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筛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青海东部农业干旱区适宜的播种方法,选用陇东苜蓿、WL343和金皇后3个品种,采用撒播、条播和精量穴播进行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1)3个品种间越冬率差异极显著(P<0.01),WL343越冬率达到78.74%,比陇东苜蓿和金皇后分别高7.86%和13.16%;但3种播种方式间越冬率差异不显著(P>005).2)2龄WL343的株高、生长速度和茎叶比与金皇后和陇东苜蓿相比较差异均显著(P < 0.05),其单株分枝数与金皇后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陇东苜蓿间差异显著(P<0.05);精量穴播处理下苜蓿株高极显著高于条播和撒播处理,单株分枝数与条播无明显差异,与撒播差异明显,茎叶比极显著低于撒播和条播.3)2龄WL343鲜草产量与金皇后相比差异不显著,较陇东苜蓿显著提高了10.57%;精量穴播平均鲜草产量与撒播间差异显著;WL343 ×精量穴播平均鲜草产量达到39.86 t·hm-2,高于其他品种×播种方式的饲草产量.4)WL343粗蛋白含量(19.20%)较金皇后和陇东苜蓿分别高出2.65%和6.12%,粗纤维含量分别低20.41%和7.83%,无氮浸出物比金皇后高出17.23%.综合以上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分析,在青海东部农业干旱区,采用精量穴播种植方式,选取WL343紫花苜蓿品种,其在第2年表现出高的生产性能和饲草品质.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不同行距,对挑战者、岩石、WL363、WL343、WL319、阿尔冈金、陇东7个苜蓿品种以及阿尔冈金和陇东1:1混合,进行生长高度、产草量、茎叶比等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中,各苜蓿品种的生长高度和鲜草产量均以行距30cm为最高;当行距大于30cm时,随着行距的增大,生长高度和鲜草产量逐渐减小,由此可见,30cm是苜蓿种植的最佳行距。另外,挑战者、WL343、WL363、WL319,5个品种在鲜干比和茎叶比两个指标上表现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株高、分枝数、茎叶比、生物量、出苗率和越冬率,评价16个紫花苜蓿品种在河西走廊盐碱地的适应性,遴选出适宜河西走廊盐碱地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结果表明:参试的16个紫花苜蓿品种,骑士T、SR4030和巨能的出苗率较高,甘农3号的出苗率最低;16个紫花苜蓿品种间株高差异不显著(P0.05);BR4010、WL343HQ、阿迪娜、亮苜2号和WL363HQ的分枝数显著大于标靶和金皇后的分枝数;岩石和德宝的叶茎比显著高于金皇后和骑士3的叶茎比;德宝、亮苜2号和骑士T的产量大于其他品种;亮苜2号和骑士3的越冬率显著高于甘农3号和SR4030的越冬率;阿迪娜和WL343HQ的倒伏率最小,骑士T和标靶的倒伏率最大。以株高、分枝数、茎叶比、生物量、出苗率和越冬率为变量因子,通过聚类分析将16个紫花苜蓿品种聚为6类,综合评判结果认为,亮苜2号、骑士T、德宝适宜种植于河西走廊盐碱地。  相似文献   

4.
为了在黄土高原干旱区建立高产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大力推广覆膜精量穴播技术,选用WL343紫花苜蓿进行覆黑膜和露地分组精量穴播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紫花苜蓿覆膜精量穴播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温度和减少水分流失,提早返青和刈割时间,提高越冬率和返青出苗率,抑制杂草生长,提高紫花苜蓿生长株高和饲草产量,值得在干旱地区苜蓿饲草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黄土高原干旱区建立高产优质苜蓿生产基地,验证覆膜精量穴播技术的可靠性,试验选用WL343紫花苜蓿进行覆黑膜和露地分组精量穴播,对比分析了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覆黑膜组紫花苜蓿第2年返青出苗时间比露地组提早14~17 d,出苗期缩短4 d,第1茬苜蓿刈割时间提早21 d,越冬率提高15.75百分点,返青出苗数差异显著(P0.05);覆黑膜组组杂草物种类、数量和产量较露地分别降低50.00%、71.88%和70.00%,差异均显著(P0.05);覆黑膜组紫花苜蓿两年各茬株高和产草量均明显高于露地组,第2年总产草量达到5.37 kg/m~2,较露地组提高34.59%,差异均显著(P0.05)。说明在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紫花苜蓿覆膜精量穴播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温度和减少水分流失,提早返青和刈割时间,提高越冬率和返青出苗率,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提高紫花苜蓿生长株高和饲草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和加速甘肃省酒泉地区牧草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对引自国内外的9个优质紫花苜蓿品种(甘农3号、阿尔岗金、金皇后、WL343、阿迪娜、公农1号、中苜1号、新农3号、苜蓿王)在酒泉金塔县进行了适应性比较,研究其耐寒性、丰产性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间的越冬率和青干草产量间差异较大。通过综合分析,阿迪娜、金皇后、公农1号、WL343、甘农3号的适应性、丰产性和营养品质均优于其他品种,稳定性较好,适宜在酒泉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榆中县引进WL363HQ、WL343HQ、阿迪娜等8个紫花苜蓿新品种,以干物质产量和营养成分为筛选要素开展紫花苜蓿新品种种植试验。结果表明:8个紫花苜蓿品种均能在试验区较好生长,表现出较好的生产性能和抗寒能力,其中WL363HQ在多个性状方面均表现优势,其鲜草和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灰分含量在8个品种中最高,越冬率与WL343HQ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紫花苜蓿品种仅在某方面优势明显。建议将WL363HQ作为今后榆中县推广种植苜蓿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8.
陇东地区紫花苜蓿播种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宏  韩雍  方刚 《草业科学》2013,30(2):238-244
在陇东半干旱地区,对新引进的优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进行了2~3年的播种时期、播种密度和播种方式的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播期中,秋播平均产量0.772 kg·m-2,夏播0.700 kg·m-2,分别比春播高10.29%和4.79%(P<0.05);参试品种中,苜蓿王、三得利、金皇后和甘农1号分别比陇东苜蓿高13.88%(P<0.05)、3.54%、2.22%和7.53%。2)不同密度中,以720和480株·m-2产量较高,平均产量分别为0.72和0.66 kg·m-2,与240株·m-2间有显著差异(P<0.05);参试品种中,苜蓿王和金皇后产量较高,并与皇冠差异显著(P<0.05)。3)播种方式中,膜侧沟播与普通沟播在出苗率、越冬率以及产草量上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机械条播差异较显著(P<0.05)。4)总体来看,不同播种技术及品种对苜蓿第1-2年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较大,当地应以秋季播种并采用普通沟播较好,其种植密度以480~720株·m-2、播种量在15.0~22.5 kg·hm-2为宜。不同试验中,苜蓿王增产效果极显著,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洞庭湖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夏季高温刈割后的生长状态及再生产量及品质的品种间差异,对种植一年的5个紫花苜蓿品种于2015年8月1日进行全年第5茬刈割测产,9月21日进行第6茬刈割测产。研究结果发现,秋眠级较高的苜蓿品种WL656、WL903第5茬刈割后再生植株长势和第5茬刈割鲜草产量显著优于秋眠级低的苜蓿品种WL363(P0.05)。第6茬刈割WL903的鲜草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没有明显变化规律。高秋眠级的WL903和WL712综合表现较好,是可进一步研究的耐热型苜蓿品种。  相似文献   

10.
9个苜蓿品种引种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满足畜牧业发展的要求,选育出适宜哈密地区两县一市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2005~2007年对引自国内外的9种紫花苜蓿品种进行引种对比试验,通过物候期、株高、产量、干鲜比、茎叶比等各个指标的观测得出:甘农三号苜蓿、新牧一号杂花苜蓿、敖汉苜蓿产量较高,美国金皇后苜蓿、三得利苜蓿、美国WL232苜蓿次之,中牧一号苜蓿最低;三得利和美国WL232苜蓿茎叶比较高,甘农三号苜蓿最低;综合评价:9个苜蓿品种中,甘农三号苜蓿、新牧一号杂花苜蓿、敖汉苜蓿、美国金皇后苜蓿、三得利苜蓿、美国WL232苜蓿的综合性状好,产量高且稳定,草质好,适宜哈密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筛选适宜呼和浩特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探讨苜蓿秋眠等级与生产性能及越冬的关系,为建植苜蓿人工草地提供优良品种。收集国内外8个不同秋眠等级紫花苜蓿品种进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5-2017年每年初花期进行刈割,调查越冬率,测定株高、再生性、茎叶比、干草产量及营养成分[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干物质(dry matter,DM)、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含量,计算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隶属函数评价筛选出最优苜蓿品种。结果表明,中苜2号、草原3号和驯鹿苜蓿越冬率(>95%)与金皇后苜蓿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与其他苜蓿品种(P<0.05)。秋眠等级与越冬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0.984,而秋眠等级与苜蓿干草产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2015年,秋眠型苜蓿中苜2号干草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苜蓿材料(P<0.05);2016年,中苜2号和金皇后苜蓿干草产量较高,二者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5),而WL525和驯鹿苜蓿干草产量较低;2017年,中苜2号苜蓿干草产量最高,其次是金皇后和草原3号,以上3个苜蓿品种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5)。通过3年试验发现,中苜2号苜蓿的干草产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均为最高,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苜蓿纤维含量越低,饲用价值越好。草原3号、中苜2号苜蓿的粗蛋白含量均大于20%,粗蛋白含量越高,营养价值越好。运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确定中苜2号、金皇后和草原3号属于最佳苜蓿品种。苜蓿秋眠等级与越冬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秋眠等级对苜蓿干草产量、营养成分等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中苜2号、金皇后和草原3号苜蓿品种在3年干草产量、越冬性及营养品质方面均表现较好,较适宜呼和浩特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兴安盟地区旱作条件下适宜引进栽培的优良苜蓿品种,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呼和马场种植11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通过连续2年观测参试品种的越冬率、株高、产量、茎叶比及营养成分等指标,对旱作条件下11个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和饲用价值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图牧2号、敖汉苜蓿和呼伦贝尔杂花苜蓿两年的平均越冬率较高;SK3010、呼伦贝尔杂花苜蓿和敖汉苜蓿在株高、生长速度和干草产量方面表现较好;图牧2号的茎叶比均最大,其次是呼伦贝尔杂花苜蓿、SK3010和敖汉苜蓿;WL168HQ、斯普雷德和呼伦贝尔杂花苜蓿两年的粗蛋白质含量均高于18%;巨能2和斯贝德的粗纤维含量较高;WL168HQ、呼伦贝尔杂花苜蓿、WL343HQ、SK3010和WL319HQ的粗灰分含量均高于10%。对11个苜蓿品种的越冬率、产量特性和饲用品质进行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呼伦贝尔杂花苜蓿的综合表现最优,适合在该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3.
李佳奇  刘晓静  运向凯  韩颜隆 《草地学报》2021,29(11):2505-2512
为确定北方寒冷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适宜的秋播时间及适种品种,本研究选取4个紫花苜蓿品种,通过对其在不同温度(-5℃,-10℃)及播种后不同生长时间(45,60和75 d)下的生长特性及抗寒生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龙牧801"的根重、根体积显著高于其它紫花苜蓿品种(P<0.05)。低温条件下,"龙牧801"与"WL343"的游离脯氨酸与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紫花苜蓿品种。紫花苜蓿的主根直径、根重和根体积与成活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模拟-10℃越冬时,"龙牧801"的抗寒综合表现最佳。在模拟-5℃和-10℃越冬条件下,4个紫花苜蓿品种在播种后生长45 d,60 d时成活率均极低;在生长75 d时在-5℃和-10℃条件下的成活率均高于55%。因此,西北地区秋播紫花苜蓿在入冬前至少保证75 d的生长时间越冬最为安全,对于某些抗寒品种如"龙牧801"可适当推迟秋播时间,但也应在入冬前60 d之前播种。  相似文献   

14.
对甘农3号、三得利、旱地、WL343、巨能601、威神等6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开展根瘤菌接种试验,以越冬率、分枝数、株高、干草产量、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相对饲喂价值等为评价指标,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行评价接种根瘤菌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可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品种的越冬率、株高、干草产量和粗蛋白含量(P<0.05),对紫花苜蓿的分枝数、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相对饲喂价值的影响不显著(P>0.05),可促进紫花苜蓿提前接瘤,促进提高苜蓿产量和饲草品质,是提高苜蓿产草量和饲草品质的有效措施,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2013~2017年在海河平原区对35个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从生育期、越冬率、枝条数、冬前株高、株高、茎叶比、草产量、饲用品质等方面开展了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海河平原区,随着苜蓿秋眠级数的降低,有返青期提前的趋势,秋眠级越高,返青期越晚;大多数品种第4~6茬开花现象不明显。高秋眠级品种越冬率、单位面积枝条数、干草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1);株高和冬前株高表现相反:秋眠级8级以上苜蓿品种秋播第1年越冬率仅有40%左右,这类品种越冬存在较大风险。相关性分析表明,秋眠级与冬前株高、株高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越冬率、枝条数、CP、RFV极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越冬率和冬前株高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0、0.86,相关性最强。综合分析在海河平原区适宜秋眠级为3~5级,该试验中适应性较好的苜蓿品种为甘农3号、甘农6号。  相似文献   

16.
以新疆北疆绿洲区常见的3种紫花苜蓿品种作为研究对象,用微根管技术监测3个品种细根的生长与死亡动态,明确不同品种间的细根周转及不同土层分布动态特征,分析苜蓿细根周转与干草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紫花苜蓿细根总现存量均在7月21日达到最大值,WL343HQ、WL363HQ和WL366HQ数值分别为0.294、0.861和0.568 cm·cm-3;其中细根生产量分别出现了2、3和2次峰值,细根死亡量分别出现了2、2和3次峰值;细根生产量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6日至7月21日,且大小顺序为WL363HQ(0.455 cm·cm-3)>WL366HQ(0.260 cm·cm-3)>WL343HQ(0.116 cm·cm-3)。在刈割时期与未刈割时期观测细根生长与死亡,刈割时期细根现存量较未刈割时期减少,说明刈割能影响苜蓿细根的生长,降低其现存量。3个苜蓿品种在不同土层的细根现存量大小均为0~20 cm>20~40 cm>40~60 cm。WL343HQ、WL363HQ和WL366HQ苜蓿细根周转率分别为1.566、1.973和1.859 yr-1,且3者周转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总干草产量与死亡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年细根生产量与年细根最大现存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苜蓿地下细根的生长与死亡动态影响其地上部分植株的生长发育及干草产量。紫花苜蓿品种WL363HQ的细根现存量、生产量及干草产量均优于WL343HQ和WL366HQ,故紫花苜蓿品种WL363HQ在当地的生产性能表现较好,适宜在本地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科尔沁沙地播种时期对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科尔沁沙地苜蓿根颈抗寒保护物质对播种时期的生理响应。选择3个紫花苜蓿品种(骑士T、公农1号、擎天柱),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草业核心区,于2017年7月1日开始,每隔5 d播种一期,播种至8月15日。2017年10月11日、11月11日取样测定紫花苜蓿根颈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淀粉含量,翌年春季调查越冬率,对苜蓿根颈中的抗寒保护物质含量变化及其与越冬率的相关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时期的推迟,苜蓿根颈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淀粉、游离氨基酸均呈递减趋势,苜蓿越冬率与11月11日取样测定苜蓿根颈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苜蓿越冬率与10月11日取样测定苜蓿根颈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公农1号苜蓿品种在11月11日测定的根颈的可溶性糖含量及淀粉含量显著高于骑士T和擎天柱,且与越冬率变化一致。研究认为,播种时期是影响科尔沁沙地苜蓿越冬的重要因素之一,苜蓿根颈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是抗寒保护物质。为确保安全越冬科尔沁沙地种植苜蓿最佳的播种时期为7月1日-7月16日,适宜该地区种植的品种为公农1号。  相似文献   

18.
科尔沁沙地不同苜蓿品种越冬期根颈耐寒生理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种植的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模拟越冬季不同水分条件对不同秋眠级苜蓿根颈的影响,通过对根颈形态指标及生理指标的研究探讨不同苜蓿品种根颈的耐脱水规律。结果表明:模拟越冬季不同水分显著影响各品种根颈越冬保护性糖的积累及根颈的生理活性,尤其是蔗糖、棉子糖及水苏糖类寡糖的积累。抗寒级数较大的 WL298、WL168 根颈耐脱水较强,骑士T、公农一号根颈耐脱水性中等,而抗寒级数较小的巨能4015根颈耐脱水性较弱,WL363由于积累越冬保护性糖的含量高、再生恢复性较强表现出较强的越冬能力,根颈耐脱水性中等。越冬水分维持在田间持水量90%时,WL298、WL168、骑士T、公农一号的越冬保护性糖及返青后生产性能均强于巨能4015。越冬水分维持在田间持水量40%及以下各品种根颈收缩程度显著增加,WL298、WL168、WL363返青性能较好而骑士T、巨能4015则返青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