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维生素C(Vitamin C)是柞树叶添加营养剂和柞蚕人工饲料中的重要成分,本文通过添食和注射两种方式,研究维生素C对柞蚕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维生素C能提高柞蚕抗性,但剂量太高会引起代谢紊乱;添食时间在4龄起蚕较为适宜,最佳剂量均为每克体重0.2mg;注射比添食效果更直接,注射后6~12h是促进维生素C代谢的主要时间段,最佳剂量为每克体重0.02mg。  相似文献   

2.
柞蚕微孢子虫生命力及抵抗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桂梅  丁杰 《北方蚕业》2002,23(4):31-32
柞蚕微孢子虫是(Nosema Peryi)是柞蚕微粒子病的主要病原,其各发育阶段以孢子生活力较强.将被其寄生的柞蚕各个变态、脱离物、排泄物及提纯的孢子放置不同环境中,经过不同时间进行提生测,同时测定不同剂量孢子对日光及各处理因子的抵抗力.试验表明:新鲜寄生提纯的孢子对蚕的传染力较强,但衰减快;以蛹中孢子存活时间最长,黑暗处经16个月才全部失去传染力,而其它带毒物中孢子经半年基本全部衰减;明亮处孢子比暗处衰减快;孢子在日光直射下8h完全失去活性;对干热抵抗力比湿热强;对化学药剂浓度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抗大、9906、辽蚕582和辽蚕988柞蚕品种5龄幼虫不同生长期体内主要营养成分及相关酶活性变化,测定并比较了4个柞蚕品种5龄幼虫生长第2天、第7天、第14天和营茧第3天体内总蛋白、糖原、海藻糖及溶菌酶、脂肪酶、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含量及活性。结果表明,柞蚕5龄幼虫体内均含有总蛋白、糖原、海藻糖及溶菌酶、脂肪酶、抗氧化酶等生物活性物质,同一品种各生长期体内总蛋白、糖原、海藻糖及溶菌酶、脂肪酶等生物活性物质差异显著,并且4个柞蚕品种5龄幼虫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水平较高。研究结果为柞蚕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柞蚕精子质量对虫体生命力的影响,以5个二化性品种柞蚕为试材,测定交配期精子质量,并在卵期、幼虫期、成虫期3个变态阶段,对柞蚕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柞蚕有核精子受精能力和无核精子活动能力在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有核精子受精能力与卵期耐高温胁迫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与低龄幼虫对ApNPV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无核精子活动能力与成虫耐高温胁迫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柞蚕精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卵期和幼虫期生命力,且成虫期生命力强的雄蛾产生的精子质量也相对较高。研究结果可为选育强健型柞蚕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柞蚕壮蚕期体内物质代谢对滞育生理的影响,研究了不同蚕季的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中蛋白质和糖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春、秋期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中总糖、海藻糖和蛋白质含量均随着生长发育而增加,总糖和海藻糖在5龄末期稍有下降;秋期柞蚕血淋巴中的总糖含量略高于春期柞蚕,海藻糖含量二者大致相似,而蛋白质含量却高于春期柞蚕,并且显示出特征蛋白质谱带。推测秋蚕期柞蚕体内物质的变化与发生滞育有关。  相似文献   

6.
柞蚕败血病在室内养蚕试验中时常发生,尤其是赛氏杆菌感染致死蚕(蛾)呈现鲜艳的玫瑰红色而容易辨别。通过试验表明:赛氏杆菌在柞蚕幼虫之间主要是通过体表抓伤传染,在蛾体也是以体壁创伤的方式感病较重。  相似文献   

7.
高温干旱天气对柞蚕幼虫体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蚕业》2018,(4):40-41
文章列举了高温干旱天气条件下引起的柞蚕幼虫体态的4种变化,分析了高温干旱天气条件下柞蚕幼虫体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得出了蚕体内酶系发生钝化是引起蚕体器质性改变的结论,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人工饲料对柞蚕幼虫肠道菌群组成、多样性特征及菌群功能的影响,收集从收蚁开始分别饲育柞树叶和人工饲料至2龄时期的柞蚕肠道样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进行分析,并采用Tax4Fun软件预测菌群潜在功能。结果发现,不同饲育组柞蚕幼虫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人工饲料组柞蚕幼虫肠道菌群多样性低于柞树叶组。肠道菌群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人工饲料组肠道菌群中翻译、复制和修复、能量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等功能基因丰度显著升高,在碳水化合物代谢、膜运输等功能基因丰度显著降低。结果表明人工饲料显著改变了柞蚕肠道的菌群结构组成,并影响其代谢功能,这些变化可能与柞蚕幼虫生长缓慢、体质量减轻有关。  相似文献   

9.
以柞蚕3龄幼虫为材料,在人工控制的高浓度CO2环境中进行饲养试验,调查幼虫的摄食量、生命力及血淋巴保护酶和中肠蛋白酶活力的变化,探讨高浓度CO2饲养环境对柞蚕幼虫生长发育及保护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柞蚕3龄幼虫在高浓度CO2(5 000μL/L)条件下饲养,随饲养时间延长其摄食量与对照组相比呈减少趋势,死亡率呈升高趋势,摄食量在处理72 h后低于对照0.2 g/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幼虫血淋巴中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都低于对照组,其中CAT在处理24 h后与对照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处理72、96 h后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SOD在处理144 h后与对照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幼虫中肠中的总蛋白酶、强碱性类胰蛋白酶、弱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都低于对照组,但没有显著性差异,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在处理24 h后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结果显示高浓度CO2饲养环境对柞蚕幼虫的生长发育及保护酶和蛋白酶活性均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柞蚕幼虫被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 NPV)侵染后,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有利于了解Ap NPV对柞蚕的致病机制。测定柞蚕4龄幼虫被Ap NPV侵染后血淋巴中几种保护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柞蚕幼虫被Ap NPV侵染后,其血淋巴中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升高,分别在接种后第4和第3天达到最大值0.11 U/(m L·min)、573.97 U/(m L·min),之后又逐渐下降;血淋巴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表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接种后第5天达到峰值378.44 U/(m L·min)。在柞蚕对Ap NPV侵染的免疫防御过程中,POD、SOD是首先作出应答反应的保护酶,CAT是在前二者之后起作用的保护酶,并且试验组柞蚕幼虫血淋巴中的POD活性始终高于发育同期的对照组幼虫,故推测POD是起主要作用的保护酶。  相似文献   

11.
茚虫威对柞蚕幼虫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测试农药茚虫威对3龄柞蚕幼虫的毒性、熏蒸毒性以及残毒期。结果表明:茚虫威处理3龄柞蚕幼虫的LC50为0.465 mg/L,对3龄柞蚕幼虫无熏蒸作用,对3龄及3龄以上柞蚕幼虫的安全间隔期至少30 d以上,柞园内应禁止使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柞蚕肠道致病菌、灭活的柞蚕病毒和微粒子孢子以及柞蚕自身物质诱导柞蚕蛹产生抗菌物质的试验.并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K-12D31)的诱导活性进行了比较;应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上述诱导源诱导产生的抗菌物质进行了鉴定和比较,初步表明:1.柞蚕致病菌、灭活的柞蚕病毒和微粒子孢子以及柞蚕自身物质均能诱导柞蚕滞育蛹产生抗菌物质,但其活性差异显著,2.上述诱导源诱导柞蚕蛹产生抗菌物质不同组份的相对量和活性在体内持续的时间有明显差异,3.同一诱导源诱导柞蚕蛹产生抗菌物质的不同组份不是同时产生的.也不是同时消失的.  相似文献   

13.
以6个现行家蚕原种为材料,探讨了5龄期添食“蚕用营养饲料”的效果。结果表明,原蚕添食营养饲料对发育经过无影响,虫蛹生命率比对照区有所提高,全茧量和茧层量略有降低,对造卵数、产卵数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异,日系品种优于中系品种,残留卵率均比对照区显著降低,对蚕种质量无影响,5龄食下量显著减少,叶卵转化率平均比空白对照提高16.9%,比清水对照提高9.0%,单位面积桑园的制种量可提高15%左右。  相似文献   

14.
以柞蚕5龄幼虫为材料添食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Np),通过测定与分析不同性别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和组成变化的差异,为探究柞蚕对柞蚕微孢子虫感染的免疫应答提供依据。感染柞蚕微孢子虫的不同性别柞蚕5龄幼虫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随蚕体发育进程出现不同的变化: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分别在添食Np后24 h与48 h,血淋巴蛋白质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且持续至添食后96 h,其中雌性个体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又极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0.01);在添食Np后120 h,雌、雄个体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DS-PAGE分析表明,添食Np后的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组成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均显示出20条分子质量在20.1~97.2 kD的蛋白条带,其中雌、雄个体在添食后96 h,大小约44 kD的蛋白条带明显加深,大小约28 kD的蛋白条带雌性个体在添食后144 h、雄性个体在添食后120 h明显加深,且雄性个体在添食后120~168 h大小约42 kD的蛋白条带明显加深,但在添食后192 h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说明Np侵染后,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的含量及组成均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雌雄个体间的变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柞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部分生命力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是危害柞蚕的主要病原。以柞蚕部分现行品种、杂交种及引进品种为材料,研究柞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部分生命力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稚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普通孵化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而与5龄壮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及自然发病率无显著相关关系;5龄壮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5龄壮蚕感染ApNPV后的虫蛹统一生命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研究结果表明,柞蚕品种的抗ApNPV病毒性能应依据稚蚕期和5龄壮蚕期2个发育阶段对病毒感染的抵抗性进行综合鉴定。  相似文献   

16.
2015年春,进行了五龄期不同给桑量对贵蚕9号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贵蚕9号五龄期给桑鲜叶重在483.75~586.2kg范围内,龄期经过较短,食下量、食下率、消化率较高,茧质优,张种产茧量为40.20~40.62kg。  相似文献   

17.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是一种解毒酶。为明确柞蚕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heta(GSTT)在柞蚕丝素蛋白准备和合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克隆了柞蚕GSTT基因,并分析其在5龄幼虫丝腺中的表达规律。根据家蚕GSTT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获得了柞蚕GSTT基因的cDNA序列(651 bp,编码216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EU541490)。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家蚕GSTT的同源性为89%。利用柞蚕18S核糖体蛋白基因作为内参,对柞蚕GSTT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柞蚕GSTT的mRNA表达量在5龄第4天达到最高,后期逐渐下降。研究表明,在柞蚕丝素蛋白合成的5龄期,GSTT表达量大量提高,推测其主要功能为帮助柞蚕排除体内过多的氨基酸,以达到排毒目的。  相似文献   

18.
柞蚕部分品种及杂交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宋宪军  聂磊  张涛  秦启联  秦利 《蚕业科学》2004,30(4):428-431
对柞蚕生产上的部分品种及杂交种进行RAPD分析表明 :供试的柞蚕品种未按体色系统聚类 ,而是按品种的来源聚类 ,胶蓝、烟 6、青黄、方山黄 1号、789聚为一类 ,青 6号、选大 1号、沈黄 1号聚为一类 ;来源相同、体色相同的品种间遗传距离小 ,亲缘关系较近。柞蚕亲本及杂交种F1代的RAPD标记为显性标记 ,通过筛选特定的随机引物 ,应用于柞蚕杂种优势的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索科线虫能够寄生柞蚕 ,给柞蚕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昆虫寄生线虫也广泛寄生农林害虫 ,因而作为一种新兴生物杀虫剂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柞蚕寄生线虫的研究概况 ,系统阐述了线虫对其他昆虫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进展 ,并就索科线虫对柞蚕生理生化的影响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