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体外产气法探究苜蓿与燕麦草、全贮玉米、全贮藜麦间的组合效应( AE)。 在以苜蓿与燕麦草为最优组合的基础上,再将其分别与全贮玉米、全贮藜麦进行组合试验,测定不同粗饲料组合物的体外产气量(GP)、干物质消失率(DMD)、pH、氨态氮浓度(NH3-N)、挥 发 性 脂肪 酸 (VFA),分 析 单 项 组 合 效应 指 数 (SFAEI)和综 合 组 合 效应指数(MFAEI)。 研究结果表明:(1)苜蓿∶燕麦草为 80∶20 时,GP24 h(34.84%)、DMD(24.44%)、TVFA (25.43%)的 SFAEI最高,均极显著高于(P < 0.01)其他各比例组,MFAEI(92.08%)最大,为最优组合。 按照此比例进一步与全贮玉米、全贮藜麦进行组合效益评价。 (2)(苜蓿-燕麦草):全贮玉米为 50∶50 时,GP24 h(37.81%)的 SFAEI 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各比例组(P < 0.05),MFAEI(75.55%)最大,为最优组合。(苜蓿-燕麦草)∶全贮藜麦 20∶80 时。TV...  相似文献   

2.
旨在研究全株玉米青贮(WCS)、小麦秸秆(WS)和苜蓿青贮(AS)不同组合比例对晋南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筛选不同饲料组合应用的最适比例。将全株玉米青贮、小麦秸秆、苜蓿青贮以不同比例组合(80∶10∶10, 70∶10∶20, 70∶20∶10, 60∶10∶30, 60∶20∶10, 60∶30∶10, 50∶10∶40, 50∶20∶30, 50∶30∶20, 50∶40∶10, 0∶100∶0, 100∶0∶0, 0∶0∶100)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分析不同饲料组合对体外产气量(GP)、干物质降解率(IVDMD)、pH、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值(SFAEI)和综合组合效应值(MFAEI)。结果表明,全株玉米青贮、小麦秸秆和苜蓿青贮的组合比例对GP的影响极显著(P<0.01)。随着全株玉米青贮比例增加,GP逐渐增加。各组体外发酵液pH保持为6.68~6.89(P<0.01)。NH3-N的变化范围为14.31~26.01 mg·100 mL-1P<0.01)。全株玉米青贮比例一定时,IVDMD随着苜蓿青贮比例增加而增加。不同比例组合的全株玉米青贮、小麦秸秆和苜蓿青贮体外发酵液中VFA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60∶30∶10组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丙酸浓度也为最高(13.99 mmol·L-1)。各比例组合乙酸/丙酸在2.76~3.20,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组合的综合组合效应值均为正组合效应,70∶20∶10综合组合效应值(0.9343)最高。由此可见,全株玉米青贮、小麦秸秆和苜蓿青贮比例为70∶20∶10时,组合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苜蓿(alfalfa meal,AM)和氨化秸秆(ammoniated corn straw,ACS)的最佳组合比例,以提高粗饲料的利用率并降低饲养成本。将AM与ACS分别以100:0、80:20、60:40、50:50、40:60、20:80和0:100比例进行混合,每种组合3个重复,利用体外产气法评定不同组合发酵3、6、12、24、48 h的累积产气量(GP),及发酵48 h时发酵液pH、干物质降解率(DMD)、氨态氮(NH3-N)、微生物蛋白(MCP)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进而计算不同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显示,发酵48 h时,AM20:ACS80组的累积产气量最高;而AM0:ACS100组的DMD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AM20:ACS80组和AM0:ACS100组的NH3-N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AM20:ACS80组MCP浓度最高;AM20:ACS80组的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乙酸/丙酸的比值均大于3,属于乙酸发酵型;发酵期间各组pH的变化范围为6.69~6.85。以MFAEI和SFAEI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定时,仅有AM20:ACS80组出现正组合效应。由此可见,AM和ACS的比例为20:80时组合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4.
张欢  牟怡晓  张桂杰 《草业学报》2022,31(4):136-144
本试验旨在研究宁夏地区枸杞副产物对苜蓿青贮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提高苜蓿青贮品质和寻找优质饲料添加剂提供科学依据。紫花苜蓿分别与0(CK)、40(T1)、60(T2)、80(T3) g·kg-1枸杞副产物混合青贮,发酵60 d后测定青贮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枸杞副产物处理组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了酸性洗涤纤维含量(P<0.01),显著提高了多糖含量(P<0.01);对照组pH值及氨态氮/总氮分别为4.91、8.58%,苜蓿青贮中pH、氨态氮及乙酸含量随枸杞副产物比例增加而显著降低(P<0.01),乳酸含量及乳酸乙酸比显著增加(P<0.01);此外,枸杞副产物提高了青贮有氧稳定性,其中T1及T2处理组有氧稳定性较高。苜蓿青贮优势菌属主要为乳杆菌属、魏斯氏菌属和片球菌属,枸杞副产物降低了苜蓿青贮中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了魏斯氏菌属及片球菌属的相对丰度。综上所述,枸杞副产物可改善苜蓿青贮发酵品质,提高有氧稳定性,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且枸杞副产物添加量为60 g·kg-1的处理组青贮发酵效果优于其他添加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生产中绵羊遭受热应激的现状,研究了热应激条件下复方中药对杂交羊(小尾寒羊×内蒙古细毛羊)生产性能、生理参数和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选择4味中草药(香薷、大黄、厚朴和黄芩),按3∶3∶2∶2进行组方。选择240只、体重(36.61±0.73) kg相近的育肥后期杂交绵羊,随机分为4组,各组羊分别饲喂含干物质含量的0(对照组)、0.5%、1.0%和1.5%的复方中药,每组60只羊。试验期为28 d,试验期间羊舍温湿指数平均达79.68。结果表明:1)从生理指标上,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中药可显著降低羊的呼吸频率(P<0.05),并提高了羊的躺卧比例,尤其是下午12:00-16:00,较对照组提高了13.38%~19.15%。2)从生产性能上,饲喂中药显著提高了羊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P<0.05),不同中药组的ADFI较对照组提高了1.05%~7.21%(P<0.05),ADG和料重比(F/G)以0.5%组效果最好,ADG较对照组提高了12.12%(P<0.05),F/G降低了14.68%(P<0.05)。3)从血液理化指标上,饲喂中药组的血清甲状腺素(T4)和皮质醇(COR)含量分别表现出增加和降低趋势(P<0.05),尤其0.5%组,T4含量较对照组提高了13.97%(P<0.05),而COR含量降低了33.15%(P<0.05)。从血清常规代谢营养指标看,各组间尿素氮(BUN)和葡萄糖(GLU)含量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0.5%组GLU含量较对照组极显著提高(P<0.01),而BUN含量显著下降(P<0.05)。4)从经济效益分析,饲喂0.5%~1.5%中药可使增重效益提高了7.50%~13.91%,0.5%组净收益最高(4.85元·d-1·只-1)。可见,该复方中药可以有效缓解杂交小尾寒羊的热应激,添加日粮干物质的0.5%最佳。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株玉米青贮(WCS)、苜蓿干草(AH)及谷草(MS)间的组合效应。将WCS与AH以100∶0,80∶20,60∶40,50∶50,40∶60,20∶80,0∶100 7种比例组合,筛选出WCS与AH间的最优组合,将此组合再与MS按照上述7种比例组合。通过体外发酵技术测定72 h产气量(GP),检测体外培养液72 h的干物质消失率(DML)、NH3-N、微生物蛋白(MCP)及挥发性脂肪酸(VFA)产量,并计算各个指标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表明:在不同比例WCS与AH的组合中,72 h累积GP及DML均以80∶20组合最高(P0.01),且随着AH比例的增加而降低;MCP产量、NH3-N浓度及VFA随着AH比例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60∶40组合时MCP产量最大(P0.05);GP与DML的SFAEI在80∶20组合最大,其他指标的SFAEI均在60∶40组合最大,MFAEI以60∶40组合最大。在WCS-AH最优组合(60∶40)与MS的组合中,72 h GP与DML以100∶0组合最高(P0.01),并且随着MS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其余三个指标均为80∶20组合最大;GP及DML的SFAEI均以60∶40组合最大,其余三个指标的SFAEI及MFAEI均以80∶20组合最大。综上,在本试验设计条件下,WCS、AH和MS的最适组合比例为48∶32∶20。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宜甘肃高寒牧区的箭筈豌豆与黑麦混播组合及比例,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个箭筈豌豆品种(绿箭1号、绿箭2号和绿箭431)与黑麦新品系C33在不同混播比例(0∶10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100∶0)下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结果表明,从混播组合看,A?(C33×绿箭1号)的平均干草产量(7.16 t·hm-2)和综合评价值(0.860)较高;从混播比例看,B?(60∶40)的平均干草产量(8.01 t·hm-2)和综合评价值(0.691)最高;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间的交互作用表明,A?以B?比例混播时干草产量(9.03 t·hm-2)和综合评价值(0.711)最高。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通过化学分析和瘤胃瘘管绵羊动物模型探究番茄皮渣与高粱秸秆混贮的发酵品质、瘤胃降解率及有氧稳定性,明确最优混贮比例及含水量。试验采用真空袋法调制混合青贮,按照不同的番茄皮渣:高粱秸秆混贮比例(3∶7、4∶6、5∶5、6∶4、7∶3)分为5个处理(T1、T2、T3、T4、T5)。发酵90 d后开袋进行感官评定,分析发酵品质、有氧稳定性、瘤胃降解率,采用隶属函数分析法评价最优处理。结果表明:1) T1、T2处理感官评定为优等。2) T1处理的干物质(DM)、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粗蛋白质(CP)及乳酸(L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T1、T2处理的氨态氮/总氮(NH3-N/TN),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丙酸(PA)、乙酸(AA)及丁酸(BA)含量及pH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3...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究青贮剂对再生稻头季全株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以再生稻头季全株为青贮原料,在青贮中分别添加植物乳杆菌(60%)+纤维素酶(30%)+木聚糖酶(10%)、植物乳杆菌(70%)+粪肠球菌(20%)+纤维素酶(5%)+半纤维素酶(5%)、植物乳杆菌(30%)+粪肠球菌(60%)+纤维素酶(5%)+半纤维素酶(5%)、等量水为对照(依次记为N1、N2、N3和CK组,各组添加量为500 g·t-1 鲜重)。青贮45 d后开包取样,分析其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结果表明:1)青贮结束后,N1、N2和N3组的总能显著高于CK组(P<0.05),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且N2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N1和N3组(P<0.05),N1、N2和N3组的总可消化养分含量和乙酸含量均显著高于CK组(P<0.05),氨态氮/总氮显著低于CK组(P<0.05)。2)体外发酵24 h后,N2组的24 h累积产气量和快速降解部分的产气量显著高于N1、N3和CK组(P<0.05),N2组的潜在产气量显著高于N1、N3和CK组(P<0.05),且N1组显著高于CK组(P<0.05),N1和N2组的pH显著低于N3和CK组(P<0.05),N2组的乙酸和氨态氮含量显著高于N1、N3和CK组(P<0.05),N1和N2组的丙酸含量显著高于N3和CK组(P<0.05),N2组乙酸/丙酸显著低于N3和CK组(P<0.05),N2和N3组的干物质降解率和粗蛋白质降解率显著高于N1和CK组(P<0.05),N2组的有机物降解率、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和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显著高于N1、N3和CK组(P<0.05)。综上所述,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青贮剂在以植物乳杆菌为主要添加剂的前提下,辅助添加粪肠球菌、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有利于获得营养价值较佳的再生稻头季全株青贮。  相似文献   

10.
施肥是苜蓿生产的重要管理措施之一,但苜蓿刈割后的追肥效应以及最佳追肥管理方案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追肥时间和不同氮、磷追施配比对苜蓿刈割后再生长的影响。以建植当年陇东苜蓿为试验材料,设置两个追肥时间(刈割当日和刈割后7 d,分别表示为T0和T1)、3个氮肥水平(0、25和50 kg·hm-2 N,分别表示为N0、N25和N50)和3个磷肥水平(0、30、60 kg·hm-2 P2O5,分别表示为P0、P30和P60),并设3个重复,共54个小区。研究发现:1)建植当年苜蓿刈割后追肥促进了后茬苜蓿的生长,其中刈割后立即施用少量磷肥(T0N0P30)处理下株高最高,比对照(T0N0P0)增加了20.53%。刈割后追肥提高了苜蓿的叶茎比,在T1时进行高氮低磷配施(N50P0和N50P30)中最为明显。2)第2茬苜蓿产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刈割后立即高磷高氮追施(T0N50P60)下干物质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分别为3.58和0.94 t·hm-2,与T1处理下的结果有显著差异。刈割后追肥对苜蓿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3)氮磷肥配比追施对单位体积土壤中后茬苜蓿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生物量影响显著(P<0.05)。最大根长密度(2.66 mm·cm-3)和根表面积密度(7.75 mm2·cm-3)出现在无肥(N0P0)、T0N25P30处理中,根体积密度在T1N25P30条件下最大。不同处理的根系生物量差异较大,但均高于不施肥处理(N0P0)。综上所述,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区,刈割后追施氮、磷肥促进了建植当年苜蓿的再生。在当地的生产实践中,建议在苜蓿刈割后立即追施少量磷肥(30 kg·hm-2 P2O5)或每公顷配合追施50 kg N和60 kg P2O5。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究接种复合乳酸菌对番茄皮渣与苜蓿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通过分析营养品质、发酵品质及瘤胃降解率,明确最优发酵条件,为提高资源利用率,拓宽本地区饲草料资源提供理论基础。试验采用真空袋法调制混合青贮,设计10个处理,其中5个处理不接种复合乳酸菌,混合比例(质量比)为:番茄皮渣∶苜蓿=3∶7(T1),4∶6(T2),5∶5(T3),6∶4(T4),7∶3(T5);另外5个处理在各混合青贮比例基础上均匀加入复合乳酸菌(布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比例为1∶1,1×106CFU·g-1),即分别为JT1、JT2、JT3、JT4、JT5。发酵60 d后开袋进行感官评定,分析营养品质、发酵品质、瘤胃降解率,采用隶属函数分析法评价最优处理。结果表明:接种复合乳酸菌可改善番茄皮渣与苜蓿混合青贮的气味及质地,T1、JT<...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添加黄梁木叶(NCL)与壳寡糖(CO)对甘蔗梢青贮发酵饲料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无添加(对照,CK)、15%NCL、30%NCL、CO、15%NCL+CO和30%NCL+CO。青贮210 d后结果显示,NCL处理显著降低了饲料pH值(P<0.05)、非蛋白氮和氨态氮含量,显著提高了乳酸、乙酸、粗蛋白和真蛋白含量(P<0.05)。有氧暴露7 d后,NCL处理组的pH值显著降低(P<0.05)、非蛋白氮和氨态氮含量(P<0.01)极显著降低,而粗蛋白含量在NCL和CO处理下极显著增加(P<0.01)。此外,NCL处理还极显著增加了乳酸含量(P<0.01)。30%NCL、15%NCL+CO和30%NCL+CO处理显著提高了(P<0.05)甘蔗梢青贮饲料的有氧稳定性。综上所述,NCL和CO的添加对甘蔗梢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都有积极的影响,其中以15%NCL+CO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象草收获时往往具有较高水分,单独青贮发酵品质不佳。为提高象草青贮品质,研究了不同水分吸附材料对象草青贮发酵品质和好氧稳定性的影响。处理设为对照、分别添加象草鲜重10%的米糠、小麦粉、干豆腐渣和麦麸。青贮60 d后分析发酵品质和好氧稳定性。结果表明:所有添加处理均比对照显著增加了青贮原材料的干物质(DM, P<0.01),降低了缓冲能(P<0.05);青贮后,所有添加处理均显著提高了乳酸含量(P<0.01)。添加小麦粉显著增加了丁酸(0.81% DM)和氨态氮(NH3-N, 14.40% TN)含量(P<0.05),而其他添加处理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干豆腐渣的处理丁酸和氨态氮含量最低,分别只有0.04% DM和9.75% TN。添加小麦粉和干豆腐渣对青贮饲料好氧稳定性改善效果最佳。综合比较分析营养特性、青贮发酵品质和好氧稳定性,添加干豆腐渣的处理青贮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荒漠灌溉地区青贮玉米农艺性状和发酵品质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筛选第三师地区最佳青贮玉米栽培品种,选择4个青贮专用和11个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在灌浆期、1/4乳线期、1/2乳线期和3/4乳线期进行农艺性状测定并调制青贮饲料。发酵60 d进行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和体外消化测定,以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消化特征为评价指标,利用相似优先比法对15个玉米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生育期推进各青贮玉米株高、穗位、鲜草产量、全株鲜重、茎秆鲜重、果穗鲜重、籽粒鲜重、干物质(DM)、粗蛋白(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淀粉含量和代谢能(ME)不断递增,到3/4乳线期达到峰值;其中,3/4乳线期大丰30鲜草产量最高,金玉9号DM含量最高,新饲玉10号CP含量最高,先玉696 WSC含量最高,屯玉765淀粉含量最高,均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P<0.05)。随生育期推进,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氨态氮∶总氮(NH3-N/TN)、有机物消化率(OMD)和产气速率不断递减,ADF、NDF、NH3-N...  相似文献   

15.
2019-2020年,在甘肃河西地区设置玉米单作(C)、玉米-秣食豆间作(CM)和玉米-拉巴豆间作(CL)3个种植方式,每个种植方式设置重度亏水(T1)、后期亏水(T2)、交替亏水(T3)、后期轻度亏水(T4)、前期轻度亏水(T5)和充分灌溉(T6)6种灌溉模式,研究灌溉模式对禾-豆间作系统饲草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CM和CL处理的群体干草产量显著高于C,2019年较C分别增加6.48%和9.47%,2020年分别增加9.09%和13.11%。两年CM和CL处理的群体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显著低于C,而群体粗蛋白含量、粗灰分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RFV)显著高于C,2019年CM和CL处理的RFV较C分别增加10.73%和13.06%,2020年分别增加7.39%和10.59%。两年CL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灌水相对生产效率(IPE)显著高于C,2019年较C分别增加7.77%和11.41%,202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