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丹白裤瑶蚕可产平板丝,是广西南丹白裤瑶族群众自繁、自育、自用的家蚕地方品种,自南宋以来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饲养至今.研究南丹白裤瑶蚕的异地饲养性状,对该品种作为特殊家蚕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以及丰富蚕丝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将采集的当地瑶蚕土种在春、夏、秋季分别设置高温多湿环境进行室内饲养,调查该品种的龄期经过、病死蚕率及4龄起蚕健蛹率等.结果显示:南丹白裤瑶蚕具有一定的耐高温能力,但对多湿环境的耐受能力不及现行实用强健性家蚕品种两广二号,适合在相对湿度低于90%的环境中饲养.  相似文献   

2.
原种蚕熟蚕时采用花蔟、方格蔟、塑料折蔟等不同蔟具上蔟,以观察熟蚕吐丝结茧化蛹后种茧质量变化.结果:无论是千克茧粒数、茧层率还是死笼率、双宫茧率,方格蔟均优于花蔟和塑料折蔟.  相似文献   

3.
采用塑料折蔟上蔟,一般的做法都是将塑料折蔟放在蚕匾上让熟蚕在上面吐丝结茧,折蔟与蚕匾之间垫一张能吸蚕尿的纸,待蚕排完尿后,将垫纸人工去掉。塑料折蔟的优点是能够明显地减少上蔟的用工,可以采用自动上蔟的方法上蔟,采茧效率较高,不伤手,且方便漂白粉消毒,经久耐用,较适合我区蚕种场及农村丝茧育一年多次养蚕的特点。缺点是占用上蔟的地方多,一匾蚕起码要用2~3个折蔟上蔟,占用蚕匾时间长,不利于蚕具的周转使用,二是熟蚕在蚕匾上吐丝结茧,蔟中通风不良,湿度太大,影响蚕茧的解舒率,所以蚕茧易潮湿,茧色偏黄。上蔟中途除去垫纸,不但增加工…  相似文献   

4.
蚕桑生产中常常发生有些熟蚕上蔟后不能吐丝结茧,或者吐少量浮丝或平板丝,大多数不结茧的蚕数天后死亡,极少数变态或裸蛹,造成极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家蚕平面丝的饲养与上蔟技术。饲养阶段按常规技术操作进行,但需特别注意蚕儿发育整齐度和健康度,以免迟熟蚕的粪尿和病死蚕污染平面丝;上蔟阶段从蔟具准备、蔟中环境和技术管理均有别于常规吐丝营茧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满足现代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家蚕基因资源库引进的丝胶茧品系,采用杂交及系统选育的方法,成功育成5龄熟蚕上蔟只结丝胶茧的家蚕品种桂蚕6号.该品种在省级实验室联合鉴定的成绩是:结茧率92.40%,裸蛹率4.20%,虫蛹生命率94.73%,强健性与对照品种两广二号相仿,营丝胶茧率10...  相似文献   

7.
于丽萍 《蚕学通讯》2002,22(2):30-30
有蚕农问:"我养的蚕长得一白二胖,但就是上蔟后不做茧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预防?"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弄清老蚕不结茧的原因.正常的老蚕上蔟后,在合理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会迅速排尽粪尿,寻找合适场所吐丝结茧;部分不熟的蚕上蔟后,爬游或静伏一定时间,也会迅速排出粪尿,吐丝结茧.唯有少数蚕儿上蔟后到处乱爬,待体力不支时,掉到蔟下,或死亡,或卧伏;还有少数蚕儿上蔟后不吐丝也不死,就是不做茧,这类蚕统称"落蔟蚕".  相似文献   

8.
原蚕蔟中管理易出现的失误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蚕上蔟管理对熟蚕结茧率和良蛹率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原蚕上蔟及蔟中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失误和如何加强蔟中管理,提高结茧率和良蛹率等谈一点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浅谈原蚕蔟中管理易出现的失误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春蓉 《广西蚕业》2008,45(4):32-33
原蚕上蔟管理得当与否对熟蚕结茧率和化蛹后的良蛹率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原蚕上蔟及蔟中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的地方和如何加强蔟中管理,提高结茧率和良蛹率谈一点看法,仅供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家蚕自动上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仕贵  骆文 《四川蚕业》2005,33(2):35-36
近年来,各地蚕区随着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蚕业的不断兴起,传统的人工捉蚕上蔟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蚕业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经过多年摸索,终于摸索出具有省工、省力、省成本和高效益特点的家蚕自动上蔟新技术。此法操作起来十分简便,主要是利用熟蚕向上爬的生理特性,在家蚕老熟时,将所用蔟具(各种蔟具都能使用)直接铺放到蚕座上,使熟蚕自动爬上蔟具吐丝营茧。大量调查资料表明,凡采用自动上蔟法的蚕农均大幅度地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动用工,节约了生产成本,还有效地避免了过去人工捉熟蚕时造成的蚕体抓伤、扯伤和用蚕箔、筛子、盆子装盛熟蚕时造成的挤压等伤害,减少了蔟中病死蚕,增大了熟蚕结茧率,提高了蚕茧产量,且因自动上蔟蚕老熟齐一,上蔟后吐丝结茧快速,加之浮蚕少,减少了蚕尿对先结蚕茧的污染,提高了蚕茧品质,从而提高了养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1 要注意蔟中环境 要求合理的上蔟密度(400头左右/折蔟),适宜的温湿度(24~25℃,湿度65%~70%)和流通的空气(加强通风换气),使蚕儿充分吐丝,减少蔟中不结茧与病死茧;如果吐丝不尽,则化蛹后仅有一部分娟丝分解作为能源,大部分成尿酸,还有一部分生成有毒的胺,将影响卵细胞发育.另外,上蔟后48~72h连续接触18h高温(32℃)将引起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12.
从同批饲育的家蚕中选择成熟度一致的熟蚕.进行蔟中不同阶段温度对茧质的影响试验.给果表明:在各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上蔟及蔟中温度保护,夏秋用蚕品种浙农1号×1苏12,比春用品种杭7×杭8熟蚕吐丝终了时间短,化蛹提早.当营茧后期低于适温(75°F)范围.显著影响解舒率与解舒丝长;若升高温度.则解舒率与解郐丝长有提高倾向,且能提早化蛹.因此认为.在当前分散养蚕的情况下.蔟中管理应特别注意蔟中后期保温,以获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于丽萍 《蚕桑通报》2003,34(3):63-64
有些蚕儿上蔟后或静伏不动或到处乱爬,待体力不支时,掉到蔟下,或死亡,或卧伏。还有少数蚕儿上蔟后不吐丝也不死,就是不做茧。这类蚕统称“不结茧蚕”。产生不结茧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熟蚕神经麻痹,吐丝器官发生故障所致。究其原因:一是病原微生物侵害,破坏了蚕体机能和绢丝腺使其不能吐丝;二是轻微农药或其他化学物质中毒引起神经麻痹,较长时间不死也不吐丝,或吐一点平板丝;三是在大蚕期喂了过嫩或偏施氮肥的桑叶,造成蚕体血液中的水份、蛋白质含量过多,血液PH值下降,引起神经麻痹而不能吐丝结茧,或丝腺过分肥大,在头胸临界处压迫气管,使头…  相似文献   

14.
方格蔟自动旋转上蔟在广西蒙山县已开始推广使用,该蔟具有蚕自动上蔟,自动倒蔟,不用人工上蔟、倒蔟等优点,减轻了蚕农劳动生产强度,节省了劳动时间。利用自动旋转上蔟营茧技术比传统用竹花蔟营茧,每张蚕可节省人工投入1个劳动工作日,减少污染及双宫茧等次茧达4~5 kg,每张蚕增加了120~150元的经济收入。同时也为企业提供质优、解舒率高的优质原料。现将方格蔟自动旋转上蔟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8,45(3):104-104
蚕农辛辛苦苦养出一批蚕都想能卖得好价钱,但双宫茧的价钱比单宫茧明显低很多,假如一批蚕里双宫茧很多,蚕农就损失大了。可有些蚕农生产的蚕茧偏偏双宫茧特别多,非常苦恼,便打电话给《广西蚕业》编辑部,向作者咨询,有药物可以预防双宫茧发生吗?其实双宫茧的发生是因为蚕上蔟太迟和太密造成的,只要注意蚕适熟上蔟,不要待蚕太老熟了才抓上蔟,  相似文献   

16.
以薪杭×白云为供试蚕品种,于2014年早中秋蚕期在淳安县农村进行了不同组合形式方格蔟上蔟的茧质与效益比较,结果表明,用六联片翻转架方格蔟与搁挂式双联片方格蔟上蔟相比,除洁净指标略低外,上车茧率、解舒率和干毛茧出丝率分别提高6.1个百分点、4.4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差异非常明显;而用六联片翻转架方格蔟与手抬翻转十联片方格蔟上蔟的各项指标差异不大。不同组合形式方格蔟上蔟的操作用工、上蔟面积和使用年限是用六联片翻转架方格蔟上蔟的最优,具有使用方便、延长方格蔟使用寿命、节省结茧场地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张辉 《广西蚕业》2007,44(A02):17-17
吐丝结茧是蚕的本能,但在现实生产中会出现有些蚕熟后不吐丝,上蔟数天便死亡或吐少量浮丝不结茧的现象。而近年来在养蚕生产中不结茧蚕的现象发生越来越多,给蚕农带来一定的损失。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弄清蚕不结茧的原因,才能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为了调查含吡丙醚类农药对两广二号的眠性、营茧功能和蚕茧成绩的影响,试验通过给4龄第2 d的蚕和5龄第1 d的蚕分别添食不同浓度的吡丙醚和吡丙·虫螨腈1次,饲养至上蔟结茧,观察两广二号蚕的眠性并调查蚕茧成绩。试验结果表明,两广二号食下吡丙醚类农药,不会发生急性中毒症状,但部分蚕的眠期推迟1 d;食下浓度较高的吡丙醚类农药会导致蚕儿不能上蔟结茧,甚至不能化蛹,食下微量浓度的吡丙醚类农药会导致蚕儿结茧率低、化蛹率低、死笼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地农村养蚕中,经常受稻田、桔园等使用农药治虫的交叉污染,不同程度造成家蚕受杀虫双等农药的毒害,除严重时出现中毒死亡外,微量中毒较为多见,大多到熟蚕时难以吐丝结茧而造成损失,为寻找尽量减轻受此损失的途径,我们于2004年秋期从改变常规上蔟方面作了些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试验方法供试蚕为杀虫双微量中毒的成熟蚕。上蔟方法将常规蜈蚣蔟单层上蔟改为双层上蔟,即下铺一层,上叠一层,熟蚕撒放上层蔟蔟面上(以下简称“双层上”);常规方格蔟搁挂上蔟改为平放上蔟,即将方格蔟平放于蚕匾中,蚕撒放于蔟面上,待大部分蚕进入蔟孔后,蔟…  相似文献   

20.
于丽萍 《广西蚕业》2002,39(4):49-50
有蚕农问 :“我养的蚕长得一白二胖 ,但就是上蔟后不做茧子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如何预防 ?”要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应弄清熟蚕不做茧的原因。正常的熟蚕上蔟后 ,在合理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 ,会迅速排尽粪尿 ,寻找合适场所吐丝结茧 ;部分不熟的蚕上蔟后 ,爬游或静伏一定时间 ,也会迅速排去粪尿 ,吐丝结茧。唯有少数蚕儿上蔟后到处乱爬 ,待体力不支时 ,掉到蔟下 ,或死亡 ,或卧伏。还有少数蚕儿上蔟后不吐丝也不死 ,就是不做茧。这类蚕统称“落蔟蚕”。产生落蔟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熟蚕神经麻痹 ,吐丝器官发生故障所致。而造成蚕儿神经麻痹 ,吐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