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采用以棉籽皮或阔叶木屑为主料的混合培养基实现桦褐孔菌菌株JS-1的人工栽培.预结实试验证明了人工栽培桦褐孔菌具有可行性;研究了菌丝体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条件选择与控制,证明采用V配方,在温差10℃条件下,经过菌丝体后熟期和转色可形成菌核;且菌核在20~25℃范围内生长良好;发现控制通气是关键技术环节,菌株JS-1菌核形成和生长具有"限氧"的特性,氧气充足反不利于菌核生长.上述条件下,以棉籽皮为主料,一茬菇生物学效率可达到47%左右,干品得率8%.  相似文献   

2.
采用显微鉴定和理化检识的方法对栽培桦褐孔菌和野生桦褐孔菌菌核进行生药学的比较。结果显示显微鉴定中栽培与野生桦褐孔菌菌核差别在于前者菌丝松散,分枝较少;后者相反。理化检识方面,薄层层析比较得到二者均含有白桦酯醇;GC-MS联用分析鉴定出栽培桦褐孔菌菌核石油醚提取物中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70.31%;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石油醚提取物中4个化合物,占总量的16.04%,并且二者没有共同的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出栽培桦褐孔菌的粗水提取物和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的粗水提物在相同条件下,栽培桦褐孔菌菌核粗水提取物明显的峰有2个,保留时间分别为85.026 min和107.920 min;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粗水提物明显的峰有4个,保留时间分别为76.310 min、77.130 min、87.546 min和97.423 min。可以看出,相同条件下二者比较,并未发现相同的成分。  相似文献   

3.
周丽洁  陈艳秋  李玉 《食用菌》2010,32(4):20-21
对6个桦褐孔菌菌株进行栽培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个桦褐孔菌菌株的特性各不相同,菌核形成时间、鲜重、干重及生物学效率等存在明显差异。JL01菌核形成快、齐,颜色呈现黄褐色,直径最大1.52cm,新鲜菌核与烘干菌核产量分别为138.94g和37.25g,菌核数为100个,单个菌核干重最高达0.37g。  相似文献   

4.
代料栽培桦褐孔菌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6种不同配方和不同栽培方式进行野生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袋栽试验,摸索菌核形成条件.结果表明:不同配方在菌核形成早晚、整齐度、产量以及生物学效率等存在明显差异,供试培养料中以4号配方(桦树木屑44%,玉米芯42%,麦麸10%,豆粉2.0%,蔗糖1.0%,石膏1.0%,水分65%)栽培效果最好,虽然菌核形成较晚,但个体较大,颜色较深,每袋平均产量可达16.79 g.不同栽培方式中,不开口的处理对菌核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袋料栽培形式,从不同配方的斜面培养基和菌包培养基、不同光照强度和温度管理几个方面,观测桦褐孔菌的发菌速度、菌丝特征及菌丝、菌核的形成条件。结果以白桦木屑玉米粉培养基(白桦木屑73%,玉米粉25%,砂糖1%,碳酸钙1%)优势明显,在黑暗条件下发菌速度快,色泽正常。菌包满袋后,常温培养20天,再将温度控制在24~26℃之间,培养20天,菌刺陆续长出,直至菌核形成。  相似文献   

6.
孙勇  蒋继宏  陈凤美 《食用菌》2007,29(4):44-45
采用不同培养基对桦褐孔菌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其中3种配方可得到其菌核,并以桦木屑培养基产量最高,平均干重为17.24g,生物学效率为3.83%,同时对人工菌核和野生菌核的体外抗肺癌细胞NCI-H460的活性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7.
赵丽  陈艳秋  李玉 《食用菌》2010,(6):20-21
试验通过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四个桦褐孔菌菌株栽培试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菌株和芬兰菌株有菌核产生,但存在明显差异;采用17cm×33cm的栽培袋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情况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8.
以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菌株JL01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代料栽培期间9种胞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在菌丝生长阶段较低,菌核形成及菌核成熟阶段较高;漆酶、愈创术酚氧化酶、邻苯二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菌丝生长阶段高于菌核形成阶段;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在菌丝生长时期及菌核成熟时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桦褐孔菌不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晓帆  陈艳秋 《食用菌》2007,29(1):14-16
试验对8个桦褐孔菌菌株间的拈抗性、菌丝的生长特性及菌核形成条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各菌株间差异属于种内或地理分布差异,其中,菌株h_7与h_8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h_4与h_1,h_2。经方差分析表明:菌株h_2的菌丝生长速度、满管时间均明显优于其它菌株,且生长旺盛,抗杂能力强,日均生长速度可达0.72 cm;无光条件有利于菌核形成,栽培袋最适宜的含水量是60%。  相似文献   

10.
以市售11种野生食用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粗多糖、总三萜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腺苷含量。结果表明,11种野生食用菌的粗多糖含量为1.44~5.27 g·100-1·g-1,总三萜含量为0.75%~1.60%,腺苷含量为657~3 349 mg·kg-1。其中,白牛肝菌(Boletus bainiugan)的粗多糖和腺苷含量最高,香肉齿菌(Sarcodon aspratus)的总三萜含量最高。3种活性物质的变异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腺苷、粗多糖、总三萜。  相似文献   

11.
为得到纯度较高的桦褐孔菌三萜类物质,采用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桦褐孔菌三萜粗提物,并研究其最佳工艺。先通过静态吸附-解吸实验,确定AB-8型大孔树脂对桦褐孔菌三萜具有最佳吸附效果,吸附量为18.81 mg/g,吸附率为89.02%,解吸率达到82.51%。再通过AB-8型大孔树脂的动态吸附与解吸实验得到桦褐孔菌三萜最佳分离纯化条件为上样样品浓度1.5 mg/m L,上样体积1.5 BV,上样流速1.5 m L/min,上样p H为溶液本身p H值,洗脱液为95%乙醇、体积5 BV,在此条件下,桦褐孔菌三萜纯度可达69.96%。  相似文献   

12.
以牛蒡根为发酵基质,初步探究灵芝固体发酵所获菌质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变化。利用可见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定氮仪等测定了牛蒡根原药材和牛蒡根灵芝菌质中多糖、总三萜酸、总黄酮、核苷及蛋白质含量,并进行HPLC指纹图谱分析。牛蒡根经灵芝菌丝体发酵后,多糖含量由9.94%降低至2.76%,总三萜酸含量从无升高至0.14 mg·g-1,总黄酮含量由3.47%降低至0.34%,4种核苷总量由861.05μg·g-1升高到1 113.49μg·g-1,且新合成了腺苷,蛋白质含量由13.38%升高至17.28%。HPLC指纹图谱显示牛蒡根在灵芝发酵前后化学成分差异较大。灵芝固体发酵使牛蒡根多糖和黄酮含量降低,核苷和蛋白质含量升高,并新产生三萜酸和腺苷,具有明显的生物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探讨不同碳、氮源对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对碳源利用比较广泛,单糖、双糖、多糖、醇类均可利用,但利用效果有所不同。通过对菌球生长性状的观察,pH、菌球干重、发酵液多糖含量等的测定及方差分析,明确葡萄糖和甘薯淀粉是桦褐孔菌F1菌株液体培养较适宜的碳源。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对氮源利用也比较广泛,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但利用效果以蛋白胨为好。  相似文献   

14.
陈艳秋  周丽洁  李玉 《食用菌》2006,28(3):52-54
目的是探讨桦褐孔苗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与野生菌核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方法:采用四氧嘧啶(200mg/kg体重)腹腔注射复制小鼠高血糖模型。分别给予小鼠应用桦褐孔菌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与野生菌核多糖提取物按不同剂量灌胃,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各组的血糖水平。结果: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提取物不同剂量组对四氧嘧啶型高血糖模型小鼠的血糖均有抑制作用,对正常小鼠无明显降血糖作用。桦褐孔菌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与野生菌核多糖三者的降血糖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桦褐孔菌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与野生菌核多糖提取物对四氧嘧啶型高血糖模型小鼠均有降血糖作用。对正常小鼠无明显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2015,(5)
通过菌丝形态比较、菌丝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工酶酶谱区分,对5株野生分离桦褐孔菌进行了区别鉴别。试验结果:5个菌株在菌丝形态上有差异,供试菌株都不同程度的产生拮抗反应,1号菌株与其他菌株间拮抗最明显。酯酶同工酶图谱结果显示,采集地域较近的1、2号菌株或3、4号菌株,其遗传相似性也较低,为各自独立菌株。结果为将来药用桦褐孔菌育种和人工栽培研究提供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6.
外源物质诱导对甜瓜枯萎病抗性和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甜瓜抗病品系MR-1、感病品系M1-15为试材,以甜瓜枯萎菌为供试菌,采用营养钵栽培的方法,研究了水杨酸、茉莉酸甲酯和Ca~(2+)诱导对甜瓜幼苗枯萎病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外源物质对甜瓜苗期枯萎病抗性的诱导效果不同,其中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效果最好。1.0mmol·L~(-1)水杨酸诱导处理对甜瓜枯萎病的相对防效可达50.7%和45.7%;1.2mmol·L~(-1)茉莉酸甲酯诱导处理对甜瓜枯萎病的相对防效可达66.7%和40.3%,显著高于对照和Ca~(2+)处理;水杨酸、茉莉酸甲酯处理后,甜瓜植株叶片相关防御酶系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菌质不同溶剂提取组分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桦褐孔菌菌质醇提后分别梯度萃取获得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物,将残渣沸水浸提醇沉得粗多糖;将获取的各活性组分分别用于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测定,同时与桦褐孔菌菌核进行比较。结果:桦褐孔菌菌质和菌核各组分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其质量浓度的递增而增强(其中石油醚提取组分的抑制率为0);菌质和菌核粗多糖组分对这两种酶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各自的其它组分(P0.01);菌质粗多糖对这两种酶的抑制率比菌核粗多糖低(P0.05)。结论:运用双向固体发酵技术获得的桦褐孔菌菌质粗多糖有较好的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周丽洁  陈艳秋 《食用菌》2007,29(4):15-16
试验采用不同时间、不同次数对桦褐孔菌菌丝进行紫外线照射处理。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3次、照射时间20min处理的桦褐孔菌菌丝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出发菌株;并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菌丝多糖含量达5.17%。  相似文献   

19.
通过胰岛素诱导法建立胰岛素抵抗HepG2(insulin-resistant HepG2,IR-HepG)细胞模型,探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菌质多糖对IR-HepG2细胞的影响,同时与桦褐孔菌菌核多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相对分子质量(Mr)为1×10~4~3×10~4的菌质多糖和菌核多糖能显著增加IR-HepG2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能力,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相似文献   

20.
对6株茯苓(Poria cocos)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菌核产量、菌核中多糖和三萜含量以及菌株间亲和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8号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等生物学特性均显著优于其它茯苓菌株.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率为2.10 cm/d;采用松树兜法栽培茯苓,该菌株的菌核产量达到每兜4.76 kg;菌核中还原糖含量为0.43%,总糖含量为7.37%,三萜含量为0.74%;拮抗试验表明6株茯苓菌株之间存在拮抗作用,说明茯苓菌株体细胞亲合基因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