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基于青藏高原西藏那曲市的183户牧户数据,运用双栏模型探讨了资本禀赋的各要素对牧民减畜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 1)样本区牧户的减畜意愿较高,整体来看有61.40%的牧户愿意减畜,且愿意减畜的牧户当中,有67.16%的牧户愿意减畜的比例为当前养殖数量的30%及以下。2)经济资本中的牧业收入和拥有的房产价值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家庭贷款、政府补贴和牲畜数量均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愿意减畜的条件下,家庭贷款、家庭储蓄、固定资产对牧民的减畜程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文化资本中的受教育程度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社会资本中的制度信任和人际网络对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组织网络对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愿意减畜的情况下,制度约束对牧民的减畜程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草地的15个旗县791户牧户为调查样本,以可持续生计资本为视角,通过建立二元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期结束后,牧民草场是否超载?超载牧户的特征是什么?超载的程度如何?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结束后牧户草场超载率平均值为44.70%;牧户草场超载率与草场经营规模呈负向相关关系,其超载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小牧户 > 中牧户 > 大牧户;牧户草场超载率与畜牧业生产依赖程度呈负向相关关系,其超载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纯牧户 > 兼牧户 > 非牧户;草场经营面积、冬季牲畜和固定资产数量成为影响牧户草场超载行为的关键生计指标,牧户草场经营面积对其呈显著负向影响,冬季家畜和固定资产数量对其呈显著正向影响。综上,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结束后牧户草场超载现象依然存在,超载率与草场资源占有率呈负向关系,与其对草原的依赖程度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3.
牧户作为三江源区自然资源利用的决策主体,研究其生计策略对于当地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分层随机抽样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将牧户生计策略划分为纯牧型和多样型,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牧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关键生计资本指标。结果表明:1)不同生计策略牧户的生计资本状况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多样型牧户的生计资本状况优于纯牧户;2)草地面积、住房质量、家庭年收入、亲友圈是否有人担任干部和居住地到最近集市的距离,是影响三江源区牧户生计策略选择关键生计资本指标;3)三江源区牧户的生计活动方式和收入结构总体单一,即使是多样型牧户也并未脱离放牧为主的生计活动。以上述关键生计资本指标作为突破口,积极合理引导牧户选择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生计策略或是今后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改善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基于内蒙古草原4个典型牧区、农牧交错区旗县的223户牧户微观调研数据,使用多项Log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牧户及其子代的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子代对未来继承草原畜牧业经营意愿不够强烈,且样本牧户中草原畜牧业经营已继承的情况占比较低,未来的草原畜牧业代际传递面临困难;(2)草场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两类生产要素是目前影响牧民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的主要因素;(3)子代的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的选择主要受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的影响。政府应当关注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过程中的异质性,积极改善牧区及草原畜牧业生产条件,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年轻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和草原化荒漠5大草原类型的15个旗(县)844户牧民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草原补奖政策对牧户减畜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草原补奖政策能对牧民减畜意愿起到激励效果,即在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下牧民愿意减少家畜数量,且获得更高的草原补奖资金的牧民减畜意愿更高;汉族牧民比蒙和满族牧民的减畜愿意更高;家庭总收入对减畜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且草场资源丰富、家庭总收入较低和畜牧业依赖程度较弱的牧民减畜意愿更高;草原类型值对牧民的减畜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位于较低草原生产力草原类型的牧民的减畜意愿更高。建议继续推行并完善草原补奖政策,改变福利式的补奖方式,提高政策目标的瞄准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已历经7年,实证分析该政策对牧户牧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对于完善第二期补奖政策和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基于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前后甘肃省牧区及半农半牧区7个县220户牧户的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原补奖政策对牧户的生产决策行为总体上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半农半牧区牧户牧业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高于牧区;草原补奖政策并不是影响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唯一因素,除补奖政策外,牧户生产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具有非对称性。从前期牧户扩大牧业生产规模的可能性来看,牧区主要受家庭特征因素的影响,而半农半牧区主要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后期牧户扩大多少牧业生产规模来看,牧区牧户关注更多的是资金、牧业生产的风险保障和饲草储备,而半农半牧区牧户则侧重于收入来源、市场行情和饲草储备。最后建议重视荒漠化草原类型,综合牧户家庭特征,实施差异化补贴;切合牧户需求,提高牧户主体决策水平,实现牧业生产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我国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已历经7年,实证分析该政策对牧户牧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对于完善第二期补奖政策和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基于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前后甘肃省牧区及半农半牧区7个县220户牧户的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原补奖政策对牧户的生产决策行为总体上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半农半牧区牧户牧业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高于牧区;草原补奖政策并不是影响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唯一因素,除补奖政策外,牧户生产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具有非对称性。从前期牧户扩大牧业生产规模的可能性来看,牧区主要受家庭特征因素的影响,而半农半牧区主要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后期牧户扩大多少牧业生产规模来看,牧区牧户关注更多的是资金、牧业生产的风险保障和饲草储备,而半农半牧区牧户则侧重于收入来源、市场行情和饲草储备。最后建议重视荒漠化草原类型,综合牧户家庭特征,实施差异化补贴;切合牧户需求,提高牧户主体决策水平,实现牧业生产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高寒牧区退化草地生态治理是实现我国新时期生态与环境建设目标的基础与前提之一。本研究以西藏纳木错流域为案例区,综合考虑纳木错景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背景,基于354个牧户调研数据,在构建ⅣProbit计量模型的基础上探讨牧户草地生态治理行为特征及选择因素。研究发现:1)牧户旅游业参与度影响其草地生态治理意愿和行为,参与旅游产业的牧户具有更高的退化草地生态治理意愿;2)纳木错流域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乡村公共事务的自主治理水平,是高寒牧区退化草地生态治理的主要驱动力之一;3)从农户微观角度和微观行为出发、自下而上的乡村治理路径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与前提。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欠发达地区以提高农户参与率为前提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是有效提升乡村退化环境生态治理成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路径。  相似文献   

9.
程红丽  陈传明  何映红 《草地学报》2021,29(12):2817-2826
分析牧户生计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对于降低牧户生计脆弱性和减少生计风险负面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专题调研的468份问卷,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国家公园牧户生计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国家公园牧户面临就业风险、市场风险、健康风险、养老风险和环境风险等多种生计风险的冲击,并且受到家庭资产禀赋不同程度的影响;生计风险按照严重程度依次为:就业风险>市场风险>健康风险>养老风险>环境风险;牧户家庭资产禀赋中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牲畜数量、草地面积和草场退化情况等是影响其生计风险的显著因素。因此,加大政府就业扶持政策、鼓励牧户积极参与合作组织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体系等措施,可改善牧户生计。  相似文献   

10.
针对黄河源区沙曲河口—玛曲段牧户,采用PRA调查法,利用调查问卷获取牧户生计资本信息。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了牧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作为自变量;将牧户生计活动类型划分为草地依赖型和多样化型作为因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牧户生计策略选择与生计资本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生计活动能力、资金筹措渠道指标分别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牧户采取多样化型生计活动具有正面影响,劳动能力、草地规模、草地质量、家庭住房、年收入、亲戚数量和可信任的人指标对牧户采取多样化型生计活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M嘎查率先创新牧区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成立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对草场经营权"再集中",实现草场的统一管理。本研究以M嘎查的全样本牧户为研究对象,构建计量模型,从家庭禀赋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探索了牧民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牧民家庭非畜牧业收入占比、是否有贷款正向影响其参与行为。不同草场规模牧户的参与行为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就大牧户而言,畜牧业家庭劳动力人数负向影响其参与行为,家庭总收入和兼业收入占比则正向影响其参与行为;而对中小牧户来说,草场是否发生流转与其参与行为呈显著负相关。结合以上结论,笔者从建立生态、经济、社会保护利用机制,提高金融部门支持力度,根据不同牧户分类引导等角度提出了促进牧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牧民的减畜行为是遏制草原生态环境退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基于巴音布鲁克世界自然遗产地187户牧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牧民的资本禀赋与政策感知对减畜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牧民的金融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其减畜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文化资本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社会资本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负向影响;政策监督力度通过影响牧民对“违规成本”的心理预期来抑制超载放牧行为,补助金额能否弥补减畜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影响牧民减畜意愿的关键所在。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力度,并结合当地牧民的风俗习惯与生活特点制定合理的监管措施,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对超载放牧行为的约束作用;积极推动牧民的生计转型,减小对草原和畜牧业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疆巴州地区和静县和塔城地区沙湾县206户牧民进行抽样调查,运用逻辑斯谛(Logistic)回归模型对牧民参与和接受草原生态补偿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牧业收入、自主保护意愿和草原保护主体等因素与参与草原生态补偿的关系成正相关关系,草场流动意愿、牧业支出、气候变化和草场状况等因素与参与草原生态补偿意愿成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蒋振  高雅罕  靳乐山 《草地学报》2023,31(2):568-580
在草原牲畜暖棚建设补贴的多元化生态补偿背景下,探究牲畜暖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促进多元化草原生态补偿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隧穿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分析模型,设计了一组牲畜暖棚对牧户畜牧业收入和草地质量影响的准自然实验,并基于2020年若尔盖草原648个牧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同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最邻近匹配、卡尺匹配、核匹配、局部线性回归匹配法,实证检验了牲畜暖棚对牧户畜牧业收入和草地质量的影响,并通过构造随机实验组的方式进行了安慰剂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暖棚设施的使用,将为牧户带来畜牧业年均增收20 117.99元,同时牧户草地的生态质量提升约6.75%。因此,设施型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协同草地生态保护和牧户生计发展,支持现代化牲畜暖棚建设,将“造血”式赋能草原生态经济,促进牧区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5.
保护和建设草原生态需要牧户调整放牧强度。草地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数字技术是畜牧业提质增效的内在动力,二者结合导致的草地利用强度变化对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重大,故研究数字技术采纳、草地流转对牧户载畜率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内蒙古322户纯牧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探讨数字技术对牧户放牧强度的直接效应,选择调节效应模型分析草地流转影响数字技术与放牧强度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技术采纳可有效降低牧户放牧强度,且在不同收入占比牧户间存在异质性;草地流转对数字技术降低牧户放牧强度具有调节效应,其中草地转入负向调节数字技术对放牧强度的抑制作用;草地转出呈正向调节效应。因此,为可持续利用草地资源,引导牧户调整放牧强度,应推广数字技术,加快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技术培训,提高牧户数字素养与技能;完善线上草地流转交易平台,加强转入草地使用情况监督;增加牧户非农生计策略选择,推动草地转出长期化。  相似文献   

16.
李惠梅  张安录 《草地学报》2015,23(4):679-688
三江源草地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牧户对生态环境退化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生态安全,更是产生保护行为响应的前提。通过对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牧户进行参与式结构问卷调查研究,将草地生态环境的退化感知细化为覆盖度下降、植株矮化、生物多样性下降、鼠害猖獗、黑土滩/荒漠化加剧、群落演替、草地生产能力下降、毒草和杂草增多等8个指标,借助定量分析建立了牧户草地生态环境退化综合感知指数,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探讨了影响牧户环境退化感知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牧户对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环境退化有一定程度的感知,但仅仅对较明显的退化结果有略高的认知。牧户拥有的生计多样化能力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草地生态环境退化的感知,故从根本上解决三江源区牧民的严重依赖草地生态环境而生存的单一化的生计问题,通过优化和丰富牧民的生计方式来影响和调控当地草地生态环境退化趋势,认识环保知识在宗教信仰、日常环境教育宣传中的重要性,有效地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在改善牧户生计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牧户认同和支持的自然资源管理规划和政策,才有可能激励牧户主动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并最终实现牧户生活幸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的牧户调查访问数据,定量分析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以来牧户家庭的牲畜变化情况、牧户家庭的收支结构及其变化,并结合定性分析阐释了牧民对该政策的满意度及政策落实后对牧民生产生活影响的感知,剖析了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落实中的问题并提出五点对策:(1)强化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长效机制和递增机制;(2)加强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的生态监测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3)加大对后续产业发展投入力度,推进草原畜牧业升级转型;(4)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奖机制的相关配套政策;(5)加紧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并加强草原监管职能。  相似文献   

18.
为提升牧民的草地流转意愿,促进牧区草地的规模化经营。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和逐步回归的步骤和要求,从牧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资源特征、草地特征4个方面,对东乌珠穆沁旗牧户牧草地转入行为及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牧区草地流转已初具规模,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为主,草地主要集中在分散牧户手中;集中各项资源优势的牧户倾向于转入草地;草地转入规模受多种变量的影响。因此,建议逐步推动牧区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流转户的相关保障制度;加强草原承包经营权的宣传力度,提高牧户意识;加大教育投入,培育新型规模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19.
葛鹏飞  吕萍  杨洵 《草业科学》2015,(12):2146-2154
加快草原畜牧产业链建设是牧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牧民合作社则是草原畜牧产业链中具有承上启下和协调作用的关键环节.基于此,本研究对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四大草原牧区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牧户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牧民自身因素、生产因素和主观因素三者相互影响;文化程度、经营成本和对牧民合作社的认知程度对牧户参与牧民合作社行为的影响最大;在所有的测量指标中除成本影响外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20.
从牧户角度出发,以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中3个典型旗县的典型牧户为对象,运用入户调研、野外试验及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北方草原牧户草畜平衡决策行为。结果表明:牧户存在心理载畜率,其主导着牧户的草畜平衡决策行为;不同经济水平的牧户在畜牧业生产中表现出不同的草场流转等调整适应行为,但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生态状况趋同,反映了不同经济水平牧户心理载畜率趋同;距最近公路距离、户主年龄、是否嘎查干部、民族属性及现有存栏数等因素是显著影响牧户心理载畜率的因素,决定着牧户是否继续扩大牲畜规模的意向;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分段式实现减畜目标、规模化联合降低心理载畜率、辨识和选择心理载畜率影响因素和牧户等途径,实现牧户心理载畜率模式向生态优化载畜率模式的转移,并提出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建议,为我国草原退化治理和实现草畜平衡提供系统、切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