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业用地变成了非农用地,一大批农民成了失地农民,成为新的困难群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失地农民现状出发,对当前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原因,从城镇化、征地制度和农民自身等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是,近年来不少被征地的农民由于自身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原因,难以在城市实现新的就业,长期游离于城市生活之外,逐渐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新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及其所面临的困难,进而分析了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民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为城市化作出了重大牺牲,理应成为城市化的受益者。而客观现实是由于我国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大量失地农民并没有从城市化土地流转过程中得到太多的好处,这与农民做出的牺牲性贡献极不相称。对失地农民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养老保障问题。从这一问题入手,阐述了当前失地农民养老保障观,分析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紧迫性,并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用土地被征用,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农民因失去土地而生活无法保障,失地农民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中国失地农民及其保障的现状,并从制度的建设,失地的补偿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几方面提出了建立一个完善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民中的一部分进入城市,开始市民化的进程。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关注被动失地农民,却忽略了一个主动融入这一进程的群体——主动失地农民。用社会分层理论对主动失地农民进行分析研究,从主客观方面多个维度分析了造成农民主动失地的原因以及主动失地农民的构成情况。  相似文献   

6.
朱垒  戚欣然 《现代农业科技》2009,(14):366-367,374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不得不转移到城市就业,大量的失地农民在农转工的过程中,出现了被逐步边缘化的趋向。以南京市完全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失地农民边缘化的表现、原因及其影响,从失地农民安置模式入手提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每年都会增加失去土地的农民.从法哲学角度来对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现状、受损原因进行反思,并指出我国当前应当明确界定土地产权、合理确定土地价格、健全征收程序、发展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素质等措施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大量被征用,大量农民成为失地农民,解决今后的就业、生存、发展问题成为矛盾的焦点。就业问题是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在素有人口大国、农业大国之称的中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更是显得重要。本文就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失地农民的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失地农民的生活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但是人们获得了一定的保障并不一定会有获得感。基于对被征地农民的分析,探究失地农民的获得感状况和原因,并深入发倔提升失地农民获得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京郊失地农民补偿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失地问题已成为京郊农民上访的主流.据调查,京郊失地农民获得占地补偿低且不及时到位是造成上访量大的主要原因.京郊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额无法满足他们的长期稳定生活.所以,京郊失地农民既应获得农地使用权的补偿又应获得保障补偿.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了解河北省农民因失地而引起的生活状况变化,为城镇化政策决策提供参考,对河北省失地农民进行实地调查和深入访谈,分析引起失地农民生活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失地后农民的就业结构、收入水平、生活消费水平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失地农民内部出现分异化态势.造成分异的原因主要是农民自身素质、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征地补偿安置状况、区位...  相似文献   

12.
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角度出发,对昆明的城中村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昆明城中村的走访调查,发现了很多失地农民就业过程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了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通化县地区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在失去了土地以后生活缺乏保障,这主要表现在土失地农民可持续生产得不到保障,农民参加社会养老缺乏积极性,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建议从进一步健全补偿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促进养老保障金增值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保障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一直是隐形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雄安新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此次调研发现目前实行的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民的参与度不高。研究基于实地走访调查、向失地农民分发调查问卷并整理所获资料,从培训机制自身因素、农民个人及家庭因素和社会经济等角度对影响失地农民培训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挖掘促进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关键要素,提升培训效果,为雄安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0):184-185
土地对农民而言,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农民一旦失去土地立即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生活陷入困境,成为了一个新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后顾之忧,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更是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的一个社会问题。本文结合陆良县在探索失地少地农民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从整个社会面初浅分析探索失地少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失地农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就业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和分析了失地农民再就业中存在的困难和原因,最后提出促进农民就业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为保证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农村集体土地特别是城郊农民的土地大量被征用,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由于制度因素和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养老的土地,面临就业困难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南京市的3个失地农民聚集小区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分析目前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归纳原因,并结合众多学者的意见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三无农民”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征占农村土地的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达2267万公顷,失地农民超过4000万人,其中因失地而失业的农民估计不低于1200万人。由于体制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一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还无社会保障,成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三无农民”这一新的困难群体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三无农民”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保护耕地、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问题的对策。一、“三无农民”问题的形成原因1、…  相似文献   

19.
在对环京、津周围的廊坊市和涿州市80个村、260户失地农民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呈现边缘化和分异特征:边缘化主要表现为失地农民既不属于农村又不属于城市的边缘状态,即成为城市人眼中的农村人和农村人眼中的城市人;分异是指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生活水平上升,成为发展性农户,部分生活水平基本不受影响,成为稳定型农户,而部分农户因为土地征用,生活水平下降,成为贫困型农户。笔者在总结以上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绘建 《河南农业》2006,(12):38-39
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过程就是城市化.而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开发建设用地的增加.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不可避免。我国目前有4000多万失地农民.有研究显示.估计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群体将达到1.1亿人.其中将有5000万以上的农民处于既失地又无业的状态。而从动态来看,这一数字有可能达到8000万人.这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目前关于如何安置失地农民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