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行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结果表明: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相对于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和清水对照,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50、75 g.ai/hm2时防效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对葡萄白腐病、炭疽病、灰霉病的综合防治效果,2017—2018年于山东烟台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125.0~187.5 mg/kg对葡萄白腐病防效在91.97%以上,对炭疽病在87.34%以上,其125.0~250.0 mg/kg对葡萄灰霉病防效在86%以上.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是兼防葡萄白腐病、炭疽病、灰霉病3种果实病害的高效药剂.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500 g·L~(-1)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悬浮剂(SC)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0g·L~(-1)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对黄瓜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150.0,187.5,225 g·hm~(-2)在3次药后7 d的防效分别达80.40%,81.70%,83.11%。500 g·L~(-1)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防治黄瓜灰霉病效果较好,是防治黄瓜灰霉病的一种较好的复配杀菌剂。  相似文献   

4.
用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38%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400 g·L-1嘧霉胺悬浮剂和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等5种杀菌剂对浙贝母灰霉病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氟菌·肟菌酯、唑醚·氟酰胺2种杀菌剂对浙贝母灰霉病的防效良好,建议在缙云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嘧霉胺对黄瓜灰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0%嘧霉胺悬浮剂对河南地区黄瓜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评价其对黄瓜灰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40%嘧霉胺悬浮剂对黄瓜灰霉病菌的EC50为0.58μg/m L;当田间喷药量分别为4.17、6.25 g/hm2时,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均可达到78%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氟酰羟·咯菌腈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啶菌噁唑、嘧环·咯菌腈、唑醚·氟酰胺为对照药剂,开展田间试验。灰霉病始发期,4种杀菌剂各按一定浓度喷施,隔7 d二次防治。结果表明,400 g·L-1氟酰羟·咯菌腈悬浮剂对草莓灰霉病防治效果佳,随浓度降低,防治效果下降,差异显著,建议田间施用浓度为750倍~1 000倍;25%啶菌噁唑悬浮剂750倍防治效果与400 g·L-1氟酰羟·咯菌腈悬浮剂1 000倍相近,差异不显著;62%嘧环·咯菌腈悬浮剂与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防治效果较差。因此,可用400 g·L-1氟酰羟·咯菌腈悬浮剂,与25%啶菌噁唑悬浮剂轮换防治草莓灰霉病,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能有效控制芋“烂芋皮”的药剂,在2016、2017年药剂试验的基础上,2018年选择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60 g·L-1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8%阿维菌素乳油和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4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防治效果最佳;1.8%阿维菌素乳油次之;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有一定防治效果;60 g·L-1乙基多杀菌素防效最差。同时又对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不同施药时间、不同药量进行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只需在种植或培土时浇施1次0.02~0.03 mL·株-1的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即可达到满意的防治效果,防效可达95%以上,每株浇水量为150 mL。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浇施3次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出氟吡菌酰胺与百菌清混配对灰葡萄孢菌的增效组合。[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氟吡菌酰胺与百菌清混配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的联合毒力,并采用孢子萌发法和田间药效试验对优选出的配比进行验证。[结果]氟吡菌酰胺与百菌清以有效成分质量比10∶40、8∶42、6∶44、5.5∶44.5、5∶45、4∶46和3∶47混配抑菌菌丝生长的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增效作用。混配药剂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随百菌清含量增加而增强。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与720 g/L百菌清悬浮剂按照有效成分质量比8∶42桶混在900~1 500 mg/L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41.7%氟吡菌酰胺SC(400 mg/L)相当,略优于43%氟菌·肟菌酯SC(400 mg/L),显著优于720 g/L百菌清SC(1 260 mg/L)和50%异菌脲WP(1 000 mg/L)。[结论]氟吡菌酰胺与百菌清按有效成分质量比8∶42混配可以有效防控番茄灰霉病,推荐剂量为900~1 500 mg/L。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探索5种药剂对浙贝母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00 g·L-1异菌脲悬浮剂、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第3次药后20 d防效都超过70%,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天津农业科学》2015,(8):144-146
为明确500 g·L-1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对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0 g·L-1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对黄瓜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25,50,75 g(a.i.)·hm-2在两次药后10 d的防效分别为90.04%,91.12%和93.30%,在两次药后21 d的防效分别为83.47%,85.64%和87.75%,500 g·L-1氟吡菌酰胺·戊唑醇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好,持效期长,是防治黄瓜白粉病的一种较好的复配杀菌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防治栝楼根结线虫病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方法]采集、鉴定并室内繁殖安徽省潜山市供试田中栝楼根结线虫;在室内接种试验和大田试验条件下,评价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对栝楼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安徽省潜山市供试田块栝楼根结线虫病病原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分别在栝楼出苗后第10和70天,使用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80~100μL/株,对水1 000 mL后灌根,田间栝楼根部病情指数分别降低79.3%和91.4%。[结论]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灌根可以有效防治栝楼根结线虫病。  相似文献   

12.
开展了5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的防效较好,2次调查显示防效均显著高于其他杀菌剂防效,且对草莓安全无害。在草莓灰霉病发生初期使用,间隔7 d施药1次,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高苇  杨利娟  张春祥  王勇 《安徽农业科学》2020,(24):142-143+187
明确天津地区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噻唑吡乙酮的敏感性及田间防效,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噻唑吡乙酮的敏感性,并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4株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噻唑吡乙酮存在敏感性差异,EC50值为0.002 6~0.071 3μg/mL。田间试验表明,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防效均在85%以上。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噻唑吡乙酮具有较高敏感性,田间防效高,推荐使用有效剂量19.50~30.00 g/hm2。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新型杀线剂氟吡菌酰胺对烟草根结线虫病的防效及对烟株生长的影响,2019年研究组在黔西县林泉镇清塘村进行了田间试验,通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以及农艺性状等指标综合评价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不同用量对烟草根结线虫病的防效及烟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0.05~0.07 mL/株,兑水50...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新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组合,于2023年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验证40%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悬浮剂、325克/升丙硫菌唑·肟菌酯悬浮剂、40%丙硫菌唑·氟吡菌酰胺悬浮剂、40%丙硫菌唑·氟嘧菌酯悬浮剂、40%氟吡菌酰胺·戊唑醇悬浮剂与单剂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0%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悬浮剂等5个组合药剂,相对于传统的单剂对小麦赤霉病有着较好的防效且药效期长,对小麦的产量结构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是适宜广泛应用与推广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优选药剂。  相似文献   

16.
为更加有效防治黄瓜靶斑病,开展42.8%氟菌·肟菌脂悬浮剂等防治黄瓜靶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2.8%氟菌·肟菌脂悬浮剂对黄瓜靶斑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且对黄瓜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建议在生产实践中使用42.8%氟菌·肟菌脂悬浮剂250 mL/hm2防治黄瓜靶斑病。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有效药剂,通过田间试验,明确12%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喷雾法于2016-2017年在山东省海阳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2%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0d,有效成分用量75、100和125g·hm~(-2)处理防效为80.73%~95.40%,3次药后20d,防效仍达81.74%~93.34%,持效期较长,显著优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用量100g·hm~(-2))防效66.84%~71.72%,优于或相当于300g·L~(-1)氟唑菌酰胺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80g·hm~(-2))防效78.82%~87.66%。12%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悬浮剂是一种防治黄瓜白粉较为理想的药剂,建议在黄瓜白粉发生前或初期,推荐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用量75~125g·hm~(-2)。  相似文献   

1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 种化学药剂对辣椒疫病菌的毒力,其中烯酰吗啉(EC50=0.48 滋g/mL)和氟 吡菌胺(EC50=0.32 滋g/mL)的毒力最强。共毒系数测定结果表明,百菌清颐氟吡菌胺为1颐9 和烯酰吗啉颐氟吡菌胺为2颐8 时,表现出增效作用,分别配制成20%百窑氟悬浮剂和20%烯窑氟悬浮剂。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10 d,20%烯窑氟 悬浮剂2 000 倍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在96%以上;20%百窑氟悬浮剂1 000 倍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为75%左右。 20%烯窑氟悬浮剂2 000 倍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50%烯酰吗啉可溶性粉剂1 000 倍液的防治效果相 当,显著高于68.75%银法利悬浮剂1 000 倍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蔬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明确药剂对不同发育阶段菌核病菌的毒力效应以及氟吡菌酰胺防治蔬菜菌核病的作用方式和田间应用效果,以指导氟吡菌酰胺的科学使用。【方法】从山东省昌乐、寿光、青州、临朐和泰安等地的蔬菜产区采集173株来自黄瓜、番茄、茄子、西葫芦、芸豆、辣椒等6种作物上的田间菌核病发病组织,室内分离纯化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测定氟吡菌酰胺对病菌菌核产量、菌核形态和菌核菌丝型萌发的影响;采用离体茄子叶片接种试验确定氟吡菌酰胺防治菌核病的作用方式;最后通过两年田间药效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实际应用效果。【结果】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且对来自不同作物的173株菌核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差异不大,分布在0.02-0.30 μg·mL-1,表明这些菌株可被用来分析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水平。EC50频率分布图呈单峰偏正态曲线分布,变异系数较小,表明该地区的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均表现敏感。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核产量、菌核形态以及菌核菌丝型萌发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在氟吡菌酰胺1.6 μg·mL-1处理浓度下,该药剂对3株来自不同作物的菌核病菌表现出相同的抑制趋势,其菌核的数量和干重均明显降低,形态明显变小,表明该药剂能够有效地减少菌核病菌的初侵染源数量,并降低其侵染活性;而经过连续3 d的观察,5 μg·mL-1氟吡菌酰胺对3株病菌的菌核菌丝型萌发的抑制率均在95%以上,表明该药剂有能力抑制菌核病菌的这一侵染方式,从而保护作物茎基部免受菌丝侵染。离体叶片接种防治试验表明,氟吡菌酰胺具有保护作用与治疗作用,40 μg·mL-1的保护效果为100.00%,治疗效果为88.81%,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和菌核净的防治效果,但该药剂对菌核病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治疗作用,表明该药剂在田间使用时应在病害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从而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2016和2017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中,氟吡菌酰胺200 g a.i./hm2处理对茄子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30%和87.60%,显著高于氟吡菌酰胺其他施用剂量以及对照药剂菌核净600 g a.i./hm2、多菌灵1 150 g a.i./hm2的防治效果。【结论】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及萌发均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且在田间能够有效地控制菌核病发生,因此该药剂是防治菌核病的高效药剂,可作为现有防治药剂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对番茄叶霉病、晚疫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复配型杀菌剂,评价该药剂对番茄生长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喷雾法,探讨几种复配型杀菌剂对番茄叶霉病、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和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2次药后14 d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效最好,分别为83.81%、84.62%;其次是12%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SC和50%克菌丹WP,防效相当,分别为77.23%、77.62%。2次药后14 d对番茄晚疫病防效最好的是12%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SC,防效为92.8%,其次是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和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防效较低的是50%克菌丹WP。[结论]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和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复配型杀菌剂对番茄叶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2%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SC复配型杀菌剂对番茄晚疫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建议在叶霉病和晚疫病发病初期轮换交替使用,对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