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广西耕地压力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为广西有关部门制定保护耕地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980~2014年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研究广西耕地压力水平变化规律,以各市级行政区划为评价单元,通过建立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耕地压力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压力驱动力进行探究。【结果】1980~2014年的35年中,广西耕地压力有12个年份处于一级水平,19个年份处于二级水平,4个年份处于三级水平;以各市2005~2014年耕地压力平均值作为该市耕地压力的平均水平,其中崇左、百色、来宾、柳州、防城港、南宁、河池、贵港市的耕地压力值均低于同期广西全区平均水平。影响广西耕地压力指数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城镇化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人均GDP、总人口数、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单产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积等。【建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降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提高人均GDP;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严格把控耕地数量,保证人均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2.
广西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耕地资源持续减少引起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耕地资源评价已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客观准确评价可以为耕地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广西14个地区为例,运用ArcGIS、SPSS和MathType软件,对研究区域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3.
耕地功能在人们需求多样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下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开展耕地多功能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公众树立耕地多功能价值观,还可以因地制宜提高耕地综合效益。通过研读耕地多功能评价的相关文献,认为耕地多功能源自于农业多功能,耕地多功能评价整体呈现出由“单一评价”向“综合研究”的趋势,具体表现在耕地多功能化、数据多源化、方法集成化、分析多维化。基于此,讨论了耕地多功能评价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了耕地多功能评价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熵值法的广西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原则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以广西为实证,分析了2002~2006年广西及各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情况,并综合评价了广西耕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空间分布情况,最后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研究对于揭示耕地利用变化规律、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以多期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为数据源,从耕地农业生产保障功能、社会经济保障功能、生态安全保障功能和景观美学功能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体系,以地市级为评价单元,采用熵权法对1990—2015年间黑龙江省各地市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5年间黑龙江省各地市耕地数量持续增加,耕地多功能及分功能时空分异明显,耕地数量与耕地多功能不协同。因此,应协调有序利用耕地,维系耕地多功能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从而可持续利用耕地,发挥耕地多功能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6.
探讨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尺度效应对有效的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耕地多功能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分析法,从4级尺度分析揭示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尺度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耕地单项功能指数和多功能指数在不同尺度上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耕地各功能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具有尺度效应,随着尺度的变化而变化。该研究可为不同层级管理决策者实施差异化耕地保护联动策略,进而促进耕地的多功能协同效应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耕地多功能的演化规律及其耦合协调特征,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区,构建耕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力学平衡模型分析了各时段耕地多功能的空间格局及其各子功能间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5年珠三角地区耕地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及生态功能整体呈下降的时序趋势,但2010年后下降趋势趋于缓和。耕地各功能间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中心城镇的郊区,失调区分布在传统农业生产地区。根据耕地功能协调度偏离方向不同划分了三类象限区,明确各类型区耕地功能短板及发展方向。本研究为耕地多功能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及案例支持。  相似文献   

8.
我国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进展的系统总结和梳理,提出耕地质量与监控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与管理提供支撑。研究采用文献综合法和总结归纳法。结果表明: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必须加强与耕地资源多功能需求、耕地生产能力、耕地生态效应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融合;围绕耕地质量因素与过程、耕地质量调查与监测、耕地多功能诊断与评价、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及基本农田质量保护与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耕地评价是耕地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的前提,耕地资源认知的深化引领耕地评价研究发展。为明晰耕地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热点动态和未来前景,系统梳理1949—2023年引领耕地资源认知变化的理念、事件和政策,探讨耕地资源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借助文献调查、文献计量分析、理论分析等方法,对不同阶段耕地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政策支撑、技术方法与代表成果等进行总结,并提出面向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耕地评价研究展望与关键问题。研究表明:1)耕地资源认知按时间顺序可划分为资源本体、资源平衡体和资源综合体3个阶段,认知对象由耕地数量单一维度向耕地数量与质量、数量-质量-生态、实体耕地与虚拟耕地等多维度转变,研究范围也由宜耕地、耕地等实体资源向近远程耦合框架下的全球虚拟耕地拓展;2)各阶段耕地评价的研究重点围绕耕地数量、耕地质量和耕地综合利用展开。在资源本体阶段,侧重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关注本底要素宜耕性;在资源平衡体阶段,注重耕地质量提升,对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力进行评价。在资源综合体阶段,评价对象向全球粮食贸易中的虚拟耕地拓展,评价内容关注耕地多功能及功能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因此,未来耕地评价的研究内容需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耕地本体评价需兼顾实体和价值量,耕地质量评价需匹配人类福祉需求,耕地综合评价需考虑多元对象和指标。在评价理论与方法层面应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利用新调查监测手段,丰富精细化耕地资源数据,为进一步拓展资源认知、丰富评价范式、优化耕地保护制度等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耕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出发,以甘肃省耕地自然条件和现状数据为依据,从耕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程度和可持续利用状况等4个方面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多因素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甘肃省各地区耕地集约利用现状水平进行评价,并对引起不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原因进行探究。揭示了甘肃省各地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规律和影响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各指标之间以及它们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