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对篦子三尖杉扦插营养袋苗、扦插裸根苗进行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篦子三尖杉可以在贵州地区进行人工种植,造林苗木宜采用营养袋苗。因篦子三尖杉生长特性,幼林时依赖阴湿环境,且生长缓慢,人工幼林采取了施肥与除草松土,但未采取遮荫措施,五年生人工幼林长势一般。  相似文献   

2.
巨桉引种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巨桉是用材和乡村绿化树种,广安市广安区于1999—2010年完成巨桉引种栽培,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实践和研究工作基础上,总结了巨桉的造林、管理和萌芽更新技术。造林选地要适地适树,造林整地宜选带状或块状整地,造林时施足底肥,选用营养袋百日苗,按2 m×3 m的株行距造林;管理技术既要注重除草、施肥、间伐等抚育管理,又要注重病虫害等有害生物管理;萌芽更新技术遵循去弱留强的原则,定向培育1 500~1 800株/hm2,同时也要注重施肥和松土等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林下南方红豆杉开展整地规格、除草方式和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南方红豆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挖中大穴整地、除草松土深翻和施放钙镁磷肥+复合肥对南方红豆杉生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合适的整地规格为80cm×60cm×40cm,造林1a后进行除草松土深翻,每穴施放钙镁磷肥250g+复合肥250g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四、栀子园的管理1.土肥管理(1)除草松土:造林当年至第3年,每年锄草松土培育幼树2次。第1次4~6月,第2次8~9月,结合施肥进行。松土时,注意近根浅、远根深,冠内深10~12厘米,冠外深15厘米以上。也可在栀子园栽植后的第1~2年套种花生、豆类、芝麻等矮秆农作物。通过松土除草或套种,清除园内杂草,改善土壤性能,减少病虫繁殖与传播,促进幼树生长发育和提早进入结果期,栀子园进入结果期后,每年可进行1~2次松土除草。于每年3月底前垦抚1次,8月底劈抚1次。(2)施肥:栀子生长前期,以施用氮肥为主,以便迅速扩大树冠,增强光合作用,积累更多的有机物…  相似文献   

5.
俗语说,造林是"三分造,七分管";又说"抚育管理勤,结果满树林"。油茶林从种植到开花结实,这段时间称为幼林阶段,幼林期一般需要5~6年,加强对幼林的抚育管理和改造,可以使油茶速生丰产。1抚育管理1.1中耕除草。新建的油茶园,最好每年松土除草2次,直到成林。第1次中耕除草在5~6月进行,这时气温高、湿度大,杂草幼嫩,易于腐烂,松土锄草后,蓄水增肥,为油茶旺盛生长创造条件。在8月下旬~9月中旬进行第2次锄草,可以减少杂草与幼树争水争肥。  相似文献   

6.
马占相思适应性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均俱佳。本文介绍了马占相思壮苗培育方法,包括苗圃选地、整地做床、营养土配制、种子采集及处理、播种,以及苗期浇水、施肥、除草和炼苗等管理措施;详细阐述了造林相关的技术环节,包括造林地选择、整地挖穴、施基肥、苗木与造林时机选择、栽植;总结了造林后的抚育管理措施,包括除草砍杂、松土施肥、修枝;针对马占相思常见的病虫害,如白粉病、炭疽病、根结线虫病、蟋蟀、白蚁等提出了相关防治方法。通过对马占相思容器育苗及造林技术的总结,为该树种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细柄半枫荷为国家保护野生植物,其种群数量稀少。繁殖细柄半枫荷对保护和扩大其种群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细柄半枫荷的采种、圃地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造林地选择、幼林抚育、抚育间伐等环节中的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该树种繁殖与造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绿化苗木移植的抚育管理包括松土除草、排水灌溉、追肥、整形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在不同的培育阶段,抚育管理工作的重点有所不同,现具体介绍如下. 第一次移植后苗木的抚育管理 一、第一次移植(包括慢生树种的第二次移植)阶段苗木还较小,培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苗木根系的发育和迅速长高,因此抚育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松土除草和肥水管理. 1.松土除草.由于苗木冠层未郁闭,杂草生长很快,与苗木形成营养竞争,势必影响苗木的生长,因此必须及时松土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除畦面外,步道和空地的杂草均应除尽.  相似文献   

9.
丁晓松 《北京农业》2011,(11):25-26
幼林抚育管理是保证更新造林成活成林的关键,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措施(林地保护、松土、除草、培土、施肥、间苗定植、平茬、除蘖牵口修枝等)的实施,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10.
幼林抚育管理是保证更新造林成活成林的关键,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措施(林地保护、松土、除草、培土、施肥、间苗定植、平茬、除蘖和修枝等)的实施,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Science (New York, N.Y.)》1942,95(2466):356-357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