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中国浙南山区缙云等县有间歇成灾的发病特点,在流行年份发病程度重,病害损失大,病区分布差异明显。导致病害间歇成灾的主要因子,耕作及栽培技术的变更,灰飞虱传毒期与水稻感病期相吻合,单一应用缓效性药剂扑虱灵,引起传毒昆虫灰飞虱的繁衍回升。增加了对稻苗的侵染传毒机率。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应加强农业防治,狠抓秧田及本田初期治虫防病,并选用速效性好,击倒力强的吡虫啉类药剂  相似文献   

2.
2002年4月24日山东东部较大范围内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低温冻害,此次冻害主要是由于降温前持续几天的高温,茶树的物侯期提前,而随后又连续几次强降温造成的。通过对莒南和日照等地的调查,明确了受冻程度、冻害特征,提出了相应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3.
一九九五年冬日照市茶树普遍遭受冻害,全市2900公顷茶树其中有980公顷冻害十分严重,冻害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4%,冻害范围之广,面积之大实为历史上罕见。充分表明,日照市茶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各种越冬防护措施需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因此,分析茶树冻害原因,探索合理有效越冬防护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冻害原因1.气候因素在影响茶树冻害的诸因素中,气候异常往往是最主要的原因,1995年冻害原因是由低温和降水减少影响,当年小于一10℃的气温累计12天,比平均年份还多9天。1995年十一月份至1996年三月底,历时五…  相似文献   

4.
2016年早春汉中部分县区茶树遭受了近10年罕见的低温冻害,本文通过对全市茶叶主产县茶树受冻情况的调查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了茶树冻害补救措施,旨在为汉中茶园冻害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茶树冻害减灾避灾关键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茶区面积大、分布广,气候因子、地理条件复杂,特别是高纬度、高海拔的地区,茶树越冬很易遭受冻害。茶树冻害后不仅会造成当年春茶减产减值,甚至绝收,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以后一、二年的茶叶生产效益。我们对冻害受灾茶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对茶树冻害减灾避灾关键技术与应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文本从自然环境、生态变化、立地条件、栽培管理四个方面阐述了岳西冻害产生的原因;并从茶树冻害的预防和农业补救措施两个方面总结茶园防冻抗灾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7.
<正>入冬以来,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市频繁出现寒潮、大风降温等恶劣天气,给茶树越冬带来严重影响。为此,我们到全市16个种茶镇的46个种茶村(茶厂),对今年茶树冻害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8.
1.依据当地气温选用柴油牌号 国家标准规定:轻柴油的牌号分为10号、5号、0号、-10号、-20号、-35号和-50号7个等级,其中数字表示凝同点,例如5号表爪柴油凝同点为5℃。  相似文献   

9.
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对北京市郊区各乡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分解为空间分量和时间系数两部分.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影响空间分量和时间系数的环境和经济因子,组建因子结构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指出粮食生产系统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板栗茶树套种立体茶园时空结构研究刘桂华,张桦(安徽农业大学森林利用学院230036)张宗应,蔡华(合肥林业学校230000)(金寨县林业局237300)本文对板栗茶树套种茶园的时空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种茶园具有时间上交错、空间上复杂完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日照时数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为了了解浙江省日照的时空分布特征,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笔者根据1971-2009年浙江省65个台站逐月日照资料,利用Morlet连续小波变化、功率谱检验及Mann-Kendall检验,研究了浙江省日照时数的时间变化趋势、周期演变规律和突变转折点;并通过等值线分布和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浙江省近39年的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日照时数存在不同尺度的周期分量,6~9年的周期振荡较强烈,其中8.7年周期通过了功率谱95%的置信度检验;Mann-Kendall检验表明浙江省日照在全时域表现为一致的减少趋势,并且在70年代中后期存在突变;浙江省日照时数空间分布上呈现自东北向西南减少的趋势,EOF分析得出全省日照距平表现为整体一致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2.
黄淮平原冬小麦霜冻害时空分布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黄淮平原是中国小麦的主产区,而该区又是中国遭受霜冻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霜冻害造成该区小麦产量减少,影响着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通过研究霜冻害在黄淮平原的时空分布特点,为小麦的种植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选取小麦拔节期后日最低温度及距拔节期天数为指标,构造霜冻害灾度函数,利用该函数得到各个地区的冬小麦霜冻害灾度值,根据灾度值进行霜冻害的等级划分,计算各级霜冻害的发生频率,运用GIS得到霜冻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各级霜冻害的发生频率随年代呈减少趋势,轻霜冻害发生最为频繁,在各个年代频率值都在15%左右,重霜冻害次之发生频率约为6%左右,中霜冻害最轻;在空间上,该区的霜冻害多发地区以河南省和山东省霜冻害发生最为频繁且受灾较严重,其发生频率可达30%以上,最高可达70%。总体上北部地区霜冻害的发生频率高于南部地区。通过对冬小麦霜冻害时空分布特点的分析,为该区冬小麦霜冻害的防灾减灾以及冬小麦品种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81—2010年临汾市17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阐述了临汾市雾的时空变化分布规律,包括雾的年变化、月变化、季节变化及地域分布等特征,为预报防治大雾天气造成的危害、改善生存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信息。结果表明:临汾市30年平均雾日数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06年的雾日最多,17个观测站平均的雾日数达19.6天;2010年雾日最少,17个观测站平均的雾日数只有4.4天,说明雾的年际变化十分剧烈。临汾市雾的区域分布特征较明显,平川地区的雾日远多于山区。17个观测站30年雾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其中,有10个站雾的发生次数在近30年呈振荡上升的趋势,其中气候倾向率值最大的站是安泽;有7个站雾的发生次数呈下降趋势,其中下降趋势最大的是临汾。雾主要发生在秋季,其中10月最多,占到全年雾日数的18.07%,春季的雾日最少,5月雾出现频率只有3.20%。临汾市的雾日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春、秋、冬季,中部地区雾日较多;夏季雾日出现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中部偏北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浙江省茶叶早春霜冻时空分布特征,根据前人研究成果结合浙江茶叶生产实际,提出了茶叶早春霜冻的气象指标和等级划分。基于该指标和全省64个基本气象站1971—2011年气象数据,采用FastICA负熵最大化算法分析浙江省茶叶早春霜冻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茶叶整体、轻度、中度和重度早春霜冻第一独立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6.65%、49.78%、48.01%和55.82%,第二独立成分方差贡献率较小。各等级早春霜冻第一独立成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浙江北部是最易发生茶叶早春霜冻的地区。40年间每年都发生茶叶轻度和中度早春霜冻,且空间分布都为北多南少,2000年以后茶叶各等级早春霜冻均呈增加趋势。茶叶各等级早春霜冻第二独立成分呈正负相间的分布型,轻度早春霜冻正值中心位于浙西北,温州中部为负值;中度早春霜冻正值位于嘉兴、湖州东部、杭州东北部和温州中部,宁波南部和台州北部为负值中心;重度早春霜冻负值位于湖州西部和温州西南部,浙江其他地区为正值。41年间浙江省茶叶轻度早春霜冻呈减少趋势,中度早春霜冻趋势线呈波动变化特征,其中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后半期呈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前期、90年代和2000年以后呈增加趋势,重度早春霜冻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为茶叶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近55年(1961-2015年)黑龙江省夏季降雨量和暴雨的变化特征,为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夏季降雨量、降雨量变化趋势、暴雨次数、暴雨变化趋势等方面,利用趋势系数等统计方法和GIS空间插值技术,分析黑龙江省夏季降雨量和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夏季降雨量在中部的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西部地区最高,在360mm以上,东部三江平原和西部松嫩平原地区最低,在300-320mm之间。夏季降雨量在松嫩平原和大兴安岭地区呈增加趋势,小兴安岭和三江平原地区呈减少趋势。全省夏季平均降雨量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2mm,20世纪70年代平均降雨量最低,80年代最高。小兴安岭西南部和张广才岭西部地区平均暴雨日数最多,其次为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区,大兴安岭地区最少。暴雨发生站次呈明显升高趋势,每10年增加2.3站次,20世纪70年代暴雨发生站次最少,2010年以后最多。最大日降雨量基本上从西南向东北部递减,西南部地区绝大部分地区最大日降雨量都在120mm以上,东北部地区都在120mm以下。  相似文献   

16.
控释肥用量对旱作夏玉米叶片含氮量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控释肥用量对夏玉米氮素营养的影响,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0、682、1023、1364 kg/hm2共4种施肥量,研究了叶片含氮量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施肥量、叶位和取样时期的主效显著,施肥量×叶位互作不显著,而施肥量×取样时期互作显著。出苗后,玉米叶片含氮量大喇叭口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降到最低;玉米叶片含氮量均表现为中位叶的值最大,而上位叶和下位叶的相对大小出现波动。各部位叶片氮素含量随施肥量发生变化,但时空分布模式并未发生改变。玉米中位叶叶片含氮量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施肥量为1023 kg/hm2时均达到最大值。玉米中位叶可以作为监测玉米氮素营养状况的指示性叶位。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类(antibiotic)化合物具有广谱、速效性、相对细胞低害性等特点,在哺乳动物类群的细菌感染治疗剂,及动物饲料或植物有机肥料有广泛应用。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近47种抗生素类化合物通过各类复合型有机肥的施用、农业灌溉用水、污水及人为污染物倾倒等途径,直接或间接的侵入土壤生态系统中,2013—2017年中国农业土地的平均抗生素含量约上升18.6%,部分采样土地的污染当量超过联合国规定正常值的157%。过量的抗生素会对土壤生物群造成干扰,相关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抗生素类分子可以通过蒸腾作用进入植物体,而对根系呼吸和蒸腾运输等生理活动造成干扰。此外,抗生素也会通过食物链扩散和富集,进而扩大其污染的范围和伤害。笔者就2010—2020年间有关土壤抗生素的相关研究进行统计和归纳总结,并就土壤中抗生素环境行为和时空分布情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论述,旨在为土壤中抗生素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西藏地区土壤湿度季节和区域性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要素的相互影响,基于1980—2009 年西藏地区土壤湿度资料以及西藏38 个站点的气温、降水资料,笔者分析了西藏地区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30 年来西藏地区年及季节土壤湿度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分布规律,最小值位于阿里地区,最大值在墨脱以南地区,其中秋季土壤湿度最大,其次是夏季,春季最小。年、季土壤湿度均表现为1980s—1990s 减少,随后增加的趋势。年、季土壤湿度在20 世纪90 年代末有显著增加突变点。春季土壤湿度与西藏大部分地区的春、夏降水呈正相关,夏季土壤湿度与西藏沿江一线、东部地区的同期降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陕西省水资源现状和利用前景,为陕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陕西省95个气象站1978—2012年20 cm口径蒸发皿观测的蒸发量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和ArcGIS空间插值分析法,分析陕西省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月蒸发皿蒸发量在3—7月呈增加趋势,1—2月、8月和10—12月呈减少趋势,9月无变化。年和四季的蒸发皿蒸发量呈减少趋势,蒸发皿蒸发量突变年在1994年,春季和冬季在1999年,夏季在1985年和2010年,秋季在2001年。1月、3—8月和11—12月有1个突变点,9月有2个突变点,2月和10月有3个突变点。空间分布上,多年平均蒸发皿蒸发量为从东北到西南减少的趋势;蒸发皿蒸发量气候倾向率年呈由东北向西南递增趋势,春季呈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夏季呈由东向西增加的趋势,秋季呈由东向西增加的趋势,冬季呈由中向南北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旱涝是山东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为了研究山东的旱涝特征特别是夏季的降水规律,笔者统计了山东省26个气象站1961—2010年共50年的夏季降水资料,以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为主要指标衡量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并用谱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得到了山东夏季及夏季各月降水的总体趋势、周期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夏季旱涝年进行了划分,并用标准差的空间分布进一步分析了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山东夏季及夏季各月降水都具有2.1~3.3年左右的短周期和10年左右的长周期;从降水趋势来看,7月和夏季都呈减少的趋势,7月减少的趋势最明显,而6月和8月则呈略微增加的趋势;山东夏季和夏季各月降水的空间分布极为不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夏季旱年和涝年分别为7年和5年。通过本研究发现,山东夏季和夏季各月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都极为不均,因此认识其特征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