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密度与行距配置对春谷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春谷子的高产、高效种植方式,以长农3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的方法,对宽窄行与等行距栽培条件下春谷子不同栽培密度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密度条件下,不同行距配置下春谷子株高、茎粗、穗长、穗粗、出谷率、千粒质量和穗数差异不显著,各处理间的单穗质量、单穗粒质量、倒伏率与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春谷子在4种密度条件下,宽窄行种植方式(20 cm+40 cm)较等行距种植(30 cm+30 cm)的产量分别提高0.59%,2.74%,4.01%和1.80%,在密度为3万株/hm2条件下产量达最高,为4 903.50 kg/hm2。  相似文献   

2.
行距和播量对巴东红三叶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播种量和栽培行距对巴东红三叶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和栽培行距对牧草产量、种子产量及株高等性状的作用显著,而不同组合间的交互作用差异并不显著。在一定范围内,牧草产量随播种量增加呈抛物线趋势,在播量0.9 g/m2时具有最大牧草产量;栽培行距越大,牧草产量越低。种子产量主要受栽培行距的影响,60 cm行距比40、20 cm具有更高的种子产量(P0.05),播种量低于0.9 g/m2时利于种子生产。所有处理中,以组合(播量0.9 g/m2,行距20 cm)牧草产最高,而以组合(播种量0.6 g/m2,行距60 cm)具有最高的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3.
株行距配置对机采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分析机采棉适宜的种植方式。【方法】在同一密度(18×104株/hm2)下设置3种株行距配置方式:一膜三行(76 cm+76 cm+76 cm等行距,株距7 cm);一膜四行(76 cm +66 cm +10 cm +76 cm,平均行距57 cm,株距10 cm);一膜六行(66 cm +10 cm,平均行距38 cm,株距14.6 cm),分析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一膜三行模式下的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度均优于其他模式;叶面积指数在盛铃期达到峰值,其中一膜三行处理叶面积指数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处理分别高出11.57%、4.50%。产量以一膜三行处理最高,为6 269.46 kg/hm2,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分别高出4.06%、4.85%,各处理间棉花纤维品质基本无差异。【结论】一膜三行等行距种植模式更适合作为机采棉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4.
以大蒜品种‘金乡紫皮’和‘苍山糙蒜’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等行距及宽窄行栽培对大蒜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和等行距种植对两个大蒜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宽窄行种植模式下‘金乡紫皮’蒜薹产量比等行距种植略高,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宽行距28 cm、窄行距12 cm及两小行内的错位种植栽培方式下,‘金乡紫皮’蒜头产量最高;宽行距30 cm、窄行距10 cm种植模式下‘苍山糙蒜’的单薹重、蒜薹产量、蒜头横径和横径≥5. 5 cm蒜头比例和蒜头产量均高于其它种植模式;错位宽窄行种植两个品种的蒜头产量均比其对应宽窄行种植产量高。综合分析本试验结果,宽行距30cm、窄行距10 cm为本试验条件下‘金乡紫皮’和‘苍山糙蒜’的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早春大棚豇豆不同种植密度与搭架方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降低栽培成本,增加产量和效益,研究了4种不同种植密度与2种不同搭架方式对豇豆农艺性状、产量、经济性状与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字架搭架方式下豇豆农艺性状、产量、经济性状与抗病性均优于"人"字架搭架方式,随着种植密度株距增大,豇豆植株叶片、节间长增大,荚长与荚粗增加,产量反而下降;采用"一"字架、行距80 cm、株距20 cm的栽植模式,豇豆的产量与产值最高;采用"一"字架、行距80 cm、株距25 cm的栽植模式,可提高大棚早春豇豆种植通风透光能力,并且病害减少,种植成本较低,产量、产值次之,效益最高。可见,行距80 cm、株距25 cm、"一"字架的栽植模式最适宜早春大棚豇豆。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种植形式与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和生物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华北地区最佳密度条件下玉米群体产量的最优种植形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种植形式设带宽150 cm三密一稀[60 cm种植3行(行距30 cm)+90 cm大行距种植为一带]、带宽120 cm三密一稀[40 cm种植3行(行距20 cm)+80 cm大行距种植为一带]和60 cm等行距(CK)3个水平,副区密度设4.50万、6.00万、8.25万、10.50万和12.75万株/hm~2计5个水平,研究了不同种植形式与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50 cm三密一稀种植形式中高密度栽培时,与对照相比,可以显著降低穗位高,增加叶面积指数,株高和茎粗差异不显著,抽丝后8.25万、10.50万和12.7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5.00%、5.69%和19.82%;穗位高分别降低6.17 cm、2.17 cm和3.67 cm,有效降低倒伏风险;籽粒产量明显提高,6.00万和8.25万株/hm~2密度下分别较CK增产7.83%和6.72%。经回归分析,得到150 cm三密一稀种植形式的理论籽粒产量最大值为12 030.80 kg/hm~2,相应的定植密度为8.49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不同栽培方式对套种野菊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套种野菊花的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了等行距栽培和宽窄行栽培方式下套种野菊 花的产量和生长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等行距栽培相比,宽窄行栽培的鲜花平均产量为4 365.4 kg/hm2、增产 98.6%,干花平均产量为1 570.9 kg/hm2、增产96.1%,但在折干率上两种栽培方式差异不显著;其产量优势主要体现 在单株产量高,干物质积累量大,营养生长期SPAD 值上升较快,盛花期叶面积指数较高;同时促进生长,株高和分枝 数分别显著增加了11.4%和49.3%,利于有效花蕾数增加。两种栽培方式下,均以株距15 cm 群体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在大棚设施爬地栽培条件下,以洋香瓜白雪EL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其园艺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蔓留1果时,行距2.5m、株距30cm;双蔓留2果时,行距2.5m、株距45cm,洋香瓜商品性状和产量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协调,取得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共设6个处理,探讨了早春避温栽培马铃薯的不同种植带距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带距140 cm、小行距50 cm、株距20 cm的1带2行种植方式的鲜薯及商品薯产量最高,分别为48 541.67、44 077.38 kg/hm~2;较传统的等行距单行种植,带距110、120、130、150 cm的小行距50 cm的1带2行种植方式显著或极显著增产。因此,在承德中南部地区早春避温栽培马铃薯以采用带距140 cm、小行距50 cm、株距20 cm的1带2行的种植方式为宜。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张家口坝上地区覆膜栽培条件下油用亚麻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2因素(亚麻品种、种植密度)3水平(品种为坝选三号、陇亚杂1号和陇亚10号,行距为24、20和16 cm)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全膜穴播种植(8粒/穴,穴距30 cm),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油用亚麻生育期、主要经济性状、倒伏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除陇亚杂1号行距24 cm与16 cm处理的株高、坝选三号行距24 cm与16 cm处理的千粒重差异较大外,不同密度处理的其他主要经济性状以及生育期和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其中,坝选三号、陇亚杂1号和陇亚10号分别在种植行距为20 cm、24 cm和16 cm时产量最高,分别达到了2 146.65 kg/hm^2、1 953.30 kg/hm^2和1 650.00 kg/hm^2;但倒伏率均以行距24 cm处理最高,行距20 cm处理倒伏率均较低。综合分析密度对油用亚麻产量、主要经济性状和倒伏率的影响,认为坝上地区覆膜条件下种植油用亚麻时以行距20 cm为宜。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春播芝麻高产的最佳栽培模式,以芝麻品种冀航芝2号和冀9014为试材,栽培模式设一穴双株宽窄行(宽行行距80 cm、窄行行距60 cm,密度16.7万株/hm~2)、一穴双株等行距(行距80 cm,密度16.7万株/hm~2)和一穴单株等行距(CK,行距60 cm,密度13.5万株/hm~2) 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芝麻植株生长、根系发育、病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一穴双株栽培模式在株高、主茎始蒴高度、叶面积和根系发育上具有优势,病害发生种类和程度变化不大,茎粗、千粒重和单株生产力有所降低,但产量较高。在密度为16.7万株/hm~2的一穴双株栽培条件下,冀航芝2号和冀9014采用宽窄行种植的株高、叶面积、始蒴高度、根系发育、千粒重、产量等均优于等行种植,其中千粒重分别增加了8.3%和3.2%,产量分别增加了7.9%和5.6%。一穴双株宽窄行(80 cm-60 cm)栽培模式更适宜在春播芝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密度与行距对协玉3号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西农业科学》2015,(8):936-941
以玉米品种协玉3号为材料,设置等行距50 cm,等行距60 cm,宽窄行60 cm+40 cm共3个行距和6.00万,6.75万,7.50万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玉米产量、植株性状以及植株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种植行距与密度,为实现玉米超高产栽培创建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行距对协玉3号的产量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行距与密度对其株高、穗位高、第3节茎粗、雄花分枝、穗粒质量和百粒质量均有影响,多个作用大小不一的植株性状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决定玉米产量。协玉3号在密度为7.50万株/hm2和60 cm等行距配置模式下产量最高,可达16 646.70 kg/hm2。因此,增宽行距、缩小株距、扩大密度是实现紧凑型玉米协玉3号超高产的有效途径,对山西省中部水浇地条件下玉米高产创建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夏大豆丰产增效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品种类型、栽培密度和种植方式3个因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是夏大豆产量及各农艺性状的主要影响因素;3因素对夏大豆产量影响强度的顺序是品种类型〉栽培密度〉种植方式;在本区生态条件下,获得夏大豆最高产量的理论组合为:品种为有限类型沧豆6号,栽培密度2.4万秭/hm^2,种植方式为行距40cm。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适宜机械化栽培矮秆耐密高粱品种‘晋杂34 号’生产的种植模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行距种植模式对‘晋杂34 号’株高、LAI、光合特性、单株生物量、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行距增大,株距变小,拔节期和抽穗期株高、LAI、光合特性、单株生物量、产量呈降低趋势,而采用宽窄行60 cm:40 cm 处理较等行距种植栽培处理,可显著增加抽穗期株高;可提高拔节期和抽穗期LAI、光合特性各指标;可增加抽穗期和成熟期单株生物量;可显著提高枝梗数、千粒重和产量,比等行距栽培平均增产3.36%~18.81%。本研究表明,行距种植与高粱主要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和产量构成息息相关,采用宽窄行栽培措施可提高‘晋杂34号’光合特性,促进生长发育,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会宁县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张豆1号为指示品种,在会宁县旱地进行了大豆全膜覆土穴播适宜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当行距为60 cm、穴距为14 cm时,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3 156.25 kg/hm~2;行距为50 cm、穴距为18 cm和20 cm时,大豆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3 054.17、2 987.50 kg/hm~2。且这3个密度处理的大豆综合性状优良。因此认为,会宁县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行距60 cm、穴距14 cm和行距50 cm、穴距18~20 cm。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通过对大田种植的南粳9108水稻进行2种行距(25、30 cm)处理,并对其成熟期各项农艺性状测定及产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效穗数接近的前提下,行距25 cm处理平均产量较行距30 cm处理平均产量高825 kg/hm~2,且产量波动幅度较小,适合大面积生产管理下保证稳产;行距30 cm处理下产量波动幅度较大,但单产峰值较行距25 cm处理最高产量高出460 kg/hm~2,适合精细化种植管理下获得高产。南粳9108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较大,结实率与千粒重对产量直接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在育苗移栽条件下,研究了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20 cm×30 cm、30 cm×20 cm、30 cm×30 cm、20 cm×2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较理想,分别达230.0、221.5、203.5、199.0 kg/hm2,40 cm×4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最低,为80.5 kg/hm2;随着株距与行距的增加,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显著降低,单个枝条上的结荚花序数则呈显著递增的趋势,千粒重呈增加趋势,荚果数/100结荚花序、种子数/100荚果变化不明显。种子产量与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枝条数/m2)、种子数/100荚果、荚果数/100结荚花序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育苗移栽条件下,研究了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20 cm×30 cm、30 cm×20 cm、30 cm×30 cm、20 cm×2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较理想,分别达230.0、221.5、203.5、199.0 kg/hm2,40 cm×4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最低,为80.5 kg/hm2;随着株距与行距的增加,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显著降低,单个枝条上的结荚花序数则呈显著递增的趋势,千粒重呈增加趋势,荚果数/100结荚花序、种子数/100荚果变化不明显。种子产量与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枝条数/m2)、种子数/100荚果、荚果数/100结荚花序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种植行距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选取15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行距种植处理,设置两种行距分别为30 cm和25 cm,株距均为13.3 cm,两种行距栽培密度分别为251 000 和301 000穴·hm-2,对水稻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水稻品种间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及品质各指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行距30 cm处理可以显著增加水稻的株高、剑叶长和剑叶宽,提高水稻的结实率、每穗粒数,有利于产量的形成;行距25 cm处理单位面积内的有效穗数明显增大。丰粳3227、镇稻14、苏垦118、嘉优1号、嘉优3号和甬优2640等品种产量较高,经济性状突出,建议采用25 cm行距进行种植,甬优2640采用30 cm行距效果更好,南粳9108采用25 cm与30 cm均可。该研究为确定适宜栽培行距并筛选得出适宜泰州地区种植的优异水稻品种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玉米密植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种种植方式(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3个密度定额(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株行距配置下,玉米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高密度下不同株行距下密植的增产幅度差异较大,以50cm等行条播增幅最大;玉米不同株行距配置的产量效应在中、低密度时不显现,在较高密度(7.50万~9.0万株/hm2、具体某一品种的高限密度及其以上)条件下才予以显现;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较之67cm等行条播均表现出高密度下由于玉米个体营养的改善而导致群体产量增加的增产效应;六角形穴播较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玉米开花盛期LAI稍大,但较67cm等行条播高密度下增、减产差异不一致;同时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追肥灌水不方便;株行距×密度×品种的最佳组合为选用V2(89-1w×5022)、V4(郑单958)这两类杂交种,实施50cm行距条播,密度9.0万株/hm2;在7.5万株/hm2、9.0万株/hm2下50cm等行距条播较67cm等行距条播分别增产21.4%、31.2%,增产显著,同时也有利于人类的耕作栽培。试验表明选用直立叶型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采用50cm等行距条播、增大密度至7.5万~9.0万株/hm2、进行水分和土壤营养足额供给下的规范化栽培构成高光效玉米群体冠层光合系统技术体系,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