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敏 《农业知识》2023,(3):16-17
<正>小麦生长中后期是促进灌浆、增加粒重、提高产量的关键时期,此期管理的重点是保护根系正常生长不受伤害,保护叶片不受病虫、干热风的危害,延长叶片绿色功能期,增加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的积累,保证小麦叶片的正常落黄,其管理技术要点如下。一、浇好灌浆水小麦灌浆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是需水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麦扬花后10~15天应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用水,同时可减少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但此时浇水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严禁在风雨天浇水,  相似文献   

2.
水肥运筹对小麦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试验结果表明,水肥运筹对小麦品质形成具有明显的调节效应,在相同的条件下,推迟追氮时期、灌浆期喷氮和浇灌浆水等措施均可增强小麦生育后期的氮代谢转化能力,有利于改善小麦品质。  相似文献   

3.
1.浇灌浆水和麦黄水,增加麦田相对湿度,降低株间温度,是防御干热风的有效措施。一般在田间持水量小于65%~75%时,灌浆水宜在灌浆初期浇,麦黄水在乳熟盛期到蜡熟始期浇。2.在小麦扬花和灌浆期,用有效成分为40%的石油助长剂,兑水  相似文献   

4.
张传龙 《河南农业》2016,(10):24-25
正小麦生育后期,是指小麦从抽穗开花,历经灌浆到小麦成熟收获这一段时间,约40d左右,时间虽短,但却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搞好小麦后期的田间管理,增加穗粒数,提高粒重,增加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早浇灌浆水(一)浇灌浆水的必要性俗话说:"灌浆有墒,籽饱穗方",充分说明充足的水分对提高小麦千粒重的必要性。充足的水分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利于贮存在茎叶中营养物质向籽粒运转。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  相似文献   

5.
根据扶风县灌区近5a小麦生产情况调查分析,粒重在产量构成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粒重变化受灌浆期光热条件、土壤墒情、病情指数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光热条件起主导作用.生产上适时浇灌浆水、开展“一喷三防”是主攻粒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水分胁迫下小麦叶片渗透调节能力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5个小麦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片渗透调节能力,结果表明,小麦叶片渗透调节能力以灌浆盛期最强,拔节期、挑旗期、开花期和灌浆初期叶片渗透调节能力差异不大。小麦叶片渗透调节能力与品种的抗旱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所以可作为筛选小麦抗旱、高产品种的指标,其测定时期以挑旗期和灌浆盛期为宜。  相似文献   

7.
桐麦间作系统小麦光合生理适应性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桐麦间作系统内外的对比研究表明,试验期间系统内小麦平均光能利用率是系统外的133.3%,光能利用率在11时~13时之间最低.整个时段平均光合速率为系统外对照点的87.6%,其中,小麦抽穗开花期为97.9%,灌浆期为86.3%,成熟期为78.6%.桐麦间作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在灌浆期与成熟期.光合速率在11时~13时之间是最大的,呈单峰曲线.桐麦间作系统对小麦叶面Bal Bery指数的影响,表现在灌浆期末期和成熟期,在小麦抽穗开花期没有影响.从抽穗开花期到灌浆期和成熟期,小麦光合作用与光量的关系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
0引言 新疆小麦生产,无论是春麦区还是冬麦区,常易发生小麦干热风害。小麦受干热风影响后.由于地上部水分大量蒸发,根系老化,水分供应跟不上,叶片生活力衰退,养分转移受阻,造成叶片卷缩不展开,直至青枯而死。2008年,博乐市以东小麦种植区,从开花至灌浆结束.连续出现6-7级干热风袭击19d,即出现开花高峰期转移、花期缩短、小花败育率增加或灌浆期缩短、灌浆量减少、芒角增大或植株失水严重.造成茎叶青枯逼熟等现象。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小麦进入抽穗至成熟期,此间32℃以上天气持续5d,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9.
小麦灌浆期间温度与千粒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1981-1997年冬小麦品种郑引一号灌浆期间的温度与小麦千粒重、灌浆速率、灌浆时间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千粒重与灌浆速率和灌浆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灌浆时间引起千粒重的变化(占36%)小于灌浆速率引起千粒重的变化(占64%).平均温度与千粒重呈抛物线关系;5月下旬的高温对千粒重影响很大,二者为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此期温度盎升高1℃.千粒重将下降1.11g.气温日较差与千粒重为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二氧化硫对小麦玉米的争慢性伤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开顶工熏气装置进行了SO2对小麦、玉米的伤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返青至灌浆期,用SO2浓度为0.322mg·m^-3处理的小麦出现伤害症状。长时间用浓度为0.322,0.211和0.122mg·m^-3SO2处理的小麦经对照分别减产24%,19%和13%.在不同生育期不同浓度SO2对小麦表现光合作用速率及叶片含硫量都有影响。玉米急性伤害的临界剂量为2.50mg·m^-3×4h,4.92m  相似文献   

11.
光照强度对小麦不同品种结实率及千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1997年在山西省临汾市就光照强度在小麦灌浆期对小麦不同品种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灌浆期光照强度减少1/2时,小麦的结实率、千粒重普遍下降,结实率平均减少19.3%,千粒重损失27.3%,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光合和干物质积累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的日平均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高23.3%、33.1%和12.7%。在拔节期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型,而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则为双峰型。净同化率比对照高0.38g/(m2·d)和0.23g/(m2·d)。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具有叶面积大.光合“午睡”现象轻和干物质积累多的特点。光合速率高低与气孔阻力有关。覆膜小麦表现为气孔阻力低于对照,这有利于植株叶片气体交换和光合能力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全生育期覆膜小麦的土壤水分供应状况好于露地。  相似文献   

13.
<正>小麦的收获与储藏是保证小麦顺利进入人们生活的重要环节。如果做不好则前功尽弃。因此,要全力加强小麦收获期和储藏期的管理和研究,首先做好小麦后期抽穗开花到灌浆成熟阶段的管理,这是籽粒形成和决定粒重的主要阶段。防止早衰或贪青,延长上部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力争粒大粒饱,创造高产。然后进行全面收获,科学储藏。1小麦收获期的管理1.1抗旱防涝。小麦生育后期,气温高,蒸散量大,所以尚需总需水量的1/3左右,适时浇好开花、灌浆水,对提高产  相似文献   

14.
小麦西农1376籽粒干物质累积特点及调控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品种西农1376开花受精和籽粒形成是在较低温度下完成的,其早熟性是通过早花、电实获得的;该品种籽粒发育3个阶段对粒重的贡献分别为16.79%;76.19%和7.02%,主灌浆期是决定其粒重高低的关键时期;主灌浆期灌浆速度快、持续时间、(特别是灌浆高峰期)长、干物质累积量多是该品种粒重高、丰产潜力大的重要生理原因,扩大、协调光合源,用播期 灌浆期温光条件和适当增加开花后水肥投入是提高该品种粒重的  相似文献   

15.
吴淑华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6):67-67,89
介绍了小麦生育后期田间管理措施,包括浇灌浆水、排涝降渍、根外追肥、防治病虫害等,为促进小麦增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豫中区小麦生产适宜的氮肥运筹模式,以矮抗58为试验材料,于2012—2013年在许昌县进行了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全生育期施纯N 300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了氮肥基追比例(分别为3∶7、5∶5和7∶3)及追氮时期(起身期和拔节期)对灌浆期小麦叶片生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肥运筹对灌浆期小麦叶片生理及产量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其中,增加氮肥追施比例(3∶7)以及在拔节期追氮能显著提高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同时显著降低了丙二醛含量,进而延缓了叶片衰老,延长了灌浆时间,最终可促进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小麦品种西农1376开花受精和籽粒形成是在较低温度下完成的,其早熟性是通过早花、早实获得的;该品种籽粒发育3个阶段对粒重的贡献分别为16.79%,76.19%和7.02%,主灌浆期是决定其粒重高低的关键时期;主灌浆期灌浆速度快、持续时间(特别是灌浆高峰期)长、干物质累积量多是该品种粒重高、丰产潜力大的重要生理原因。扩大、协调光合源,用播期调控灌浆期温光条件和适当增加开花后水肥投入是提高该品种粒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于小麦穗期用不同浓度叶面宝喷施叶片,通过测定生理指标和产量,结果表明100PPM叶面宝可显著增加叶片内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使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增强,灌浆时间延长,千粒重提高。单产比对照增加17.44%。小麦穗期喷施叶面宝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在小麦的生育后期进行根外追肥,可使小麦产量增加,品質提高。国内外试验证明,小麦根外追磷肥的增产效果很大。雅库希金等(1948)在小麦开花末期至灌浆初期,以过磷酸钙溶液进行根外追肥,结果提高产量20%,同时种子千粒重增加,品質改善。王象坤等(1955)在小麦拔节期与灌浆期进行根外追磷,提高产量4.6—8.7%。因此,在小麦开花期至灌浆期进行根外追磷时,磷从叶片进入和在体内运转分布,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为了明瞭磷的进入和运转分布情况,我们用放射性P~(32)进行了这一试验,目的在研究下列三个问题:1.小麦的叶片是否能吸收过磷酸钙溶液?2.  相似文献   

20.
小麦生育期多次施用磷酸二氢钾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小麦中后期易出现磷钾缺乏的问题,选择不同土壤肥力类型,研究小麦全生育期多次施用磷酸二氢钾的效果。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多次施用磷酸二氢钾,能有效增加小麦成穗数和千粒重。从而增加小麦产量。中肥地平均增产706.95~1089.45kg/hm^2,增幅达12.3%~18.9%;高肥地平均增产640.5~1267.5kg/hm^2,增幅达8.6%~17.1%。磷酸二氢钾的经济最佳用量,中肥地以每千克种子用磷酸二氢钾13g拌种,并于小麦返青、拔节、孕穗、灌浆期各喷洒磷酸二氢钾9kg/hm^2(对水750kg/hm^2)为宜;高肥地以每千克种子用磷酸二氢钾13g拌种,并于小麦返青、拔节、孕穗、灌浆期各喷洒磷酸二氢钾6kg/hm^2(对水75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