趋势分析基本一致。EFCB1在外套膜插核后20 d表达水平最高(P0.05),EFCB6和EFCB7在内脏团插核后20 d表达水平最高(P0.05),表明这3个基因在珍珠质最初分泌形成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索该类蛋白调控钙代谢及在珍珠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氏珠母贝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述了马氏珠母贝的遗传育种、插核育珠以及珍珠层的结构、成分和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马氏珠母贝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光泽度为衡量珍珠价值上限的指标,为了研究三角帆蚌供片蚌和育珠蚌对有核珍珠光泽度的相对贡献,以白蚌(内壳主体色为白色的三角帆蚌)为材料,以壳长和外壳青色为选择性状,设置不同选择策略,建立8 组三角帆蚌群体,在每组群体随机选出供片组和育珠组,开展组合插核手术。经18个月培育,发现不同育珠组合中,供片蚌和育珠蚌同时来自 Ⅰ 组选择群体的YAA育珠组合所育珍珠光泽度值最大,比YGG、YHH产珍珠光泽度分别提高15.46%、21.51%;不同组供片蚌培育珍珠的光泽度差异显著,供片蚌内壳光泽度与珍珠光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r = 0.717 ~ 0.939 ),建立供片组内壳光泽度和珍珠光泽度回归方程为:y=16.81+0.93x(R^2=0.777),供片蚌生长性状与珍珠光泽度相关性不显著;不同组育珠蚌培育珍珠的光泽度差异显著,但育珠蚌生长性状和内壳光泽度与珍珠光泽度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以上结果说明幼蚌期选育外壳颜色青色的三角帆蚌,达到了提升珍珠光泽度的目标,可作为选育产高光泽度珍珠三角帆蚌的间接性状,供片蚌内壳光泽度与珍珠光泽度显著相关,以其作为目标性状更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珍珠漂白过程中的中和剂、表面活性剂,光照、温度和水质等各种因素对漂白剂pH值变异的影响以及pH值变异对漂珠质量的影响,为改进珍珠漂白工艺和提高漂珠质量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