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究品种对大豆再生体系的影响,试验选取山西省选育的10个大豆品种,对其子叶节再生体系和胚尖再生体系中不定芽诱导率、伸长率、生根率及再生苗成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子叶节再生体系中,晋豆37号与中黄13号的各个参数值较其他品种高,且差异显著;而在胚尖再生体系中,晋豆36号各参数值均较高。同一大豆品种在不同的再生体系中表现也不同。邯豆5号、晋豆19号、晋豆36号在子叶节再生体系中的4个指标值均明显低于在胚尖再生体系中,而中黄13号与晋豆37号在子叶节再生体系中的各项数值均比在胚尖再生体系中高。初步认为,品种与大豆的再生能力有关,其中,邯豆5号、晋豆19号、晋豆36号较适合胚尖再生体系的研究,中黄13号与晋豆37号较适合子叶节再生体系的研究。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进行大豆遗传转化提供较好的受体材料作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优质大豆良种大豆巨人、中黄13与当地种植的通农8号进行春播和夏播比较试验表明:大豆巨人、中黄13春播比当地种植的通农8号分别增产1038kg/hm^2、972kg/hm^2,夏播比当地种植的通农8号分别增产775kg/hm^2、655kg/hm^2;主要农艺性状、生长势及抗性均优于当地种植的通农8号,为品种的更新换代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品种大豆耐盐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玉杰  王宝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462-4464
通过对中黄13号和科丰6号2个大豆品种进行不同浓度的盐处理(01、002、00 mmol/L NaCl)后,测定其干重、脯氨酸、丙二醛、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活力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相关生理指标,通过其生长及生理指标变化,比较2个大豆品种的耐盐性并探讨其耐盐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2个大豆品种幼苗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降低,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均增加,最终导致幼苗干重的下降,但品种间生理指标变化趋势不同,科丰6号较中黄13号变化缓慢,说明前者耐盐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大豆生育期受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的直接调控,生育期性状直接决定大豆品种的适应范围。进行了阜阳地区大豆主栽品种、新选育的品种生育期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当地品种对应的生育期组:冀豆12、中黄13、中豆20、中黄39为Ⅱ期;阜9501、阜豆9765、阜豆9号、菏豆12、临豆10号、山宁16、睢科928、睢科998、徐豆13、徐豆14、徐豆9号、豫豆22、郑92116、中黄37、周豆11、周豆19为Ⅲ期;高丰1号、蒙9793-1、皖宿01-15、徐豆16为Ⅳ期。  相似文献   

5.
《农业科技通讯》2006,(8):59-59
由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著名农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王连铮研究员主持培育的超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种“中黄13”,近日获得韩国品种权,品种权号:KHV060039.8NW。近年来,王连铮研究员从国家需要出发,瞄准国际发展趋势,率领课题组先后培育成功“中黄13”等一系列大豆新品种,为我国大豆生产作出了杰出贡献。“中黄13”2004年在山西襄垣县良种场亩产达312.4kg:2005年在山西襄垣县良种场亩产达305.6kg。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适合安徽省界首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高产、优质、熟期适宜的大豆新品种,2021年以皖北主栽品种中黄13为对照,对新引进的6个夏大豆品种开展种植试验,调查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等,综合比较参试品种的种植表现。结果表明,蒙0990综合性状优,产量较高,为199.66 kg/亩;皖宿061、阜1006、中涡豆1号综合性状良好,产量高于对照中黄13;涡豆9号比对照减产4.36%。  相似文献   

7.
<正>1月中黄13大豆给产业正能量中国农业科学院王连铮主持完成的"广适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中黄13的选育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黄13大豆2012年种植超过1000万亩。中黄13,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给中国发展大豆产业注入正能量。点评:新世纪以来,国产大豆凸显产量低,成本高,特别是含油量低的劣势。廉价转基因大豆乘机进入中国市场。2000年大豆进口1042万吨,2010年达到5480万吨。中国85%的大豆加工和榨油企业的原料逐渐被外资控制。国产大豆最大竞争优势在于非转基因。要改变大豆产业萎缩局面,不仅需要完善市场体系,更要突出产品定位优势,建设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扩大高蛋白大豆加工产  相似文献   

8.
黄淮地区夏播大豆新品系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宜安徽省宿州地区的大豆新品系,对当地大豆生产和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中黄13为对照,对近几年新选育的18个大豆新品系进行比较试验,比较其农艺性状、品质、抗性及产量。【结果】产量最高的是阜郓10174,其次为徐9601-2B、圣豆4号、阜1610、郑1307、郑1427、漯4903、中黄309、圣豆3号、中黄316、邯12-38,比对照品种中黄13分别增产52.67%、50.10%、45.43%、44.83%、38.06%、29.88%、20.73%、20.17%、17.55%、9.98%、6.28%,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邯12-383、郑1307、圣豆3号、徐9601-2B的品质优异,蛋白质脂肪含量总和为63.38%、63.61%、63.61%、63.31%,属于双高品系;邯12-204、中黄316、郑1307、阜郓10174、徐9601-2B 等5个品系对大豆花叶病毒病(SMV)流行株系SC3、SC7抗性较好,均为抗病。【结论】结合产量、品质和抗性结果来看,中黄316、郑1307、阜郓10174、徐9601-2B、圣豆3号适合在宿州地区种植,这些品系可以在本地区作为优良的种质资源进行利用。  相似文献   

9.
玉米应选用浚单7、鲁单981等大棒型高产抗病品种,大豆以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中黄13、徐豆9号为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大豆新品种中黄4号在我市种植的产量表现和特征特性,指出了其栽培技术要点,分析了中黄4号在我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以中黄13号大豆品种为试材,研究了施用根瘤菌对大豆植株主要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根瘤菌处理的大豆根瘤数量和产量均低于不使用根瘤菌处理,这个结果与试验预期相反,可能与大豆品种、根瘤菌使用种类和剂量等有关,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出适合桂北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春大豆新品种,并为该品种的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研究人员于2018年以华春2号作对照,通过区域试验对华春11号、华春7号、桂1016、中黄302、中黄306、桂1602、桂1603、赣豆10号和南春豆31品种的经济产量和农艺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参试大豆品种中有5个品种经济产量高于对照华春2号,其中中黄302、赣豆10号和中黄306增产较明显,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适合在桂北地区种植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1使用品种及间作方式 1.1使用品种 玉米应选用浚单7、鲁单981等大棒型高产抗病品种,大豆以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中黄13、徐豆9号为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10个大豆新品种引种试验,分析各品种的产量及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产量以中黄39为最高,其次是张豆2号、中黄43,分别比对照铁丰8号增产30.30%、20.40%、14.50%。通过综合分析,认为中黄39、张豆2号、中黄43可进一步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不同大豆基因型耐低磷能力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培方法,在低磷(LP)和高磷(HP)水平下,对河北省广泛种植的17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筛选大豆耐低磷基因型,为合理布局大豆种植品种,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中黄15’、‘中黄19’、‘Nf37’与‘中黄10’、‘冀黄13’相比,在根干重、冠干重、根系活性吸收表面积、植株磷含量、分泌性酸性磷酸酶活性等方面差异显著,确定了‘中黄15’、‘中黄19’、‘Nf37’为耐低磷基因型,‘中黄10’和‘冀黄13’为不耐低磷基因型。  相似文献   

16.
为中黄76高产高油大豆新品种在贵州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以2016-2017年贵阳大豆综合试验站统一安排在贵州各生态区的大豆多年多点对比试验结果数据为基础,采用高稳系数法分析引进大豆品种中黄76在贵州的丰产稳产及适应性。结果表明:2016-2017年中黄76在贵州的平均产量为199.57kg/667m~2,比当地主推品种黔豆6号(CK)增产14.27%;其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低于CK、高稳系数高于CK,即中黄76的稳产性优于CK;蛋白质含量为41.23%,脂肪含量22.28%,蛋白质+脂肪总含量为63.50%,表现为高油型优质大豆品种;产量回归系数均小于1,说明其有较强的适应性。中黄76大豆品种在贵州生态区的丰产稳产及适应性均较好,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17.
选取中国大豆品种中黄13、黑豆44和黑豆51的子叶为外植体材料,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K599菌株诱导3个大豆品种产生毛状根,通过β-葡聚糖苷酶(GUS)染色进行转化效率检测。结果表明:在25℃、12h/d黑暗培养条件下,黑豆44上诱导的毛状根数量最多,显著多于中黄13和黑豆51;黑豆44诱导的毛状根转化率最高,显著高于中黄13,但与黑豆51没有显著差异;光照或黑暗培养对中黄13产生毛状根的效率没有显著影响,但黑豆44和黑豆51在黑暗培养条件下子叶产生的毛状根数明显高于光照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毛状根数;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能侵染3个大豆品种的毛状根,其中对黑豆51的侵染效率显著高于黑豆44和中黄13,侵染位点主要位于根系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8.
徐欣  姚刚 《农技服务》2023,(7):12-15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岑巩县积极推广的农业种植模式,可实现一地多收,对推动岑巩县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积极作用。为筛选适宜岑巩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优良大豆品种,对中豆57、中黄76、油春1204、南农47等共14个大豆品种在玉米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生长性状和产量表现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各大豆品种全生育期为141~146 d,差异较小。各品种苗齐而壮,均不裂荚;成熟时,徐豆24叶全部掉落,渝豆2号、渝豆11号叶片不落,其余品种叶片不完全掉落。倒伏程度,中黄76、南农47、黔豆7号为1级,中豆57、冀豆17为2级,渝豆2号为3级,其余品种为0级。各品种白粉病病级均为0级,中豆57、中黄76、油春1204、黔豆12号的花叶病毒病病级为1级,其余品种为0级。产量排名前4位的品种依次为中黄76(159.94 kg/667m2)、中黄78(139.77 kg/667m2)、徐豆24(138.74 kg/667m2)、黔豆10号(133.21 kg/667m2)。综合考虑生长性状及产量表现,中黄76、中黄78、徐豆2...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大田条件下,以引进的12份夏播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夏播大豆品种在喀什地区的适应性及丰产性.[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夏播大豆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指标进行鉴定,筛选出适宜在新疆喀什地区推广的夏播大豆品种.[结果]引进的12份夏播大豆品种生育期均比对照品种早熟,其中新大豆10号和中黄30号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分别增产12.69;和29.18;.[结论]新大豆10号和中黄30号可作为喀什地区夏播大豆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盆栽试验结合DGGE-cloning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M88、GTS40-3-2、ZB及常规非转基因大豆中黄13在成熟期对根际土壤固氮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M88、GTS40-3-2和非转基因大豆中黄13根际土壤固氮细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抗虫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ZB根际土壤固氮细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大豆中黄13,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克隆测序结果表明,4种大豆根际土壤固氮细菌主要隶属于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蓝藻纲和一些未知细菌类。相对于不同大豆品种对固氮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耐草甘膦CP4 epsps基因的导入并没有对根际土壤固氮细菌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