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雌性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行为特征,于2002—2003年在甘肃省兴隆山麝场采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连续记录结合的方法,对雌性马麝在非交配季节及交配季节的行为进行取样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非交配季节,雌麝在交配季节的静卧频次较少,但差异不显著,站立凝视、环境探究、冲突行为和运动,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而摄食、反刍行为极显著减少,亲和行为下降,但差异不显著。此外,在繁殖交配季节,雌麝有蹭尾行为发生。雌麝季节间的行为差异同它们繁殖策略和时间、能量投资的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2.
2013年4~7月,采用事件记录法记录并分析了海昌(青岛)极地动物世界圈养的2只(1♀1♂)北极熊的刻板行为的类型、发生频次(次·h-1)和时间分布.结果表明,圈养北极熊表现约有12种刻板行为,分别是:刻板踱步、甩头、头颈部上下伸缩、前进倒退交替行走、头部转圈、吐舌、吮掌、假咀嚼、自舔、持续张嘴、干呕食物、打呵欠,在刻板行为类型及其时间分配格局中,雌北极熊以持续张嘴最多,占76.70%,而雄北极熊则以打呵欠最多,占22.58%.  相似文献   

3.
4.
5.
在对国内外农田生态保育现状与研究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农田生态保育的新观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农田基础设施与条件建设、农田防污治污体系构建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讨论了该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揭示出相关重要科学问题;提出了“藏粮于田”战略及其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所有事件综合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的卧息等行为型进行了取样记录,比较分析了雌雄个体在非交配季节(8-10月)和交配季节(11月-翌年1月)行为特征和表达模式的性间差异.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正处于产后恢复期和哺乳期,其能量耗损和育幼投资相对增加,警戒性增强,其站立凝视及摄食等行为型的发生持续时间相对雄麝较多,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雄麝为补充麝香分泌期的能量消耗及为繁殖季节作能量储备,相对地展现较多卧息(p〈0.01),而运动较少(p〉0.05).在交配季节,雄麝卧息较少(p〉0.05),而较多地展现冲突行为(p〈0.05),站立凝视、运动和信息标记等行为也表达较多(p〉0.05),雌麝表达较多的环境探究和尾阴探究行为收集环境信息和其他个体的性信息(p〉0.05).作为一种性别特征性的气味标记,雄麝全年均有蹭尾行为的表达.研究发现:雌麝在交配季节也有蹭尾行为表达,但表达模式异于雄麝,持续时间也极显著地少于雄麝(p〈0.01).  相似文献   

7.
由于受饲喂制度、圈养活动场面积及环境异质性等因紊的影响,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有刻板行为发育。每次行为取样持续时间为5 min,表达强度为(2.169±0.933)s(n=54)。食物形态(精料)及饲料的定时定量等导致圈养马麝的摄食动机受挫,直接引起嗜食异物和刻板舔刮等口部刻板行为的表达。圈养环境下的活动限制则直接导致马麝发育及展现狂奔、往返走、立台、跳墙和搭蹄凝视等运动性刻板行为型。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的比较分析表明,兴隆山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表达持续时间在各月间存在差异,但不显著,繁殖季节的刻板行为表达强度显著高于非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8.
不同来源雌性圈养马麝行为格局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焦点取样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繁育中心的雌性野捕马麝及圈养繁殖马麝的行为进行了取样,比较了非交配季节和交配季节2种来源雌麝的行为差异。结果表明:由于圈养环境的影响因子的类型、作用方式及作用强度相同,导致甘肃兴隆山麝场的雌性野捕及圈养繁殖马麝在非交配季节和交配季节的行为格局相似,麝类动物总体行为的刚性较强,可驯化性较差。在交配季节,雌麝的时间分配明显向繁殖活动相关行为倾斜,信息收集行为(环境探究和尾阴探究)的时间显著增加,摄食及反刍时间减少,亲和性下降,冲突增多。此外,雌麝在交配季节有蹭尾行为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圈养黄麂春季行为及活动规律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年3~4月在昆明对圈养黄麂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了12d的观察,所得11834个数据表明:其时间分配从卧地休息、站立、取食、运动、社群行为、其它活动、繁殖依次减少,其中卧地休息占总观察时间的51.55%,而繁殖行为仅占0.9%。在运动和繁殖行为的时间分配上雄性明显高于雌性。日活动节律中,于7:00~8:00和17:00~20:00点出现活动高峰,对饲料选择更偏好青绿饲料,同时还观察到母幼关系混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圈养条件下岩羊冬季昼间的行为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3年 12月在西宁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 9只岩羊的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冬季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卧息(38. 65±9. 84)%、取食(35. 27±8. 72)%、运动(23. 55±5. 36)%、反刍(17. 47±4. 07)%、其它 (2. 77±0. 30)% (包括饮水、排便、修饰、嗅闻、站立和发声等)。冬季,岩羊在一天内的卧息有 3个高峰期(8: 00~9: 00、12: 00~15: 00和 17: 00~18: 00);取食有 2个高峰期(9: 00~12: 00和 15: 00~18: 00)。上述 2种行为在一天中是交替出现的。运动在 8: 00~10: 00和 15: 00~18: 00时发生较多。反刍有 2个高峰期(11: 00~14: 00和 17: 00~18: 00)。岩羊的取食和反刍具有相似的规律,但反刍高峰的出现时间较取食延迟了 1h左右。其它行为在一天中发生的较为随机。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对岩羊冬季昼间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不显著(P>0. 05)。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穿山甲饲养繁殖科研基地人工饲养的两只成年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于2015年2月3日成功交配,并于2015年4月8日顺利产下一只健康的幼崽。目前两只成体穿山甲与幼崽健康状况都比较良好,且通过体重等指标的测量表明胎儿正健康成长。这是全世界第一例人工饲养马来穿山甲成功繁殖出健康幼崽的报道。证明马来穿山甲在恰当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繁殖;且为其他几种穿山甲的人工饲养繁殖提供宝贵的借鉴资料;为穿山甲的野生种群数量的增长、恢复和物种保护提供有效的途径;确定了马来穿山甲的繁殖参数。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介绍台湾推动资源化产业的相关策略与辅助措施、管理制度、市场运作机制、产业现况与再利用技术等.以期建立双边资源化市场流通机制,使废弃物资源得以有效再利用,维护生态与环境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加强湿地保护,扩大湿地面积,提升湿地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生态需求的迫切需要.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分析,我国在生态伦理道德、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行为、生态责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保护湿地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增强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自律行为;二是加快建立湿地生态文明制度,强化湿地保护的制度安排;三是加强湿地保护的科学研究,提升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四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湿地保护事业共同发展;五是加强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提升湿地保护的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15.
青岛市水土保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生态安全评价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指导下,以青岛市为研究区,从水土保持角度,综合运用熵权法和GIS的先进技术,进行了青岛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研究表明,青岛市的生态安全表征状态以一般为主,生态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岛市生态安全的发展模式,为青岛市控制水土流失、建设良好生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毛竹等森林类型水文·水保生态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 5年定位研究 ,发现毛竹林水保能力较强 ,其月均地表径流量 0 .0 982m3 ,是杉木林的 77% ,马尾松林的 35% ;输沙量0 .1 831kg,是杉木的 42 .8% ,马尾松的 2 3 .6% ;影响地表径流量的主要因子是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毛竹林平均林冠截留率为32 .58% ,树干茎流率为 5.91 % ;杉木林平均林冠截留率为 40 .7% ,树干茎流率为 1 .1 % ;马尾松林平均林冠截留率为 2 1 .9% ,树干茎流率为 2 .2 % ;影响截留量、茎流量的主要因子是降雨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采自茅台酒生态功能保护区的70号蕨类植物标本进行鉴定,发现该区域有蕨类植物17科、21属、34种(含亚种、变种)。进一步对其进行区系地理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蕨类植物中东亚成分占优势、比例为38.21%,热带亚洲分布成分次之、比例为20.59%,温带分布成分和中国特有种均占11.76%。从总体上来说,该区蕨类植物是温带性质的。  相似文献   

18.
Between June 2005 and February 2006, focal sampling and all occurrence behavior recording were used to quantify the behavioral patterns of captive female alpine musk deer (Moschus sifanicus) at Xinglongshan Musk Deer Farm, Gansu Province, China. Copulation success was used to differentiate individuals into two groups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behavioral comparisons, throughout both mating (rut) and non mating seas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ehavior patterns of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females; however, the reproductive season played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 Pooling results across reproductive seasons, successfully copulating female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ies of vigilance and lower frequency of feeding behavior as compared with unsuccessfully copulating females. In the non-mating season, unsuccessfully copulating females had higher frequency of self-directed behavior, environment sniffing, and were less aggressive than successful copulating females. Furthermore, females who were successful at copulating also demonstrated tail-pasting behavior; however, this only occurred during the rut seas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improve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musk deer farms through increasing mating success and reducing maintenance costs. Furthermore, variation in behavior may also be used as a predictor of copulation success and reproductive potential, whereby females can be grouped and separated according to their reproductive history and past reproduction success.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人工草地的生态经济效益及国内不同区域主要人工草地牧草类型,并结合最新科研实验成果,初步拟定了人工草地高效益建植管理模式,论述了模式各阶段生态和经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