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环境噪声在线自动监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噪声在线自动监测是我国噪声监测的趋势和最终目标.基于中国在环境噪声在线自动监测系统项目上的欠缺,哈尔滨市环保局信息中心对此进行了研究.该文介绍了噪声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结构,及系统全天候控制的设计.该次监测以哈尔滨市作为试点,将2003年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的216个网格的监测结果作为样本,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点位优化.在优化后的26个监测点上进行噪声在线自动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与2004年区域网格监测结果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优化后所测得的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标准差和网格法测得的差值均小于1 dB(A),测量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但考虑到城市改建及噪声的特点,目前应该两种方法相结合,并适当增加流动测点.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城市森林对空气颗粒物的调控作用,采用同步监测法对贵州省贵阳市东郊针阔混交林林内林外一年四季空气颗粒物进行连续监测(09:00—18:00)。结果发现:(1)贵阳市东郊针阔混交林4种粒径空气颗粒物日变化整体上近似呈"V"形,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09:00和18:00,谷值多数出现在13:00—15:00,个别情况出现在17:00,不同季节之间峰谷值出现时间稍有差异。(2)冬季空气颗粒物浓度最高,春、夏、秋季空气颗粒物浓度高低因粒径大小、林内林外而异。(3)除夏季PM1浓度林内高于林外外,其他情况均表现为林内低于林外,粗颗粒物浓度林内林外差异达到显著水平。(4)4种粒径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趋势比较一致,最大值、最小值出现时间基本相同,粗颗粒物浓度值显著高于细颗粒物。  相似文献   

3.
选择杭州市具有代表性的郊野森林、森林公园、社区绿地3种类型的城市森林样地及城市中心对照点共4个监测点,建立定位监测站对气温、相对空气湿度、风速、CO2浓度、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噪声值等6项指标进行全天24 h不间断连续监测,并对周边的植被状况设置样地进行调查。综合监测数据和调查资料分析了城市森林生态保健功能的动态变化规律及群落结构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森林具有良好的调节户外舒适度、降低CO2浓度、增加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降低噪声等生态保健功能;2)除噪声外,城市森林的其他多项生态保健功能的日变化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式。舒适度指数的最高值出现在5:00-6:00,最低值出现在12:00-14:00。CO2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5:00-8:00,最低值出现在13:00-14:00。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15:00-16:00,最低值出现在21:00-22:00。郊野森林和森林公园噪声日变化波动性不大,均处于较低值;3)城市森林调节户外舒适度的功能在3种类型的城市森林均表现为冬季最低,而其他季节的次序并不一致。降低CO2浓度和增加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功能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两季次之。降低噪声的生态保健功受季节的影响不明显。本研究还探讨了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对所体现出来的城市森林生态保健功能的差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监测山东省滨州学院不同功能区的昼夜间环境噪声值,计算出滨州学院校园的实际连续噪声等级值,与国家规定的大学校园应执行的噪声管理标准进行比较来评价校园环境噪声的污染现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对噪声状况影响较大的污染源。结果表明:学校除了南门口、大学生服务中心、15号宿舍楼噪声污染较大外,其余区域的噪声在昼间基本上均不对师生学习和工作造成影响,但在夜间文教区与学生宿舍的噪声值超标较多,并且已对师生们的学习和休息造成一定影响。总体上讲,学校声环境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5.
河蟹生态养殖池塘不同水层水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河蟹生态养殖池塘不同水层水质因子昼夜变化规律,于2014年8月选择3个连续的晴天天气对上海松江泖港地区3个河蟹生态养殖池塘上层、中层和下层的水质因子进行昼夜监测。结果表明:水质因子均存在昼夜变化和分层现象,3个水层的水温、pH、COD_(Mn)浓度和PO_4~(3-)-P浓度昼夜变化差异不显著;上层和下层水体的DO浓度和NO_2~--N浓度差异显著;3个水层的NH_4~+-N浓度和NO_3~--N浓度均表现出显著差异。一天中,水温、DO浓度、pH和NO_3~--N浓度在5:00最低,NH_4~+-N、NO_2~--N浓度在5:00最高,COD_(Mn)浓度在1:00最高,PO_4~(3-)-P浓度较稳定;NH_4~+-N浓度和DO浓度的昼夜变化表现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城市不同道路等级对空气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特征及其日变化规律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郑州市的金水路(快速路)、文化路(主干道)和东三街(支道)进行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PM_(2.5)和PM_(10)的日均值表现为金水路文化路东三街,3条道路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均不同程度超过国家标准质量浓度限值。文化路PM_(2.5)和PM_(10)的日变化呈现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7:00-8:00。金水路PM_(2.5)和PM_(10)日变化波动性较小,且整体保持较高质量浓度水平。东三街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峰值出现在6:00-8:00,在12:00之后随着车流量的变化呈现波动。3条道路PM_(2.5)/PM_(10)值为0.64~0.73,且在13:00-14:00之间出现峰值。PM_(2.5)/PM_(10)的平均比值:文化路(0.69)东三街(0.68)金水路(0.66),说明机动车尾气对PM_(2.5)的贡献大于PM_(10)。3条道路的PM_(2.5)、PM_(10)质量浓度与车流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显著性不同。  相似文献   

7.
利用文献资料和实际调查等多种方法,选取兰州市重点、地方和职业学校三类高校,通过对其校园以及周边环境中噪声的监测,分析了校内和校外噪声环境状况,并与国内其他大学校园的噪声环境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教学区噪声达到GB3096-2008中I类标准要求,声环境较好或达标;校内礼堂、食堂、学生宿舍和教工位宅区等公共活动区和生活区均有不同程度污染;校园周边环境噪声全部超标,这与学校周边道路车流量大、生活区摊卖点以及过往人群较多有关,与国内其他院校情况相似;整体而言三类学校与21世纪生态校园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8.
弱光条件下不同补光方式对设施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弱光条件下不同补光方式,对冬季设施栽培番茄幼苗生长指标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时研番茄为试材,三种不同补光方式处理,CK:自然光照条件;T1:8 h非连续补光07:00~11:00、19:00~23:00延长早晚补光方式;T2:12 h连续补光07:00~19:00的辅助日光补光方式,对设施内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非连续光照8 h(07:00~11:00、19:00~23:00)早晚延长补光方式,即在自然光照条件下,打破黑暗3~4 h较连续光照(07:00~19:00)辅助日光补光方式,番茄幼苗的叶面积增长16.17%,叶面积增长速率加快,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23.39%,光合能力增强约22.22%,壮苗指数明显增加。【结论】打破黑暗3~4 h补光方式使幼苗品质得到了提高,并减少能耗,节约能源,为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装修教室内甲醛、臭氧的浓度及在开放条件下有关植物对污染性气体的净化能力.[方法]以陕西某高校为例,在其新装修的教学八楼、教学九楼内共选取12个样点教室,采用便携式智能气体检测仪器对其甲醛与臭氧浓度进行监测.于每天07:00~08:00和21:00 ~ 22:00分别监测lh,连续监测30 d,得到监测点的平均水平即为该点甲醛和臭氧的浓度水平.[结果]两栋教学楼内甲醛浓度均远低于国家标准值;臭氧浓度均与国家标准浓度相差不大,在标准值上下浮动.其中早晨甲醛水平高于夜晚,而臭氧则为夜晚水平高于早晨.在教学八楼的3间样点教室内摆放绿萝、常春藤及吊兰,另外3间样点教室中不摆放植物,一个月后对比测定结果,显示摆放植物的3间教室甲醛浓度明显降低.[结论]新装修教室内甲醛、臭氧的浓度不会对教师和学生的身体产生危害.在相同的开放空间中,植物对室内甲醛的净化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陕西省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基于2011—2015年间陕西省10个地市噪声监测结果,对陕西省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程度、分布状况、产生原因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市区域环境质量略有下降,区域噪声声源构成以生活噪声影响范围最为广泛,交通噪声次之,施工噪声和工业噪声影响范围增加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1.
平原区农田林网光强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豫东平原农田林网内光合有效辐射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树林带对作物遮荫影响在1倍树高范围内,1倍树高之外影响不明显;在第1点(0.1H,H为树高)、第2点(0.5H)和第3点(1H)的光强分别占第5点(3.6H,CK)光强的63.0%、88.2%、98.8%,第4点(2.6H)光强与第5点几乎相等;农田林网内不同时期遮荫效应依次是成熟期>灌浆期>开花期>苗期;各点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除第1点峰值出现在14:00,其余各点均出现在13:00;其中,成熟期各点光强日变化最明显;小麦产量呈现随试验点离林带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第4点产量最高,为966.43g/m2,对照点有所降低;小麦粒数变化与产量趋势一致,千粒重随距林带距离增加有增大趋势,但差异不明显;小麦产量和粒数与光强均呈正相关(P<0.05);小麦千粒重与光强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随着陕西省兴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噪声扰民现象日益加剧。本文从城市环境噪声功能区的角度出发,对陕西省兴平市声环境现状进行了监测与评价,并指出了相应的降噪措施,为兴平市环境噪声改善提供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运用统计分析和气象统计预报方法,对南昌市6个环境监测点的污染物观测资料和同期南昌市自动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季节研究了南昌市PM_(2.5)质量浓度的变化规律,对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子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分别建立夏季及非夏季PM_(2.5)质量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统计预报模式。结果表明:南昌市PM_(2.5)污染非夏季较夏季更为严重,非夏季有超过一半的时间空气质量超出了国家二级标准。PM_(2.5)质量月均浓度峰值出现在12月和1月,其中1月南昌市平均4 d中就有3 d超出国家二级标准。PM_(2.5)浓度逐时变化呈现双峰型特征,对于夏季而言,2个峰值基本出现在9:0011:00和22:0011:00和22:0024:00时段;而非夏季前一个峰值延后至11:0024:00时段;而非夏季前一个峰值延后至11:0012:00时段,后一个峰值往往提前至21:0012:00时段,后一个峰值往往提前至21:0023:00,这主要与人类活动规律及太阳照射时间有关。建立的非夏季预报模式等级预报准确率较夏季高,对环境气象预报业务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科学利用逆温资源有效防御霜冻,利用天水市大面积果园近地气温、风速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35月)近地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速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高度处的气温呈现出"一峰一谷"的月变化特征,在15月)近地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速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高度处的气温呈现出"一峰一谷"的月变化特征,在110 m高度范围内,3月(4月、5月)的逆温在17:00至次日8:00(7:00、7:00)出现,从中高层(810 m高度范围内,3月(4月、5月)的逆温在17:00至次日8:00(7:00、7:00)出现,从中高层(810 m)最先开始形成,在近地层(110 m)最先开始形成,在近地层(12 m)最先开始消亡;3月、4月、5月逆温的可连续维持时间分别为15、15、14 h;逆温形成集中在17:002 m)最先开始消亡;3月、4月、5月逆温的可连续维持时间分别为15、15、14 h;逆温形成集中在17:0019:00;3月、4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8:0019:00;3月、4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8:0010:00,5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7:0010:00,5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7:009:00;19:00;110 m逆温强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特征,3、4、5月分别在24:00至次日7:00、24:00至次日6:00、22:00至次日4:00较强;在逆温存在时间段内,当风速小于(或大于)3.3 m/s时,逆温较明显(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了科学利用逆温资源有效防御霜冻,利用天水市大面积果园近地气温、风速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3~5月)近地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速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高度处的气温呈现出"一峰一谷"的月变化特征,在1~10 m高度范围内,3月(4月、5月)的逆温在17:00至次日8:00(7:00、7:00)出现,从中高层(8~10 m)最先开始形成,在近地层(1~2 m)最先开始消亡;3月、4月、5月逆温的可连续维持时间分别为15、15、14 h;逆温形成集中在17:00~19:00;3月、4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8:00~10:00,5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7:00~9:00;1~10 m逆温强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特征,3、4、5月分别在24:00至次日7:00、24:00至次日6:00、22:00至次日4:00较强;在逆温存在时间段内,当风速小于(或大于)3.3 m/s时,逆温较明显(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究冬季不同类型猪舍内颗粒物与微生物气溶胶的污染特征,为改善规模化猪舍内空气质量提供基础数据。采用TSI粉尘监测仪和ZYK-6型六级筛孔撞击式微生物采样器,对妊娠舍、分娩舍和保育舍三种类型猪舍内的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_(10)、PM_4、PM_(2.5)和PM_1)浓度以及微生物气溶胶进行监测和采样。监测和采样高度均设为距离地面0.8 m处,每日监测7次(3:00、7:00、9:00、11:00、15:00、17:00和22:00),连续监测3 d。结果显示:妊娠舍内TSP、PM_(10)、PM_4、PM_(2.5)和PM_1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734、0.760、0.313、0.270 mg·m~(-3)和0.249 mg·m~(-3),细菌气溶胶浓度范围6800~25 600 cfu·m~(-3),真菌气溶胶浓度范围为170~870 cfu·m~(-3);分娩舍内TSP、PM_(10)、PM_4、PM_(2.5)和PM_1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102、1.385、0.492、0.408 mg·m~(-3)和0.369 mg·m~(-3),细菌气溶胶浓度范围为4100~22 100 cfu·m~(-3),真菌气溶胶浓度范围为440~2480 cfu·m~(-3);保育舍内TSP、PM_(10)、PM_4、PM_(2.5)和PM_1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284、0.572、0.271、0.245 mg·m~(-3)和0.230 mg·m~(-3),细菌气溶胶浓度范围为2120~6850 cfu·m~(-3),真菌气溶胶浓度范围为160~1110 cfu·m~(-3)。三种猪舍内细菌气溶胶浓度比较发现,妊娠舍最高,其次是分娩舍,保育舍最低;真菌气溶胶主要分布在粒径小于3.3μm的范围内。颗粒物与微生物气溶胶的相关性关系分析发现,真菌气溶胶和粒径小于1.1μm的细菌气溶胶可能是以孢子或者菌丝的形式独立漂浮于空气中。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杨树的精准灌溉,本研究以107杨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扩散探针法(TDP)配合小型自动气象站的方法,对107杨的树干液流及气象因子进行了同步监测,统计分析了其夜间树干液流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白天(5:00—20:00)液流呈现单峰多峰的趋势,且液流速率值较大,夜间(20:00至次日5:00)液流速率值很小,但不为0;夜间树干液流前半夜(0:00之前)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由快到慢,后半夜(0:00之后)液流速率呈上升趋势,且上升速率较慢;夜间树干液流只与风速表现出了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080,而与其他因子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我国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机动车的噪声而产生的污染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对道路沿线居民的生活、工作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干扰,现在,在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中交通噪声污染已成为了一个难题;再加上工矿企业、建筑施工等引发的噪声对人们的生活构成了很大的危害。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很大,要设法控制和减少环境噪声的出现。1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的来源1.1机动车辆。机动车辆所产生的噪声包括汽车、火车、飞机和船舶等运输器具所  相似文献   

19.
为摸清贵阳地区斜纹夜蛾流行发生规律、减少其对薯类等农作物的危害,以斜纹夜蛾昆虫性信息素作诱芯,通过电子测报系统进行连续3年监测。结果表明,贵阳地区全年斜纹夜蛾共发生7~8代,3月中下旬第1代开始出现,5月中旬左右达到第1个小高峰。根据斜纹夜蛾的生命周期,整个监测期出现了多个小高峰,7—8月达到最高峰,11月以后斜纹夜蛾逐渐消失。不同时间点监测结果表明,每天06:00—17:00没有斜纹夜蛾出现,17:00—20:00其数量逐渐增加并出现小高峰,02:00左右诱蛾量达到顶峰值。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在快速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噪声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及身心健康。如何加强环境噪声监测工作,为环境噪声的治理提供准确、及时、科学、全面的信息,进而对噪声进行有效的治理,改善环境质量,是每个环境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