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手性农药三唑醇及其非对映异构体三唑醇A(对映异构体1R,2S体和1S,2R体的混合物)与三唑醇B(对映异构体1R,2R体和1S,2S体的混合物)在浙江杭州潮土(有机质含量1.90%,pH 6.85)、金华水稻土(有机质含量1.63%,pH 4.94)和兰溪红土(有机质含量0.38%,pH 4.03)中的降解动态及对映体之间相互转化的情况。结果表明:三唑醇在潮土、水稻土和红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6.4、105.0和154.0 d,180 d时降解率分别为91.9%、79.2%和57.7%;三唑醇在潮土中发生两次三唑醇A体向B体转化和1次三唑醇B体向A体的转化,而在水稻土和红土中,三唑醇A体与B体之间相互各转化1次。表明三唑醇对映异构体的降解动态因土壤性质不同而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三唑醇的科学合理使用及其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制备高效诱捕茶树害虫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Quaintance)成虫携带茶树信息物质的诱虫色板,连续5年在浙南、浙中、苏南和皖南茶园检测了12种粘性色板对该粉虱成虫的诱效,筛选出携带茶树信息物质的最佳引诱色板,并探讨其对该虫趋色效应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黑刺粉虱成虫强烈趋向黄绿色和高亮度色板,即素馨黄、土黄、芽绿和桔黄色板,较少着落于果绿、桃红、纯白和大红板上,紫色、湖蓝、天蓝和墨绿色板上甚少。在素馨黄粘板上分别携带10种茶树信息物质引诱剂,即香叶醇、芳樟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1-戊烯-3-醇、2-戊烯-1-醇和β-紫罗酮7种单组分制剂,反-2己烯醛和顺-3-己烯-1-醇(1∶5)二组分制剂,以及反-2己烯醛、1-戊烯-3-醇、2-戊烯-1-醇、反-2-戊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1∶1∶1∶1∶5∶25)六组分制剂和对照正己烷,其中六组分和二组分引诱剂增效最高,对黑刺粉虱成虫的诱效显著高于其余制剂,比对照多诱捕54.7%和31.8%,除反-2-己烯醛和β-紫罗酮外的其余单组分制剂也有一定增效。表明茶树信息物质以适当比例混合后可显著强化黑刺粉虱的趋色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浸泡幼果法测定了6种杀虫剂及其两元复配组合对梨小食心虫初孵幼虫的毒力, 并将筛选出的增效组合在田间进行防效验证。结果表明, 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呋虫胺、噻虫嗪和溴氰虫酰胺对梨小食心虫初孵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691、4.883、5.350、10.326、13.966和27.942 mg/L。两元复配组合中, 阿维菌素与呋虫胺复配组合(8∶1、2∶1、1∶1、1∶2和1∶4)、呋虫胺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组合(1∶4、1∶2、1∶1、2∶1和4∶1)、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组合(4∶1、1∶1和1∶4)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呋虫胺复配组合(1∶4)具有增效作用。在梨小食心虫暴发为害年份、于梨果不同发育阶段进行田间防效验证, 阿维菌素与呋虫胺1∶4(12.5 mg/kg+50 mg/kg)、呋虫胺与氯虫苯甲酰胺2∶1(25 mg/kg+12.5 mg/kg)和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1∶1(12.5 mg/kg+12.5 mg/kg)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效分别为75.02%~94.81%、50.04%~89.15%和42.90%~90.57%, 其中, 阿维菌素与呋虫胺(1∶4)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合物对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毒力的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及其不同比例混合物对茄链格孢的毒力,以Wadley公式评价其联合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混合物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质量比为1∶1、2∶1、3∶1、4∶1、5∶1、1∶2和1∶5的混合物对抑制菌丝生长表现为增效,其中配比1∶2的增效最明显,增效系数(SR)为2.05,但该配比混合物对抑制分生孢子萌发仅表现为相加作用(SR 1.29)。在田间药效试验中,配比为1∶2的混合物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效显著高于相同剂量的单剂及其他常用药剂的防效,增产率达46.8%,亦显著高于对照药剂。  相似文献   

5.
蒋小龙 《植物检疫》1993,7(1):17-21
谷象 Sitophilus granarius L.对不同浓度信息素和植物油的反应被测试。冷榨未精炼麦芽油、能量油、燕麦油有较强的诱虫性。(R~*,S~*)—1—乙基丙基2—甲基—3—羟基戊酸对谷象有聚集反应,而高浓度诱性降低。在瓦楞纸诱捕器中,信息素与有诱性的植物油结合,诱虫性优于信息素或植物油。  相似文献   

6.
阿维菌素与3种化学杀虫剂复配对麦二叉蚜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延缓抗药性,实现化学农药的减量增效,我们探讨了阿维菌素分别与吡虫啉、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复配对麦蚜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有效成分比3∶1,13∶9,1∶2,1∶4,1∶7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48.2,152.6,132.2,156.2,157.3,最佳配比为1∶7,其LC_(50)为0.485μg/mL;阿维菌素与啶虫脒有效成分比15∶1,5∶2,1∶1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55.3,198.9,139.1,最佳配比为5∶2,其LC_(50)为0.255μg/mL;阿维菌素与氟啶虫胺腈有效成分比2∶1,1∶3,10∶19,其共毒系数分别为241.3,176.3,206.4,最佳配比2∶1,其LC_(50)为0.222μg/mL。不同药剂以增效显著的配比混配使用,为麦蚜的有效防治和农药的减量使用提供了更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拟除虫菊酯具有高效,治虫广谱,用量少,有残效,低残留等特点,是一类比较理想的杀虫剂。主要品种有二氯苯醚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等。它们都是取代环丙烷羧酸酯类化合物,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Ohno等(1974)以α-取代苯乙酸代替环丙烷羧酸制备酯类,结构比较简单,易于合成。1978年日本住友公司工业化生产(R,S)-2-(4-氯苯基)-3-甲基丁酸—(R,S)-α-氰基-3-苯氧苄酯化合物,已在世界上广泛使用。我们于1976年冬开始研究取代苯乙酸酯型拟除虫菊酯中,发现(R,S)-2-(4-氯苯基)-3-甲基丁酸-间-苯氧基苄酯简称多虫畏,杀虫效果良好,而结构进一步简化,更易  相似文献   

8.
铜绿丽金龟对植物源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宜的铜绿丽金龟植物源引诱剂,利用触角电位(EAG)和Y形嗅觉仪技术,测定了铜绿丽金龟雌、雄虫对20种植物源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10μg/μL浓度下,铜绿丽金龟对甲基庚烯酮、顺-3-己烯乙酸酯、壬醛、1-辛烯-3-醇、芳樟醇和反-2-己烯醇具有较强的触角电位反应,且呈雌虫大于雄虫的趋势。Y形嗅觉仪行为测定中,雌虫对多数挥发物的敏感度高于雄虫。其中反-2-己烯醇、顺-3-己烯乙酸酯、甲基庚烯酮和1-辛烯-3-醇对铜绿丽金龟雌虫的吸引作用显著高于对照;而雄虫仅对顺-3-己烯乙酸酯有显著的趋向选择。本研究为开发有效的铜绿丽金龟田间引诱剂用于生态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杀虫剂对苹果黄蚜的毒力及复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浸虫法测定不同药剂对苹果黄蚜的毒力,并对不同药剂进行复配,测定复配药剂对苹果黄蚜的毒力和复配效果.结果表明:苹果黄蚜对啶虫脒最敏感,其次是吡虫啉、联苯菊酯、阿维菌素,对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敏感度较低,对马拉硫磷基本无敏感性.不同药剂复配以啶虫脒与阿维菌素配合效果最好,5种不同比例配合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啶虫脒与阿维菌素质量配比为2∶1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其余依次为啶虫脒与阿维菌素(1∶4)和(4∶1)、啶虫脒与高效氯氰菊酯(1∶4)、啶虫脒与氰戊菊酯(1∶4)、啶虫脒与联苯菊酯(1∶2),其共毒系数均高于400.田间试验同样表明:啶虫脒与阿维菌素(2∶1)桶混处理效果明显好于单剂.  相似文献   

10.
苹毛丽金龟Proagopertha lucidula是为害长柄扁桃的一种重要害虫。为了明确不同引诱剂和诱捕器对苹毛丽金龟的诱集效果, 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 在陕西榆林沙区长柄扁桃栽培基地, 分别设置4种引诱剂 (A: 顺-3-己烯-1-醇; B: 丁香酚; C: 丁香酚与顺-3-己烯-1-醇体积比为1∶1; D: 丁香酚与顺-3-己烯-1-醇体积比为3∶1)、4种形状(三角形、船形、桶形和挡板形)、5种颜色(粉红色、黑色、绿色、白色和紫色)、5种悬挂高度(0.5、0.9、1.3、1.7 m和2.1 m)的诱捕器对苹毛丽金龟进行田间诱集试验。结果表明:引诱剂B、C和D日均诱捕量显著高于对照, 引诱剂D日均诱虫数量最高, 为2.12头/个, 显著高于其他3种引诱剂(P<0.05)。引诱剂A日均诱虫量和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船形和挡板诱捕器日均诱虫量2.38头/个和2.56头/个, 显著高于三角形和桶形诱捕器(P<0.05)。粉红色诱捕器对苹毛丽金龟日均诱虫量最高, 为2.24头/个, 显著高于其他3种颜色诱捕器(P<0.05)。诱捕器悬挂高度为1.3 m和0.9 m时日均诱虫量为1.98头/个和1.82头/个, 显著高于其他3种悬挂高度(P<0.05)。说明引诱剂B、引诱剂C和D均有一定诱捕效果, 引诱剂D、船形和挡板形、粉红色诱捕器、悬挂高度为1.3 m和0.9 m为最佳组合, 建议应用于苹毛丽金龟的田间监测和防控中。  相似文献   

11.
乙基多杀菌素与4种杀虫剂复配对黄胸蓟马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与乙基多杀菌素复配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虫剂组合,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乙基多杀菌素分别与啶虫脒、毒死蜱、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复配对黄胸蓟马2龄若虫的联合毒力,并采用共毒系数法评价了复配组合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与啶虫脒在配比为3∶7、5∶5、7∶3和8∶2时,与毒死蜱在所有配比组合中,与阿维菌素在配比为2∶8、3∶7和6∶4时,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而与高效氯氰菊酯在所有配比下均不具有增效作用。乙基多杀菌素与啶虫脒、毒死蜱、阿维菌素采用上述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比复配,在害虫治理和抗性治理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和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稻田样品中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残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带紫外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UV),建立了同时检测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在稻田水、稻田土壤、水稻植株、稻秆、稻壳和糙米中残留量的检测方法。稻田水、稻田土壤、水稻植株、稻秆、稻壳样品用乙腈提取,糙米样品用V(乙腈)∶V(水)=1∶1混合溶液提取。稻田水无需净化,其余样品用弗罗里硅土柱净化。HPLC-UV测定,流动相为V(甲醇)∶V(水)=30∶70,流速采用梯度流速,紫外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表明:在0.05~10 mg/L范围内,3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其相对应的色谱峰面积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分别为呋虫胺:y=62.55x+4.039 2(R2=0.999 2);吡虫啉:y=99.968x+7.525 1(R2=0.998 6);啶虫脒:y=97.084x+6.072(R2=0.999 4)。在0.05~2 mg/kg添加水平下,样品中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的平均回收率在81%~9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5)在1.2%~7.9%之间。该方法的前处理过程较简单,且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钠钾离子组成微咸水对土壤入渗性能和水盐运移的影响,开展室内一维土柱入渗试验,依据不同钠钾比设置3种微咸水处理(S1、S2、S3:1∶0、1∶1、0∶1),以去离子水作为对照组(CK)。比较不同处理下土壤湿润锋运移速率的差异,而后通过Philip、Green-Ampt和Kostiakov模型对入渗过程进行拟合,并分析淋洗液电导率、浊度变化和土壤剖面的水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微咸水处理降低了相同时间内湿润锋的运移距离,在入渗时间达到600 min时,S1、S2、S3处理湿润锋运移距离分别降低41.31%、28.75%、19.94%。在0~60 min内S2和S3处理湿润锋运移距离无显著差异,但在60 min后,S2处理湿润锋运移速率显著低于S3处理;Kostiakov模型拟合效果优于Philip和Green-Ampt模型。(2)S1、S2、S3处理土壤积盐率分别为76.11%、74.16%、73.25%;在淋洗开始的1 000 min内,不同处理淋洗液浊度表现为S1>S2>S3>CK。(3)与CK处理相比,微咸水处理并未改变土体内的总含水量...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聚集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是否存在聚集素,采用Y型嗅觉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观测试虫聚集行为、鉴定后肠粗提物主要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在华北大黑鳃金龟雄虫后肠粗提物中发现了顺-9-十八烯醛和乙酸顺-9-十八烯酯等活性物质;与对照相比,100μg/mL和200μg/mL浓度的顺-9-十八烯醛对华北大黑鳃金龟雌、雄成虫具有显著的引诱效果,100μg/mL浓度引诱的雌、雄虫数分别为119头和102头,显著多于对照(分别为60头和75头);而100μg/mL和50μg/mL浓度的乙酸顺-9-十八烯酯浓度对雌、雄虫具有显著的引诱效果。当顺-9-十八烯醛与2-乙基-1-己醇混合比例分别为3∶1和5∶1时,华北大黑鳃金龟雌、雄虫对混合物的选择性显著高于对照。当乙酸顺-9-十八烯酯与榆树挥发物混合比例为3∶1、5∶1时,对华北大黑鳃金龟雌虫的引诱性显著高于对照;当混合比例为5∶1和7∶1时,对华北大黑鳃金龟雄虫的引诱显著高于对照。表明顺-9-十八烯醛和乙酸顺-9-十八烯酯可能是华北大黑鳃金龟聚集信息素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7种药剂及其混用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及增效作用。结果显示:7种药剂中噻虫胺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315.1 mg/L,其毒力倍数是呋虫胺的3.23倍;其次为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LC50值分别为473.1和543.1 mg/L。噻虫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按5∶5、4∶6、3∶7、2∶8和1∶9的质量比混用,其LC50值分别是215.6、307.1、334.1、232.6和240.7 mg/L,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2∶8和1∶9混用的共毒系数分别达203.9和210.5,增效最显著;噻虫胺与丁烯氟虫腈按5∶5、4∶6、3∶7、2∶8和1∶9的比例混用,其LC50值分别为409.2、356.9、338.1、402.4和392.6 mg/L,除5∶5混用表现为相加作用外,其余配比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1∶9混用共毒系数为182.1,增效显著;噻虫胺与杀虫单按5∶5、4∶6、3∶7、2∶8和1∶9的比例混用,其LC50值分别为479.4、540.0、454.8、737.0和878.7 mg/L,其中3∶7混用的共毒系数为127.9,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余配比均表现为相加作用。噻虫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烯氟虫腈、杀虫单混用增效作用明显,可以作为防治黄曲条跳甲的高效药剂。  相似文献   

16.
氧化乐果涂干防治苹果大毒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大毒蛾(Lymantria mathura Moore)是我县栗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期长,为害大。一般多采用人工挖卵和树上喷药防治,由于植株分散,树体高大,防治效果较差。1980—1981年我们对该虫进行了氧化乐果涂干防治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整理如下: 试验药剂:40%氧化乐果乳油(北京市农药二厂1979年生产的)。分别用1∶2、1∶4、1∶8三种浓度的药液涂干,及原液、1∶1、1∶3三种浓度的药液注孔,以清水为对照。  相似文献   

17.
己唑醇的光化学降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低压汞灯为光源研究了己唑醇在溶液中的光化学降解。结果表明,在365 nm紫外光照射下,己唑醇在正己烷中很稳定,说明己唑醇在自然光下难以降解;在254 nm光照下己唑醇在丙酮、水、甲醇、乙酸乙酯、正己烷中发生光解,不同溶剂中的光解速率为:甲醇>正己烷>乙酸乙酯>水>丙酮。FeCl3、H2O2、FeCl3-H2O2、β-环糊精等光催化剂能加快己唑醇在紫外光下的降解,在本研究条件下,其催化能力为FeCl3-H2O2>β-环糊精>H2O2>FeCl3。对降解机理进行分析,认为己唑醇在溶液中是通过产生羟基自由基(HO·)而发生光解的。  相似文献   

18.
选用辛硫磷、对硫磷、敌敌畏和氧乐果4种有机磷类杀虫剂以及灭多威和甲萘威两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分别以1∶1、1∶3和3∶1的比例混用,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为试虫,分别测得单剂和混剂对其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CarE)的抑制中浓度(I50),以联合抑制系数作为增效作用的参考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种药剂不同配比的混剂对同种酯酶的联合抑制作用也往往不同。对AChE和CarE同时具有抑制作用的只有其中的对硫磷+甲萘威(1∶3)、辛硫磷+对硫磷(1∶3)和灭多威+氧乐果(1∶3),而甲萘威+敌敌畏(1∶3)、甲萘威+氧乐果(1∶1)、辛硫磷+甲萘威(1∶1)、对硫磷+氧乐果(1∶1)、对硫磷+氧乐果(1∶3)、敌敌畏+氧乐果(1∶3)、灭多威+对硫磷(1∶1) 7种混剂对AChE和CarE都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对地下害虫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具有增效作用的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最佳复配组合,并评价其田间应用效果。采用浸渍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配比下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的共毒因子和共毒系数,并选择最佳配比加工成制剂进行室内安全性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该复配剂对玉米田沟金针虫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以配比2∶5、4∶5和2∶1复配时的共毒因子分别为41.16、23.88和36.07,经细化配比后,以配比1∶3、2∶5、4∶5、1∶1、2∶1和3∶1复配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21.77、228.03、284.41、175.05、150.98和135.80,其中以4∶5复配时的增效作用最显著;按照此比例配制的15%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种衣剂,以该种衣剂0.5、1、1.5、2、2.5 g (a.i.)/kg剂量处理后在玉米出苗后24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4.76%、59.52%、66.67%、71.43%和78.57%。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复配防治地下害虫金针虫幼虫增效作用明显,15%氯虫苯甲酰胺·高...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桉树枝瘿姬小蜂的监测和绿色防控技术,选择DH201-2、大叶桉和窿缘桉的桉树油及?-松油烯、DL-柠檬烯配制了8种引诱剂,于2016—2019年进行了桉树枝瘿姬小蜂诱虫试验及林间应用。结果表明,这8种引诱剂对桉树枝瘿姬小蜂均有引诱效果,诱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DH201-2桉树油+?-松油烯(77∶23)≥?-松油烯+柠檬烯(8∶2)DH201-2桉树油大叶桉桉树油+?-松油烯(77∶23)≈窿缘桉桉树油+?-松油烯(77∶23)大叶桉桉树油≈窿缘桉桉树油≥黄色粘虫板≥市售桉树精油清水对照。林间应用中以DH201-2桉树油+?-松油烯(7∶3)的混配剂引诱效果最佳,在DH201-2桉树林对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虫平均年诱捕量为326.85头/诱捕器,诱虫量是黄色粘虫板的2.46倍。该诱剂可应用于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监测与防治。实践应用中,建议诱捕器悬挂高度为2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