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优选出适合凤台县机插籼糯的适宜密度,2013年开展了中籼糯稻机械插秧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密度1.6万穴的产量最高,产量466.9kg/667m2,可作为种植参考。  相似文献   

2.
机插秧促早栽培和早稻插秧密度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机插秧促早栽培和早稻插秧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机插秧早播早插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提前成熟,给双晚生产留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早稻常规品种机插秧密度必须控制在30cm×(12~14)cm,早稻杂交品种机插秧密度必须控制在30cm×(12~16)cm之间。  相似文献   

3.
大石桥地区水稻不同插秧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插秧密度的试验,探讨其对水稻生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根据当地生产生态条件,施肥水平,土壤状况,品种特性,水源条件及秧苗素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合理的插秧密度,在生产上充分发挥水稻个体与群体的优势,建立高光效群体结构,以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和养分等环境条件,实现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母本机插秧与人工插秧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发展杂交水稻规模化制种母本机插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杂交水稻母本机插秧与人工插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水稻母本机插秧秧龄短、栽插浅、活棵返青快、有效分蘖开始早、分蘖速度快、成穗率高、穗型大、苗足穗多、均匀度好,有利于获得制种高产.  相似文献   

5.
水稻不同机插秧密度对其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黔生 《农技服务》2013,30(6):558-559
为了探明水稻不同机插秧密度与其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关系,以科优21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水稻不同机插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机插秧密度为1.71万穴/667 m2(30 cm×13 cm)时,每窝插2~3株的效果最好,其水稻群体的结构最合理,产量最高,为690.5 kg/667 m2。  相似文献   

6.
水稻机插秧不同插植方式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水稻机插秧不同插植方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抓秧面积1.29cm2、栽插株距11.7cm、栽插深度5mm的有效穗最多,单产最高。  相似文献   

7.
不同机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摸索不同的种植密度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依照目前使用的插秧机械,设立2个不同种植密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与30cm×16cm的种植密度相比,采用24cm×16cm的种植密度可增加水稻产量,增幅为1.32%~5.45%,平均增幅为3.39%。  相似文献   

8.
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进行机插秧时壮秧剂使用量、每盘播种量、旱育与半旱育方式对水稻生长情况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本田土壮秧剂用量为100盘/包时秧苗素质最好,客土壮秧剂施用量为300盘/包时效果最佳;播种量常规稻为100 g/盘,杂交稻为55~90 g/盘,秧苗素质都较好;旱育秧方式有利于培育壮苗。  相似文献   

9.
水稻机插秧不同插秧深度、不同液压灵敏度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稻机插秧不同插秧深度、不同液压灵敏度试验,探索适宜的机插秧深度和液压灵敏度,以促进水稻早发,形成合理群体结构和穗部性状,提高水稻产量,为大面积推广水稻机插秧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是水稻生产上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的又一次技术革命,目前在我国各地得到了广泛应用。分析了机插秧的节本增效等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牟定县生产实际,提出了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技术在牟定县及其他地区的推广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籼型杂交水稻F1代高产代优势的生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2.
沿淮地区一季中稻机插秧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沿淮地区一季中稻实行工厂化育秧,秧苗素质好,在肥水条件较好及适宜的秧龄期栽插,栽插密度分别为12 cm×30 cm、14 cm×30 cm、17 cm×30 cm、22 cm×30 cm时,产量差异不明显。实际生产中,一季中稻的栽插密度以14 cm关×3键0词cm和中1稻7;cm×30 cm为宜。机插秧分蘖多,分蘖时间集中,在栽插后15~20 d应及时烤田,防止无效分蘖过多。机插秧;密度;沿淮地区  相似文献   

13.
水稻机插秧延长秧龄试验结果表明,与水稻机械化插秧配套的双膜育秧,在高达7 500 kg/hm2的落谷量的情况下采取控水、控肥等管理方法,使秧龄延长至30 d左右,对水稻产量并无大碍,从而使这项技术向高纬度稻、麦两熟季节短缺地区延伸。  相似文献   

14.
韦立新  高磊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5):85-85,138
采用区域试验方式,对10个中籼杂交稻新组合的生育期、抗逆性、米质外观、产量等进行鉴定,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中籼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5.
杂交中籼稻机插秧播种期的推迟与后期低温冷害对水稻抽穗灌浆及产量具有一定的影响,为解决本地稻麦两熟田杂交中籼稻机插秧种植的风险,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麦茬杂交中籼稻长秧龄机插秧不同秧龄和播种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密度相同时30 d的秧龄产量最高,同样的播种密度50 g/盘播种量产量最高,播种期越早,成熟期越提前;提前规划播期及播种量,可避免因水稻在抽穗期遇低温冷害的影响。因此,杂交中籼稻机插秧应采用30~40 d秧龄,通过减少单盘播种量,培育大苗壮秧,保证适宜密度,能够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成都平原杂交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近年来国内水稻机插秧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成都平原为例,介绍了杂交水稻机插秧的技术特点与优势,概述了机插秧育秧技术的主要操作流程,重点分析了现阶段机插秧育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期为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水稻机插秧高效水肥运筹试验,探讨在机插秧条件下对氮肥的合理调控,提高氮肥利用率,为水稻机插秧高产水肥田管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研究了秧龄(25、30、35 d)与插秧密度(3苗/穴、6苗/穴)对机插秧水稻食味品质与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秧龄增大,稻米RVA谱的崩解值、蛋白质与大部分氨基酸的含量呈降低趋势,消减值呈增大趋势,表明延迟插秧能导致水稻食味品质降低;提高插秧密度显著降低秧龄25 d机插秧稻米RVA谱的崩解值,对30、35 d秧龄机插秧稻米RVA谱的崩解值无明显影响;提高插秧密度显著降低了35 d秧龄机插秧稻米的蛋白质与大部分氨基酸含量,表明机插秧水稻若要获得优良食味与营养品质,秧龄需控制在30 d以内,且插秧密度不宜过大;提高插秧密度对秧龄30 d以上机插秧稻米的食味品质无明显改善作用,但降低了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9.
水稻机插秧育秧基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商品基质可有效地提高秧苗的素质,并且使用方便,但育秧成本略有增加,应针对不同的品种确定合适的用量。  相似文献   

20.
从育秧方法、秧苗规格、育秧准备、精量播种、秧田管理、正确起秧、大田管理等方面介绍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以期为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