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6,(5):859-863
选取妊娠第45天民猪母猪12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组(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1%L-精氨酸。采取初生仔猪小肠,制作切片,进行小肠形态学观察,并测定小肠IL-2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试验组初生仔猪十二指肠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和微绒毛长度均有升高的趋势,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显著升高,隐窝深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空肠绒毛宽度以及微绒毛长度均有升高趋势,而绒毛高度、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和隐窝深度较对照组分别显著升高22.89%、64.15%和降低37.12%(P0.05)。回肠绒毛宽度以及微绒毛长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绒毛高度、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及隐窝深度较对照组分别极显著增加34.38%、86.75%及降低40.63%(P0.01);试验组初生仔猪十二指肠IL-2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空肠IL-2基因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而回肠该基因表达量呈现升高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妊娠母猪饲粮中添加精氨酸能够有效提高初生仔猪的肠道免疫力及促进肠道发育。  相似文献   

2.
《畜牧与兽医》2016,(4):70-75
通过口服血浆蛋白粉以及表达和传递表皮生长因子(EGF)的乳酸球菌(EGF-LL),以检验在断奶关键期重组猪EGF促进小肠黏膜细胞增殖活性、改善胃肠道形态、降低肠绒毛萎缩的可行性,探讨EGF-LL替代血浆蛋白粉的可能性。选取21日龄体重相近的仔猪108头分4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头,4个处理组按2×2分组设计,即高质量饲料+EGF-LL组(HE)、高质量饲料组(HM)、低质量饲料+EGFLL组(LE)和低质量饲料组(LM),以组织学方法测试各组小肠绒毛和隐窝长度以及绒毛和隐窝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含量。结果:前3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均显著高于LM组(P0.05),单独添加血浆蛋白粉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小肠隐窝深度的影响,则是添加EGF-LL较不添加的深度显著变小(P0.05),单独添加血浆蛋白粉对其影响不大。添加EGF-LL使得小肠隐窝PCNA含量显著增加,却使得小肠绒毛上皮PCNA含量显著下降。单独添加血浆蛋白粉显著促进小肠隐窝PCNA含量,但对于小肠绒毛上皮PCNA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本试验结果表明,以乳酸球菌为载体向早期断奶仔猪胃肠道传递EGF,可以促进早期断奶仔猪小肠绒毛的发育和上皮细胞的分化,增强小肠上皮干细胞的分裂增殖能力,血浆蛋白粉也有上述作用,饲料添加EGF-LL可以替代血浆蛋白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断奶腹泻仔猪小肠病变,以期为临床防治断奶仔猪腹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断奶腹泻仔猪及健康仔猪各4头,处死后观察小肠病变及通过显微测微尺测定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结果:(1)腹泻仔猪小肠发生广泛充血、出血,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2)腹泻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小肠绒毛出血率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3)腹泻仔猪空肠绒毛高度均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极显著小于健康组(P<0.01).结论:断奶仔猪腹泻造成小肠严重的病变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小麦低聚肽对肉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小肠形态的影响。试验选取30只体重[(35.58±3.18)kg]相近的4月龄小尾寒羊公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0.3%小麦低聚肽,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试验组第16~30 d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干物质、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低聚肽可通过改变小尾寒羊小肠的形态、提高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进而提高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将刚出生的仔鼠根据不同处理方法分为4组,1个对照组与3个试验组,对照组不做处理,正常饲养;其余3个试验组每天分别灌注0.9%生理盐水、20 mg/kg板蓝根多糖、40 mg/kg板蓝根多糖。在仔鼠7、14、21、28日龄时分别取样,应用大体解剖技术、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方法,通过Moticom成像系统测量不同组别少乳仔鼠空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并计算V/C值,研究灌注不同浓度的板蓝根多糖对仔鼠肠道形态学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0~21日龄时,中浓度(20 mg/kg)板蓝根多糖能显著增加空肠绒毛长度,降低隐窝深度,增大V/C值;21~28日龄时,高浓度(40 mg/kg)板蓝根多糖能显著增加仔鼠空肠绒毛长度,降低隐窝深度,增大V/C值。对照组和0.9%生理盐水灌注组空肠的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变化不大,V/C值也无明显增大。说明一定剂量的板蓝根多糖能促进仔鼠空肠发育,增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使其空肠绒毛长度显著性增长,隐窝深度降低,V/C值增大,且板蓝根多糖对少乳仔鼠小肠形态发育的促进作用随其日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评估补充中链甘油三酯对仔猪断奶前生长性能、绒毛形态及血浆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将300头新生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对照组进行哺乳(不补充中链甘油三酯)、处理1组哺乳的同时补充中链甘油三酯、处理2组仅补充中链甘油三酯(不哺乳)。结果 :仔猪出生后第6和8天,处理1组仔猪体重较对照组和处理2组仔猪分别提高7.02%、14.10%和9.23%、12.55%(P 0.05)。仔猪出生后1~6 d处理1组较对照组和处理2组日增重分别提高40.58%和29.33%(P 0.05),而仔猪出生后1~8 d,处理1组日增重较对照组显著提高34.34%(P 0.05)。与对照组相比,补充中链甘油三酯产品的处理组仔猪血浆中链脂肪酸浓度显著升高(P 0.05)。处理1组仔猪出生后6 h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而处理1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仔猪出生后6和8 d,处理1组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处理组仔猪出生后8 d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但处理组仔猪出生6和8 d后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仔猪出生后6 d,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回肠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 0.05)。结论 :断奶前补充中链甘油三酯可提高仔猪生长性能,提高仔猪以血浆中中链脂肪酸浓度,改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  相似文献   

7.
文章旨在评估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小肠绒毛形态及盲肠微生物数量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影响。试验选择21?d断奶平均体重为(6.14±0.05)kg的仔猪600头,随机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组日粮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和0.2%蛋氨酸羟基类似物,试验从断奶当天开展到断奶后28?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处理1和2组仔猪的末重分别显著提高4.97%和3.20%(P<0.05),处理1组仔猪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显著提高9.31%(P<0.05)。对照组仔猪料重比较处理组分别显著提高5.33%和4.14%(P<0.05)。处理1组仔猪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处理2组(P<0.05),但对照组空肠隐窝深度较处理2组显著提高12.54%(P<0.05),处理1组仔猪空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较对照组显著显著提高19.31%(P<0.05)。处理1组仔猪回肠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处理2组(P<0.05),而处理2组仔猪回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处理1组(P<0.05)。处理1组盲肠乳酸杆菌数量、戊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处理2组(P<0.05),而对照组盲肠短链脂肪酸浓度和乙酸浓度显著低于处理组(P<0.05)。结论:日粮添加0.1%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可以提高断奶后28?d仔猪的生长性能,改善空肠和回肠绒毛形态。 [关键词]蛋氨酸羟基类似物|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小肠形态  相似文献   

8.
旨在研究表达表皮生长因子(EGF)的乳酸菌对早期断奶仔猪小肠的组织形态与肠黏膜二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21日龄体重相近的仔猪108头分4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头,4个处理组按2×2分组设计,即高质量料+EGF组(HE)、高质量料组(HM)、低质量料+EGF组(LE)和低质量料组(LM)4个处理。HE、LE两组从断奶的当天开始每日饮用含基因工程表达的猪EGF(pEGF)及其转基因乳酸球菌(EGF-Lactococcus lactis,EGF-LL)的M17培养液,HM、LM两组则仅给予同样剂量的M17培养液。在试验的第15天,从每个处理中随机抽取6头(共24头)屠宰测定试验猪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肠黏膜二糖酶的活性。结果:LE组的空肠绒毛高度(V)、隐窝深度(C)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均极显著地大于LM组(P<0.01),HE组的隐窝深度和V/C显著大于HM组;LE和HE组空肠处的乳糖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LM组(P<0.01),十二指肠处HE组乳糖酶活性极显著地高于LM组(P<0.01),空肠处LE组的乳糖酶活性显著高于HM组(P<0.05),LE组的小肠黏膜形态和二糖酶活性与HM组相差不大。结果表明口服表达EGF的乳酸菌可以改善断奶仔猪小肠形态,提高小肠消化酶的活性,对空肠的影响尤为显著,其效果和血浆蛋白粉的相类似。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天蚕素A-马盖宁杂合肽对小鼠小肠黏膜结构、黏膜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18只健康且体重相近的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生理盐水0.75 m L/d灌胃)、低剂量杂合肽组(0.26 mg/m L的杂合肽0.75 m L/d灌胃)、高剂量杂合肽组(0.52 mg/m L的杂合肽0.75 m L/d灌胃)。试验期为6周。结果表明:1)2个杂合肽组十二指肠绒毛长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各段小肠的隐窝深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段小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2个杂合肽组各段小肠黏膜内免疫球蛋白A阳性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3)2个杂合肽组小肠黏膜内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及IL-4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IFN-γ/IL-4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2个杂合肽组盲肠内容物中的大肠杆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天蚕素A-马盖宁杂合肽灌胃能改善机体小肠黏膜结构;可促进免疫球蛋白A的表达来提高小肠黏膜免疫防御功能;可促进IL-2及IFN-γ的分泌来提高肠道细胞免疫水平,促进IL-4的分泌以提高肠道体液免疫水平并能够保持辅助性T细胞(Th)1/Th2的平衡状态;可有效降低肠道致病菌大肠杆菌的数量并显著增加肠道益生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大豆异黄酮(ISO)对固始鸡小肠形态结构的影响。将80只1日龄固始鸡雏鸡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 mg/kg大豆异黄酮组、6 mg/kg大豆异黄酮组、9 mg/kg大豆异黄酮组,每组20只鸡。结果表明:1)大豆异黄酮对固始鸡体重和小肠长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2)大豆异黄酮显著影响了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P<0.05);3)大豆异黄酮对固始鸡35日龄十二指肠和21、35日龄回肠杯状细胞的数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4)除35日龄空肠外,大豆异黄酮对固始鸡肠道肥大细胞的数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固始鸡饲粮大豆异黄酮的最适添加水平为6 mg/kg。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对断奶仔猪小肠形态和肠通透性的影响。选用体重约为5.8 kg的24头2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6头。试验组断奶前30 min分别腹腔注射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Ⅰ组)、c-Jun N末端激酶(JNK)抑制剂(SP600125,Ⅱ组)和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抑制剂(PD98059,Ⅲ组),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于断奶后36 h屠宰仔猪取样待测。结果表明:Ⅰ组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Ⅱ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Ⅰ组和Ⅱ组仔猪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Ⅲ组仔猪血浆D-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空肠黏膜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Ⅱ组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Ⅲ组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6和IFN-γ水平有上升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在断奶应激致仔猪小肠黏膜屏障受损过程中,抑制p38 MAPK和JNK通路后,肠屏障得到改善,而抑制ERK1/2通路后肠屏障损伤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纤维(CF)水平和砂砾对鹅肠道组织形态、纤维分解酶活性及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即是否添加砂砾(-砂砾、+砂砾)以及3个CF水平(4.0%、7.0%、10.0%)。试验选取体重接近的22日龄四川白鹅公鹅648只,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饲养至70日龄屠宰采样。结果表明:1)7.0%组和10.0%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4.0%组(P0.05),10.0%组盲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显著高于4.0%组和7.0%组(P0.05);添加砂砾显著降低了盲肠隐窝深度(P0.05)。2)10.0%组十二指肠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显著高于4.0%组(P0.05);但4.0%组盲肠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7.0%组(P0.05),且其木聚糖酶活性显著高于7.0%组和10.0%组(P0.05)。3)10.0%组空肠和回肠乙酸含量显著高于7.0%组(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提高饲粮CF水平改善了22~70日龄鹅的小肠和盲肠绒毛组织形态,促进了鹅小肠的微生物发酵;推荐22~70日龄四川白鹅饲粮CF水平可高达10.0%,水泥地面饲养大鹅阶段可不用添加砂砾。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肠炎沙门菌感染对空肠形态学的影响,研究选用济宁百日鸡阴性个体为试验材料,用肠炎沙门菌进行接种,分别在接种后第1、3、7、14、21和35天采取其空肠组织和盲肠内容物,采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的方法对感染后7个不同时间点济宁百日鸡的空肠绒毛和隐窝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同时检测7个时间点试验组和对照组盲肠内容物肠炎沙门菌的含量。结果表明:感染后7个时间点,对照组肠绒毛长度增加程度均大于试验组,且在接种后第1天,试验组绒毛长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除感染后第35天外,其余时间点试验组隐窝深度均大于对照组,接种后第3天与第7天,对照组与试验组隐窝深度差异显著(P0.05)。感染后第1、7、14、21天对照组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均显著大于试验组。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肠炎沙门菌感染与鸡营养代谢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地衣芽孢杆菌对肉鸡肠道菌群和小肠形态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408只青脚麻鸡随机分配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4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地衣芽孢杆菌,依次为低剂量组(1×107 CFU/g),中剂量组(5×107 CFU/g),高剂量组(1×108 CFU/g)。试验期为56d,结果显示:在各添加组中,盲肠内容物中肠杆菌,肠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肠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各芽孢杆菌添加组中,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肠绒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十二指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肉鸡小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提示:给肉鸡饲喂地衣芽孢杆菌可以显著改善肠道菌群和促进小肠绒毛的发育。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不同海拔环境下饲养的湖羊小肠组织学结构的异同,探讨湖羊在高原集约化养殖的可行性。试验在同源同胎次异地繁育饲养的湖羊群中,各挑选40只体重相近的90日龄健康湖羊,分为低海拔组(山东)和高海拔组(青海),常规饲养,试验期150 d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6只公羊剖杀采集小肠,采用组织学及图像分析法,对肠绒毛高度、黏膜层厚度、杯状细胞数量、隐窝深度进行观测。结果显示:低海拔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高海拔组(P0.05),料重比则显著低于高海拔组(P0.05);低海拔组小肠各段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层厚度均显著高于高海拔组(P0.05);高海拔组小肠各段的杯状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低海拔组(P0.05)。结果表明:在遗传背景、日龄、饲料营养物质基础相近的情况下,海拔环境的改变使湖羊肠道生理结构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导致2组湖羊生产性能上的差异,提示环境差异较大的地区引种后更应加强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评估妊娠母猪日粮中添加精氨酸对初生仔猪肠道发育的影响。试验将12头第3~4胎次、体重接近、膘情和健康状况一致、妊娠第60天的长大(长白×大白)二元母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6头。对照组饲喂常规日粮,试验组饲喂试验日粮(常规日粮添加1%精氨酸,同时减少1%豆粕),试验从母猪妊娠60 d开始至分娩结束。结果:妊娠母猪日粮中添加1%精氨酸能显著提高窝产活健仔数、活健仔率、平均初生个体重和初生窝重(P<0.05),极显著提高初生仔猪小肠重量和长度(P<0.01),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毛宽度、空肠绒毛宽度(P<0.05),显著降低小肠各段隐窝深度(P<0.05),显著提高小肠各段绒隐比(P<0.05)。结论:妊娠母猪日粮中添加精氨酸能显著提高初生仔猪肠道发育水平。 [关键词]肠道发育|精氨酸|初生仔猪|妊娠母猪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异丙酯(HMBi)对福建黄兔屠宰性能、肠道组织形态和肠道酶活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的断奶福建黄兔10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Ⅰ、Ⅱ、Ⅲ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0%、0.40%、0.60% HMBi。预试期10 d,正试期52 d。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组相比,Ⅱ组屠体重和屠宰率分别显著和极显著提高(P<0.05;P<0.01),Ⅱ、Ⅲ组胴体重显著提高(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Ⅱ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极显著提高(P<0.01),Ⅲ组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极显著提高(P<0.01);Ⅰ、Ⅱ、Ⅲ组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Ⅱ、Ⅲ组回肠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Ⅰ、Ⅱ、Ⅲ组十二指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P<0.01),Ⅲ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极显著提高(P<0.01)。③与对照组相比,Ⅱ、Ⅲ组淀粉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HMBi可提高福建黄兔的屠宰率,改善小肠黏膜形态,增加肠道酶活性;在本试验条件下,福建黄兔日粮中HMBi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40%。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甘麦大枣汤对模拟高温运输应激小鼠的行为学、体重、肝脏、肌肉及小肠形态学特征的影响,试验将18只体重相近1月龄雄性健康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甘麦大枣汤组,每组6只。试验开始后,模型组和甘麦大枣汤组用密闭容器在35℃恒温摇床上160 r/min处理2 h,连续3 d;甘麦大枣汤组每天灌服0.25 g/mL甘麦大枣汤0.7 mL,空白组和模型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连续7 d。期间观察记录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分别在试验前1 d(0天)、试验第1,3天及试验结束当天(第7天)测定体重,试验结束时,处死所有小鼠,采集肝脏、肌肉及全部小肠组织,制作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肝脏、肌肉的形态学变化,同时测定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并计算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绒毛长度/隐窝深度)。结果表明:甘麦大枣汤组行为学综合表现优于模型组。试验第3天,空白组体重显著高于模型组和甘麦大枣汤组(P<0.05);试验第7天,空白组和甘麦大枣汤组体重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甘麦大枣汤组和空白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空白组小鼠肝组织正常,...  相似文献   

19.
研究旨在探究长期、跨代饲喂转maroACC基因玉米对子代蛋鸡肠道发育和形态的影响。选用48只50周龄的产蛋母鸡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分别饲喂同源非转基因玉米饲粮(CT)和转maroACC基因玉米饲粮(CC),连续饲喂12周后,通过人工授精、孵化得到子代蛋鸡。子代鸡根据亲代的分组分为2个饲粮处理组:亲代饲喂CT玉米/子代饲喂CT玉米(CT-CT);亲代饲喂CC玉米/子代饲喂CC玉米(CC-CC)。子代公鸡(6个重复/处理,6只鸡/重复;饲喂32周)和母鸡(8个重复/处理,3只鸡/重复;饲喂36周)分开饲养。试验结束后,每个重复随机选择一只子代蛋鸡(6只公鸡/处理和8只母鸡/处理)分别屠宰取样,测定子代母鸡和公鸡的肠道长度和肠道组织形态等指标,并计算体重校正长度。结果显示:(1)与CT-CT组相比,CC-CC组子代母鸡小肠总长、大肠总长以及肠道总长的绝对长度和体重校正长度均没有显著差异;小肠各段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等指标均没有显著差异。(2)与CT-CT组相比,CC-CC组子代公鸡小肠总长、大肠总长以及肠道总长的绝对长度和体重校正长度没有显著差异;小肠各段绒毛高度、隐窝深度以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等指标均没有显著差异。(3)子代母鸡和公鸡小肠各段切片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由此可见,跨代饲喂转maroACC基因玉米未发现对子代蛋鸡肠道发育和形态有显著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孟岩  张辉 《中国饲料》2007,(21):30-32
选择120只1日龄肉鸡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添加0.3%的甘露寡糖。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每组基础日粮相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后期(4~5周龄)和整个试验期(0~5周龄)的增重,添加0.3%甘露寡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前期(0~3周龄)未见明显效果。试验前期的料肉比,添加0.3%甘露寡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后期和整个试验期处理组虽然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添加0.3%甘露寡糖组回肠绒毛长度以及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之间的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0.3%甘露寡糖可显著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并可以改善肠黏膜的形态,增大小肠吸收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