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冶  薛忠财  王琳  常佳宁  姜白杨 《草业科学》2022,38(6):1047-1059
承德市武烈河流域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InVEST模型估算了1990-2018年武烈河流域的水源涵养量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当Zhang系数为3.7时,模拟效果最佳,29年来,研究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深度为83.85 mm,平均水源涵养总量为2.18×108 m3,总体呈微弱减小的变化趋势;2)研究区水源涵养深度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潜在蒸散发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气温负相关,但不显著(P>0.05);3)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变化对水源涵养量的影响强度依次为林地、草地、耕地、建筑用地;4)通过情景模拟法得出,气候是研究区水源涵养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涵养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
刘越  李雨珊  单姝瑶  杨磊  徐浩杰 《草业科学》2021,38(8):1420-1431
基于水量平衡及水源涵养深度计算方法,研究了2000 ? 2018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深度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深度为34.23 mm,水源涵养总量为8.56 × 108 m3·a?1。林地、草地和湿地的水源涵养深度显著高于耕地和未利用地(P < 0.05)。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深度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中东部高而西北部低,水源涵养深度越高其年际变幅越大。研究时段内水源涵养深度总体呈不显著变化,显著增加区主要集中在中高海拔区,显著减少区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区(P < 0.05)。水源涵养深度的时空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和土地覆盖类型的影响,其次是叶面积指数和温度。水源涵养深度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 < 0.05),与叶面积指数和气温负相关。建议将保护区中东部设为水源涵养保护优先区,强化对林地、草地和湿地的保护。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未来保护区水源涵养深度将保持稳定态势。  相似文献   

3.
刘越  李雨珊  单姝瑶  杨磊  徐浩杰 《草业科学》2022,38(8):1420-1431
基于水量平衡及水源涵养深度计算方法,研究了2000?2018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深度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深度为34.23 mm,水源涵养总量为8.56×108 m3·a?1.林地、草地和湿地的水源涵养深度显著高于耕地和未利用地(P<0.05).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深度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中东部高而西北部低,水源涵养深度越高其年际变幅越大.研究时段内水源涵养深度总体呈不显著变化,显著增加区主要集中在中高海拔区,显著减少区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区(P<0.05).水源涵养深度的时空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和土地覆盖类型的影响,其次是叶面积指数和温度.水源涵养深度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叶面积指数和气温负相关.建议将保护区中东部设为水源涵养保护优先区,强化对林地、草地和湿地的保护.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未来保护区水源涵养深度将保持稳定态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InVEST模型的张家口市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口市是"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InVEST年产水模型,估算了张家口市1981–2015年的产水量、水源涵养量,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张家口市多年平均产水深度为42.51 mm,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深度为18.16 mm;2) 35年来,张家口市产水量呈微弱上升趋势,水源涵养量呈微弱下降趋势,最高值均出现在1995年,最低值均出现在1993年;3)产水深度及水源涵养深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且分布相似,表现为康保、宣化周围区县增加,沽源、蔚县等减少;4)降水是张家口市产水量、水源涵养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为土地利用方式;5)张家口市多年平均产水量以草地和耕地为主,水源涵养量以草地为主。  相似文献   

5.
刘涛  张雪梅  林长存 《草地学报》2023,(12):3831-3840
土地利用是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一个重要驱动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展,准格尔旗水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本研究基于FLUS模型预测自然发展、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情景下2040年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运用InVEST模型分析了准格尔旗水源涵养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三种情景下FLUS模型的Kappa系数为0.87,0.88和0.83,均大于0.80,说明FLUS模式能很好地模拟研究区的土地演替。运用InVEST模型得出2040年城市发展情景水源涵养量最低为2.98×108 m3,生态保护情景水源涵养量最多为3.37×108 m3。全旗的水源涵养量总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基本分布模式。根据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的差异,其强度按以下顺序排列:草地>林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通过对准格尔旗的土地利用状况和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能够为规划生态保护区提供管理建议,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华北土石山区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北土石山区是京津冀地区重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区,是维护京津冀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土壤养分涵养能力是影响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土壤微量元素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土地利用类型的强烈影响。为揭示华北土石山区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本研究以张家口市崇礼区耕地、草地和林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不同深度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含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 0.05)。耕地土壤有效铁、有效锰含量均显著低于林地和草地,均值分别为10.46和10.94 mg·kg–1;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2.58 mg·kg–1)显著高于林地和草地;耕地土壤有效铜含量(0.67 mg·kg–1)显著高于草地,与林地土壤无显著差异(P 0.05)。林地和草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呈现一定的表聚性,而耕地0–15和15–30 cm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均无显著差异。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低于林地和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有效铁和有效锰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养分科学管理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部分地区退化严重,对生态环境及牧民畜牧业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草地不同退化阶段中存在着关键阶段,超过了这个阶段,极难恢复。因此,确定草地退化的关键阶段是草地可持续恢复的基础。研究样地设在青藏高原北麓河流域多年冻土区,根据植被和土壤特征选取了未退化到极度退化的5个退化梯度,探讨不同退化程度对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群落中各功能群相对盖度的影响,为揭示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植被退化关键阶段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加剧,禾本科和杂草类植物相对盖度显著增加(P 0.05),而莎草科植物相对盖度则显著降低(P 0.05);2)地上生物量在轻度退化阶段无显著变化(P 0.05),中度退化阶段开始显著降低(P 0.05);3)地下生物量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均在中度退化阶段后显著降低(P 0.05),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在各土壤深度比例有向深处增加的趋势;4)不同退化程度莎草科植物相对盖度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在0–10 cm土壤深度所占比例极显著正相关(P 0.01),但与10–20 cm土壤深度地下净初级生产力所占比例无显著相关(P 0.05),与20–30 cm和30–50 cm土壤深度地下净初级生产力所占比例均显著负相关(P 0.05),而杂草相对盖度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在各土壤深度所占比例则表现出与莎草科植物相反的趋势。中度退化是草地退化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8.
基于InVEST模型,定量评价张北坝上水源涵养功能,识别水源涵养重要性等级,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为提升张北县水源涵养功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张北县水源涵养总量为1.42×108 m3,平均深度为33.98 mm,空间分布不均。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呈正比,与潜在蒸散发呈反比。2)林地的水源涵养能力最强,旱地的水源涵养总量最大。3)水源涵养重要性主要为中等重要,该区域人类活动集中、旱地分布广、水源涵养量低。水源涵养极重要区分布于东部、南部以及中部稀疏的林地和草地。4)张北县水源涵养量和重要性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林地和草地稀疏生长、旱地分布广。建议在保留适当旱地规模的基础上,继续实施退耕还草还林工程,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相似文献   

9.
察布查尔县草原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不仅是土壤养分的转化者,同时也是养分的一种存在方式,其生物质量为微生物量。微生物量是土壤养分转化和循环的动力也是养分的库和源,微生物量对环境变化敏感,是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1191~2656m海拔草原为研究对象,使用氯仿熏蒸提取法研究不同海拔草原土壤微生物量及其活性的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碳(21.05~331.58mg/kg)、微生物量氮(8.75~95.61mg/kg)均为土壤表层大于中、底层,各海拔及土层间差异显著(P0.05),在1191~2216m海拔区间微生物量碳、氮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并在2216m海拔达到最大值(331.58mg/kg和95.61mg/kg),其后2216~2656m海拔区间微生物量碳、氮显著降低(21.05mg/kg和12.41mg/kg),这可能与随海拔的增加引起此海拔区间气候、降水量、植被类型、植被数量等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关;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微生物量碳、氮、碳氮比彼此间正相关(P0.05);0~20cm土层微生物量碳与含水量呈正显著性相关(P0.05,r=0.755*),微生物量与海拔、容重、有机质、碱解氮呈正相关(P0.05),与pH值、全氮、碳氮比负相关(P0.05)。20~40cm土层微生物量碳与碱解氮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r=0.829*),微生物量与海拔、全氮正相关(P0.05),与碳氮比负相关(P0.05)。40~60cm土层微生物量与海拔、碳氮比呈负相关(P0.05),与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呈正相关(P0.05)。土壤微生物量可以反映土壤肥力的变化,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草地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空间变化,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土样采集及室内分析,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台兰河上游河谷不同海拔草地表层土壤持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土壤物理性质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表现有所不同,其中平均土壤含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与海拔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海拔高度的上升均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土壤容重则与海拔存在着极显著的指数负相关关系(R2=0.881 7),即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呈减小趋势。研究区不同海拔草地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不同,其中最大持水量、非毛管蓄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的大小顺序均为山地栗钙土山地棕钙土山地棕漠土,即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涵蓄降水量与有效涵蓄量的大小顺序均为山地棕漠土山地棕钙土山地栗钙土,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海拔高度与放牧及人为活动的干扰强度是导致研究区草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差异显著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CTSB、CTSS和caspase 3对细胞凋亡具有重要作用,其活性和蛋白表达量可反映细胞内、外环境对卵母细胞的凋亡刺激。本研究利用双夹心ELISA方法测定绵羊卵母细胞内CTSB、CTSS和caspase 3在IVM 0、8、16、24 h的活性与蛋白表达量,研究其在IVM过程中的变化、与卵母细胞质量的相关性及E-64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差组卵母细胞内CTSB、CTSS和caspase 3活性与CTSB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正常质量组(P0.01);CTSB、CTSS活性和蛋白表达量在IVM过程中无显著变化(P0.05),caspase 3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蛋白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5μmol/L和10μmol/L E-64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CTSB、CTSS和caspase 3活性(P0.05 or P0.01),10μmol/L E-64显著提高了CTSB蛋白表达量(P0.05)。结果显示,CTSB、CTSS和caspase 3的活性及CTSB蛋白表达量与卵母细胞质量呈负相关,E-64可降低CTSB、CTSS和caspase 3活性,并提高CTSB蛋白表达量。  相似文献   

12.
草甸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的时空异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土壤水分动态监测数据,研究分析了青海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的有效水源涵养服务、潜在水源涵养服务和剩余水源涵养服务的时空异质性。矮嵩草草甸0~40cm土层的平均有效水源涵养量、潜在水源涵养量和剩余水源涵养量分别为108.8mm、204.8mm和566.3mm,而金露梅灌丛则分别为227.7mm、328.0mm和641.4mm。不同层次的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潜在水源涵养量、剩余水源涵养量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且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矮嵩草草甸0~40cm水源涵养量与10~20cm水源涵养量的相关性最为显著,而金露梅灌丛则与30~40cm土层的水源涵养量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的鸭油甘油二酯和维生素D_3对结肠炎大鼠结肠菌群、脾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 mRNA表达量及结肠组织发育的影响。选择10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每组4个重复,模型组每组16个重复,每个重复均5只大鼠;对照组大鼠自由饮用蒸馏水,模型组大鼠自由饮用5%葡聚糖硫酸钠水溶液,进行连续7 d的造模试验。造模成功后,选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Ⅰ组),另选择建模成功的大鼠70只,随机分成7个组,分别为模型组(Ⅱ组)和试验组(Ⅲ~Ⅷ组);每组均2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采用2×3两因素交叉析因试验设计,鸭油甘油二酯添加水平分别为2.5、5.0、10.0 mL/kg,维生素D_3添加水平分别为12.5、25.0μg/kg。试验期为3周。结果表明:1)鸭油甘油二酯与维生素D_3交互作用对Ace指数、Chao1指数影响显著(P0.05),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量、Ace指数、Chao1指数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5.0 mL/kg鸭油甘油二酯和12.5μg/kg维生素D_3组的OTUs数量、Ace指数、Chao1指数最高,微生物的物种丰度高于其他5个试验组。2)主成分分析图显示,5 mL/kg鸭油甘油二酯和12.5μg/kg维生素D_3组与对照组距离最近,微生物相似性最高。3)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志贺氏菌属(Shigella)、普拉氏菌属(Prevotella)和支原体菌属(Allobaculum)比例显著降低(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属(Bacteroides)比例显著增加(P0.05),梭状芽孢杆菌纲(Clostridia)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4)鸭油甘油二酯和维生素D_3交互作用对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影响显著(P0.05);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的结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增加(P0.05),隐窝深度显著变浅(P0.05)。5)鸭油甘油二酯和维生素D_3交互作用对脾脏PPARγmRNA表达量影响显著(P0.05);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除10.0 mL/kg鸭油甘油二酯和25.0μg/kg维生素D_3组)脾脏PPARγ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其中5.0 mL/kg鸭油甘油二酯和12.5μg/kg维生素D_3组脾脏PPARγmRNA表达量最高。6)脾脏PPARγmRNA表达量与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隐窝深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由此可见,不同水平的鸭油甘油二酯和维生素D_3能够改善结肠炎大鼠的结肠区系微生物结构,增加有益微生物比例,促进结肠肠道发育,上调脾脏PPARγmRNA表达量,并且对肠道发育具有调控作用,以5.0 mL/kg鸭油甘油二酯和12.5μg/kg维生素D_3组合为最优。  相似文献   

14.
为了采用DPS软件中的模型模拟功能对瘤胃体外产气进行评价,试验以某大型饲料厂提供的三种精料为例,通过产气法评价其体外产气量,并基于DPS软件进行模型的选择及运算。结果表明:在产气初期(第1~6小时)三种精料间的产气量差异不显著(P0.05);第8~72小时精料A的产气量最高;精料A最大产气量显著高于精料B、C(P0.05),精料B、C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产气速率和延滞时间各精料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产气速率与干物质(DM)呈显著正相关(P0.05);延滞时间与粗脂肪(EE)呈显著负相关(P0.05);有机物消化率(OMD)与D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EE呈显著负相关(P0.05);代谢能(ME)与D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EE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他各指标间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说明精料A最大产气量、OMD和ME最高,即精料A的营养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5.
试验选取金定鸭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不同输精参数(输精量0.03 mL、0.05 mL、0.10 mL、0.20 mL,输精深度3 cm、6 cm,输精间隔2 d、4 d、6 d,输精时间8∶00~11∶30、14∶00~17∶30)对蛋鸭人工授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输精深度为6 cm的种蛋受精率最高可达92.81%,极显著高于输精深度为3 cm的种蛋受精率(P0.01);输精深度相同(3 cm、6 cm),输精量不同(0.05 mL、0.10 mL、0.2 mL)对种蛋的受精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高于输精量为0.03 mL的种蛋受精率(P0.01);8∶00~11∶30输精与14∶00~17∶30输精的平均受精率分别为90.62%和89.52%,表明输精时间对种蛋的受精率无显著影响(P0.05);输精间隔为2 d、4 d时的种蛋受精率极显著高于输精间隔为6 d的种蛋受精率(P0.05),而输精间隔为2 d、4 d的受精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输精间隔效应(2 d、4 d、6 d)对种蛋受精率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对蛋鸭的人工授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养猪》2019,(5)
为了研究mRNA表达量与猪胴体及肉质性状的相关性,试验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检测了引进猪种大约克夏猪和6个四川省地方猪种背部皮下脂肪中IGF-1和PPARγ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大约克夏猪IGF-1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所有地方猪种(P0.05或P0.01),地方猪种中藏猪最高,显著高于丫杈猪、内江猪、青峪猪(P0.05);大约克夏猪PPARγ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青峪猪、藏猪(P0.01),显著高于雅南猪(P0.05),地方猪种中成华猪、丫杈猪显著高于青峪猪和藏猪(P0.05)。相关分析显示,IGF-1、PPARγ分别与体脂率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P0.01,P0.05),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此外,IGF-1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PPARγ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陕北白绒山羊皮肤毛囊结构及其特征参数与产绒性状间的相关性,为绒山羊绒毛生长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及皮肤毛囊性状在绒山羊选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制作陕北白绒山羊皮肤组织切片,用显微照相系统观察皮肤毛囊形态特征,统计分析皮肤和毛囊的特征参数,并用SPSS 17.0软件分析特征参数与产绒性状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陕北白绒山羊毛囊成群分布且以三元型毛囊群为主,占总毛囊群的85.80%;产绒量与体重、绒长度、S/P值、次级毛球宽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次级毛囊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表皮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绒长度与产绒量、次级毛球宽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体重、S/P值、次级毛囊直径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表皮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绒细度与S/P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S/P值影响绒细度,而体重、绒长度、S/P值、次级毛囊密度(绒密度)显著影响产绒量(P0.05)。综合分析认为,S/P值可以作为陕北白绒山羊选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性状指标,在育种工作中选择高S/P值个体,不仅能够提高产绒量,而且能够提高绒长度、降低绒细度,解决产绒量和绒品质同时提高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家禽肌肉磷酸果糖激酶(PFKM)m RNA表达量与p H_(45min)值及肌糖原含量的相关性,检测了大围山微型鸡和艾维茵肉鸡不同日龄肌肉组织中PFKM mRNA表达量、pH_(45min)值和肌糖原含量。结果显示:大围山微型鸡肌肉中PFKM mRNA表达量与肌糖原含量整体上均高于艾维茵肉鸡,而pH_(45min)值则是艾维茵肉鸡高于大围山微型鸡;PFKM mRNA表达量与pH_(45min)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肌糖原含量呈正相关;肌糖原含量与pH_(45min)值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PFKM基因可能是影响家禽肉品质的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9.
在兰州市北山仁寿山官山林场选取人工灌溉下造林年限相同、立地条件相似的5种典型侧柏人工林地,对其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1)树种组成和土层深度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持水量有显著影响;(2)0~100 cm土层,各林地土壤容重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与田间持水量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林地间差异显著(P<0.05);(3)侧柏×刺槐混交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总体优于其他4种林地,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探讨在断奶仔猪饲粮中采用一定量的胍基乙酸与去皮豆粕替代鱼粉,研究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理生化相关指标以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42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204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7头),分别为对照组(饲喂含3%秘鲁进口鱼粉的基础饲粮)、无动物性蛋白质组(用3%去皮豆粕替代对照组饲粮中3%的鱼粉)、胍基乙酸组(在无动物性蛋白质组饲粮中添加600 mg/kg胍基乙酸),参与试验的各组饲粮调整后营养水平和限制性氨基酸含量均相同。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在无动物性蛋白质饲粮中添加600 mg/kg胍基乙酸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末重(P0.05),极显著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P0.01),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且断奶仔猪的死淘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采用3%的去皮豆粕替代3%的鱼粉,断奶仔猪的死淘率增加了33.33%(P≥0.05),而在此基础上添加适量的胍基乙酸后死淘率降低至与对照组同一水平。2)与对照组相比,在无动物性蛋白质饲粮中添加胍基乙酸显著提高断奶仔猪血清中总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P0.05),对血清中脂代谢、糖代谢以及相关激素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在无动物性蛋白质饲粮中添加胍基乙酸除显著降低断奶仔猪空肠绒毛高度(P0.05)外,对空肠隐窝深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以及对十二指肠、回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V/C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4)与对照组相比,在无动物性蛋白质饲粮中添加胍基乙酸极显著增加断奶仔猪十二指肠和回肠封闭蛋白(occludin)的表达量(P0.01),显著增加十二指肠闭合蛋白-1(claudin-1)的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内毒素的含量(P0.05),极显著增加空肠和回肠的杯状细胞数量(P0.01),显著提高回肠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mRNA表达量(P0.05);与无动物性蛋白质组相比,在无动物性蛋白质饲粮中添加胍基乙酸极显著增加断奶仔猪回肠occludin的表达量(P0.01),显著增加十二指肠occludin和空肠claudin-1的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内毒素的含量(P0.05)。由此可见,在无动物性蛋白质饲粮中添加600 mg/kg胍基乙酸能有效改善断奶仔猪的肠道屏障功能,促进仔猪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