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叶感官审评的生理学基础和误差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茶叶感官审评的定义和目的、生理学基础、依据;探讨了影响茶叶感官审评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设备因素、方法因素、评茶员自身因素等,提出了茶叶感官审评中的误差控制方法:1、建立满足茶叶感官审评需要的适宜工作环境;2、配备适宜的茶叶感官审评设备;3、规范茶叶感官审评方法;4、提高茶叶审评人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2.
减少茶叶感官审评误差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利平 《茶业通报》1999,21(3):35-36
在茶叶检验中,感官审评一直是茶叶品质优次和等级评定的重要方法,它具有简单,快速等优点,已被国内外茶业界认可并运用。由于感官审评是利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耳、鼻、眼、舌、手),佐以科学的操作技术和实践经验来鉴别茶叶色、香、味、形的优次并对照标准样定其等级的。因此,感官审评受到审评人员的生理条件和工作经验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审评人员和同一个审评人员在不同的生理及环境下,对同一个茶样,通过感官审评得出来的结果,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误差。怎样避免和减少这一误差,提高茶叶审评结果的准确度,笔者经多年…  相似文献   

3.
日前,从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与浙江大学农学院茶学系联合举办的“茶叶感官审评结果比对及质量评价”学术研讨会上获悉,国内首部缲叶感官评审方法》国家标准已从近期开始实施。至此,各类名茶评比将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规范。  相似文献   

4.
试验茶感官审评的方法与技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审评因子及权数、评分原则及标准、操作方法等三方面介绍了茶叶科学研究试验茶(以下简称试验茶)的感官审评。  相似文献   

5.
论茶叶品质的构成及品质评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继轸 《茶业通报》2000,22(2):19-21
茶叶外形、色泽是茶叶外观特征 ,茶叶品质主要由香气、滋味构成。茶叶品质评定用感官和理化审评相结合 ,滋味、嫩度评分用化学法 ,香气、劣变因子审评用感官法。品质总分 =滋味分× 4 0 %+嫩度分× 4 0 %+香气分× 2 0 %-劣变分。绿茶类 ,滋味分 =氨基酸总量mg/g数 +多酚类 %+氨基酸 /多酚类× 3 0 ,嫩度分 =纤维素含量的倒数乘以 7.3 0  相似文献   

6.
卢福娣 《茶业通报》2002,24(4):36-39
世界茶叶产销国家对茶叶品质的鉴定普遍地采用感官审评作为主要手段,而评茶术语是感官审评结果的主要表达方式。评茶术语(以下简称术语)是记述茶叶品质感官鉴定结果的专业性用语。准确运用术语是评茶人员必备的一项基本功,掌握了这项基本功,才能对所评茶叶的品质情况作出确切的表达和评价。印度早在1966年就制定了评茶术语国家标准。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3年6月19日发布了《茶叶感官审评术语》推荐性国家标准GB/T14487-93(以下简称术语标准)。标准规定了一套评茶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我国各类茶叶的感官审评…  相似文献   

7.
《贵州茶叶》2005,33(1):13-16
本标准规定了贵州省名优茶的审评原则、审评依据、审评机构、审评内容、审评条件、审评方法及名优茶的监督和管理等。本标准适用于贵州省内生产、加工的茶叶。  相似文献   

8.
真空冷冻干燥对绿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舒茶早鲜叶为原料,杀青后将不同干燥程度的茶叶进行真空冷冻干燥,以含水量、氨基酸、茶多酚、可溶性糖总量、咖啡碱为指标进行理化分析,结合感官审评结果,与传统干燥方法做比较,判断该方法对绿茶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的绿茶更绿,香味较鲜爽,滋味较纯爽。理化分析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的茶叶中有效成分的保留量较多。但是对不同成分浸出率的影响不同,有的增加,有的减少。  相似文献   

9.
汪勇  胡绍德  杨泽兴 《茶业通报》2006,28(4):161-162
本实验通过叶面喷施液态生物肥的方式,早春对茶树追施“绿之源”生物有机肥,观测其与对照之间的感官审评和内含物的差异,来探讨液态生物肥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来稿须知     
《茶业通报》2012,(1):40-40
《茶业通报》是由安徽省茶业学会主办的茶叶类刊物,旨在交流国内外茶叶科学技术,介绍茶叶的商业知识,发表茶树丰产优质栽培技术、茶树良种选育、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树生理生化、制茶、茶叶机械、茶叶审评检验、茶叶贸易出口、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1.
正世界上茶、咖啡、可可三大无酒精饮品中,茶是最好的饮品,在评定茶叶质量优劣时,色、香、味、形中,应以香和味为本,是天然饮料品质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因素的体现。而色和形随茶类制造方法等人为因素可以改变;但在现今市场中,由于受到部分商家的炒作引导,人们却把形和色的感官认识摆在了茶叶审评的首位。太平猴魁的魁伟重实,白毫含而不露,猴韵独特,滋味醇厚,回味无穷的暗绿色和带梗连叶的天然美在绿茶中独树一帜。在如今的市场中,人们对  相似文献   

12.
茶叶保鲜剂对绿茶贮藏保鲜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茶叶和不同包装茶所作的使用保鲜剂贮藏和不用保鲜剂贮藏的对比试验,发现不论是烘青茶还是炒青茶,不论是铁听包装还是复塑袋包装,采用保鲜剂贮藏的茶叶在感官审评和生化指标测定上均明显优于对照茶叶。另外,从保鲜剂的相对保鲜效果来看,烘青茶比炒青茶更显著一些;复塑袋包装也比铁听包装略好一点。  相似文献   

13.
来稿须知     
《茶业通报》2013,(4):155-155
《茶业通报》是由安徽省茶业学会主办的茶叶类刊物,旨在交流国内外茶叶科学技术,介绍茶叶的商业知识,发表茶树丰产优质栽培技术、茶树良种选育、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树生理生化、制茶、茶叶机械、茶叶审评检验、茶叶贸易出口、经营管理、名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典型经验及动态。  相似文献   

14.
味觉是茶叶感官审评中判别滋味的重要的感官。随着科学的不断发进步,人类对包括味觉在内的观感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对味觉的重新认识和定义方兴未艾,这也要求茶叶感官审评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习,力求让每一次茶叶感官审评的结果更加公正客观。  相似文献   

15.
目前,采用任何物理检验与化学分析手段,还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茶叶的级别、品质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故世界各国对茶叶品质的评定,都依靠感官审评。它具有准确、快速全面的优点。茶叶感官审评的具体内容包括茶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简称“五项因子”,但商业上对茶叶感官审评,将外形一项分拆成条索、整碎、净度和色泽四项,与汤色、香气、滋味、叶底构成了八个检评项目,简称“八项因子”。采用八项因子评茶,其操作方法与五项因子方法类同,但我从茶叶审评实践中体会“八项因子”评茶缺陷很多,不利于全面评定茶叶品质,其…  相似文献   

16.
茶叶感官审评对茶叶品质分级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茶叶审评标准及审评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茶叶标准体系,应不断更新标准内容,确保茶叶标准品的标准化和供应,不断提高审评人员素质与能力,加强与行业专家的沟通合作,进而推进茶叶产业化,健全茶叶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  相似文献   

17.
《贵州茶叶》2005,33(3):18-21
称取拌和均匀的样茶150g-200g置于评茶盘中,按审评规范操作评定外形。  相似文献   

18.
汪松能 《茶业通报》1993,15(1):31-32
茶叶理化审评是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评定茶叶的品质。它使用仪表检测,受人为因素影响小,可靠性较大,可进行定量分析。但局限于实验室里进行,仪器设备多,操作繁琐,时间长。以上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如能配合运用审评效果就会更佳。现将理化审评中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技术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茶叶感官审评是指利用人的眼、鼻、口、手等感觉器官对茶叶的色、香、味、形等质量指标进行鉴定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指导生产,提高品质的作用。长期以来,这种方法被全世界茶叶产、销国家普遍采用。但是,有人对此方法产生异议,认为感官审评的方法不科学,评茶术语模糊,应该用仪器测试来鉴定茶叶品质才是科学的,才有说服力。这种认为用仪器验测是科学方法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用感官审评方法来鉴定茶叶品质也并  相似文献   

20.
《茶业通报》2005,27(4):156-156
从2005年1月1日起,国家质检总局决定对茶叶等13类食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人制度,即Q S认证制度。为了帮助茶叶企业顺利通过国家认证,同时也帮助大家系统地学习茶叶审评检验和茶艺知识,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我们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联合举办评茶员、茶艺师培训和鉴定,经考核合格,可获得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相应等级证书。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是中国高校办学历史最久、培养人才最多的茶学系科。茶学学科现为安徽省和农业部重点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是中国高校中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